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真是贤君吗?

鲁隐公是《春秋》开书第一君,《史记》说《春秋》是「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为此,有人就认为鲁隐公是贤君。《春秋》始于鲁隐公,就是为了褒奖他。

对此,章太炎就很不以为然,章太炎在《国学讲义》一书中言:「《列国》《春秋》,本非同时并作,鲁则隐公时始有《春秋》耳,非孔子有意托始于隐公也。后人以太史公世家首太伯,列传首夷、齐,推之《春秋》始于鲁隐,其意正同。其实太史公或有此意,孔子则未必然。隐公但有让桓之言,而无其实事。云『使营搜裘,吾将老焉』者,不过寻常酬酢语耳,何尝真以国让哉!」

总的来说,鲁隐公遵守礼法,进退有据,恬淡善良,算得上是谦谦君子。没当国君前,鲁隐公不怎么参加正式活动,可见他比较自觉。比如改葬鲁惠公时,隐公不敢以丧主的身份到场哭泣。

不过,鲁隐公也有任性的时候,比如隐公五年春,鲁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捕鱼。棠地离国都较远,臧僖伯认为,此行不合礼制,极力劝阻。可隐公说:「我是打算视察边境呀!」最终还是去了,还让捕鱼者摆出捕鱼场面来观看。臧僖伯推说有病,没有跟随前去。当年十二月末,臧僖伯就死了。隐公说:「叔父对我有怨恨,我不敢忘记他的忠诚。」于是按照原等级加一级的葬仪安葬了他。

显然,棠地观鱼是鲁隐公一次不光彩的举动,但也无伤大雅,谁在小事上能永远不犯错呢?

继位头几年,鲁隐公还是积极作为的。比如与小国邾结盟于蔑,与仇敌宋国结盟于宿,第二年,会戎於潜,与戎结盟于唐地,与纪国联姻,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改善了鲁国与四邻的关系,只可惜,他最大的毛病是,优柔寡断,致臣子恣意妄为。

大夫费伯私自率领军队修筑郎城,公子豫率领军队与邾、郑汇合,攻打卫国,羽父率领军队与宋、陈、蔡、卫一起攻打郑国。在这些事件中,隐公未下命令,大夫却私自去做,可见局面已失控。

鲁隐公没有驭下之能,可权力欲却大得很,迟迟不肯让位,最终被弟弟鲁桓公所杀。当了国君,又不能好好做事,这怎么能算成是贤君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