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路还没有修到之前,定居民族对中亚或西域的扩张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仅仅是中原王朝,包括沙俄也面临了这样的问题。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给大家分享几组数据。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回部和卓后裔从中亚浩罕国潜逃回来,制造了著名的「张格尔之乱」。清军名将杨春领军进疆平乱,受新疆恶劣的地理环境影响,清军在戈壁上每天只能行进17公里。

大家想一下,如果从玉门关发大军打到南疆重镇喀什噶尔(喀什),这一路光粮食要消耗多少,在运输途中被脚夫、牲口吃掉的又有多少。

清末中亚浩罕国崛起后,一直在南疆与清政府打游击。清军一来,他们就立刻退回中亚,清军撤了,他们又再次进犯。

清军发一次兵就要花费数百万两白银,一连反复了几次,清政府的财政根本无力支撑。道光和满朝文武一致决定要给浩罕国点颜色看看,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然而作战方案拿出后,户部一盆冷水将清廷浇了个透心凉。清军对浩罕国虽然有绝对的优势,但在中亚用兵一次要花费两三千万两白银。考虑到用兵西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乾隆名将兆惠打了三次才彻底平定回部。如果一击不中,清军可能还要发动多次进攻。

清政府要到镇压太平天国时期才学会收商业税和战争贷款,全靠农业税,清政府每年的岁入也就两三千万量白银。如果要在中亚打两三场大战,浩罕国可能还没亡,清政府就先破产了。

道光皇帝问户部,如果与浩罕国议和要花多少银子?户部算了一下要一两百万两就能解决问题,于是清政府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就诞生了。

道光皇帝被迫与浩罕国议和,虽然暂时解决了清政府的边疆和财政危机,但带来了一个很坏的影响,那就是让中亚的游牧民族看到了大清国的虚弱,也为日后阿古柏侵略新疆埋下了祸根。

左宗棠用兵西域之前并没有把阿古柏放在心上,他最担心的就是「吃饭」问题。从汉武帝抗击匈奴起,1担粮食运到前线需要消耗30担,到清末基本上没有改变。

左宗棠一方面对老湘军进行裁汰,让陕甘的骑兵进入湘军系统。先期只带一万精锐骑兵入疆,这样能够为他们装备欧洲最先进的武器,从而实现「速战速决」。

另一方面左宗棠又想了各种办法解决粮草问题。离新疆最近的产粮地为甘肃的肃州,经过计算从肃州运粮到新疆,一百斤粮食成本高达15两白银。后来左宗棠又改为从内蒙运粮,但一百斤粮食也要八两白银。在新疆买俄国粮食是最便宜的,但为了不让沙俄卡住清军命脉,左宗棠始终将俄粮的比例控制在17%以下。

左宗棠收复西域总共花了四千多万两白银,其中军火的消耗只占军费的5%左右,绝大部分都花在了粮食、运输和军饷上。

这样大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汉武帝抗击几次匈奴,国家财政立刻就要崩盘。为什么只有汉唐盛世,中原王朝才能有效治理新疆了吧。

沙俄入侵中亚时也遇到了和清政府收复新疆同样的问题,沙俄一度想放弃中亚,但随著铁路修到中亚草原,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首先,地理环境上,西域地域广阔雨水较少,大多不适合耕种。中原王朝主要是以农耕文化为主,而西域基本是游牧。由此风土人情不同——文化冲突,也会饮食习惯不同——水土不服。加上人口密度不如中原,又分布太广,古代道路条件差,也就不便于管理。

其次,军制及后勤。中原王朝大多是以农兵制基础发展而来,以耕种的农民为基础抽丁或者征丁。如果采用移民实边屯田方式,由于西域的地理环境,屯田的获得也是极其有限。另一种守边方式就是轮戍,就是中原兵轮番派遣驻守。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中原都要补贴巨大,加上路途遥远而损耗不小,经济负担承重。如果加税在当地太多,又会激发民变。如果是在王朝鼎盛时期,加上丝路贸易繁荣还尚可支撑。

中原王朝也并没有能完全掌控西域全境,仅仅是占据几个重要据点为支撑,以此威慑西域,以唐的安西都护府为例。

贞观十四年(640)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遗址),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今新疆库车),同时在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也有所变动。调露元年(679),在唐安抚大使裴行俭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后,以碎叶水旁的碎叶镇城代焉耆。从此安西四镇是碎叶、龟兹、于阗、疏勒。

再三,宗教加剧文化冲突。伊斯兰教才启于公元610年,大概在8世纪开始传播到中亚,五代宋初时由中亚传至现新疆一带。但是直到10世纪末叶,中亚的某些地区尚未伊斯兰化。个人认为,伊斯兰教还是很年轻,就是现在还有野蛮的一面。宗教在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存在野蛮的时候,比如西方宗教到16世纪才开始宗教改革而逐渐温和,从11世纪开始天主教还持续了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相比西方宗教太年轻,还需要时间来打磨。

除伊斯兰教外,还有藏传佛教,不过在伊斯兰教传入后,藏传佛教逐渐衰落。


我国历来统治的核心区就是秦始皇统一的那块天下,都是以农业为主,中国历来对外争战的根基也在这里,这是供应了战争所需要的战士与粮草。农业国家的战争有两个特点:一是参与农业的人与参与战争的人是分开的,并不像游牧民族一样,牧民天生是战士;二是农业的产出要先留足农民生活的口粮,多余的才能支援战场,一块地的产出要支持农民与战士两类人。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对外战争时,需要中原地区需要动员的国力远远超过西域才行。

中原地区稳的时候这是没有问题的,中原的繁华富裕是远超西域的,但清末左宗棠西征时,中原地区刚经过太平天国与捻军作乱,中原王朝对国家的控制力度可能已不足三分之一,难以动员足够的经济支持左宗棠。虽然左宗棠靠著胡雪岩的支持,金钱与军火得到了保障,但粮食不是想买多少就有多少的。

左宗棠西征之前陕西、甘肃等地曾发生过回族大判乱,这两地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无法就近支持西征。西征所需要的粮草必须从江南地区运送过来,路程遥远。

所以综合起来左宗棠西征吃饭问题就是最大的难题,这也是中国历朝历代控制西域都遇到的问题。在中原国力稳定且强盛时,可以有足够的国力支持控制西域,但一旦中原动乱,西域与中原唯一的通道——河西走廊就容易被别人夺去,西域也就失去控制。


难以控制是一方面。

但归根结底原因如下:

一,利益,西北自丝绸之路没落之后对朝廷的利益作用大大减小,这是根本

二,自然因素。地广人稀,千里荒芜,交通不便。对王朝疆域的作用更大

三,中央政府不支持。清末,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自然而然对于这片所谓的不毛之地毫无支持可言

所以中央政府从没有真正重视过这片土地。表现出来的控制慢也是理所应该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带甲六七万,从甘肃誓师,千里馈粮,日费百金,军事收复回疆说到底你得先有粮饷,可是光绪政府财政赤字,国库空虚,左宗棠只能自己(通过红顶商人胡雪岩)融资,向英国汇丰银行借高利贷(英国在新疆也有利益诉求,不希望沙俄坐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征途遥远,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军心就会不稳定。


自己不生产食物必须内地运输,独立了才能正常运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