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福龍」號魚雷艇遇到了一隻大肥羊——日本海軍軍令部長乘坐的武裝商船「西京丸」號,但是在近距離上發射了三枚魚雷,一枚都沒有命中,是甲午戰爭中非常著名的憾事。按照具體的攻擊時間,魚雷沒有命中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次攻擊

「福龍」號魚雷艇,是中法戰爭後船政大臣張佩綸向德國訂造的大型魚雷艇,後來因為福建地方對發展魚雷部隊的戰略發生變化,而廉價轉讓給北洋海軍。這艘魚雷艇共有3具魚雷發射管,其中兩具位於艇首艇體內,屬於固定式發射管,另外一具露天安裝在魚雷艇中後部的甲板上,可以306度調整發射方向。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時,「福龍」號和「平遠」「廣丙」等軍艦正停泊在大東溝口(今遼寧省東港市的海口),後期趕赴戰場加入戰鬥。

(日本美術作品:「福龍」進攻「西京丸」)

9月17日下午3時5分,進入戰場的「福龍」注意到了體型很大的日本代用巡洋艦「西京丸」,隨即加速逼近。在距離「西京丸」400米時,用艇首魚雷發射管相繼射出2枚德國造刷次考甫魚雷。

由於當時的魚雷運行速度較慢,發射後到達目標尚須一定的航行時間,因而400米上發射魚雷實際有點過遠,給了敵方實施機動躲避的機會。

就在「福龍」發射魚雷後,「西京丸」即發現了魚雷來襲(鬼使神差的是,日方只觀察到了其中的一枚),隨後採取了立即向左轉舵,將艦首對準魚雷,最後依靠艦首掀起的波浪擾亂魚雷的航跡,其中的一枚魚雷在距離「西京丸」右舷1米處錯過,另外一枚魚雷則在距「西京丸」15米外錯過。

第二次攻擊

2枚艇首魚雷發射後,雖然「福龍」艇內還有待發魚雷可以再裝填,但是需要較長時間,為了不錯失戰機。「福龍」艇向右側進行大轉向,駛離「西京丸」,以便給艇體中後部的露天魚雷發射管以攻擊機會。在大轉向後,與「西京丸」相距30至50米時,「福龍」用艇尾魚雷管向處於正橫位置的「西京丸」射出了第三枚魚雷。

但是以當時魚雷深淺機的工作要求來說,30至50米距離發射又有點過近,沒有留出魚雷深淺機進行調校作用的時間。

當時的魚雷,在內部通過彈簧、連桿、蝸輪、葉片裝置構成了一套較為複雜精密的深淺機系統。因為需要設定魚雷入水後的航行深度,當時的魚雷在庫房中即進行調校設定。實際使用中,魚雷一個猛子扎入水裡後,一般不會很老實地正好到了發射深度,或深、或淺,這個時候隨著外界海水通過魚雷殼體上預留的孔洞進入,深淺機的定深套栓感受到水壓和預定水深的水壓不同時,套栓相連的彈簧就會牽連著連桿驅動魚雷尾部的舵葉上下擺動,從而使魚雷向上或向下航行,以到達原定定深的深度。

(黑頭魚雷上位於戰雷頭後方的深淺機分段剖視圖。)

魚雷深淺機的這一串自動作用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然而「福龍」發射的第三枚魚雷,因為當時「福龍」經過大轉向,艇體側傾嚴重,入水深度必然會大大超過定深,這個時候深淺機將魚雷驅動到定深水深會耗費更多的時間。然而當時與目標的間距只有30至50米,結果這枚入水過深的魚雷一直到從「西京丸」船底通過後,才上浮到了預定水深。


甲午海戰中福龍號魚雷艇錯失日軍西京丸號,確實讓後人痛心,倘若當年能夠一擊得手,即便贏不了甲午海戰挽救不了北洋水師事後全軍覆滅的局面,那又是否能為清朝海軍挽回一絲顏面呢?

這個看似可惜的機會,但在現實中卻有很大的困難性,因為當年的魚雷艇企圖單槍匹馬攻擊敵軍上千噸的軍艦,福龍號算是開創了歷史,但這個機會想要把握住,卻也沒那麼容易。

按照當時的數據,魚雷由於受困於當時的技術,射程不過區區400米,卻也完全沒有精度可言,實戰中魚雷至少需要靠近200米纔有擊中敵艦的可能,卻也只是可能而已,考慮到敵方的火力攔阻、敵船的移動躲避甚至海浪天氣的衝擊,命中率也一再下降,但更大的前提是,在對手的火力阻擊下,你得有命接近到敵艦的200米以內,否則連這點可能都不會具備。

去掉福龍號在後來威海衛之戰中逃跑甚至被俘成為日本軍艦的恥辱經歷,至少在黃海海戰中福龍號的表現還是相當具有血性的,只可惜當時的技術限制也註定了這場看似可惜的攻擊很難轉化為現實,為什麼3枚魚雷都打不中對手呢?

前兩枚魚雷註定了他們的結局不會比買彩票能高出多少,400米左右就發射而出,面對移動的西京丸號,自然是難以命中,最讓大家遺憾的莫過於最後一枚魚雷,在40米的超近距離內發射竟然從日艦的船底穿越而過,黃海海戰中距離擊沉日艦最近的一次機會就這樣錯過,更讓大家遺憾,雖然西京丸號不過是一艘商船改裝的軍艦,擊沉他並無太大軍事價值,但畢竟是一艘2900噸的大船外加日本海軍高級將領樺山資紀留在船上,倘若能夠擊沉也足以挽回北洋海軍的顏面,但這一次進攻看似可惜,實際上成功的概率卻比前兩次高不了太多。

原因就在於當時的魚雷技術太過於尷尬,距離遠打不著,距離太近魚雷又來不及上浮,40米的距離太近恐怕連福龍號上的官兵都知道最終的概率和風險,無奈這艘船上只剩下這一枚魚雷,只能賭博一把,結局仍然是錯過。

4個月後的威海衛之戰,魚雷艇擊沉敵艦的記錄不幸被日本海軍打破,幾天的時間北洋海軍來遠號、威遠號、寶筏號相繼被擊沉,旗艦定遠更被擊傷擱淺,魚雷艇自問世以來徹底開了洋葷!除了日本戰術運動出人意料,選擇夜間使用魚雷艇偷襲之外,更得益於攻擊的目標是軍港內的軍艦,所有目標都處於下錨固定的狀態,面對著偷襲只能被動捱打,眼看著魚雷過來卻無從躲避!


這是「甲午海戰」中鮮為人知的憾事。

北洋水師除了「定遠」、「經遠」、「致遠」等鐵甲艦參與了與日本聯合艦隊海戰,還有四艘「小不點兒」魚雷艇」也參加了戰鬥。

(北洋水師;魚雷艦大隊)

其中有「福龍」號魚雷艇。該艇德國建造,艇長42.75米,排水量120噸,最高航速22.5節,編製20人,配備三枚德制「刷次考甫」黑頭魚雷。

在激烈海戰中,「福龍」號在艇長蔡廷幹指揮下,冒著日艦的炮火英勇出擊。在400米距離,向日輕巡洋艦「西京丸」發射了一枚魚雷,從右側滑過;再發射第二枚,「西京丸」緊急規避再躲過;「福龍」號索性衝到距「西京丸」50米,再發射出最後一枚魚雷,敵艦上一片哀嚎……。

遺憾!魚雷喫水太深,還沒來得及上浮,就從「西京丸」艦底穿了過去。該艦和搭乘該艦的日本海軍部軍令長樺山資紀中將等敵酋,僥倖逃過一劫。

……

甲午海戰,中國雖戰敗,但「魚龍號」官兵敢於「刺刀見紅」的精神沒有被磨滅。在80年後的西沙海戰中,這種精神又一次得以展現!


在甲午戰爭時期魚類作為一種新動物海戰兵器,尚未在實戰中應用過,相關的戰術還是空白。

英國海軍在1888年海軍大演習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魚類在海戰中很難擊中軍艦,而且由於魚類發射器不在裝甲帶內,被擊中容易殉爆,因此建議海戰中要丟棄魚雷。致遠艦就是由於魚雷殉爆沉沒的。

當時的魚雷沒有近炸引信,尾跡明顯,近距離發射,速度太慢,攻擊效果差,距離遠時,軍艦很容易避開,即使到了二戰也很少有軍艦在白天被魚雷擊沉。

大東溝海戰是白天,日軍當然不怕被魚雷擊中,能擊中才叫奇蹟呢!日本的鈴木貫太郎發明瞭魚雷夜戰戰術,利用魚雷艇夜間集羣偷襲軍艦,結果擊沉北洋水師的定遠號。在對馬海戰中更是擊沉了俄國的3艘蘇奧洛夫級戰列艦,一舉成名!

所以即使到今天,魚雷攻擊多在夜晚,白天只是跟蹤和鎖定目標!福龍號擊不沉西京丸很正常。


老薩談抗戰中勇敢者的遊戲--出發吧,魚雷艇(抗戰重武器系列)

第一支中國魚雷部隊的丟臉慘敗

北洋水師的魚雷艇不歸屬艦隊管理,而歸屬旅順港口的魚雷營。由於當時滿清腐敗,各種經費都被層層貪污,導致魚雷部隊經費緊缺,軍餉很少且長期拖欠。大部分魚雷艇官兵無奈,被迫退伍轉行去了,只留下少數官兵。而且因為經費被貪污,魚雷艇不但不做日常訓練,連維護也非常差勁。

有的魚雷艇在戰前鍋爐預熱了5個小時,還是無法啟動,堪稱大笑話。有的魚雷艇由於維護不利,到處銹跡斑斑,全艇開動震耳欲聾,幾海里外都聽得到,被戲稱為「打雷艇」。有的魚雷艇多年不做維護,幾乎報廢。鎮二號魚雷艇故障很多,到英國工程師趕到拆開鍋爐,才發現裡面的銹跡厚達10釐米!

到甲午海戰之前,緊急招收了一批新水手補充到魚雷艇部隊,但這些人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實際上是不能作戰的。以左一號等7艘大型魚雷艇為例,全艇人員配齊是1894年9月26日的事情,當時甲午戰爭已經開始了2個月。戰鬥力最強的福龍號,左一號魚雷艇的艇長蔡廷幹,王幹,都是臨時從其他部隊抽調的。

這樣還能打仗嗎?

果然,甲午戰爭,雙方都使用了魚雷艇,戰果卻完全不同。

黃海海戰開始以後,滿清4艘魚雷艇趕來支援,發現了已經重傷逃走的巡洋艦「西京丸」號。排水量3000噸的「西京丸」號戰前是一艘大型商船,戰爭爆發以後臨時改裝為巡洋艦,叫做代用巡洋艦。由於西京丸號是商船改裝,有著比較舒適的居住條件,所以當時前來督戰的日本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中將就在這艘軍艦上。因為是半路出家,防禦力和攻擊力都很弱,這艘所謂的巡洋艦不敢在主力編隊裡面,而是在外圍從事協同作戰的任務。

沒想到,由於海戰激烈,所有軍艦都無法倖免。雖然裝備4門120毫米大炮,但防禦力薄弱的「西京丸」號,還是被平遠號巡洋艦打成重傷。船體傾斜,動力受損,只得蹣跚以8節的低速向後方撤退。

由於舵機被炮彈擊中受損,「西京丸」號無法自由轉向,顯然它是魚雷艇最好的目標。

「福龍」號魚雷艇在留美的高材生艇長蔡廷幹指揮下,迅速逼近到敵艦很近距離。

此時「西京丸」號雖然已經看到魚雷艇逼近,但由於傷勢太重,它僅能用一側的機槍攔截。臨時改裝的代用巡洋艦能有多少武器,幾挺機槍顯然組成不了什麼火網。

在40米的距離,「福龍」號魚雷艇對其發射2枚356毫米魚雷。第1枚魚雷擦著「西京丸」號艦尾1米駛過,沒有擊中。另一枚則準確的對著敵艦中部駛去。「西京丸」號舵機受損無法轉向,根本就無法躲避,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可怕的魚雷迅速接近。

「福龍」號魚雷艇的德國黑頭魚雷威力強大,如果被擊中,商船改裝「西京丸」號百分之百沉沒。眼見魚雷撞到軍艦中部,「西京丸」號的船員大亂,哭喊聲不絕。甚至一直以帝國武士自居的老頭子樺山資紀中將,也不覺尖聲驚叫:完了!這下我完了!!!

沒想到的是,由於「福龍」號魚雷艇訓練不佳和艇長指揮不利,在發射魚雷以後,魚雷艇立即高速轉向躲避敵人攻擊,導致掀起大浪,將魚雷下壓了2米。

結果這枚魚雷居然從「西京丸」號下方穿過,也沒有打中。

「福龍」號魚雷艇本來有3枚魚雷,此次發射了2枚還有1枚。由於這1枚是在甲板上,不能在第一次攻擊中發射,所以開始只發射了2枚。

就算這樣,畢竟還有1枚魚雷,本來還可以進攻一次。但艇長蔡廷幹畏懼敵艦的防禦火力,慌忙下令返航,放棄了攻擊。

客觀來說, 「福龍」號魚雷艇雖然水平不夠,好歹還鼓起勇氣發動了進攻,其他的魚雷艇呢?

由於訓練差勁,指揮失當,此次參戰其餘三艘魚雷艇根本沒有發現「西京丸」號,所以沒有參加合圍,也沒有追擊。他們有的在打撈落水的水兵,有的則根本不知道在哪裡。其實如果他們追上去,已經重傷的「西京丸」號肯定難逃一劫。

最終,只有先進的左一號魚雷艇發現了日軍的軍艦,艇長王平指揮進攻。英國建造的左一號排水量90噸,最大航速24節,裝備3枚魚雷,7門機關炮。王平是李鴻章愛將,北洋水師學堂第一期畢業,戰前任旅順水雷營管帶。

但魚雷艇三次試圖靠近日軍艦隊的浪速號,吉野號,三次被日軍機關炮攔截。

王平見敵艦火炮猛烈,他怕死,不敢繼續進攻,倉皇下令帶著魚雷返回港口。

左一號和福龍號是唯一參加攻擊的魚雷艇!


魚雷本身就不是一種命中率高的武器,由於在水中航行,所以受外界因素影響較大;由於速度在熱兵器中是最低的,所以也相對容易規避。即使是二戰時期的成熟魚雷,命中率也很低,故障率卻很高,什麼不知去向啊、命中不引爆啊、發射不出去啊、中途下沉啊什麼的,在魚雷身上不要太普遍。

U-39號潛艇發現了英國皇家方舟號航母並向它發射了四枚魚雷,結果要麼射偏,要麼由於引信失靈提前爆炸,U-39號因此暴露,反而被護航艦艇擊沉。

所以在使用魚雷艇攻擊時,一般是採取「狼羣戰術」,即多艘魚雷艇攻擊一個目標;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使用魚雷攻擊時,也會同時發射多枚魚雷,並將角度設為扇面,以提高命中率。

二戰魚雷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命中率依然低得令人髮指

例如人民海軍乘夜偷襲毫無防備的「太平」號護航驅逐艦時,4艘魚雷艇發射了8枚魚雷,只有1發命中。在蘇裏高海戰中,39艘美國魚雷快艇只擊中了1艘日艦。而這還是比較成熟的魚雷,速度普遍超過40節,射程超過5000米。

北洋海軍的魚雷是比較原始的

甲午戰爭時期的魚雷,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調節航向和深度的儀器都很簡陋,速度不超過20節,射程只有400米。使用這種武器襲擊能夠正常行駛的軍艦,自然命中率低得難以想像。

例如在豐島海戰中,日艦浪速號先用魚雷射擊已經停止的高升號商船,結果魚雷居然不知去向,只得用火炮擊沉。後來日本海軍圍攻劉公島時,使用10艘魚雷艇夜襲北洋海軍,也只有一發魚雷命中引爆。

這艘美國二戰第一王牌潛艇在1944年10月24日被自己發射的魚雷擊沉,幸好此時是上浮狀態所以一部分艇員和艇長得以生還,事後分析是魚雷尾舵故障。

所以,福龍一艘魚雷艇發射3枚魚雷沒有擊中日艦,其實沒有什麼很奇怪的,魚雷就是這樣一種不怎麼靠譜的武器,至少魚雷還沒有倒過來擊沉福龍(美國潛艇就出現過這樣的倒黴蛋)。

綜上,魚雷要命中並擊沉目標是一件非常考人品的事情。

超級倒黴蛋,奧匈帝國的聖伊斯特萬號無畏艦

這方面運氣最好的是義大利人,一艘魚雷艇進攻戰列艦,居然兩雷全中,擊沉對方。這也是唯一被魚雷艇單獨擊沉的戰列艦。


前面那位說的已經比較詳細了,簡單補充個戰例,在豐島海戰中,日本軍艦在截停高升號以後,浪速在150米距離上對停泊的高升號發射了一條魚雷,結果照樣沒中,當時魚雷的可靠性可見一斑。


西京丸號是貨輪改裝成的二手兵艦,日本人由於急著挑戰中國清政府的唯一機會朝鮮東學黨事變眼看就要丟掉了,沒全部準備好也得上!除了造成的三景艦,改裝了二艘民船,"西京丸"就是其中一個,民用船隻龍骨低,船底部比正常鐵甲艦要縮小許多,在大東溝海戰時,北洋水師準備不充分,魚雷發射定深都是以前統一按照鐵甲艦的龍骨耒定深的,造成的眼看著魚雷從西京丸船底劃了過去,沒有打著,是李大帥避戰保船的一落實問題!

彈藥也帶的不如千里來尋戰的日本聯合艦隊多!


距離算不準。太近了魚雷起不到作用,太遠了鞭長莫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