禀告题主,当时唐帝国要想赢得与吐蕃的「西域争霸赛」,这山地之国小勃律就非得拿下来不可。

自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开始加强对西域进攻以来,其远征军所走路线主要是吐谷浑道(东线)、昆仑道(中线)这2条战略要道。

其中,吐谷浑道是由青海湖一带折向西,再从柴达木盆地前往鄯善(今新疆若羌),这条路线海拔较低,地势也相对平坦。昆仑道则是从今阿里一带直接翻越喀喇昆仑山进入于阗(今新疆和田),这条路线比较险峻,但是距离更近。

靠著地理上毗邻西域的有利条件,吐蕃从公元662年开始不断进攻当时唐朝设置的安西四镇。特别是670年吐蕃攻陷西域18州,迫使唐帝国暂时放弃安西控制权。

在丢失西域20多年后,公元692年女皇武则天派遣武威道大总管、名将王孝杰率兵大破吐蕃,重新收复了西域故地,并再次设置龟兹、于阗、疏勒、碎叶4镇,重建后的安西都护府就位于龟兹,派驻3万精兵镇守。

唐帝国的强有力反击,一下子切断了吐蕃之前入西域的2条战略要道——吐谷浑道不仅容易遭到来自北面河西走廊唐军的袭击,向西也被安西都护府下辖的设防据点且末(今新疆且末)所阻隔,而昆仑道则被部署在于阗镇的唐军(方圆600里内就设置了坎城、兰城、胡弩、固城、吉良5处设防要塞)堵死。

无奈之下,吐蕃只好继续向西来个迂回,绕道葱岭(帕米尔高原),借道今属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小勃律国(大勃律则被吐蕃直接吞并),从今属阿富汗的瓦罕走廊进入西域,然后向东进攻安西四镇。显而易见,这条西线(勃律道)虽然很绕远,但因为避开了唐军防守严密的控制区,所以比较安全。

打通勃律道后,吐蕃又一次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而唐帝国原有的重点向南部署的防御体系却暴露出软肋——谁能想得到吐蕃大军会从安西四镇的西边冒出来!?更有甚者,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吐蕃大军还走勃律道长驱直入中亚,途经更靠西边(相对安西四镇而言)的费尔干纳盆地继续向北行进数千里,然后与突厥联手攻打唐帝国的北庭都护府!

须知,北庭都护府可是位于天山以北啊,与青藏高原直线距离超过2000里之遥。换言之,吐蕃只要控制勃律道一天,唐帝国所辖西域广大区域就别想安生,从此再无前后方之分,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吐蕃大军的袭击。

于是乎,凭借百年积累的雄厚国力,唐玄宗开始大举反击吐蕃。当时双方都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积极争取西域众小国归附。起初,吐蕃主要是与突厥、突骑施联手进攻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

但2个小伙伴衰落后,其与唐帝国的争夺重点就转移到了葱岭以南地区,这时候扼守勃律道且投靠吐蕃的小勃律国,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需要说明的是,小勃律原本与吐蕃为敌,公元722年遭后者进攻时还曾请求唐军出兵救援。但好景不长,到737年小勃律王就在吐蕃诱降下臣服,小勃律王不仅娶了吐蕃赞普的姐姐为妻(成了大舅哥,呵呵),还带动20多个西域小国改为向吐蕃纳贡投诚,不再效忠唐帝国。为此,安西都护府3次发兵征讨,但都无功而返。

眼瞅著众多西域小国都变成了立场动摇的「墙头草」,感觉到西域统治基础不稳的唐帝国急需一场大胜来「杀鸡儆猴」、稳定局势。唐玄宗遂于公元747年,诏令安西副都护高仙芝征讨小勃律。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这场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爆发的山地大战,最终以唐军获胜而告终。此役不仅切断了吐蕃西线通道,还对西域局势产生巨大影响,史载多达72个小国在听闻小勃律被灭的消息后都深感震惊和恐惧,于是纷纷遣使纳贡,重新选择归附唐帝国。

高仙芝灭小勃律次年,唐军又扫除了依附吐蕃的羯师国,从而解决了小勃律驻军的后勤供应难题,进一步增强了扼守勃律道、阻挡吐蕃进攻的能力,也扩大了安西四镇和北庭都护府的防御纵深。

值得注意的是,此后爆发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大食)怛罗斯之战,对于唐帝国而言只是一场次要方向的遭遇战罢了,既未伤及唐朝的元气,也丝毫没有改变前者以吐蕃为「第一大敌」的战略指向。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仙芝不远数千里进攻小勃律的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期,唐帝国大力发展军事、开疆拓土,向四境进行扩张。唐军在李靖、李𪟝、苏定方、薛仁贵、王忠嗣、高仙芝等一大批良将指挥下,在东亚、中亚和漠北进行远距离投送、大兵团作战,屡战屡胜、灭国无数,真正具备「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能力。在此期间,中国周边的小国纷纷向唐朝称臣纳贡,其中有不远万里来表示归顺者,南亚小国勃律便是典型。

勃律是曾经存在于南亚克什米尔北境、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古国,从东晋开始便出现在中国的史籍中,又称波伦、钵卢勒、钵露勒、钵露罗、钵罗。唐朝立国之初,勃律国被吐蕃击破,遂分裂成为大勃律、小勃律两个国家,其中留居故地者称大勃律,向西北迁移至今吉尔吉特地区的称为小勃律。

大、小勃律均处在联结吐蕃﹑印度和唐朝西域地区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故而成为唐朝与吐蕃竞相拉拢的对象。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勃律国君曾三次遣使入唐称臣,均被册立为王,并得到丰厚的馈赠(「勃律国,在罽宾、吐蕃之间。开元中频遣使朝献。」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开元初年,小勃律王没谨忙因为受到吐蕃的压迫,不远万里赶赴长安朝拜,并受到唐玄宗隆重的接待。没谨忙为求得唐朝的庇护,便像父亲一般来侍奉唐玄宗(「始勃律王来朝,父事帝。」见《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吐蕃上》),由此博得皇帝欢心。在这种无比亲密的氛围下,小勃律跟唐朝订立盟约,决定共同对抗吐蕃。

小勃律臣属于唐朝的举动对吐蕃打击极大,后者为避免遭受腹背受敌的困境,便多次侵扰小勃律,一度还夺取其九座城池。没谨忙忧惧万分,便遣使向唐朝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求援,张孝嵩得报后即可派大将张思礼兼程前往救援,一战便大败吐蕃,帮助小勃律重夺被其攻占的城池。事后,没谨忙派大首领察卓那斯摩没胜入朝致谢,并重申效忠之意。

然而小勃律离唐朝过于遥远,但距吐蕃相对较近(「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赞普牙。」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下·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吐蕃下》),如此不利的情况,给吐蕃持续侵扰、唐朝有效地保护小勃律制造了难题。果不其然,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最终攻破小勃律,并将其置于自己的控制下。

小勃律被征服后,国王苏失利被迫接受吐蕃的和亲,并断绝跟唐朝的藩属关系。不仅如此,苏失利自恃距唐朝极为遥远,竟然「为虎作伥」,帮助吐蕃征服、欺压周边的小国,阻断他们向唐朝称臣纳贡的道路,使得「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引文同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恢复唐朝在南亚的影响力,小勃律便成为不得不拔除的「毒刺」。

于是在天宝六载(747年),在唐朝数次征讨小勃律均失利的情况下,出身于高句丽人的名将、安西副都护高仙芝从龟兹城出发,率万骑进讨小勃律。由于龟兹距小勃律有数千里之遥,所以唐军行军百余日后才翻越葱岭,然后在高山、冰川间艰难行军,登坦驹岭,至特勒满川后,分兵三路进发,并于当年七月进入小勃律境内,合力攻陷吐蕃人重兵驻守的连云堡要塞。

攻陷连云堡后,高仙芝率主力直逼小勃律的都城阿弩越城,先断吐蕃援军之路,继攻入城,终于俘虏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在扶立新王、留下三千驻军后,然后班师回国。小勃律被平定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闻讯后,纷纷向唐朝称臣(「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见《新唐书·高仙芝传》)。

高仙芝这次翻越高山冰川、长达数千里的远程奔袭,堪称中外军事上的奇迹,论「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当年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当年从西班牙翻越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远征罗马的战役。战后,高仙芝因功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达到人生的顶点。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兵力大部分被调往内地平叛,吐蕃趁机再度攻陷小勃律等国,对于这种局面,自顾不暇的唐朝也是无可奈何了。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要问高仙芝奇袭小勃律之战争的意义,首先要知道小勃律的战略价值。

「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

也就是说,在唐人看来,大小勃律国是唐朝的西大门,关系到唐对西域的控制。

控制小勃律,不但可以是吐蕃借助小勃律方向威胁西域的计划落空,大唐还可以从此进一步西进,也可以由此南下印度。

从小勃律的地理位置来看,小勃律就是一颗钉子。

对于大唐和吐蕃来说,谁控制了小勃律就相当于在对方身边埋下一颗钉子,这颗钉子随时都能让对方的肌体溃烂。

对于大唐和吐蕃来说,控制了小勃律,将使得自己对另一国保持西路、中路和东路的进攻优势,使得自己占据上风。

尤其是对于争夺西域来说,小勃律一旦被吐蕃控制,对于大唐来说,西面也将遭受吐蕃的进攻,西域的形势将更加危险。

因为这样重要的位置,小勃律成为大唐和吐蕃都争夺的焦点。

小勃律靠近吐蕃,更易受到吐蕃困扰。开元十年(722年),吐蕃再度进攻小勃律,小勃律向大唐求援,唐朝北庭都护张孝嵩调兵遣将,前去救援,大败吐蕃,使得吐蕃连续多年不敢进犯小勃律边境。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再度攻打小勃律,最终攻破了勃律国,吐蕃赞普对小勃律实行和亲政策,将公主嫁给了小勃律国王。

此后小勃律倒向吐蕃一方,对大唐在西域的存在产生了严重威胁。

为了震慑西域诸国,巩固大唐在西域的统治,高仙芝决定拔掉这个钉子。

高仙芝的远征一路翻山越岭,难度丝毫不亚于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最终远征成功,俘虏小勃律国王和王后,押送长安。

经此一战,此区域无数小国皆被震慑而归附。

这一战确保了唐朝对西域牢牢控制,使得大唐南赴印度,西抵阿姆河之道路通畅,也使吐蕃假道勃律,突入西域之战略企图破灭。

不过之后不久,小勃律重新被吐蕃控制,以后为西藏实际控制的地区,此地藏人极多,各种风俗与西藏无异。

近代以后,被英国侵占,现在实际处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控之下。


谢谢邀请。我谨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当时的吐蕃十分强大。开始集中力量和大唐帝国争夺西域。双方都必须拉拢盟友。如果无法拉拢,就要灭掉和控制一些效果。事实上小勃律比较亲近吐蕃帝国。对大唐帝国表现出了敌意。这个国家又正好卡在丝绸之路的节点上。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会爆发。高仙芝算是大唐将领中比较能打的。面对吐蕃军队不好说。但击败小勃律还是可以的。公平的说。这一场长途奔袭战,打得很漂亮。经过这一战。大唐军队在西域暂时处于上风。一直到后来的大食军队的出现。


在国家层面上,两个原因:一是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是剪除吐蕃的羽翼,完成对吐蕃的包围;个人层面上,节度使制度虽然减低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将领的进取心会大增因为是给自己打地盘当然积极进取,还有一个出将入相的制度,使得将领都渴望战功使得自己将来回到长安担任宰相光宗耀祖


这场战争稳定了唐朝的西域使唐朝西域趋于稳固,阻止了吐蕃向北及东发展威胁中原,如高仙芝不打这仗西域被吐蕃控制甚至甘肃河西走廊都可能落入吐蕃之手,威胁长安便唐朝彻底失去西城,所以必须一战


没办法就是这么强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