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强调,「天子守国门」是真的。因为明智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都要以守国门为重。在稳定的腹地建都,显得怯懦,更显得愚蠢。

天子所居的首都,必然是政治核心所在的要害之地。明朝的经济核心在南方江浙地区,政治核心地区却在北方。首都是不能选址南方的,只能是在北方。

每个朝代的首要任务,都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要有个平稳的环境,故而古代统治者都竭力保证经济核心地区的平稳。有什么政治上的问题,都尽量在经济核心地区之外解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把首都放在经济核心地区的。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统治才能稳定。此外,又能在政治上面临危机时,到经济核心地区去躲避危机。

譬如汉朝与隋唐时期,经济核心在东部的黄河下游地区。而政治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为了保证经济核心的平稳,并方便统筹安排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政治核心选在了邻近游牧民族,且易守难攻的关中地区。如此以来,朝堂能有效的组织对外的战争,并能保证东部经济核心地区的平稳。

并且关中有危机呆不下去了,还可以把东部作为战略缓冲区。在东部暂避,以图东山再起。

汉与隋唐时期,长安是政治中心,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洛阳则是经济中心,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是不相同的。隋唐时出于经济的考虑,实行双都制,政治中心实际上仍然是在长安。

我国历史上,唯一把首都放在经济核心地区的朝代是宋朝。

宋朝的汴梁所在地是经济核心地区。宋朝的政治重点是与北方西夏和辽国的争斗,政治核心在华北平原北部或者是关中地区。

然而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据,华北平原上无险可守。宋朝数次想夺回燕云十六州,却都失败了。华北平原北部建都的话,会直接面临辽国的军事威胁。

关中地区经过唐末与五代十国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百业凋敝。另外大运河已经改道河南,长安失去了隋唐时期的水运便利,经济条件比东方的汴梁差了许多。

宋朝建立之初,颇有才略的赵匡胤力主把首都迁到长安。可是官员们都舍不得汴梁的繁华,共同反对迁都。赵匡胤无奈,只好把首都定在了汴梁。汴梁承担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双重功能,这让宋朝面对战争时很被动。一旦汴梁被拿下,经济与政治就几乎一块完了。

金国南下时,攻下了汴梁。宋朝几乎一下子就完了,政治经济上一片混乱,毫无抵抗之力。金军一路南下打到了浙江和江西。如果不是岳飞等人坚持抵抗,并奇迹般的打退金兵,南宋的建立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宋朝不在汴梁建都,而是由赵匡胤做主迁到长安。那么,金军的进攻就不会显得如此犀利了。

毕竟金军要打,只能选择进攻首都,从政治上去制服宋朝。宋朝的首都有险可守,又有经济核心地区的支撑,大可从容应对。即使金军仍然一下子攻下宋朝首都,宋朝也会从容很多。不至于象赵构那么狼狈,依靠奇迹才能重新建立政权。

明朝建立时,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对南京这个首都是不满意的。从地理位置来看,如果强敌从北方或者从长江上游来进攻,南京是很难防守的。另外明朝的主要敌人是北方的元朝残余,政治核心在北方。

所以,朱元璋计划迁都。北京被攻下时,朱元璋问大臣:「你们觉得北京做首都如何?」大臣说,北京是胡人居住上百年的地方,「地气已尽」。南京是「圣上龙兴之地,不必改图。」

后来朱元璋与赵匡胤一样相中了长安,并采取了实际行动。于洪武24年,派太子朱标去考察。遗憾的是,朱标千辛万苦的考察完,带著陕西地图回来后。没多久,就生病不治而死了 。已经年迈的朱元璋受丧子之痛的打击,精神沮丧,无心主持迁都。迁都长安的事情,就这样被搁置了。

如果朱元璋迁都长安成功,真不知道朱棣还能不能造反成功。恐怕朱棣是不能象进攻南京一样,顺利的攻下长安。毕竟长安的易守难攻,可不是南京能比的。

朱棣造反成功后登上皇帝宝座,首先考虑的就是迁都。南京的官员们对朱棣颇有不服之意,朱棣在南京呆著自是不舒服,不愿在南京做皇帝。而朱棣之所以把迁到北京,还有以下有利条件:

首先,朱棣在北京一袋经营多年,这里早就是是成熟可靠的根据地了。

其次,明朝南方已经平定多年,政治上重点是应对蒙古的军事威胁。北京邻近蒙古高原,便于及时应对可能的蒙古入侵。

另外,北京北有燕山之险;南依富饶,西有太行山做屏障,东望大海。连接人口众多的华北平原,又有京广大运河可以方便的把江南的资源调过来。

朱棣考虑过后,便决定把首都签到北京。他的幕僚知其所想,上奏折说:「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于是,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把南京改成了留都。

后来的历史证明,朱棣虽然有私心,但却是正确的,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来说都是正确的。自迁都北京后,江南经济重地再无兵灾。蒙古数次入侵,都被局限在北京一带,无法南下一步。后来明朝衰微,辽东后金数次入侵,也都没有波及的江南。真的做到了天子守国门。

有北京这道屏障的保护,中原和江南得以秩序井然,免遭战乱。中原和江南的钱粮物资和兵员源源不断的北上,有力的支持著边地的对外战争。

崇祯末年,北京遭遇危机。如果崇祯皇帝能及时南下,以留都南京为中心,整合中原和江南的资源,重新组织人马卷土重来,未必没有中兴明朝的机会。

要知道,明亡时江南是没受到战乱殃及的。李自成和满清的地盘论富庶,都比不过江南。

可惜崇祯皇帝却自杀身亡。明朝因而群龙无首而各自为政,南明的军事力量分属于各个政权,无法统一部署。被清军各个击破,明朝再也无力回天。

(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路。)


天子守国门明显是谎言。北京城刚开始并不是国门,因为明朝初期的版图是非常大的。这是永乐皇帝统治时期大明朝的版图,时间是公元1424年:

从图中就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当时的北京明显不是国门。既然此时北京不是国门,何来的天子守国门之说呢?不过后来的北京城的确成了国门,原因就在于后人不争气,边界线不断的南移,慢慢让北京城变成了国门,这便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从道理上来讲,明朝是一个不错的朝代。但是天子守国门真的是没有的,因为天子守国门很明显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举个最好的例子,抗日战争的时候,当时的首都是南京。日本占领南京以后,国民政府跑到了武汉。武汉会战失败以后,国民政府又跑到了重庆。倘若当时蒋介石糊涂到「天子守国门」,硬生生的坚守在南京,恐怕抗日战争也坚持不了八年了。

因为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天子都是极为重要的。既然如此,谁有会轻易的让天子守国门呢?毕竟天子在边界,一旦出了点事情,是非常容易动摇国本的。

朱棣为什么要迁都于北京?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北方是他的权力基地。他在那里经营了多年,有著深厚的根基。为了坐稳皇位,他自然需要一个能够巩固自己权力的地方。再说说北京这个地方。在当时的条件下,北京是非常适合作为朱棣北伐的基地。北京当时能够供养大量军队和拥有大量的平民。因此,朱棣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建造北京城。

对于中后期的明朝,国家的运行实际上越来越不依靠皇帝。明朝的皇帝很多都短命,但是王朝依然能够运行。因为在当时明朝的体制下,皇帝实际上只需要好好待在国都,举行祭祀等等利益,具体的政务可以交给内阁。皇帝只需要在下面官员拟定的奏疏上批红就可以了。崇祯皇帝假如什么事情都不干,说不得明朝还能多坚持几年。

对于天子守国门,实际上几乎是不现实的。可以说明朝真正出过北京城,到达过边境的皇帝就没几个。对于当时的大臣来说,皇帝就是国本,怎么可能让国本去冒险呢?明朝晚期形势不好的时候,实际上就应该考虑迁都了。假如明朝能够迁都,那么明朝也不会灭亡那么快。


任何朝代,有能力的君王建都哪里都能守住。没能力的君王建都在「固若金汤」之地都守不住。成者能人,败者蠢人。开国君王豪气万丈,斗志昂扬,一副进攻的架势!败国皇帝暮气沉沉,一蹶不振,一潭死水的窝囊局面。

所谓「天子守国门」,是指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直接抗击北边蒙古人的侵扰。这是朱棣有魄力有能力,敢想敢干,他五次亲征蒙古,64岁还披甲挂帅上战场,是多么的英雄气概!就凭这一点,他的牛逼足以傲视千古多少君王!

朱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天子守国门」国策的正确性。

严格来说,明朝制定国策「天子守国门」也没错,纵观明朝277年历史,没有谁能从北边越过长城攻入北京,只有两例:①明英宗土木堡战败被俘,然后被蒙古人闯了进来!②皇太极率兵闯进北京外围抢掠。而明朝亡国,是农民起义军从陕西东进攻入北京的!关外清兵侵略并不是亡明的直接原因。

还有,历史证明,朱棣定都北京是正确决策,就政治统治中心的地理位置来说,北京比南京优越!朱棣建都北京,不仅是「守国门」这么简单,他把中原文化向北推进一千多公里!影响很大的!

一切在人为,天子守国门也好,天子守后方也好,关键是有能力与没能力的人当家做主。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统六国,他的咸阳城肯定修筑得固若金汤了!前面还有潼关险要隘口拱卫,但是刘邦率领农民起义军挥师北上,攻破咸阳城,连秦朝和氏璧玉玺都夺了!

刘禅在成都,川路崎岖难行,诸葛亮出征都要修栈道,而邓艾只率领小股部队翻山越岭去偷袭江油城,一举拿下,进而挥师西进,破绵竹,围成都,刘禅开城投降!

孙权割据江南,坐镇南京,稳如泰山。他的孙子辈无才无德无能,用铁索拦江,照样被晋兵拿掉,大军过江,吴国完蛋。

宋徽宗父子在开封汴梁城安居做皇帝,金兵要打他还有很远的路,要过「三关」。但是,金兵还是有办法攻入开封,活捉二帝,洗劫京城并占为己有!

历史经验证明,能者居之,有能力的君王定都哪里都能守住;没能力的君王定都哪里都会被攻陷。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科学20年。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我的看法是天子守国门,绝对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守,永远没有攻来得更有价值,把战火引到对方国土,永远都比在自己国土内打仗,付出的代价更小。

这个世界上没有国家或民族会同情弱小,只会敬畏强者。美国一直对外发动战争,世界各国除了谴责,但哪个国家心里不会说一句真牛??!不敢惹!

为什么太祖和成祖时期就不用守国门,为什么后面的皇帝就需要守国门,因为太祖和成祖时期是明朝的军事扩张时期,北击蒙元,五征大漠,谁还敢来国门?

当时有哪个知识分子会说,天子守国门,一定会被骂成是疯子,小小蛮族也能抵挡住王师一击吗?

民族自豪感和骄傲是打出来的!汉唐时期为什么匹夫都有大志向,为什么知识分子的风气都是激扬向上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典故事迹。

后面皇帝属于守成之君,实际领土范围不断萎缩,后期只有400多万平方公里。明英宗时期,被蒙古人打到京城,崇祯时期被满清劫掠京城腹地,

百姓深受其害,官员当的都有生命危险,这些老鼻子知识分子说,天子守国门,像是称赞,却莫不是对明朝皇帝最大的恶意了,隐藏的意思是你这皇帝当的,已经都被人踢到脸上了!


此言是对古春秋"礼记.曲礼"中的君王死社稷的对应,也是事实,却发生于明朝,从明代学者黄宗羲的: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也,认定当时燕王朱棣发靖难取皇位后为明成祖,却从南京迁都北京,临北元(蒙古)强敌很近,几乎等于皇帝亲临边城护守国门一样。北京旧称燕(京)是避开元京大都的称谓,那为什么多人嗤之以鼻呢?有两方面耒说明:一,朱元璋立朝时,将儿子在内封边疆十国,就是为明不受北元和外族侵挠而设的戍边封地,没想到在他死后,由燕王夲人夺了权还迁了都,这已破坏了朱元璋的设定的国策了,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虽对外有剿除与清扫边境外患的原定政策,但朱棣迁都只表他一人决心,并没阻止北方强敌的侵扰以至发生于英宗失败的土木之变,反而遭致成龟缩防御,而任蒙等外族常扰掠河套及北部边境。也就是形成相反效果。二,其实,明的能才,名将很多,只有皇帝昏庸而让民无奈。如北京被囲之所以未被攻陷,是有忠良于谦坚决组织全民抗敌的结果,明有历史良臣张居正,还有抗日常胜将军戚绩光,他后调北辽守边也是所向无敌,还有后耒清军最忌而长败于手下的袁崇焕(如岳飞一样被昏君处死),由上可见,天子守国门,只是口头的空话,离开人民,及良臣能将,昏君注定会失败的,历史多少重复,令人嘘唏不己。


明朝立国之后,都城建在南京,原因很简单,这里离江南财赋之地近。等到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之后,于洪武十八年,迁都北京。从此之后,北京成为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

明成祖迁都北京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天子戊边」,也叫「天子守国门」。当时迁都,是经过激烈讨论的,有许多人反对,但明成祖朱棣是坚决支持的,才得以完成的。迁都北京,其目的或许是出于「天子守国门」,但其意义恐怕还不止于此。

北京地区,古代称为幽州。大禹治水之后,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幽州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幽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但在明朝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地区长期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五代时期,石敬塘把燕云十六州划给了契丹。南宋之后,北方领土长期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统治。明朝建立之后,这一地方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朱棣把都首都迁到这里之后,使得这儿成为了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同时,这个地方又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交接之地,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地方。朱棣迁都于此,其内心所想,也正在于此「天子守国门」。这确实是个事实,并非谎言。

明成祖朱棣在没有取得天下之前,这个地方就是他的根据地。这个地方离边防近,是战争的根据地,朱棣在为燕王以及取得天下之后,都以此为根据地,发动对北方民族的战争,扫清边境。保证中原人民的安定生活。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燕王扫北」。这些做为,也是真正的天子守国门。

现在很多人对「天子守国门」一事嗤之以鼻,他们所嗤的肯定不是明成祖,而是明朝的后代君王。因为他们的现实表现担不起这几个字。

要守国门,是要有能力支撑的,就好像守家门是一样的。守在家门口,有狼啊,狗的来了的时候,你要有能力把他们打死或是打跑,这样,你的家门就守住了。并不是说一个人站在那儿就能守门了。它是要有能力支撑的。毫无疑问,明成祖朱棣是有这样的能力。而他的子孙们,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被人嗤之以鼻也就理所当然了。

明朝时期,中原受到北方民族威胁的情况一直存在。明成祖守国门,是主动出击,这是所谓的积极防御。到了后代,便失去主动出击的勇气和能力了。

明英宗时期,皇帝被蒙古俘虏。蒙古铁骑打到北京城下。明朝在于谦的组织之下,开展北京保守战。避免了亡国之祸。这个时候,你还能说天子守国门吗?天子在哪里呢?于谦成为了英雄。但是,于谦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文人,他不能算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卓越的军事家,不可能让人家堵到家门口打,而是应该主动出击的。

崇祯时期,皇太极打到北京城下,是另一次被人家堵到门口打。袁崇焕最终也是因此而死。战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确实不是「天子守国门」。更像是天子站国门,被人痛扁。

明成祖的设计最终成了一个笑话,原因也简单。一个「守」字,是需要能力的。明成祖是有能力的。他为天子,是自己争来的,就像狼群中的头狼,是在搏杀中建立的地位,所以,他有能力守国门。

而后世的所谓天子,就不是头狼,而成了蜂群中的「蜂王」,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战斗的能力和勇气,连自己的生命都要别人来保障,还谈什么守国门。而真正有点能力的于谦以及袁崇焕等,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还谈得上什么守国门呢?既然国门守不住,崇祯皇帝也只好上吊算了。


天子守国门是有这事,这句话的出处是公元1402年明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而在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入北京,他遭到许大臣反对,大臣家在南方,最后明成祖杀了萧仪才算稳定局面!为什么迁了,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道历史的都知道靖难之变,朱棣攻入南京时,建文帝朱允炆皇官自焚,(一说逃亡出家)清除建文帝这一派的大臣,古人比较迷信,朱棣总以为这些冤魂萦绕在皇城里,让他寝食难安,经常做噩梦!

2.朱元璋晚年就有迁都北京的想法,另外朱棣号称马上皇帝军事素质高,一直生活在北京,对北京感清深,视为龙兴之地。

3.这才是天子守国门的原因,当年元顺帝带著一家人逃到蒙古草原后史称北元有较强的军事实力,经常

派兵骚扰明朝的北部边疆,企图恢复统治,南京地处江南离北部边境太遥远,不利于皇帝指挥作战。边境线太长后面还设九边筑长城,所以天子守国门只是当时明朝外部环境所导致的,再加上儒家思想盛行文人压制武人,及各地朱家族的王爷和军队贪污腐败等等原因。


「国门」在哪里?

话说公元936年,「儿皇帝」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献给辽太祖,使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天然防线。1125年,金灭辽,完颜亮扩建燕京,为金中都;1215年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横扫河北,攻克金中都;1272年,忽必烈将中都改为大都,因所处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元朝称之为腹里,这里成为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455年后,1368年,朱元彰派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但明军骑兵严重缺失,使朱元璋无法继承元朝最后一个行省——北岭,只能在漠南设置诸多卫所,借地利屯田牧马,并于1381年开始修筑山海关,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北方时常受到鞑靼、瓦剌的威胁,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侵。就这样,北京俨然像一扇「国门」。

为什么说「天子守国门」呢?

朱棣发迹于北京。他是朱元璋分封的燕王,就藩北京后,朱棣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在明朝北方军队中影响很大。1402年,朱棣稳住北方,安抚朝鲜半岛,乘虚推翻建文帝。朱棣在南京维持了近二十年,等他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后,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是民间的说法,迁都也受到大臣们非议,而朱棣终究还是力排众议,将北京做为京师

天子守住了国门吗?

一个「守」字,描绘出明朝闭关锁国的本质。早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就杀完了武将杀文臣,等到朱棣坐龙椅,也不放心将北方交给他人,只能迁都北京,亲自坐镇。明英宗时,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皇帝成了俘虏。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自杀,清军入关,清世祖定都北京,燕云十六州再次由满族经略。

明朝施行「内阁制」,明的许多皇帝,即使长年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照常运转。但内阁制很容易使内阁首辅与宫廷太监勾结在一起,使边臣武将得不到重用,明在开疆拓土上毫无作为。洪武年开始的「倭患」,达二百多年之久;在边防上颇有建树的袁崇焕也不得善终。而明的太监登峰造极——太监管理西厂、东厂,用特务机关检察百官;太监不明所以地「七下西洋」;大太监刘瑾、魏忠贤……烜赫一时!

不管怎么说,日月江山严重缩水,只有350多万平方公里。而夸饰它的浮词却那么多,什么「天子守国门」?更活该「君王死社稷」!

明朝末年,边患自不必说,腐朽的统治使流民造反,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的煤山上吊死了。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说的是明朝的两个人,也确有其事;

天子守国门说的是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还有他御驾亲征的事;

朱棣为什么会迁都到北京呢?

第一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他在北方可以养兵屯兵,抵御北方的侵略,又能避免在边境屯兵拥兵自重造反,比如他造反就是很好一个例子,自然不能重蹈覆辙,让历史重演;

第二点他的封地就在北京,对他来说是他的隆兴之地,他重用的大臣根基也在北京附近,有利于他的统治;

第三点他觉得南京是不祥之地,朱允炆自焚在皇宫,令他心情不畅,晚上睡觉都睡不好;

有人他这样的做法嗤之以鼻也是因为朱棣这么做的本身是为了自己,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何况是君王,更要心思缜密,朱棣这么做对他的江山社稷、对他的统治,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明朝天子守国门,是谎言也不是事实,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是为了长治久安,北京位居天下之中,是形胜之地,北控蒙古女真,南制两京十三省,东掌朝鲜半岛,西握吐蕃,有力于江山巩固。

永乐大帝迁都北京,完善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建立了华夷秩序,促进了多民族融合,奠定了中华大一统的基础,定都北京可不是守国门,是为了掌控四夷,统御八方,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天子掌四夷,至于君王死社稷,王朝末期大多如此,只不过崇祯比较悲壮,影响力大点而已。

明朝被误解之处太多了,但无论如何都埋没不了真实的历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