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福龙」号鱼雷艇遇到了一只大肥羊——日本海军军令部长乘坐的武装商船「西京丸」号,但是在近距离上发射了三枚鱼雷,一枚都没有命中,是甲午战争中非常著名的憾事。按照具体的攻击时间,鱼雷没有命中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次攻击

「福龙」号鱼雷艇,是中法战争后船政大臣张佩纶向德国订造的大型鱼雷艇,后来因为福建地方对发展鱼雷部队的战略发生变化,而廉价转让给北洋海军。这艘鱼雷艇共有3具鱼雷发射管,其中两具位于艇首艇体内,属于固定式发射管,另外一具露天安装在鱼雷艇中后部的甲板上,可以306度调整发射方向。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时,「福龙」号和「平远」「广丙」等军舰正停泊在大东沟口(今辽宁省东港市的海口),后期赶赴战场加入战斗。

(日本美术作品:「福龙」进攻「西京丸」)

9月17日下午3时5分,进入战场的「福龙」注意到了体型很大的日本代用巡洋舰「西京丸」,随即加速逼近。在距离「西京丸」400米时,用艇首鱼雷发射管相继射出2枚德国造刷次考甫鱼雷。

由于当时的鱼雷运行速度较慢,发射后到达目标尚须一定的航行时间,因而400米上发射鱼雷实际有点过远,给了敌方实施机动躲避的机会。

就在「福龙」发射鱼雷后,「西京丸」即发现了鱼雷来袭(鬼使神差的是,日方只观察到了其中的一枚),随后采取了立即向左转舵,将舰首对准鱼雷,最后依靠舰首掀起的波浪扰乱鱼雷的航迹,其中的一枚鱼雷在距离「西京丸」右舷1米处错过,另外一枚鱼雷则在距「西京丸」15米外错过。

第二次攻击

2枚艇首鱼雷发射后,虽然「福龙」艇内还有待发鱼雷可以再装填,但是需要较长时间,为了不错失战机。「福龙」艇向右侧进行大转向,驶离「西京丸」,以便给艇体中后部的露天鱼雷发射管以攻击机会。在大转向后,与「西京丸」相距30至50米时,「福龙」用艇尾鱼雷管向处于正横位置的「西京丸」射出了第三枚鱼雷。

但是以当时鱼雷深浅机的工作要求来说,30至50米距离发射又有点过近,没有留出鱼雷深浅机进行调校作用的时间。

当时的鱼雷,在内部通过弹簧、连杆、蜗轮、叶片装置构成了一套较为复杂精密的深浅机系统。因为需要设定鱼雷入水后的航行深度,当时的鱼雷在库房中即进行调校设定。实际使用中,鱼雷一个猛子扎入水里后,一般不会很老实地正好到了发射深度,或深、或浅,这个时候随著外界海水通过鱼雷壳体上预留的孔洞进入,深浅机的定深套栓感受到水压和预定水深的水压不同时,套栓相连的弹簧就会牵连著连杆驱动鱼雷尾部的舵叶上下摆动,从而使鱼雷向上或向下航行,以到达原定定深的深度。

(黑头鱼雷上位于战雷头后方的深浅机分段剖视图。)

鱼雷深浅机的这一串自动作用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然而「福龙」发射的第三枚鱼雷,因为当时「福龙」经过大转向,艇体侧倾严重,入水深度必然会大大超过定深,这个时候深浅机将鱼雷驱动到定深水深会耗费更多的时间。然而当时与目标的间距只有30至50米,结果这枚入水过深的鱼雷一直到从「西京丸」船底通过后,才上浮到了预定水深。


甲午海战中福龙号鱼雷艇错失日军西京丸号,确实让后人痛心,倘若当年能够一击得手,即便赢不了甲午海战挽救不了北洋水师事后全军覆灭的局面,那又是否能为清朝海军挽回一丝颜面呢?

这个看似可惜的机会,但在现实中却有很大的困难性,因为当年的鱼雷艇企图单枪匹马攻击敌军上千吨的军舰,福龙号算是开创了历史,但这个机会想要把握住,却也没那么容易。

按照当时的数据,鱼雷由于受困于当时的技术,射程不过区区400米,却也完全没有精度可言,实战中鱼雷至少需要靠近200米才有击中敌舰的可能,却也只是可能而已,考虑到敌方的火力拦阻、敌船的移动躲避甚至海浪天气的冲击,命中率也一再下降,但更大的前提是,在对手的火力阻击下,你得有命接近到敌舰的200米以内,否则连这点可能都不会具备。

去掉福龙号在后来威海卫之战中逃跑甚至被俘成为日本军舰的耻辱经历,至少在黄海海战中福龙号的表现还是相当具有血性的,只可惜当时的技术限制也注定了这场看似可惜的攻击很难转化为现实,为什么3枚鱼雷都打不中对手呢?

前两枚鱼雷注定了他们的结局不会比买彩票能高出多少,400米左右就发射而出,面对移动的西京丸号,自然是难以命中,最让大家遗憾的莫过于最后一枚鱼雷,在40米的超近距离内发射竟然从日舰的船底穿越而过,黄海海战中距离击沉日舰最近的一次机会就这样错过,更让大家遗憾,虽然西京丸号不过是一艘商船改装的军舰,击沉他并无太大军事价值,但毕竟是一艘2900吨的大船外加日本海军高级将领桦山资纪留在船上,倘若能够击沉也足以挽回北洋海军的颜面,但这一次进攻看似可惜,实际上成功的概率却比前两次高不了太多。

原因就在于当时的鱼雷技术太过于尴尬,距离远打不著,距离太近鱼雷又来不及上浮,40米的距离太近恐怕连福龙号上的官兵都知道最终的概率和风险,无奈这艘船上只剩下这一枚鱼雷,只能赌博一把,结局仍然是错过。

4个月后的威海卫之战,鱼雷艇击沉敌舰的记录不幸被日本海军打破,几天的时间北洋海军来远号、威远号、宝筏号相继被击沉,旗舰定远更被击伤搁浅,鱼雷艇自问世以来彻底开了洋荤!除了日本战术运动出人意料,选择夜间使用鱼雷艇偷袭之外,更得益于攻击的目标是军港内的军舰,所有目标都处于下锚固定的状态,面对著偷袭只能被动挨打,眼看著鱼雷过来却无从躲避!


这是「甲午海战」中鲜为人知的憾事。

北洋水师除了「定远」、「经远」、「致远」等铁甲舰参与了与日本联合舰队海战,还有四艘「小不点儿」鱼雷艇」也参加了战斗。

(北洋水师;鱼雷舰大队)

其中有「福龙」号鱼雷艇。该艇德国建造,艇长42.75米,排水量120吨,最高航速22.5节,编制20人,配备三枚德制「刷次考甫」黑头鱼雷。

在激烈海战中,「福龙」号在艇长蔡廷干指挥下,冒著日舰的炮火英勇出击。在400米距离,向日轻巡洋舰「西京丸」发射了一枚鱼雷,从右侧滑过;再发射第二枚,「西京丸」紧急规避再躲过;「福龙」号索性冲到距「西京丸」50米,再发射出最后一枚鱼雷,敌舰上一片哀嚎……。

遗憾!鱼雷吃水太深,还没来得及上浮,就从「西京丸」舰底穿了过去。该舰和搭乘该舰的日本海军部军令长桦山资纪中将等敌酋,侥幸逃过一劫。

……

甲午海战,中国虽战败,但「鱼龙号」官兵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没有被磨灭。在80年后的西沙海战中,这种精神又一次得以展现!


在甲午战争时期鱼类作为一种新动物海战兵器,尚未在实战中应用过,相关的战术还是空白。

英国海军在1888年海军大演习中发现了一个问题,鱼类在海战中很难击中军舰,而且由于鱼类发射器不在装甲带内,被击中容易殉爆,因此建议海战中要丢弃鱼雷。致远舰就是由于鱼雷殉爆沉没的。

当时的鱼雷没有近炸引信,尾迹明显,近距离发射,速度太慢,攻击效果差,距离远时,军舰很容易避开,即使到了二战也很少有军舰在白天被鱼雷击沉。

大东沟海战是白天,日军当然不怕被鱼雷击中,能击中才叫奇迹呢!日本的铃木贯太郎发明了鱼雷夜战战术,利用鱼雷艇夜间集群偷袭军舰,结果击沉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在对马海战中更是击沉了俄国的3艘苏奥洛夫级战列舰,一举成名!

所以即使到今天,鱼雷攻击多在夜晚,白天只是跟踪和锁定目标!福龙号击不沉西京丸很正常。


老萨谈抗战中勇敢者的游戏--出发吧,鱼雷艇(抗战重武器系列)

第一支中国鱼雷部队的丢脸惨败

北洋水师的鱼雷艇不归属舰队管理,而归属旅顺港口的鱼雷营。由于当时满清腐败,各种经费都被层层贪污,导致鱼雷部队经费紧缺,军饷很少且长期拖欠。大部分鱼雷艇官兵无奈,被迫退伍转行去了,只留下少数官兵。而且因为经费被贪污,鱼雷艇不但不做日常训练,连维护也非常差劲。

有的鱼雷艇在战前锅炉预热了5个小时,还是无法启动,堪称大笑话。有的鱼雷艇由于维护不利,到处锈迹斑斑,全艇开动震耳欲聋,几海里外都听得到,被戏称为「打雷艇」。有的鱼雷艇多年不做维护,几乎报废。镇二号鱼雷艇故障很多,到英国工程师赶到拆开锅炉,才发现里面的锈迹厚达10厘米!

到甲午海战之前,紧急招收了一批新水手补充到鱼雷艇部队,但这些人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实际上是不能作战的。以左一号等7艘大型鱼雷艇为例,全艇人员配齐是1894年9月26日的事情,当时甲午战争已经开始了2个月。战斗力最强的福龙号,左一号鱼雷艇的艇长蔡廷干,王干,都是临时从其他部队抽调的。

这样还能打仗吗?

果然,甲午战争,双方都使用了鱼雷艇,战果却完全不同。

黄海海战开始以后,满清4艘鱼雷艇赶来支援,发现了已经重伤逃走的巡洋舰「西京丸」号。排水量3000吨的「西京丸」号战前是一艘大型商船,战争爆发以后临时改装为巡洋舰,叫做代用巡洋舰。由于西京丸号是商船改装,有著比较舒适的居住条件,所以当时前来督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部长桦山资纪中将就在这艘军舰上。因为是半路出家,防御力和攻击力都很弱,这艘所谓的巡洋舰不敢在主力编队里面,而是在外围从事协同作战的任务。

没想到,由于海战激烈,所有军舰都无法幸免。虽然装备4门120毫米大炮,但防御力薄弱的「西京丸」号,还是被平远号巡洋舰打成重伤。船体倾斜,动力受损,只得蹒跚以8节的低速向后方撤退。

由于舵机被炮弹击中受损,「西京丸」号无法自由转向,显然它是鱼雷艇最好的目标。

「福龙」号鱼雷艇在留美的高材生艇长蔡廷干指挥下,迅速逼近到敌舰很近距离。

此时「西京丸」号虽然已经看到鱼雷艇逼近,但由于伤势太重,它仅能用一侧的机枪拦截。临时改装的代用巡洋舰能有多少武器,几挺机枪显然组成不了什么火网。

在40米的距离,「福龙」号鱼雷艇对其发射2枚356毫米鱼雷。第1枚鱼雷擦著「西京丸」号舰尾1米驶过,没有击中。另一枚则准确的对著敌舰中部驶去。「西京丸」号舵机受损无法转向,根本就无法躲避,只能眼睁睁的看著可怕的鱼雷迅速接近。

「福龙」号鱼雷艇的德国黑头鱼雷威力强大,如果被击中,商船改装「西京丸」号百分之百沉没。眼见鱼雷撞到军舰中部,「西京丸」号的船员大乱,哭喊声不绝。甚至一直以帝国武士自居的老头子桦山资纪中将,也不觉尖声惊叫:完了!这下我完了!!!

没想到的是,由于「福龙」号鱼雷艇训练不佳和艇长指挥不利,在发射鱼雷以后,鱼雷艇立即高速转向躲避敌人攻击,导致掀起大浪,将鱼雷下压了2米。

结果这枚鱼雷居然从「西京丸」号下方穿过,也没有打中。

「福龙」号鱼雷艇本来有3枚鱼雷,此次发射了2枚还有1枚。由于这1枚是在甲板上,不能在第一次攻击中发射,所以开始只发射了2枚。

就算这样,毕竟还有1枚鱼雷,本来还可以进攻一次。但艇长蔡廷干畏惧敌舰的防御火力,慌忙下令返航,放弃了攻击。

客观来说, 「福龙」号鱼雷艇虽然水平不够,好歹还鼓起勇气发动了进攻,其他的鱼雷艇呢?

由于训练差劲,指挥失当,此次参战其余三艘鱼雷艇根本没有发现「西京丸」号,所以没有参加合围,也没有追击。他们有的在打捞落水的水兵,有的则根本不知道在哪里。其实如果他们追上去,已经重伤的「西京丸」号肯定难逃一劫。

最终,只有先进的左一号鱼雷艇发现了日军的军舰,艇长王平指挥进攻。英国建造的左一号排水量90吨,最大航速24节,装备3枚鱼雷,7门机关炮。王平是李鸿章爱将,北洋水师学堂第一期毕业,战前任旅顺水雷营管带。

但鱼雷艇三次试图靠近日军舰队的浪速号,吉野号,三次被日军机关炮拦截。

王平见敌舰火炮猛烈,他怕死,不敢继续进攻,仓皇下令带著鱼雷返回港口。

左一号和福龙号是唯一参加攻击的鱼雷艇!


鱼雷本身就不是一种命中率高的武器,由于在水中航行,所以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由于速度在热兵器中是最低的,所以也相对容易规避。即使是二战时期的成熟鱼雷,命中率也很低,故障率却很高,什么不知去向啊、命中不引爆啊、发射不出去啊、中途下沉啊什么的,在鱼雷身上不要太普遍。

U-39号潜艇发现了英国皇家方舟号航母并向它发射了四枚鱼雷,结果要么射偏,要么由于引信失灵提前爆炸,U-39号因此暴露,反而被护航舰艇击沉。

所以在使用鱼雷艇攻击时,一般是采取「狼群战术」,即多艘鱼雷艇攻击一个目标;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使用鱼雷攻击时,也会同时发射多枚鱼雷,并将角度设为扇面,以提高命中率。

二战鱼雷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命中率依然低得令人发指

例如人民海军乘夜偷袭毫无防备的「太平」号护航驱逐舰时,4艘鱼雷艇发射了8枚鱼雷,只有1发命中。在苏里高海战中,39艘美国鱼雷快艇只击中了1艘日舰。而这还是比较成熟的鱼雷,速度普遍超过40节,射程超过5000米。

北洋海军的鱼雷是比较原始的

甲午战争时期的鱼雷,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调节航向和深度的仪器都很简陋,速度不超过20节,射程只有400米。使用这种武器袭击能够正常行驶的军舰,自然命中率低得难以想像。

例如在丰岛海战中,日舰浪速号先用鱼雷射击已经停止的高升号商船,结果鱼雷居然不知去向,只得用火炮击沉。后来日本海军围攻刘公岛时,使用10艘鱼雷艇夜袭北洋海军,也只有一发鱼雷命中引爆。

这艘美国二战第一王牌潜艇在1944年10月24日被自己发射的鱼雷击沉,幸好此时是上浮状态所以一部分艇员和艇长得以生还,事后分析是鱼雷尾舵故障。

所以,福龙一艘鱼雷艇发射3枚鱼雷没有击中日舰,其实没有什么很奇怪的,鱼雷就是这样一种不怎么靠谱的武器,至少鱼雷还没有倒过来击沉福龙(美国潜艇就出现过这样的倒霉蛋)。

综上,鱼雷要命中并击沉目标是一件非常考人品的事情。

超级倒霉蛋,奥匈帝国的圣伊斯特万号无畏舰

这方面运气最好的是义大利人,一艘鱼雷艇进攻战列舰,居然两雷全中,击沉对方。这也是唯一被鱼雷艇单独击沉的战列舰。


前面那位说的已经比较详细了,简单补充个战例,在丰岛海战中,日本军舰在截停高升号以后,浪速在150米距离上对停泊的高升号发射了一条鱼雷,结果照样没中,当时鱼雷的可靠性可见一斑。


西京丸号是货轮改装成的二手兵舰,日本人由于急著挑战中国清政府的唯一机会朝鲜东学党事变眼看就要丢掉了,没全部准备好也得上!除了造成的三景舰,改装了二艘民船,"西京丸"就是其中一个,民用船只龙骨低,船底部比正常铁甲舰要缩小许多,在大东沟海战时,北洋水师准备不充分,鱼雷发射定深都是以前统一按照铁甲舰的龙骨耒定深的,造成的眼看著鱼雷从西京丸船底划了过去,没有打著,是李大帅避战保船的一落实问题!

弹药也带的不如千里来寻战的日本联合舰队多!


距离算不准。太近了鱼雷起不到作用,太远了鞭长莫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