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汉武帝征讨匈奴,李广英勇善战,破敌无数,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可以说他已经有很多的功劳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被封侯。对此,李广心有不甘。因此,当再次征讨匈奴的时候,他请求做前将军出征。汉武帝认为李广年事已高,过了好久,才答应了这事,任他为前锋。

元狩4年,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了关塞后,卫青捕到了一个俘虏,得知匈奴首领单于的位置,就亲自率精兵出击,东路稍绕远,而卫青他们大部队的道路上,水草很少,势必不能屯兵宿营。

李广请求说:「我本来是前将军,如今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个与单于对战的机会,我愿意担当前锋,先与单于拼一死战。」而大将卫青暗授了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不让他与单于对战,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李广坚决地向卫青大将军要求,卫青不听,便命令长史写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部,并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命令上所说的办。

可是,李广没向大将军卫青辞别就起程了,而且,他心里特别生气地来到军部,随后便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但终因东道误军,而不得不拔剑自刎了。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句话更是精辟地概括了为人处世之道。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中所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李广的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运气不好,而是在于他太看重名利地位了,而不知道,功成身退


李广难封悲剧收场有几个原因。时运不济是一点(其实是最次要的一点),汉武帝不倚重是一点(难以领略武帝战略思路,主要也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难以培养),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比较严重的性格缺陷:1.娇纵自傲。认为自己是老资格平时一向看不起「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卫青等人。却不知别人的确是靠裙带关系入了武帝之眼,但能最后让武帝认可可是凭著自身无以挑剔的才能。毕竟事实证明汉武帝的眼里可揉不进沙子!还有一次因夜深进城被城门守卫阻在门外,规则定在那里别人这么做本无可厚非,又不是针对你李广一个人的。事后李广竟然因为私怨杀了那个守卫。(这和他儿子李敢携愤向顶头上司大将军卫青动刀子一脉相承,也难怪他父子二人命运颇似)往小了说心胸不广,往大了说以私怨而废国法!2.行为不检。(褒义词也叫不拘小节)景帝时期居然私受梁王印绶,作为一个领军的将领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啊!(考虑到当时的政治背景:窦太后希望梁王继承景帝的大统,不排除李广是有私心的)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广还是靠得住的,但等于在政治路线上是有污点的。汉武帝是景帝的嫡子,他老子不会不对他儿子交待两句军队将领的器量才能的!3.过刚易折。太过看重「名」,为「名」所累,终为「名」死!即使延误了战机,汉对匈奴的作战已然取得实际上胜利。大局上没有必死的前因,武帝时期可以酬金赎罪李广不可能拿不出赎罪的钱过程中不存在后果!唯一逼死李广的是自己的那份傲气,别人都建功封侯了,唯独自己对匈奴这场大战居然无功有过。太过执著于年轻时取得的名声,却至死都没有觉察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一个成功的将军!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已经67岁的李广仍旧没有封侯。恰逢卫青、霍去病又要出击匈奴,于是他数次提出跟随二人出击,但汉武帝一直没有同意。过了不久,估计汉武帝也起了恻隐之心,同情这样一个抗击匈奴四十多年的老将军仍未封侯,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前将军。

出塞后,卫青得知了匈奴王庭的位置,准备前往攻击。在布置行军线路的时候,卫青却不让李广与匈奴直接交锋,将其改为右将军,从东面绕路而行,而让于自己的好友且有救命之恩的公孙敖取代李广的前将军之职,让刚刚失去侯爵的公孙敖有立功的机会。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卫青还是有一些私心的。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授意卫青这样做的,据说汉武帝暗地里曾交待卫青「以为李广老,数奇,恐不得所欲」。不管这种说法真还是假,汉武帝表面上是安排李广为前将军的,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即使确实是汉武帝交待的,卫青也可以根据战场的局势做出适当的改变。

这件事情的责任究竟在谁已经不再重要了,卫青的决定已经不可更改,李广非常愤怒,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和赵食其率军「出东道」,因迷了路,部队跟不上卫青的大军而贻误战机。这一仗,卫青打的非常精彩,但已经没有李广什么事了,直到战斗结束后,卫青率军返回时,才在路上遇见李广的部队。

李广深知是要被问责的,于是李广说了两句话。在面对卫青派出的长史时说了第一句话:「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薄。」这句话主要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部下,于是自己一个人担了所有的责任。

回到大营后,卫青又说了第二句话,非常悲凉的一句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于是引刀自尽。

从表面上看,李广自杀的原因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自己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一把老骨头了,不想回去受到刀笔小吏的审问,于是引刀自尽。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

他曾有「被俘」这一奇耻大辱,但没有自杀。

此前,他也有多次在战场上损兵折将,也没有自杀。

这一次,他犯下的其实不是什么重罪,和他一起迷路的赵食其只不过是「当死,赎为庶人」,花了钱保住了命而已。

但他却走上了自杀这条没有回头的路。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绝望了。这一年李广已经67岁了,汉武帝本就以为他年来不许他出战,他苦口婆心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机会,他深知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却是如此结局,他深知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对于一名从军四十多年的未被封侯的老将军来说,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他绝望,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英雄迟暮,唯留遗憾!

可绝望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太在乎」,李广终究还是个人修为还不够啊!李广一生,太在乎自己封不封侯,太在乎自己的个人得失,但是欲速则不达,太在乎往往得不到。如果他能够抱著「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在汉击匈奴的过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少一点锋芒,少争一些利益,或许结局会好的多,抑或许封侯也将水到渠成。

最后,我想说的是,李广没有被封侯,可那又算什么呢?封侯的人大多已被历史淹没,李广却在人们心中永存,李广虽有缺点,但谁没有呢?或许正是他的「缺陷美」,才有他今天的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吧。


履出差错,老脸没地方放,不如一死了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