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過是肯定的,但說是元氣大傷不至於。至於打不下的原因我以為主要是幾個方面,一是後期明軍厭戰;二是地形不適於騎兵大軍團作戰;三是日軍的確精銳;四是朝軍,尤其是陸軍爛到了一定的地步,特別是前期,正規軍從沒打過一場勝仗,後期也就是在駐守的時候有幾回成功的抵禦過日軍的進攻,除了水軍外,其他的乏善可陳,還不如幾夥義軍,明軍本來兵就少,還得分出大批部隊擔當防衛;五是後勤跟不上,朝鮮一點補給提供不了,人喫馬嚼,全靠明軍從大後方千里轉運,打下平壤後繼續追擊,李如松的部隊就斷了糧,甚至有騎兵集體轉職當步兵(馬全餓死了)的惡劣情況出現。最後就是打打停停,日本寄希望於外交手段解決,讓明朝承認他的佔領;而這種態度讓明朝誤以為日本已經開始服軟,也想只封個日本王叫日本退兵了事,於是在扯了好長時間皮後雙方纔明白對方的真實訴求,談判破裂,戰爭繼續。


兩國壓根不是一個量級的,日本舉國上下全力備戰,明朝一開始派去的人連朝鮮大臣都不敢相信,這麼少!在朝鮮大臣眼裡,日本強悍的戰力已經讓其全線敗退,明朝打這個仗更多是出於大國的尊嚴,畢竟朝鮮是大明的屬國,自己冊封的王被人揍了,自己不表示表示說不過去,至於打的時間長,一是日本戰力很強,李如松打的比較費勁,多次關鍵戰役基本上週旋了多個回合,比如在攻進平壤後,將日軍圍在一座山上,死傷千人仍不能剿滅,只能放火,一時間焦臭味瀰漫整個平壤,二是遠離本土,明軍作戰持續力減弱,三是萬曆皇帝重視程度不高,本來這倆國力相差太大。但明朝滅亡從數據上看和這次對日作戰關係不大。

豐臣秀吉家族在於明朝作戰後,元氣大傷,不久便被德川家康家族取代,而明朝萬曆三大徵歷時八年,共花費一千四百多萬兩,但後期到天啟七年,僅九年時間便花費六千多萬兩用於後金作戰,這些花銷遠遠超過對日作戰(當時魏忠賢還在臺上,國庫比較有錢),崇禎年間,自然災害不斷,安撫救災已經動用到了皇帝的小金庫,在崇禎十六年僅用於對後金作戰的軍餉和鎮壓起義的農民軍,總額已達兩千萬兩左右,這還不包括明朝末期官員腐敗貪掉的錢,羊毛出在羊身上,朝廷本身不產銀子,只能橫徵暴斂,紛紛揭竿而起。

如果僅有單方面壓力,不管外患還是內憂,以明末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但一方面都可壓制,在皇太極休息的時候,已有多次機會將內憂解決,但多次反反覆復(主要能打將領的就那麼幾個),不斷給予對方崛起的機會,到最後,最能打的將領都避戰了,攘外必先安內。


日本的實力。當時的日本剛經過長達一百四十年的戰亂洗禮,又有豐臣秀吉的兵農分離制精鍊和對葡萄牙火繩槍半個世紀的改造與裝備,可以這麼說,16世紀末的日本是全世界僅次於明王朝的軍事強國。並且當時的日本戰國並不像某些無恥歷史發明家所言的「村戰」,日本1000萬人口,尤其是後期全國漸趨統一時不乏十萬人以上規模的戰爭。且數字不摻水分,只多不少,只是由於地形限制,無法真正做到合縱連橫。侵朝的十餘萬人(兵農分離後的正規軍)大概佔了日本國內總兵力的五分之二,其餘大名也是在做著預備隊的工作,可謂全國總動員。而對於內憂外患的明王朝來說,日本入侵朝鮮只能算是局部威脅,替小弟出出頭而已。就相當於奧特曼打鋼鐵俠,出全力的奧特曼鋼鐵俠自然敵不過,但這次奧特曼只用一條胳膊,就算鋼鐵俠還是贏不了,弄折他幾根指頭還是可以的。當然,還有朝鮮這跟無敵攪屎棍從中作梗,奧特曼也是心累


萬曆援朝戰爭,是一場持久性的消耗戰,重要原因就是兩方實力相當,誰也不能快速取得勝利。我們先分析下戰前各國狀態:

1、 日本:日本自1467年應仁之亂開始進入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到1590年終於由豐臣秀吉完成統一。經過百年戰爭洗禮的日本軍隊,可謂是精兵強將。雄心勃勃的豐臣秀吉更是提出了攻佔朝鮮,征服中國,稱霸亞洲的計劃。

2、 明朝:張居正時代剛剛過去,國庫雖然充足,但是朝中黨派林立,內鬥激烈,地方農民暴動時有發生。國力已經漸漸衰退。軍隊戰鬥力還算可以,但是跟剛剛經過百年戰爭的日本比,就稍遜一籌了。

3、 朝鮮:政治腐敗,黨爭激烈,軍隊長期沒有經歷過戰鬥,軍備鬆懈,戰鬥力極弱。

1592年,豐臣秀吉下令,十五萬軍隊出兵朝鮮。由於朝鮮武備鬆懈,日軍很快佔領朝鮮全境,明朝派4萬遼東精銳,後又經過幾次增兵,援助朝鮮,1593年1月,平壤戰役取得勝利,收復開城、平壤、漢城。

但是隨後進入膠著狀態,雙方又發生多次戰役,互有勝負。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撤軍。

戰後,日本,豐臣秀吉實力削弱嚴重,德川家康崛起。朝鮮,人民流離失所,戰後人口銳減至戰前的六分之一。明朝,長達七年的戰爭使國庫消耗一空,遼東兵力減少了百分之六十,使得後金乘勢而起。可以說萬曆援朝戰爭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涉及到很多方面,但都可以歸結成戰爭是政治鬥爭的延伸,政治是利益的交換和平衡。古今中外戰爭皆是如此,以下就拿萬曆援朝做個說明。

第一 首先日軍借朝鮮以攻大明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豐臣秀吉的既定計劃,人員物資糧草早已集結完畢,可以完成戰役的局部優勢和突然性。反觀大明,日本攻擊朝鮮是朝鮮使節帶來的消息,其正確性和及時性大打折扣,朝鮮為了讓大明出兵一會說賊不滿萬,讓大明以為是普通的倭寇入侵,先期派少數兵力入朝,結果先勝後敗損失慘重,最後才得知日軍人數高達十四萬,成了局部兵力遠遜敵軍的態勢。

第二 入朝初期朝鮮使節答應供應明軍糧草資重,結果到了朝鮮才發現朝鮮朝廷早已崩盤了,當地地方勢力舉家逃難的有之投靠外族的有之,唯獨沒有答應的糧草供給。最後還是急調宣府大同的物資進行補給,一路上勞民傷財不說,還轉運困難耽誤了不少時間,當然還在朝鮮朝廷的哭訴下給了他們一筆救命錢,豬隊友啊。

第三日本人剛剛經歷了戰國大混戰,武器裝備兵員素質不弱,特別在仿製了西洋火槍之後,戰力更上一層樓,甚至有了自己對火器使用的戰法,幸虧當時明軍將領水平不低及時對部隊戰術進行了調整,雖轉敗為勝但畢竟是需要時間的。

第四朝鮮地行特殊,加上日本是浮海而來,海戰勝負成了勝利的關鍵,雙方相互試探互出奇招,接觸戰不少可都沒有一錘定音的戰績,直到鳴梁海戰才使日本遠程輸送能力斷絕,無法組織大規模補給,加之豐臣秀吉的病死,日本國內野心家再次活躍起來,日本已無力再戰。

上邊這些理由雖然羅列在一起,但分屬戰爭的不同階段,古代由於交通不便戰爭節奏其實非常緩慢,龐大的國土雖有更大的戰爭潛力,可戰爭成本會更高,雲南廣西就算有強兵,想調到朝鮮打仗恐怕在路上人喫馬嚼,所耗費的糧餉就夠一次小型戰爭了。

大明不善理財是出了名的,中後期的皇帝個人能力也很成問題,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各種花式的黨爭,太監亂政皇帝怠政,本來是世界大探索大開發的時代,大明不能趁勢而起,像沙俄僱傭哥薩克一樣,僱傭女真人探索西伯利亞,組織朝廷的那些勛貴和沿海士紳大族與歐洲爭奪海外利益,什麼士紳保守,什麼女真兇殘,什麼小冰河時代天災不斷,還不是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一大家子在一個碗裏奪食,不能吞天下以養自身,造成一個小小的日本都能動搖國本,可發一嘆啊。


萬曆援朝時期,明朝衰敗已漸現(此時張居正貌似已逝去多年?)。

豐臣秀吉一統日本之後,深感島國面積狹小不足以滿足發展或平衡各路諸侯,於是決定擴張,李氏王朝當然是首選。

豐臣秀吉搶儘先機,待明朝覺得事態嚴重時倉促之間發起援朝行動;初時一是估計不足,所派軍隊數量與日相差懸殊(好像4萬戚家軍對豐臣近20萬);二是朝鮮兵敗,已無力提供糧草後援;三是中朝在戰爭指揮權上互鬥……

等等因素造成第一階段失利;

第二階段,從兵員數量上仍是日軍佔絕對優勢(明朝增到7萬,日本也增,多少不詳?),但明朝也已稍為站住陣腳,雙方陷入膠著相持,在此期間,貌似豐臣秀吉死(或重病?),在某一程度上戰略嚮明朝傾斜……

最終結局雙方停戰(平手或中方慘勝見仁見智)。

這場戰爭,不止明朝,日本也一樣,雙方都付出沉重代價。只是日本繼續勵精圖治,而大明日漸衰敗。

二十幾年前讀過,是否大致如此?看法不一定正確,說錯了接受指正。謝謝!


和明朝自身領導者決策和基本國情很大關係,去了解當時那段明朝歷史就知道了。利大於弊,沒必要大動干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