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高欢之死,侯景就不会叛投南梁,那梁朝就不会有侯景之乱。没有侯景之乱,梁朝就不会分裂,就没有宇文泰掌控的西魏拿下西蜀和江陵的事儿。拿不下这些地方,那西魏的实力就不可能大大增强,就很难说有以后北周(篡西魏而来)灭北齐统一北方的事儿,更别提继承北周的隋朝能够一统天下了。呵呵。

不管是高欢、宇文泰,都是一时的豪杰,但谁都没有一统天下的条件。不是说他们没这个能力,是没这个条件。别说他们多活五年,就是再多活十五年,也没这个可能。北周武帝宇文邕能统一北方本来就有一定偶然性,更别提南方突发的侯景之乱更是一个偶然事件,若南梁是因为侯景之乱而分裂,后来陈朝力量弱小,南北对峙说不定还会持续下去。

好吧,先简单说说高欢、宇文泰二人。

高欢,字贺六浑,是个鲜卑化的汉人,这仅仅是其血统而言,高欢很可能自认为是鲜卑人。尔朱荣死后,他凭借控制六镇军人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势力,近而控制北魏政权。北魏皇帝不想做汉献帝,于是逃到关中投奔宇文泰,高欢只得另行拥立一个元家皇帝,建立的东魏。逃走的皇帝便是西魏了。高欢一生多诈,这点与曹操又类似处。当著汉人就用汉语,说:「鲜卑人提著脑袋为你们保护家园,你们干嘛不喜欢他们。」当著鲜卑人就用鲜卑语,说:「汉人为你们生产粮食衣服,你们干嘛要欺负他们。」他的处事方式,此处可见端倪。两面三刀是其本质,对没脑子的尔朱兆等人很管用,但却骗不过宇文泰。这就是他为什么实力强大,却拿不下宇文泰的原因之一。其东魏势力内部,其实派系纵横,掺杂著阶级、民族、信仰等各类矛盾,是其无法实现更大成就的根本原因。高欢最开始家当就大,他害怕失去这些家当,因此因循守旧,放纵贪污,是东魏、北齐最后不敌西魏、北周的根源。

宇文泰,字黑獭,是正儿八经的鲜卑人。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考证,「泰」这个名字,应该与其原本的名字黑獭的「獭」字同音,其汉名是从鲜卑音中化出来的。其父兄皆是六镇军人,大多战死或被害死,他随同乡贺拔岳征讨关中,贺拔岳死后成为这只部队的首领。这只部队是六镇军人的一小部分,比起高欢掌控的一大部分自然大大不如。但宇文泰的军事指挥能力、团结人的能力似乎是在高欢之上,这也是他在沙苑之战中能以弱胜强、打败高欢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其实力不如高欢,宇文泰不得不与关、陇当地的地头蛇结合,同时不得不抬高手下诸将的地位,以形成人人都是主人翁、共同应敌的局面。这才有后来著名的西魏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但宇文泰的实力终究大大不如高欢,因此有邙山惨败于高欢的事儿,迫使他在西魏进行大规模改革。高欢死后,其手下河南王侯景因为对继任者高澄不满,投降南梁,这才发生了偶然事件江南的侯景之乱,梁武帝子孙为了争夺帝位,自相残杀。宇文泰得以趁机占领西蜀、江陵等大片领地,实力大大增强,为之后的北周灭北齐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仅仅从历史现象来说,高欢不死,江南不乱,南朝就不是北朝轻易能拿下的,高欢和宇文泰二人谁也拿不下谁。而从历史本质上来说,南北朝时期,混杂著南北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信仰斗争等多重矛盾,高欢、宇文泰都没有条件统一天下。宇文泰及其子北周武帝的改革,更多是从军事上进行的,周武帝时期,正赶上北齐昏君迭出,即便这样,平齐之战的胜利也绝非是必然的,有很大偶然性。隋文帝继承北周而灭陈,是因为陈朝在梁朝侯景之乱后实力大为削弱的原因。到隋朝时,那些矛盾继续发酵,搞得隋文帝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改革,继位隋炀帝举措不当、又好大喜功,终于在这些矛盾的累积下,导致隋朝灭亡。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路,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没看懂你具体想问什么,宇文泰不就比高欢年轻,比他活得久吗?历史已经证明他没有统一了,为什么还要这么问?或者说宇文泰还多活几年就能统一吗?要是他死的时候统一已经成熟了,那他的后人也可以完成,何必要他自己呢?这么想的话,你看历史书不就知道他得不得行了


这两人都不行,不过宇文泰的概率比高欢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