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源自于隋唐,1905年慈禧太后下诏,自光绪32年(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科举考试随之消亡。乡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牵动了万千民众的心。「放榜」是科举考试的最后环节,公布被国家录取的名单,放榜也被称作「 放牓 」。乡试参加人员最多,淘汰最多,竞争非常激烈。(参加乡试的秀才雕像)

乡试的变迁。

乡试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到明清时期基本固定了下来。

唐宋时期,乡试在州、府所在地举行,由当地的官员主持;与南宋对峙的金却以县作为乡试的所在地,县官负责;到元朝时期,乡试就由行省的省会来负责;明清时期以各省省会为考试地,主考官为皇帝委派的相关人员负责,本地的学政等官员不能主持,他们只负责秀才等的选拔,考试更加公平公正了。

考试题目原来由地方官吏负责,到明清时期都是皇帝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考试,统一考试地点,监考人员也是抽调的相关人员。乡试的考试题目一般在《四书》、《五经》的原句作为题目,以后又增加了策问和八股文。(四书五经图)

考试时间一般都定在农历八月,明清时期成为定制。三年一考,每逢子(鼠年)、卯(兔年)、午(马年)、酉(鸡年)的年份乡试,也有临时增加的考试,被称作「恩科」。分三场,考试时间为农历的八月初九、八月十二、八月十五三天,八月底阅卷完毕公布录取名单,清朝时期又进一步细化放榜时间,大省最迟到九月十五,中等省份最迟九月初十,小省最迟九月初五,这是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康熙皇帝细化的规则,成为定制。此外每个省的乡试录取名额是有规定的,这个由中央政府确定名额,下级不能超过这个名额,超额录取人员是要丢乌纱帽,甚至杀头的。

到明清时期,统治者更注重选拔人才,公平公正性进一步加强,同时也对应考者进行更多的思想控制。

乡试放榜的程序(以清朝为例)。

乡试考试的试卷是密封卷,并且有编号(和现在高考差不多),阅卷人员不知道是谁的试卷,给每份试卷打出名次,前五名是要主考官等主要官员讨论定夺的,不是几个普通阅卷老师能决定,万一出现草包中大奖,主考官就摊上大事了。

在放榜的前一日,主考官召集所有考试负责官员准备拆封试卷登记考生名次和录取人员名单。先由主考官亲自誊写录取考生的编号和名次(只有编号和名次),在众人的监督下拆封试卷,将这份名单上考生的信息补充完毕,如考生姓名、籍贯等,这份名单就是录取的草稿名单了。然后让官员宣读这份草稿名单中人员的名次、编号、姓名、籍贯等,与会人员注意是否出现纰漏,比如名次、姓名、籍贯等,再三审核。即便如此也会出现错误的。(清代科举制度流程图)

根据《清碑类钞》记载,详细描述了放榜前的一幕:

自朝至夕毕,别自第五名倒写至解元,每写一名,易满堂灯烛一次。至是时而人声嘈杂,如鼎沸,如火警,如乱兵之入城,如夕鸦之归林。

乡试录取的最后环节要持续一天的时间,到最后登记前五名,这时已经到了晚上了。从第五名写起,每写完一个名字要将房屋中的所有蜡烛熄灭,然后再点起,再熄灭,再点起。远处围观的群众和乡试参加人员都知道这是录取的最后时刻,人声鼎沸,最后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榜单一般采用黄纸,被称作「金榜」,名单一般要誊写两份,并加盖巡抚的大印,如果巡抚不在或者缺失就加盖总督的大印,是惯例。

次日,将乡试的榜单贴在专门的用来张榜的墙上,一般在考试地点的正门外,并且派士兵看护,考生不能太靠近榜单。因为啥呢?811年,唐朝时期有一个监生,看完榜单后心理严重失衡,居然将榜单撕毁了,这种人不在少数的。这个榜单要公开三天,然后要入档案库的,为避免出现意外情况让人看著,并且多弄一份备用。

在这一天,主考官要将考中的人员名单上报给皇帝,康熙年幼时期,这份名单要给皇后、皇太后共三份,康熙成年后就不给后宫人员看了;到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时期也是三份,主要看谁把控朝廷的实权的。

考试前所有考生都要将临时住的地点登记在册,中举后的报喜人员是一大看点,一般都是朝廷考试院的门士带头,将中举人员的信息知道的一清二楚,内部分配好报喜名单后,各自奔向各自负责的中举人员所住的地方报喜,到地点后会鸣锣,大声宣读中举人员的籍贯姓名名次,这是来讨要赏钱的,富有的中举人给的多一点,穷秀才中举也是要给的,这时大把人愿意借给中举的人钱财,巴结可能飞黄腾达的举人。这也是负责考试的主管官员都清楚的,为自己的手下谋点小福利,也是惯例。

放榜后的第二天要举行中举的新举人的集体宴会,这也是唐朝时期传承下来的,被称作「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举人们会朗诵《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因此而得名,后来也有增加其他篇章助兴的。(鹿鸣宴绘画)

为什么乡试放榜被称作「龙虎榜」?

乡试榜单被称作「龙虎榜」还是源自于唐朝,那个开创科举先河的时代。唐朝欧阳詹的后人为纪念他曾经有这样的诗句:

「文笔破天荒,名震贞元龙虎榜」

在《新唐书.欧阳詹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举进士,与韩愈、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

在进士及第的23人中,韩愈等名人共同中举,被世人称作「龙虎榜」

后世主考人员根据规定在期限可以自由选择放榜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寅日和辰日放榜,希望自己主考的这一批学生将来都成为「龙虎」,主考就是他们的老师了!因此榜单也被称作「龙虎榜」。也有称乡试榜单为「桂花榜」的,八月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

秀才和举人的差别。

秀才和举人虽然只相差了一个等级,但却是天壤之别了。

秀才一般分为三级,特别优秀的秀才称为「廪生」,国家提供粮食,可以不用参加劳动了,专心读书,这个国家有限额;第二等被称作「增生」,是指比较优秀的秀才了,没补助,但是国家有名额限制;第三等被称作「附生」,基本是普通的秀才了。

举人则不同了,已经是国家的候选干部了,选中了一般就是副县长级别的,大概是八品和九品,也有做到边远地方的县长的;可以免除自身的徭役和赋税,自己的土地也可以免税的;另外一项重要的权利是可以上书朝廷言事。(海瑞剧照,举人出身)

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明朝的海瑞就是举人出身,不是进士,做到了右佥都御史,也是属于二品大员了。

一张榜单带著多少辛酸苦辣,也只有当事人清楚了。


乡试一般以省为单位进行,也有数省联合举行的,组织者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含副大臣),地方总督、巡抚、学政协助,得中者为举人,这个考试淘汰率最大。乡试每三年一次(恩科除外),一个省录取不超过150人,录取者从此为举人老命,官员候补。范进中举后发疯皆缘于此,中举后田有了,房子有了,佣人有。中举能实质性的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换了你也可能疯!

明朝海瑞举人出身,做到正部级,清左宗棠举人出身干到副国级,皆因有举人平台,至于比举人高的进士,竞争力要小。各省举人进京参加会试,举子进京有差旅费,到驿站免费食宿,考中后统称会员,然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全部录用,只是分三等,前三名进士及第,第二等进士出身,第三等同进士出身。大家都是天子门生了。举人得中,从此虎从风,龙舞云,龙虎榜,风云际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