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粮天子,是唐中宗的一句话。

关中平原是中国汉民族的发祥地,是天下最繁华富足的地方,周秦汉唐都定都在这里。

但是隋唐时期,中国的气候发生很大的变化,关中地区存在长期过度开垦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这具体是什么原因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说法。)总之,关中平原经常发生大的饥荒。这块宝地越来越不适合做天下的都城了。

为了解决关中缺粮的问题,隋唐两朝先后修建了一些漕运设施,例如广通渠等等。但是关中的地势高,路途险要,运输十分困难。隋唐两朝的皇帝不愿意放弃关中宝地,遇到灾荒只能临时迁到洛阳就食。

公元594年,隋文帝巡幸洛阳,做了第一个「逐粮天子」。后来,隋炀帝巡幸洛阳,干脆不回去了。

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多次巡幸洛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高宗皇帝病逝在洛阳,武则天把都城迁到了洛阳。中宗时,关中再发饥荒,大臣请求巡幸洛阳就食。中宗皇帝愤怒的回答:「岂有逐粮天子邪?」

这就是「逐粮天子」这个典故的由来。

中宗拒绝逐粮,可问题他也无法解决。到唐朝灭亡以后,后梁朱温终于把国都迁到河南。从此,关中平原,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之地,再也没有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逐粮天子都有哪些

「逐粮天子」就是粮食不够吃了,皇帝都开始逃荒了。第一个被称作「逐粮天子」人是隋文帝,随著关中人口的增长,关中平原不足以承载日趋增长的人口压力,如果关中闹灾荒比较严重,隋,唐两个朝代的皇帝就不得不「逃荒」到洛阳,也就是就食洛阳,这也是洛阳会被当成陪都的原因。

开皇元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在大兴县建城,定为都城。大兴城在开皇年间人口不过25万,但是到了关中闹饥荒的时候,也不得不就食洛阳。到了唐朝的时候,大兴城改名为长安,长安这个国际性大都市,压力就更大了。长安辖区内的人口达到过200万,在武则天时期,长安市就达到了200万人。所以唐朝皇帝基本上都做过「逐粮天子」。

关中的粮食危机

其实开凿大运河,也是无奈之举。关中土地最初确实肥沃,司马迁评价:「关中沃野,无凶年,卒并诸侯」。在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秦开郑渠,溉田四万顷。汉开白渠,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关中沃衍,斯见于此」。

但是自汉以降,关中就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到了隋唐时期,关中已经是灾害不断了,和司马迁口中的「无凶年」截然相反。这里面有天气原因,但主要是人为的破坏,由于植被的减少,关中不是旱灾就是水灾,之后就是蝗灾。李世民曾经对蝗灾恨之入骨,无论是不是作秀吧,李世民亲自生吞了一只蝗虫。

据统计,西汉227年中关中旱灾出现了32次,水灾10次。唐朝290年中,旱灾122次,水灾86次,这水灾旱灾加到一块,差不多一年多来一次,谁受得了。旱灾,水灾的频繁就会引起蝗灾的发生,更加剧灾荒严重性。由于植被的破坏,土地沙,碱化也很严重,水土流失也非常严重,大旱时甚至会出现「灞水将竭,井皆无水」的情况。

其实隋唐大运河在隋文帝时期已经开凿了,只不过隋文帝较为缓和,而且多是以前遗留下来的河道。隋文帝在开皇四年开广通渠,从大兴至潼关,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运粮。开皇七年,开山阳渎。即使这样,开皇十四年:「关中大旱,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隋文帝也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逐粮天子」。

隋炀帝就相对激进多了,先后开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济渠,目的也很明确,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水路通,贡赋等」。在唐朝时期,从江南运来的粮食非常可观。据韩愈《送陆歙州诗序》中提到:「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其十九」。没有很好的漕运,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问题是水路建好了,关中不好进啊。所以,就在洛阳附近建大型粮仓,例如洛口仓,就是在大业二年建造的,用来储存从江南运来的粮食。于是,一到关中灾荒,隋唐的皇帝都要去洛阳就食。

在去洛阳的途中,即便是皇帝的随从也多有饿死,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断粮,而引起禁军哗变。唐高宗就是因为去洛阳就食,劳累过度,到了洛阳一病不起,最后连长安都没回得去。


唐代洛阳西安食品不足,就迁都的,唐僧就是混杂在逃难人中离开西安。城市不会扩大,就是人口必须不停离开西安,今天那种小区几十层古代根本不出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