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过是肯定的,但说是元气大伤不至于。至于打不下的原因我以为主要是几个方面,一是后期明军厌战;二是地形不适于骑兵大军团作战;三是日军的确精锐;四是朝军,尤其是陆军烂到了一定的地步,特别是前期,正规军从没打过一场胜仗,后期也就是在驻守的时候有几回成功的抵御过日军的进攻,除了水军外,其他的乏善可陈,还不如几伙义军,明军本来兵就少,还得分出大批部队担当防卫;五是后勤跟不上,朝鲜一点补给提供不了,人吃马嚼,全靠明军从大后方千里转运,打下平壤后继续追击,李如松的部队就断了粮,甚至有骑兵集体转职当步兵(马全饿死了)的恶劣情况出现。最后就是打打停停,日本寄希望于外交手段解决,让明朝承认他的占领;而这种态度让明朝误以为日本已经开始服软,也想只封个日本王叫日本退兵了事,于是在扯了好长时间皮后双方才明白对方的真实诉求,谈判破裂,战争继续。


两国压根不是一个量级的,日本举国上下全力备战,明朝一开始派去的人连朝鲜大臣都不敢相信,这么少!在朝鲜大臣眼里,日本强悍的战力已经让其全线败退,明朝打这个仗更多是出于大国的尊严,毕竟朝鲜是大明的属国,自己册封的王被人揍了,自己不表示表示说不过去,至于打的时间长,一是日本战力很强,李如松打的比较费劲,多次关键战役基本上周旋了多个回合,比如在攻进平壤后,将日军围在一座山上,死伤千人仍不能剿灭,只能放火,一时间焦臭味弥漫整个平壤,二是远离本土,明军作战持续力减弱,三是万历皇帝重视程度不高,本来这俩国力相差太大。但明朝灭亡从数据上看和这次对日作战关系不大。

丰臣秀吉家族在于明朝作战后,元气大伤,不久便被德川家康家族取代,而明朝万历三大征历时八年,共花费一千四百多万两,但后期到天启七年,仅九年时间便花费六千多万两用于后金作战,这些花销远远超过对日作战(当时魏忠贤还在台上,国库比较有钱),崇祯年间,自然灾害不断,安抚救灾已经动用到了皇帝的小金库,在崇祯十六年仅用于对后金作战的军饷和镇压起义的农民军,总额已达两千万两左右,这还不包括明朝末期官员腐败贪掉的钱,羊毛出在羊身上,朝廷本身不产银子,只能横征暴敛,纷纷揭竿而起。

如果仅有单方面压力,不管外患还是内忧,以明末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但一方面都可压制,在皇太极休息的时候,已有多次机会将内忧解决,但多次反反复复(主要能打将领的就那么几个),不断给予对方崛起的机会,到最后,最能打的将领都避战了,攘外必先安内。


日本的实力。当时的日本刚经过长达一百四十年的战乱洗礼,又有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制精炼和对葡萄牙火绳枪半个世纪的改造与装备,可以这么说,16世纪末的日本是全世界仅次于明王朝的军事强国。并且当时的日本战国并不像某些无耻历史发明家所言的「村战」,日本1000万人口,尤其是后期全国渐趋统一时不乏十万人以上规模的战争。且数字不掺水分,只多不少,只是由于地形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合纵连横。侵朝的十余万人(兵农分离后的正规军)大概占了日本国内总兵力的五分之二,其余大名也是在做著预备队的工作,可谓全国总动员。而对于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来说,日本入侵朝鲜只能算是局部威胁,替小弟出出头而已。就相当于奥特曼打钢铁侠,出全力的奥特曼钢铁侠自然敌不过,但这次奥特曼只用一条胳膊,就算钢铁侠还是赢不了,弄折他几根指头还是可以的。当然,还有朝鲜这跟无敌搅屎棍从中作梗,奥特曼也是心累


万历援朝战争,是一场持久性的消耗战,重要原因就是两方实力相当,谁也不能快速取得胜利。我们先分析下战前各国状态:

1、 日本:日本自1467年应仁之乱开始进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到1590年终于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经过百年战争洗礼的日本军队,可谓是精兵强将。雄心勃勃的丰臣秀吉更是提出了攻占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亚洲的计划。

2、 明朝:张居正时代刚刚过去,国库虽然充足,但是朝中党派林立,内斗激烈,地方农民暴动时有发生。国力已经渐渐衰退。军队战斗力还算可以,但是跟刚刚经过百年战争的日本比,就稍逊一筹了。

3、 朝鲜: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军队长期没有经历过战斗,军备松懈,战斗力极弱。

1592年,丰臣秀吉下令,十五万军队出兵朝鲜。由于朝鲜武备松懈,日军很快占领朝鲜全境,明朝派4万辽东精锐,后又经过几次增兵,援助朝鲜,1593年1月,平壤战役取得胜利,收复开城、平壤、汉城。

但是随后进入胶著状态,双方又发生多次战役,互有胜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病死,日军撤军。

战后,日本,丰臣秀吉实力削弱严重,德川家康崛起。朝鲜,人民流离失所,战后人口锐减至战前的六分之一。明朝,长达七年的战争使国库消耗一空,辽东兵力减少了百分之六十,使得后金乘势而起。可以说万历援朝战争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图片来源于网路)


这涉及到很多方面,但都可以归结成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伸,政治是利益的交换和平衡。古今中外战争皆是如此,以下就拿万历援朝做个说明。

第一 首先日军借朝鲜以攻大明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丰臣秀吉的既定计划,人员物资粮草早已集结完毕,可以完成战役的局部优势和突然性。反观大明,日本攻击朝鲜是朝鲜使节带来的消息,其正确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朝鲜为了让大明出兵一会说贼不满万,让大明以为是普通的倭寇入侵,先期派少数兵力入朝,结果先胜后败损失惨重,最后才得知日军人数高达十四万,成了局部兵力远逊敌军的态势。

第二 入朝初期朝鲜使节答应供应明军粮草资重,结果到了朝鲜才发现朝鲜朝廷早已崩盘了,当地地方势力举家逃难的有之投靠外族的有之,唯独没有答应的粮草供给。最后还是急调宣府大同的物资进行补给,一路上劳民伤财不说,还转运困难耽误了不少时间,当然还在朝鲜朝廷的哭诉下给了他们一笔救命钱,猪队友啊。

第三日本人刚刚经历了战国大混战,武器装备兵员素质不弱,特别在仿制了西洋火枪之后,战力更上一层楼,甚至有了自己对火器使用的战法,幸亏当时明军将领水平不低及时对部队战术进行了调整,虽转败为胜但毕竟是需要时间的。

第四朝鲜地行特殊,加上日本是浮海而来,海战胜负成了胜利的关键,双方相互试探互出奇招,接触战不少可都没有一锤定音的战绩,直到鸣梁海战才使日本远程输送能力断绝,无法组织大规模补给,加之丰臣秀吉的病死,日本国内野心家再次活跃起来,日本已无力再战。

上边这些理由虽然罗列在一起,但分属战争的不同阶段,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战争节奏其实非常缓慢,庞大的国土虽有更大的战争潜力,可战争成本会更高,云南广西就算有强兵,想调到朝鲜打仗恐怕在路上人吃马嚼,所耗费的粮饷就够一次小型战争了。

大明不善理财是出了名的,中后期的皇帝个人能力也很成问题,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各种花式的党争,太监乱政皇帝怠政,本来是世界大探索大开发的时代,大明不能趁势而起,像沙俄雇佣哥萨克一样,雇佣女真人探索西伯利亚,组织朝廷的那些勋贵和沿海士绅大族与欧洲争夺海外利益,什么士绅保守,什么女真凶残,什么小冰河时代天灾不断,还不是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一大家子在一个碗里夺食,不能吞天下以养自身,造成一个小小的日本都能动摇国本,可发一叹啊。


万历援朝时期,明朝衰败已渐现(此时张居正貌似已逝去多年?)。

丰臣秀吉一统日本之后,深感岛国面积狭小不足以满足发展或平衡各路诸侯,于是决定扩张,李氏王朝当然是首选。

丰臣秀吉抢尽先机,待明朝觉得事态严重时仓促之间发起援朝行动;初时一是估计不足,所派军队数量与日相差悬殊(好像4万戚家军对丰臣近20万);二是朝鲜兵败,已无力提供粮草后援;三是中朝在战争指挥权上互斗……

等等因素造成第一阶段失利;

第二阶段,从兵员数量上仍是日军占绝对优势(明朝增到7万,日本也增,多少不详?),但明朝也已稍为站住阵脚,双方陷入胶著相持,在此期间,貌似丰臣秀吉死(或重病?),在某一程度上战略向明朝倾斜……

最终结局双方停战(平手或中方惨胜见仁见智)。

这场战争,不止明朝,日本也一样,双方都付出沉重代价。只是日本继续励精图治,而大明日渐衰败。

二十几年前读过,是否大致如此?看法不一定正确,说错了接受指正。谢谢!


和明朝自身领导者决策和基本国情很大关系,去了解当时那段明朝历史就知道了。利大于弊,没必要大动干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