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国君的资质在这场赌国之战中确实举足轻重,纵观「长平之战」以来,秦赵两国的君王素质实在是不可以道理计。此外,加上当时天下的整体形势,赵国之败也算是理所应当了。

一: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五代无昏君

秦国崛起于西部戎狄之中,以善战肯战能战闻名,是列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崇尚武功而疏于逸乐的国家,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期间历经六世君王,虽不是个个雄才大略,却没有一个昏君,不仅如此,个别君王素质之高,足称贤君明主而无愧。

于此同时,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迅速崛起,拓土开疆,雄霸中原一直到赵佳「亡代灭国」。期间历经六任君王,除武灵王、惠文王之外,著实乏善可陈。期中悼襄王和幽缪王二人更是直接导致赵国一蹶不振的祸首罪魁。

国君乃是一国之首,特别就战国后期这样一个军权高度集中的时代。君王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原本就是世仇的秦、赵两国在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形之下,自然高下立判。

二:秦国的举贤任能和赵国的任人唯亲

自古秦国的发展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各国人才的效忠,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和蹇叔而跻身五霸;秦孝公重用商鞅而威震西戎,再之后更有魏冉、范睢、蔡泽、尉缭、韩非、李斯等人为其所用,人才济济,称胜一时。

到了秦始皇时期更是为了得到韩非而不惜大兴兵戈,围攻韩国首都,迫使韩国君王交出韩非子,其求贤若渴,握发吐哺的决心和诚心当时,足以冠绝海内而无愧。

至于赵国则向来重用同族,而家族利益又往往凌驾于国家公义之上。所以,在国家危难之际,赵国的实际掌权者赵威后还不舍得让自己的幼子长安君为质。

而影响秦、赵两国国运长平之战」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平原君赵胜为了扩张个人影响力,而在其坚决主持之下开战,并最终战败的。

此外,战国四将中,秦国除白起是因为政治斗争而被赐死之外,王翦则备受器重,地位崇隆。子孙后代更是世享国家恩遇。至于赵国的廉颇和李牧二人,廉颇被逼远走异国,李牧则生生被谗言陷害而死。

三:赵国也不是不堪一击,只是形势所迫而已

自「长平之战」后,秦国始终秉持「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对赵国进行了持续不间断的打击。赵国由于特殊的地理形势和战略割据。虽然元气大伤,却也苟延残喘40年,这在当时已经称得上是个奇迹了。毕竟在秦国战车驱驰之下,庞然大物如楚国也不过只坚持了十来年的时间。

此外,就秦赵地理位置而言,秦国三面环山,一面有险,直面山东之时,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形势。可以放心的集中全国兵力,进行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而不必有后顾之忧。

至于赵国则不然,毕竟,它的北面是刚刚崛起虎视眈眈的匈奴和东胡、西面是实力不济却野心不死的燕国,南面则是骄矜自大的楚国和不甘失败的魏国,西面则是堂堂大秦,可谓是四面受敌,所以在对战之际不能不分兵以受,从而形势危殆难以持久。

综上所述,赵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有所不齐罢了。假使秦赵两国异地而出,那么我始终认为最终统一天下的很可能就是赵国。毕竟,在冷兵器时代,地势形胜与否对于战争的胜败有著至为关键的作用。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路,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什么叫做不堪一击?在阙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使秦军伤亡30多万,国内空,在后来还多次大败秦军,逼得秦军只得使用反间计,换掉赵军主帅才能灭赵,这叫不堪一击?应该说是不堪秦国的连续重击才对。

而赵国之所以弱于秦国,国君昏庸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根本原因,则是综合国力弱于秦国。其表现为1.经济实力不是一个层次。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农业得到极大发展,又坐拥关中,巴蜀两大粮仓,国富民强。反观赵国,农业基础薄弱几乎成了赵国硬伤。长平之战最后换将就是因为赵国缺粮了。纵观整个战国后期,有关赵国缺粮,饥荒的记载时有发现,而秦国却很少发现。

2.赵国四周强邻环伺,发展空间受限制,秦国只有东面受到强大威胁。赵国东面是强大的齐国,南面是曾经的霸主魏国,西面是战国中后期的黑马秦国,北面是逐渐强大的匈奴,还有喜欢搞事情的燕国,哪个都不是懦弱之辈,而且都对赵国虎视眈眈,赵国虚弱时就会来咬上一口,赵国发展空间有限,且不得不分兵把手,防著周围这些饿狼。秦国就不同,有威胁的基本上就来自东边。而有函谷关,武关镇守大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向东不能发展时,又可以向南,向北发展。

3。赵国君主自武灵王以来一代不如一代,而秦国则出现六代明君。武灵王自己能力不错,弄了个胡服骑射,但最终死于沙丘政变,前明后暗,惠文王有贤臣辅佐,赵孝成王只是信任公族,赵幽缪王,赵王迁只信任奸臣郭开,一代不如一代,而秦国则是六代明君,即使在位三天的秦孝文王也有贤明之举,国力岂有不胜于赵国之理?


被秦国盯上了,自长平战后,秦国就没有停止过对赵国的讨伐,直至赵国被灭。

君王资质平庸,庸君昏君多,庸臣奸臣乱政,尤其是赵孝成王和赵王迁,真是一个比一个能败家。

例如赵王迁继位的第三年,秦国再次进攻赵国,赵王迁重用了一个将领李牧,大败秦国,秦军主帅桓𬺈,也就是后来的樊於期畏罪被迫逃往燕国,后来荆轲还把他的人头献给了秦始皇。这一战大大提升了赵国的士气,李牧也因此名声大振,奠定了战国四大名将的地位。

但是秦国对赵国的进攻并没有因为李牧而停止。赵王迁五年,赵国发生大地震,赵国都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屋漏偏逢连夜雨,紧接著又大的饥荒。连年的战乱,然后又是地震后又是饥荒,真是天都不佑赵国,而此时正式秦国下手的好机会。

赵王迁七年,饥荒还没有结束,秦国就派名将王翦领重兵攻打赵国。王翦不愧是名将,他并没有因此轻敌。他深知李牧擅于打防御战,而且从无败绩,就连打秦军,也是秦军惨败,如果正面交锋一定是个大麻烦。他决定来阴的,故计重演,他再次使用了长平之战时的反间计,结果赵国奸臣郭开诬陷李牧和秦军勾结,赵王迁中计,把李牧换下秘密处死。又一个名将就这样被赵国国君自己给害了。

为什么是又一个,因为在此之前,还有名将廉颇,他也是被这个叫郭开的奸臣用嘴就给害了,这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著名典故。赵王让郭开去替他瞅瞅廉颇,看看上了年纪的廉颇身体还行不行,结果他回来说,廉颇吃饭还行,就是我们坐一起聊天,一会的功夫他多次出去解手。听了这话,赵王就知道廉颇不行了,又派人要换掉他。这次廉颇没有像长平之战那么听话,他一气之下把来人给打跑了,这下犯了大错,违抗上命,罪可不轻,清醒以后的廉颇也彻底明白了,赵国不行了,这昏君奸臣沆瀣一气,赵国早晚灭亡,于是负罪逃亡。

所以秦国仅仅利用郭开这个人的一张嘴,就毁了赵国两员大将,而且都是难得的不世之才。通过这件事,你就知道赵国国君有多愚蠢了。外有强敌虎视,国内早已积弱不堪,还有奸臣昏君自毁,这样的赵国哪有不灭的道理。

可以说从长平之战开始,赵国就开启了自毁模式,一个错误接著一个错误,开始暴露自己的愚蠢和上下的无能。而一心想要灭掉他们的对手秦国呢,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再到文臣武将,又个个都是狠角色,明的暗的一起招呼,赵国不亡,才是没有道理呢。

也就是赵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长平之战后秦国又没有一鼓作气攻下赵国,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加之赵国军民上下多死战之士,频发的战争更是练就了他们作战的能力,使得赵国拖著残躯硬是又支撑了二十多年。但也就是李牧被杀后几个月的时间,赵国被灭,太子赵嘉逃到代地,七年以后再被杀。


谢谢邀请。

其实赵国并不弱,只是遇到了强秦。

在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在军事上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此时的赵国上下一心、政通人和,在赵奢「胡服骑射」的作用下,赵国一跃成为北方军事强国,曾一度对秦国东出造成最大阻碍。

在此之后,秦国更是多了赵国这样一个劲敌。在长平之战前,赵军多次大败秦军,秦国没有讨得任何便宜。致使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使出离间计,忽悠赵王临阵换将,便有了白起杀降四十万赵军。

长平之战是赵国的转折点,也是战国的转折点。之后的赵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但仍然能拖住秦国统一趋势的「大腿」。

秦赵两国国君的确存在差距,这只是赵不敌秦的一个原因,最基础的是当时秦国的制度和国风决定了它将是一个强国。

秦人尚武这是众所周知的,商鞅变法中废除世卿世禄,实行军功爵制,这就使得秦军在作战中非常勇猛,个个以一敌十,秦军也因此被称为虎牢之师;况且秦国坐拥关中、巴蜀之地,这可是名副其实的粮仓,秦国重农抑商的政策,也就使得这俩粮仓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源源不断为前线士兵提供充足粮草,秦国逐渐富强殷实,便开始图霸中原乃至统一六国。


长平之战,赵国从唯一能和秦国硬抗的国家变成无一青壮兵力的国家。

大战之前,其余五国都呈观望之态,对两国都不敢明目支持,既怕西秦越过赵国对自己开战,又怕赵国胜利后对自己开战。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得到充分实现。一代战神白起无一败绩,正是雄霸六国的时候。

长平之战,两国从根本上拼的是国家底蕴。赵国无论坚守也好,主动出击也好,主动权都不在自己手里,若三晋能合纵则可守之不败,然得不到三晋一心的赵国,在主力与秦军长平对垒之间,先后失去两翼,上党的失败,直接导致长平无可援之兵,增援之粮。可以说,这时候的长平之战已无悬念。

所以长平之战,从国力来说,稍逊于秦,战力来说,武安君白起南征北战名耀诸侯一时无二。再加上赵国政治战略失策,败之必然。


谢谢邀请!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战国时期,如果说除秦之外最有能力统一天下的诸侯国是哪个?无疑是赵国,尤其是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之后更加强盛,不用细说赵国如何如何,从秦国对赵国的态度也是可以反映这一点儿,初期秦国尽可能的避免了与赵国的大规模夺地之战,只有互相战术性交锋且互有胜负,秦之东出战略首先要打掉与之接壤的赵、韩、楚三国的牙齿,韩国一酱油角色左右摇摆不足为虑,强楚都城被秦逼迫东迁迅速衰落,理所当然最硬骨头留在最后,足以见得秦国对赵国的重视程度可见一般,楚国之后众诸候国将抗秦的希望 自然将希望寄托于实力雄厚的赵国之上,长平一战秦军损伤30万,赵军伤亡45万,45万之中大多被坑杀非战损,秦军可是实实在在的战损,更加能说明的是长平之战后秦赵双方在交换战俘的事宜上竟然痛快的达成了一致,足见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伤元气,急需交换战俘以恢复元气,所以说问题中赵国不堪一击的说法是错误的。


至于赵国国君?

武灵王之后赵君一代不如一代,反观倒是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的戏份够足,赵胜历灵王、惠文王、孝成王三代赵王,在赵国 对抗秦国一事上起到重要作用,明是辅君抗秦,实则是小人一个误国误民起了反作用,贪图上党十七城引发秦赵两国之间的举国之战-长平之战,将赵国过早的拖下了水……



秦赵都是「战国七雄」,势力相当。在两国的大决战——长平之战初期,赵国还明显占有优势。因为这时的主将是老将廉颇。廉颇就是「将相和」中「负荆请罪」的老将军。他采用「固守」,给秦国来个「王八战术」——躲在壳里就是不出来。秦国「狗咬王八」一点办法没有。

后来秦国运用反间计,使赵国更换了主将,不用廉颇,用了赵括。赵括就是「纸上谈兵」那个。结果赵国大败,被秦国坑杀45万将士,从此赵国元气大伤,无以再和秦国抗衡。

长平之战的失败,主要败在赵国君的昏庸。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家的政治,经济,吏治,军事都得到了彻底变革,赵国的变革主要是军事层面上的,经济方面差秦国太远,双方的小规模接触战或许互有胜负,一旦爆发事关国运的生死大战。赵国的国力就无法支撑,差距太大,这也就是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的原因!


傻叉的提问者。赵国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战国时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但所处的地理位置,长期战争,打这个国家就要顾忌那个国家。北边还要抗击匈奴。

长平之战,输在了国力,粮草没了。别的国家是在看戏


赵国,从赵雍胡服骑射开始,迅速崛起为军事强国,是给秦国统一带来麻烦最多的,几代国君也相当贤明,除了赵王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