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汉景帝没失败啊,汉武帝的成功,也只是高后文帝景帝三代人努力的结果。

削番本身就是件非常危险的事,弄不好就一地鸡毛,甚至失败身死,

汉高祖削番看起来削番很容易,所以就变成了杀功臣。

文帝景帝削番,诸侯王都造反了,但是,他们削番后,诸侯王明显削弱了。

主父偃的政治主张,实际上是汉文帝、汉景帝玩剩的,只是很多人只看了初中历史,只听过主父偃,而不知贾谊才是真正的大佬。

汉文帝之时,贾谊就在《治安策》里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并且汉文帝就是这么实行的。

如果汉文帝没有削番,像晁错那样公开喊著:「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朝早就给他玩死了。

吴王刘濞联合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造反,也就是七国之乱,这七国有四个是从齐国里分出来的,实力有多小不用说了吧?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淮南王刘长反,于是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汉景帝时,逼反诸侯国,才有后来的七国之乱,目的也就是为了削番,并不是因为削番失败导致七国之乱。

到了汉武帝之时,诸侯王基本成了大地主,基本上没什么兵马了,只有王侯卫队,但是,汉武帝还不放心,认为他们争夺朝廷的赋税,成了地方豪强,进一步削番,

后人看这段历史时,只看到汉武帝和主父偃两踢最后一脚的人,而不知高后、文帝、景帝已经踢了九十九脚了。

就像后人只看到赵匡胤可以「杯酒释兵权」,殊不知,前面二百年的皇帝,都在削夺武将兵权,并且都失败了,但是,到了赵匡胤时代,武将的兵权已经很弱了,不然,没有哪个是安善良民,凭什么交出兵权?


个人觉得,不能说是汉景帝削藩失败。一个朝代的政治举措,也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完成的。简单的说,就是两位皇帝共同完成了一项政治举措。

汉景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御史大夫晁错,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后,绝大多数诸侯国仅领有一郡之地,其实际地位已经降为郡级,国与郡基本上趋于一致。汉景帝抑贬诸侯王地位,剥夺和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并且收夺盐铁铜等资源及有关租税。但诸侯王势力并未彻底解决,以至于后来汉武帝继续采取相应措施,来完成消藩举措。

汉武帝即位后,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新的诸侯国就脱离了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这些措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代表消蕃举措的完成。


先说汉景帝削蕃。汉景帝削蕃失败了没有?准确地说是,没有。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削藩有四次:一次是唐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朝的历次削藩;一次是明建文帝削藩;还有清康熙帝削藩,平定三藩之乱。此外,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削藩就是西汉景帝的削藩。这一次消藩的后果是引发了七国之乱,甚至景帝很窝囊地在兵变仓卒的情况下接受了丞相的建议,处死提议消藩的大臣——晁错。但,汉景帝比明朝的建文帝幸运,没有被夺皇位,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也不逊色,康熙用时八年才平定三藩之乱,他用大将周亚夫,仅用了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七国之乱后,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再说汉武帝削藩。汉武帝削藩了没有?准确地说是,有。但汉武帝削藩与前面的四个削藩有著本质上的区别,汉武帝削藩的目的是「削弱藩王势力」,采取的政策是「推恩令」,所谓「推恩令」就是以推恩为名,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需要提醒题主的是,「推恩令」施行的后果,各大藩王难道看不见?只是当时他们的势力不足以与中央对抗罢了!如在汉景帝时期施行,就不一定行得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汉景帝削蕃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巩固了汉景帝削蕃成果。


形势不同了。

汉武帝的推恩令的前提是中央政府对地方诸侯王有了碾压的实力,诸侯王一起上,都不是中央的对手。所以即便诸侯王认识到推恩令里的套路,也没办法,实力差距太大了。

汉景帝时期,诸侯王的实力相对较强,像吴王刘濞这种当年跟著高祖打天下的猛人还活著呢,有钱有兵有胆子,怎么可能被皇帝轻易套路。七国之乱虽然短时间内就被平定了,但是从过程来看,没有梁王刘武这个盟友的苦苦坚守,周亚夫的战果不能取得的那么快。可见,汉景帝时,中央和地方诸侯王联盟的实力差距不算特别大。

汉景帝时的诸侯们联合起来,实力尚可与中央一搏。到了汉武帝时,他们已经被打残,实力差距太大,无力回天。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汉景帝一战打残打怕了诸侯,儿子汉武帝在这个基础上拿出推恩令,实现集权。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另外说一下,七国之乱这种局势是不可避免的,在双方实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指望诸侯国老老实实听话的,汉景帝的问题不在削藩,而在没有做足够的准备,既然要削藩,就必须考虑到诸侯们可能会起兵造反,不至于在吴楚起兵后,一时间束手无策,杀晁错无效后,才决心武力平叛。

千余年以后,清康熙撤三藩,犯了汉景帝一样的错误,他在没有做任何军事准备部署的情况下开始撤藩,吴三桂起兵三个月后就拿下云贵川湘四省,杀到了长江边,加上另外两王,半壁江山沦陷……


我不同意汉景帝削蕃失败这种说法。个人观点是汉景帝削蕃是比较成功的,原因如下:平定七国之乱后,藩王实力和控制地盘已经大幅下降,特别是吴楚俩巨头已经完全无力和中央对抗。中央的财力和军力也大大加强,政令颁发更能直达全国,可以调配更多资源应对匈奴。

但汉景帝削蕃也并不彻底,其亲弟梁王刘武势力更为庞大,成为隐患,而其他藩王仍然有一定实力。加上当时治国思想是黄老道教,讲究无为治国,所以在汉景帝时代不可能将藩镇这颗毒瘤完全根除。

而汉武帝削蕃是非常成功的,针对削蕃颁布的推恩令和酌金律是天才创举。个人可以试想一下,藩王众多的庶子本来一辈子都是混吃等死,突然有机会可以得到土地和大量金钱,还不殚精竭虑,主动将推恩令进行到底。

而且汉武帝时代,中央的力量已经远远大于地方,削蕃的阻力远远小于汉景帝时代,这也是汉武帝能完全成功的主要原因。

个人拙见,敬请指正!


第一,首先汉武帝削蕃成功,跟汉景帝削蕃有直接关系,汉景帝凭借著中央实力,硬著削蕃,结果引起诸侯不满,这些诸侯有的很强大,如吴王与楚王,诸侯联合起来造反,结果被中央军队打败。最牛的诸侯国已经被汉景帝给收拾掉了,汉武帝削蕃时,剩下的诸侯王自己心里也清楚,以前强大的吴楚都不是中央的对手,他们造反根本打不赢,所以不好反抗!

第二点,汉武帝削蕃是软著来,推行推恩令,不是强制硬的来削蕃,而是从中央规定,诸侯王的子孙,不论是嫡长子,还是庶出,都可以分的一块地,这样,诸侯国的土地都分散了,势力自然就更小了。诸侯王的庶出子弟从没有土地继承权,到有土地继承权,也可以分的一小块当然非要拥护这个政策。汉武帝巧妙的将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的矛盾,化为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和诸侯国庶出势力与嫡出势力的矛盾,进一步的削弱了诸侯王对抗中央政令的力量,所以很成功!


个人觉得并不是景帝削藩失败,而是在武帝手里,大汉王朝进入了一个盛世,当时粮仓已经爆满,拴钱的绳子都腐化了,天下苍生都团结一致,这才有了武帝去打匈奴的资本以及彻底的削藩。汉初的天下很穷,经历文景之治之后进入盛世,在景帝手中走的也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所以在景帝手中削藩不妥可能会导致天下苍生再次陷入战争之中。


首先,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策」。首先将诸侯王们的封地减小。使诸王们的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而汉武帝的推恩令,使诸侯王的权利越分越小,未采取暴力夺权 其次,汉景帝的削藩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较有实力的诸侯王在汉武帝时期也几乎没有了,同意四楼的说法,汉景帝也没有失败,只是暂时没有看到成果罢了。


我个人觉得第一还是时机未成熟,得考虑藩王的实力,司马懿为什么要把诸葛亮熬死后再夺位,武帝时藩王更替,思想变更也大大促进了他能削藩成功。

第二个原因是景帝给汉武帝打下了汉朝坚实基础。武帝才能更好地称霸。


景帝是来硬的,武帝是推恩令,让他们内部分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