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文不如曹植,武不及曹彰,最终却能继承王位。但这也是最合适的抉择。曹操曾在曹植和曹丕两者之间进行考量,尽管曹操更加喜欢曹植,最终却选择了曹丕,我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因为曹植饮酒误了行军时间。如果作为领导,这将是对事业最大的破坏。有这样的领导,整个集团将很难看到大踏步前进的步伐。军令如山倒,然执行力没有,不可能成为有纪律,有动力的顽强之师。带头人自己都做不到,如何要求部下,就不要说是给部下榜样了。

第二,中国传统礼节中,立长不立幼。这种传统的好处在于,除长子之外,大程度上断绝了其余弟兄对王位的渴求之心,大大防止了国家的内耗。有利于社稷的安定。曹操喜欢曹植,但考虑到这一点,迟迟不能下决定。

第三,曹丕更加具有帝王的政治头脑。虽然自己远远不如曹植,但一直都在使用谋略,为将来积极谋划。这是曹植所不能相比的。曹植也对政治没多大兴趣,一直投入在诗词文章之中,不像一个帝王应该做的。一个文学家并不适合政治。

所以说曹操的选择是明智的。


因为曹丕的帝王之术胜过曹植、曹彰。

当王的人不需要会多少的文采,也不需要多强的武艺,而是需要驾驭群臣,谁更适合继承王位,更多的是看谁更会权术,帝王之术。

曹植文采远胜曹丕,也非常受曹操的喜爱,但是曹植经常饮酒作诗,这显然不是一代王侯所应该做的,曹植的性格耿直,恃才而骄,不利于团结群臣。

曹彰行军打仗有一套,但是论治国谋略,远不如曹丕,一个君王,只需要驾驭群臣,任用贤能各尽其责即可,而没必要亲自上沙场,曹彰继承,很可能会穷兵黩武,但效果并不一定会好。

曹丕外表憨厚,却非常的善于权谋,坚韧有野心,工于心计,更适合继承王位。最终被曹操选中。


统治者不需要文才武略,要的是权御之术,就是政治能力。有文才武功更好,没有的时候只能选一个就只能选政客了,比如最近美国的总统特不靠谱兄弟,让一个不是政客的人来玩政治,结果就是后来接手的人肯定特想弄死他。放三国时代就是会早早的玩完。如果不是曹丕继位估计只会让这个国家更早改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