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不会相信,做为汉朝名将,有著「飞将军」之称的李广,一生和匈奴大小七十余仗,可谓身经百战了。在汉武帝那个凭军功封侯的年代,他倾一生之力,也没有混到侯爵。是他能力不够还是遭遇可叹呢?

李广和封侯最接近的一次,是吴楚七国之乱时,时任骁骑都尉的李广,跟著周亚夫平叛,在昌邑之战中勇冠三军,斩将夺旗,以功劳看,是可以封侯的。可是由于李广表现太出色了,景帝的弟弟梁王为了表示欣赏,也是表彰他的功劳,就给了李广一颗将军印。李广打仗是内行,政治是外行,政治敏感性很差,接受了这颗印。问题是你得看是谁给的吧?梁王想当皇帝,路人皆知,你和他搞到一起去,景帝能开心?所以没有给他封侯,理由是「广为汉将,私受梁印,故不以赏也。」。就这样错过了一个大好时机。

汉武帝时,因对匈奴常年作战,李广得到了许多封侯的机会。可是客观的说,他的军事能力是不突出的。李广和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兵分四路去打击匈奴,别人都打了胜仗,可是李广的却是全军覆没,连他自己都差点成为俘虏。最后幸好是缴纳了赎金,这才免于一死。元朔六年随卫青出战,那是最好的一次机会,因为汉军大胜,许多将领都因为斩杀的敌军人数达标封了侯,就是这个李广,没有多大战功,只能眼巴巴的看著。最后一次出征时,他62岁,本来是最后冲刺的机会,可又在沙漠迷了路,本来应该率兵从东路迂回作战,与卫青前后夹击,共同拿下单于的他。延误了战机,导致单于逃走。战后卫青派人来问责,李广羞愤自杀,再也没有封侯的机会了。

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当中写到:「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就是表达了后世人对李广这个倒霉蛋的同情,同时也表示对他功劳的认可。不管封没封侯,他都是一代名将,在抵抗外族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


李广错失的封侯机会

李广一生总共有五次比较大的封侯机会。

第一次是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攻击吴楚联军,取其军旗,立功于昌邑城下,梁王授予李广将军印绶。此战虽然是平定内乱,但却是维护了景帝的皇位,李广勇冠三军、夺下对方军旗,足可封侯。但是他却接受了梁王的封赏,接受将军印绶,所以还师之后不得封赏。这一次立功未能封侯,李广的问题应该是不讲政治。你是中央军,哪能接受地方诸侯的将军印。而且正在平定七国之乱,皇帝这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诸侯造反,即便是亲兄弟梁王也在提防之中。你李广接受梁王的将军印绶,意欲何为。这时候,景帝不找借口杀了李广,就已经不错了。

第二次是马邑之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以马邑为诱饵、倾举国之兵试图将匈奴单于一举拿下。但因为规模浩大,被匈奴察觉。在匈奴遁走之时,大行令王恢未敢果断截击,导致大军无功。参与其中的李广也未有尺寸之功。此战不能封侯,应该是天时不予,就算运气不好吧。

第三次是公元前129年,在马邑之围的5年后,汉武帝第一次组织对匈奴的大规模征伐,分别由卫青、公孙敖、公孙贺以及李广各率1万人分四路对匈奴主动出击。此战,卫青报捷,公孙敖损兵七千,公孙贺未与匈奴接站,李广全军覆没且自己被生擒。可以说这一战,李广是为名声所累。匈奴单于估计都没把其他三路大军放在眼里,特别是卫青,应该就没管他,而是集中全部主力围堵李广。李广败就败在了飞将军的名声上,名声太旺也不是什么好事。

第四次是公元前121年,李广与张骞一同出击匈奴,因为张骞贻误战机,导致李广以四千骑兵对匈奴四万之众,故几乎全军覆没。此战,李广败就败在猪队友的身上了。

第五次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路出击漠北。此战,大将军卫青追击匈奴单于到窴颜山(今外蒙古杭爱山附近)赵信城,杀敌19000人。但李广和赵食其所率军队迷路了,未能与卫青汇合,故导致对匈奴单于主力的合围失败。此次错失封侯,既有天时的原因,关键时刻李广迷路了;也有人和的原因,决战之时卫青免去了李广前将军职位,由先锋主力变成迂回之军。

李广难封的真实原因

详读历史,就如侦探查案,在梳理、归纳以及总结史料之中,得到各种新鲜的启示,甚至会慨叹一声:原来如此。但此时的你必须要谦虚,因为这些原来如此,仅是一种解释框架。至于正确或是错误,仅是你的主见,仅是现在的认为,仅是一种解释框架而已。所以,归纳总结而类比联想而得如下:

一是李广在政治权谋上的不擅长。或许在任何时代,都得讲政治、都得讲站队、都得博弈权谋。最具说服力的就是平七国之乱的昌邑之战,李广立功而接受梁王将军印。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上的不正确,中央的将军哪能接受地方诸侯的印绶。再有就是大将军得宠、骠骑将军炙手之时,李广未能见机知命,也就是没有站好队,所以错失了大规模征伐匈奴的作战机会,也就错失了封侯的机会。

二是李广在作战风格上的不合时。有两点不合时,首先是李广犯险涉难的作战风格。李广很厉害,但也李广也很骄傲,所以李广最爱冒险,日常爱好是搏击猛兽。而在战场上就是敢于硬碰硬的对战、敢于以弱击强,从来都是当仁不让。但战争毕竟是战争,是一种高级演算法的博弈,光靠勇敢和冒险是不可以的。而汉帝国的首虏计功,也是不允许如此作战的,必须要计算自己的伤亡得失。其次是李广正面对敌的作战风格。卫青与霍去病都是采用长途迂回、快速奔袭、运动歼敌的作战风格,才有了当世奇功。比较明显的就是霍去病的两次河西之战,都是千里大迂回而后闪电突袭、快速撤离战场。但是,李广引军仍然是直面对敌、阵仗对攻。这种作战风格对付不了匈奴,但李广仍旧墨守成规。所以,也就没有了武功,也就没有了封侯。

三是封侯与否并非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别人的评价。而这个「别人」,就是汉武帝。马邑之围破产后,汉武帝对帝国的老将军们大失所望。所以,他急需培养一批少壮将军,也就是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将军。这些将军就是卫青和霍去病等人。而李广自然不在其列。所谓首虏计功,是一个很重要的硬评价,打了大胜仗,自然首虏获封,得万户侯也是可以的。但是,你得有打仗的机会,得有立功的机会。而这就需要外部评价,需要汉武帝是不是想培养你立功。李广这个前朝老将军,虽然勇猛,但未得天时襄助也未得人和支持,未能斩功得侯。而更重要的原因:李广不是汉武帝这个最高统帅所要培养的人。


李广难封是成语,可以说是三朝元老,文帝十四年,对匈奴作战英勇封为中郎,景帝在位时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骑兵万余出雁门击匈奴,因孤军深入作战,敌众我寡,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二马之间,途中奋力跃起,夺马飞奔回中原,匈奴敬服,人称"飞将军"他一生对匈奴作战七十余次,常以少胜多,匈奴闻之丧胆,他治军简易,体恤士卒,在战斗中身先士卒,深得将士敬佩;大将军卫青领军出击匈奴,李广向卫青表示自己愿意做先锋,从正面进攻敌人,卫青没有同意,李广很生气,没有告辞就离开了,在执行东路的任务中,向导出了问题,迷失了方向没有到达指定地点,李广与卫青的个人关系并不融洽,这可能是一生未能封侯的主要原因之一。


汉高祖斩白马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意思是说不是刘姓宗室不得封王,没有军功不得封侯。

飞将军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60余战。虽然威震匈奴,但还是没有立下可以封侯的战功。

对于李广,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惜之者有,愤之者有。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名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此为愤也。王维有诗曰:卫青不败有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此为惜也。或曰漠北大战,汉武认为李广数奇,密令卫青不使李广为前锋,致李广失去封侯的军功。此疑案也。或曰七国之乱,李广私受梁王将印,人臣之大忌,故不得封侯。或曰李广心胸狭窄,无罪而斩霸陵尉,天意不让封侯。李广则自己说,杀降导致大德有亏,故难封侯。

无论何种说法都不妥。犯人臣大忌封侯者有之,心胸狭窄封侯者亦有之,杀降封侯者亦有之。李广难封的真实原因是他打了一辈子仗,还是没有累积到封侯的军功。不论他自身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或是运气不好,但军功没有累积到封侯,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自汉以来,古代文人学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忿忿不平常用的两段话。

今天借这个问题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骁勇善战的李广,终其一生都没有被封侯?

精彩的开头

汉文帝时期,匈奴大举进犯汉匈边境。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随军出征,在战场上表现勇猛,斩首百余,尤其是箭无虚发,获得了神射手的称号。被当时的最高领袖汉文帝召见,封为中郎(皇帝亲卫保镖)。汉文帝经常当众说赞赏李广的话:你错生在这个相对平和的时代(汉文帝采用「和亲」),如果在高祖时期,凭你李广的本事,封个「万户侯」都绰绰有余。

错失封侯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大破吴楚联军,立有大功,封侯近在咫尺。最后因为一件事,封侯与之失之交臂。私下接收梁王刘武的大将军印!梁王刘武和汉景帝刘启是一母同胞亲兄弟。因为是窦太后最小的儿子,又是皇帝的亲弟弟。所以受整个汉朝王室独宠:
  1. 封地最大。
  2. 规格待遇最高。(接送帝王车辇、仪仗)
  3. 领导能力突出(汉景帝忌讳)

曾经有次汉景帝喝多了酒,说我死后让弟弟刘武继位。这不过是汉景帝随口一说,也许是试探性的询问。谁知窦太后和刘武当真了,当场搞得气氛紧张,虽然最后以喝多了酒这个借口勉强解围。但是从此以后汉景帝疏远了梁王刘武,甚至有了杀心。你想这个时候李广私自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不是找死吗?好在汉景帝并没有交给廷尉处理,李广事后肯定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所以封侯之事从此作罢。

整个汉景帝时期,李广先后做过七个郡的太守。全部都是云中、上谷、代郡地区。期间多次与匈奴对决,赢得了「飞将军」称号,吸引著匈奴人的注意。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由防守转为正面进攻,本来应该有李广的「一侯之地」。但是碰上了赏罚分明的汉武大帝,又碰上了百年难遇的卫青与霍去病。李广的军事才能在卫青霍去病面前显得黯淡无光。

李广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真不愧是英雄,但是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经常伤痕累累,甚至身陷囹圄。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术远不如千余骑兵如入无人之境斩首万余来的痛快。


现在人说什么性格原因,什么能力原因,这些都是万能理由。最主要原因,政治立场,李广,不是卫霍一派。打仗就这样,尤其是前期装备不强的时候,任何一个部队都不愿意在战场上遇上对方主力,谁愿意跟美军王牌师打?胜也是惨胜,甚至是全军覆没。在汉匈战争中以少打多对阵匈奴正规兵的,没有一个赢过得。所以要达到战争目的,就要有人去当炮灰,引主力,然后精锐直取大本营,这种战术是战场经常用的,军功制本来很公平,但是放在战略上,就非常不公平了,本来人数就少,最后还要为战损买单。然而炮灰肯定不是是自己阵营的,你的手下跟著你就是要分享利益,好处当然是留给自己人。给别人?傻子才这么干,这是政治利益,在这个事情上没有好坏。后期人家装备上来了又不需要你,而李广就是这么一个倒霉鬼,每次只能去抗主力,人家不愿意带他,他还要去,不愿意给你利益,你偏要争,李广不悲剧谁悲剧?此法为从古至今通用法则,但是这个道理,李广不懂,所以他老是问为什么不如他的人都封侯了,自己没封侯。。。他不懂,可是别人懂啊,很多人就这样抱了卫青的大腿,比如公孙贺,又比如说最后走右路的为什么是李广和赵食其,而不是公孙敖公孙贺和曹襄?看历史就是看社会,避免古人的悲剧,看形势做人,不要强争,所谓运气都是人为,汉武帝才是那个布棋局的人。学做卫青谦让,不学李广偏执。


先说结论:没封侯对李广来说,真的没有一点不公平。

题主所说的骁勇善战用在李广身上,可能并不是非常合适。李广是挺骁勇,但是善战方面和其他名将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再说封侯的事:在汉朝封侯要么你的关系够硬,比如皇亲国戚这种。要么你是谋士里非常出众的,比如张良这种的。要么你有特殊贡献,比如给皇帝贡献给什么仙丹,皇帝吃了以后没有一命呜呼还非常高兴的。

如果是军人的话,基本上就一条路可以走:军功。

来看看李广在史书中关于打仗军功方面的记载:

第一次,一万骑兵,全军覆没,本人被俘虏,下场还不错,溜了回来。

第二次,跟著卫青出征,其他几路很多人都立了军功,封了候,这哥们军功零。

第三次,带著四千人去打仗,全军覆没,杀了匈奴三千多人,人头比负数。

第四次,居然迷路了,没有和主力回合一起打击匈奴单于,这次比较惨,要被追究责任,所以自杀了。

这是几次有明确记载的李广打仗时的情况,怕是放到哪个朝代,论军功的话,都不可能被封侯吧,别说没被封侯,没被斩首就算是皇帝给面子了。

真的,说实话看到这里我都看不下去了,司马迁也是给足了李广面子了。每次说到李广打仗的时候,用的词非常含糊,各种突出李广的骁勇,各种突出李广多么牛X,但就是不提这次战斗李广杀了多少人,李广的军队砍了多少敌人。

说实话,还挺尴尬的……给人感觉是想尬吹一下李广,但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吹了。

有点类似著名娱乐明星徐某坤,被人吹的唱歌多么好,出的单曲多么火爆,但你就是想不起来这哥们到底唱过什么歌。

另外,再说一点题外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面的飞将,指的真是卫青,不是李光。


李广难封不是不封,是他就没有取得封的资格。李广虽经过三朝,他离封侯最近的一次是平定七王之乱,可惜,他又违规私自接受梁王的赏赐,军功没了,差点丢了性命。在武帝朝,本应是武将理想的时期,建功立业,有不世功勋的卫青霍去病,但他怪命运不济,没有一次旗开得胜。司马迁对他赞赏有加,把被俘的事也写成了「飞将军」,可惜,他感觉人生无望,自杀身亡。


没有战功,不能封侯。


因为他不是卫青霍去病这样的皇亲国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