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出身兰陵萧氏,是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名人之后多出豪杰,但他在执政晚期却沉迷于佛教,一边出家,一边继续他的皇帝岗位工作,人称「和尚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几位与佛结缘的皇帝,清朝顺治帝在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顿感心灰意冷,萌生了出家的念头,最终还是没能真正的出家,他只不过是受了佛法的影响,至死都没能达成心愿。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也曾出家做个和尚,这是他早年的一段经历,不是当了皇帝之后才进行的,因此不算和尚皇帝。

历史上唯一在称帝后出家当和尚的仅有一人,那就是梁武帝萧衍,我们知道杜牧的那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写出了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其最大的推动者就是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学识渊博,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也颇具才能,可以说萧衍最后能够建立南梁,他的家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开国皇帝的梁武帝,博学多才,政绩显著,却为何最终被困宫中,落得个被活活饿死的下场呢?
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当时百姓的生活已是十分的困苦,民不聊生,恰逢此时佛教正式传入了中国,可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佛教在一片混战的局势中如星星之火般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佛教不仅在民间传播,在贵族之间也是很受欢迎的,更是被当时的梁武帝所推崇。
萧衍建立南梁后励精图治,他不分春夏秋冬,每天总是五更天便起床批改公文奏章,生活也十分节俭,从不讲究吃穿,吃饭从不吃肉,只吃青菜,每天只吃一顿,梁朝在他的统治下状况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民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一片祥和。

然而猜疑心重是历代皇帝必犯的通病,萧衍也开始为那些辅佐他称帝的大臣殚精竭虑,担心他们某天因功高盖主,手握大权,颠覆了南梁王朝,萧衍的担心最终变成了他的噩梦,也许是因为家世显赫,家族给了他仕途上的保证,萧衍才一直将陪他一路走来的亲人留在身边。


然而梁武帝萧衍万万没想到,他的六弟萧宏和次子萧综给了他致命的一击。

因为梁武帝宽宏大量,比较仁慈,导致他的六弟萧宏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竟然和他的大女儿私通,发生了乱伦,两人还密谋篡夺皇位,可哪曾想到派人刺杀萧衍未果,还被抓了个现行,大女儿无颜见父亲,自尽身亡,萧衍大度地宽恕了这个六弟,萧宏最后也是因病而亡。


梁武帝萧衍让二儿子萧综带兵,萧综因为怀疑自己不是萧衍的亲儿子,就直接投奔北魏去了,并改了名,还为他人服丧三年,这让梁武帝非常生气。

弟弟和儿子的相继背叛,对梁武帝的打击非常大,可以说怒气难忍,在精神受挫之际,他为自己宣泄怒气找到了好的方法,就是佛教,佛学一直讲究因果,这在梁武帝身上应验后,他深陷佛学,一头栽倒在释迦牟尼的怀里不能自拔。


梁武帝下令广建寺庙,全民信佛,并亲自主持修建了大爱敬寺、大智度寺、同泰寺,寺院座座都是规模宏大,极尽奢华,耗费无数的人力、财力,信仰佛教之风吹遍了南梁的每一寸土地,全国上上下下竞相建造寺庙,处处皆为寺院,更为可观的是僧尼还可以收到优待,梁武帝还出巨资让僧尼研习佛法,聚众讲经。

此外梁武帝还多次置身于同泰寺,做起了和尚,当起了主持,为众人讲解经书,研究佛理,一心皈依佛门使得梁武帝在寺庙里为受伤的心灵找到了归宿。


梁武帝曾四次出家,逼得群臣不得不用钱把这位脱下帝袍换上袈裟的皇帝一次次的从寺庙里赎出来,梁武帝第二次出家向僧众们讲解《大般涅槃经》时,群臣捐资一亿将他赎回,第三次出家时,群臣捐资两亿赎回,第四次出家又是出资一亿赎回。

梁武帝萧衍久居寺庙,无心管理朝政,致使朝廷一片昏暗,朝政荒废必将引发动乱,就在这时,萧正德勾结侯景发动了政变,给了梁武帝萧衍致命的一击,史称「侯景之乱」。


说起萧正德这个人,还要从梁武帝早年无子说起。萧衍早年没有儿子,于是便过继侄儿萧正德为嗣子,并册为太子,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后来梁武帝的妃子竟然给他生了个儿子,并且起名萧统,萧统随即被立为太子,于是侄子萧正德被改封为西丰侯,这让萧正德心里愤愤不平。

侯景这个人是一个被鲜卑化的羯族人,最初投奔北齐的建立者高欢,在高欢死后,与高澄不合,转而投奔北周却没有被接纳,故而再投南梁,很多大臣都不同意接收他,但奇怪的是梁武帝却抛开了大臣的反对意见,接纳了侯景,还封了个大将军之职。


有一次东魏进攻侯景所在的守军梁武帝派萧渊明前去支援,结果萧渊明战败,并被东魏给俘虏了,于是梁武帝愿意与东魏讲和,并派使者来往,当侯景看到梁武帝与东魏使者的来往,这让他心生恐慌,侯景便以东魏的名义给梁武帝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用侯景交换萧渊明,想试探一下梁武帝,没想到梁武帝回信答应了要求。

梁武帝的痛快答复,侯景心中必生怨气,他恩将仇报,决定先下手为强,当时侯景看到南梁皇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当他看到同样是愤愤不满的萧正德时,于是便决定联合萧正德起兵造反,而萧正德也正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起兵发动政变,并且侯景答应事成之后由萧正德当皇帝。


此时梁武帝还不知道萧正德与侯景两人已经串通好了,侯景兵围建康城,宫城完全被侯景控制,之后侯景又下令引玄武湖水淹宫城,皇城久被围困,粮食早已断绝,能登城抗击叛军的将士不足四千人。

梁武帝作为和尚皇帝被围困在宫里成为了敌人的瓮中之鳖,梁武帝被俘后,侯景将他囚禁于宫城静居殿,不允许任何人接近梁武帝,起初侯景还派人送些粗茶淡饭给萧衍吃,后来干脆连粗食也不给他送了。


梁武帝萧衍最后忧愤成疾,他的年龄已经到了八十六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为了自己的信仰每日坚持诵经念佛,斋戒不辍,不禁让人觉得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伟大之处,它能让一个失去了国家的皇帝依然矢志不渝,但佛教毕竟不能当饭吃,梁武帝萧衍由于没有足够的食物,最后被活活饿死在静居殿里。




「和尚」与「皇帝」两个不同的身份在南朝的梁国开国皇帝梁武帝身上奇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梁武帝萧衍,这个中国古代帝王中少有的才子,也曾经在即位之初勤政爱民,却在晚年最终一心向佛,看破红尘。他不是昏君,也并没有作恶,却最终被叛军活活饿死,落得个荒唐可叹的不幸结局。

文武兼备的梁武帝萧衍:

萧衍出生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齐朝」时期,相传萧衍是汉朝名相萧何的后代,他的父亲萧顺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曾在齐朝做过高官。由于家庭背景优越,萧衍的官运亨通,一路青云直上,还被赐予了封地。萧衍与一些出身官宦世家的纨绔子弟不同的是,它具有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齐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北魏王朝著名的孝文帝亲率贰拾万大军南征齐朝,齐明帝萧鸾派萧衍等将领领兵迎敌。面对兵强马壮、声势浩大的北魏大军,齐朝的一些将领畏葸不前,没人敢去迎战,而萧衍 却主动请缨,足智多谋的萧衍率部趁著夜色感到距离敌营仅有数里的山上插满旗帜,虚张声势。天亮后,北魏军队看到满山旗帜一位中了齐军的埋伏,因此阵脚大乱。而齐朝的军队见状一位本国的援军已到,因此士气大振,立即全线大举进攻魏军,萧衍率领军队从后方包抄敌军,使得北魏腹背受敌,大败而归。

赫赫的战功让萧衍独步朝中。齐明帝萧鸾死后,其子萧宝卷继位,他便是历史上罪名的「东昏侯」。小暴君荒淫无道,滥杀功臣,因的朝野上下极度不满,萧衍顺应天意民心,起兵最烦了萧宝卷的统治,并拥立了齐明帝萧鸾的另一个儿子萧宝融为帝,萧宝融就是历史上的齐和帝。但是没过几年,萧衍就逼迫齐和帝禅位,自己做起了皇帝,虽然萧衍是齐朝皇族,但是晓燕做了皇帝后并没有沿用齐朝的国号,而是改国号为大梁,萧衍从此成为了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

硝烟不仅能征善战,还才情出众,诗书画艺样样精通,并且博古通今。萧衍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机敏好学,天资聪慧,即便后来做了皇帝也经常是手不离书,秉烛苦读,如此文武兼备多才多艺的帝王,本稿成为一代千古圣君,然而梁武帝却做出了「爱江山更爱佛门」的选择。

爱江山更爱佛门的萧衍:

梁武帝执政之初,勤政爱民,对于朝政事务,孜孜不倦。梁朝的宫中,没到深夜,武帝萧衍居住的宫殿经常彻夜灯火明亮,萧衍经常通宵达旦的批阅奏章,一年四季,皆是如此,冬季之时,手指都被冻裂。萧衍还大力提拔清正廉洁的官员,同事还能够虚心纳谏,并时常关心百姓的疾苦。萧衍的节俭是出了名的,据说他每天只吃一顿饭,饭菜也没有大鱼大肉,只是一些粗粮蔬菜而已,产证繁忙的时候,他经常顺口喝点稀饭充饥而已。梁武帝不喜欢衣著华丽,因此经常穿著粗布衣裳,一顶帽子甚至戴了三四年。

梁武帝五十岁之后便断绝了男女房事,他的妃子们也都衣著简朴,不尚奢华。萧衍不喝酒,也不好歌舞,但是却非常注重威仪,衣冠不整绝不见人,即便是艳艳的夏日也不袒胸露背。在如此出色的皇帝的统治之下,梁王朝社会风貌一扫齐朝时期的衰退局面,社会风貌和综合实力都有了较大提升,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社会秩序逐渐安定下来,人民生活日渐富足。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帝的带动下,梁朝的社会开始崇尚文化,萧衍统治下的梁朝出现了魏晋以来最好的社会文化局面。

如果萧衍的一生都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标榜史册的英明君主,但是历史仿佛和人们开了个玩笑,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皇帝日后却成为了一个「和尚皇帝」。也学是因为太丰富的才情和情感,也许是因为内心世界过于丰富,萧衍的性格有著很大的弱点,他对很多事情格外敏感,也格外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而汉朝以来在中国逐渐兴起的佛教,让两武帝萧衍迷恋的一发而不可收拾。

萧衍并不像很多尊佛的皇帝那样虚张声势,而是真心额信奉,虔诚的皈依。萧衍大量阅读佛经,并且自注解佛经,阐述经意。萧衍聪明的才智让其很快便掌握和参透了佛学的精义,他甚至还开坛设场讲解佛法,并成功的吸引了众多高僧和信徒。

萧衍的做法如果是一位高僧所为,那么他一定会名垂千古,但是萧衍的身份确实一位皇帝,是一国之君。如此身份却狂热的迷恋崇信佛教九味面会有诸多荒唐之举。 在佛学的海洋里越陷越深的萧衍一改从前节俭的习惯,不惜斥巨资在全国范围内大建寺庙,甚至在宫中也设立佛堂,日夜供奉,一时间梁朝境内香火鼎盛。

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梁武帝来到同泰寺礼佛,一心皈依的他竟然临时决定舍身出家,这让满朝大臣和皇亲国戚都瞠目结舌,于是大臣们一起来到同泰寺苦口婆心的将梁武帝劝回宫,但是回宫后的梁武帝觉得这样不合佛法,于是再次回到同泰寺要求出家,大臣们无可奈何之下值得给佛寺捐巨款,位皇帝「奉赎」。梁武帝几次这样的闹腾下来,话费竟然高达四万万钱,这笔巨资掏空了当时的国家财政,也加重了梁朝百姓的负担。

被「饿死」的和尚皇帝:

然而梁朝的危险并不在此,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东魏大将侯景率部投降,侯景其人,为人凶狠狡诈,毫无信义可言,早在东魏时便作乱一方,面对这样人的投靠,朝中大臣都不赞同,但是以慈悲为怀的梁武帝却不在乎,反而给侯景加官进爵。

侯景投降梁朝后不久便露出了本来面目,他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反叛。由于没有任何防备,梁朝的军队屡战屡败,城池接连被叛军攻破。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朝都城建康被叛军攻克。侯景带兵闯入宫中,见到了此时已经看破红尘,心静如水的梁武帝萧衍。面对来势汹汹的侯景,萧衍从容不迫的问侯景:「你从军这么久,不累吗?」侯景没有想到皇帝竟然如此气定神闲,神态自若,因此被萧衍的气质所震撼,吓得汗流浃背,梁武帝又问:「你是哪里人,敢跑到这里来?」凶残成性的侯景一时竟然吓得说不出话来。等退出皇宫后,侯景对身旁的人说:「我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从来都是意气安稳,今天见到萧公,令人敬畏,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天威不可侵犯么?我可不敢再见他了。」

梁武帝萧衍的天威虽然震住了侯景,但是却没有改变自己兵败被俘的命运,后经并没有打算禽兽杀死萧衍,而是将其软禁在宫中,断绝了正常的饮食供给。没过多久,萧衍便在饥饿、忧愤和病魔的折磨下去世了,享年86岁。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之一就这样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