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统一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南征或者北伐的战争,而这些战争中往往北伐失败(仅朱元璋成功),南征却常常成功。曹操和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根基稳固,为什么南征时会失败呢?

历史上的南北战争大的有以下几次,曹操南征、西晋南征、东晋北伐、前秦南征、隋朝南征、宋朝南征、明朝北伐、我朝南征。在这些战争中,曹操南征、前秦南征失败,东晋北伐失败,其余都成功了。

成功的战争中被讨伐者往往国力衰微、内政混乱,像蜀汉、东吴之于司马西晋,南陈之于隋朝,后唐之于宋朝、北元之于明朝等不仅国力衰微,后期内部政治也一团乱(蜀汉的黄皓加无能刘禅,东吴孙皓残暴,被司马炎征服;南陈陈叔宝后期不理朝政,花天酒地,被杨坚攻破,后主李煜也是如此;北元则是中央朝廷内部争斗,,被朱元璋抓住时机,一举赶到漠北)。这些被讨伐者基本国力就比较小,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混乱,无法形成合力抵抗,所以就会失败。

而三次失败中,曹操南征和前秦苻坚南征时面对的对手却并不是上述情况,而东晋北伐失败的原因又和前两者不同。

赤壁之战

曹操南征时,北方已经统一,此时只需要南下,拿下荆州,进而攻占江东、益州,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可此时的江东正如诸葛亮所说,已历三世,国富民强,再加上刘备联盟,虽然战争初期东吴内部意见不一,但在诸葛亮一通嘴炮和孙权砍桌子的威胁下,基本实现了内部稳定和团结。内部稳定后,联军积极运作,利用曹军不善水战的地利优势,并将其扩大,最终在赤壁击败曹操,实现以少胜多,成功翻盘。

淝水之战

苻坚南征失败和曹操不太一样。苻坚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雄主,他重用王猛,励精图治,国力大增。王猛在死前警告苻坚不可轻易南征,苻坚虽然答应,但在几年之后志得意满,发动大军进行南征。在当时的情况下,前秦军队中有著大量的汉人,北方的汉人心中仍旧以东晋为天下正统,所以当苻坚来到淝水边时,军中开始出现动摇。

此时的东晋虽然仍旧被众多大族掌控,互相之间攻击,但在外敌之下,团结起来并由谢石领导北府军进行抵抗。东晋内部稳定,再加上前秦军队主帅傲慢大意,中了谢石的计谋,让军队稍作后退,朱序就趁乱大喊秦军大败,使得本来战意就不高的军队瞬间土崩瓦解,苻坚也被杀。

东晋北伐

东晋退到南方后,多次进行北伐,甚至有统一全国的机会,但因为东晋朝廷内部大权被诸多士族门阀掌控,南方的士族并不想朝廷回到北方,以免失权利,所以北伐基本上并不是真正的实心实意,大多被东晋朝内部势力所阻,功败垂成。

可见,历史上曹操和苻坚南征失败,都是存在多种原因的。一方面,他们面对的敌人内部稳定,不会轻易被击垮,另一方面,他们自身内部也存在问题。曹操军队本身不习水战,在地利上吃了大亏,而苻坚则是军队内部作战意志不够坚定,再加上自身骄傲大意,失了人和,所以才会造成失败。


曹操、符坚征江南时,江南地区是一个整,或者是一个牢固的同盟。

有鉴于江南特殊的气候,复杂的地形。以及丰富的物产,众多高素质的人口,以及发达的工商业和繁盛的文化。一旦建成了统一的局面,北方势力是无力征服江南的。金国无力灭南宋,蒙元集中欧亚势力用了几十年才灭了内政混乱的南宋,也是这个原因。而且蒙元至始至终也无力完全征服整个江南,最终还被南人给灭了。

至于说有的朝代统一南方比较顺利,主要原因是:

1,南方本身就不统一,分为多个政权,形不成合力,所以被逐个击破。秦朝丶西汉丶赵宋丶满清就是这种情况。

2,南方人民不想脱离中原王朝,不愿分邦列国。李唐就是这种情况,据说大唐元帅李靖南征时仅两万兵,到了南方后,发现很多地区的本地守军多达数万乃至十万。于是李公就主动示好,对各地势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于是各地纷纷主动归顺大唐。

3,割据南方的势力,其统治阶层为南迁的北方人,少数北方人把持大权统治广大的南方人。因此北方朝庭一旦南征,南方本地势力就主动合作,不愿为外人卖命。清朝灭三藩、宋朝统一南方就是这种情况。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相争,多以北方完胜而告终。为什么呢?说穿了也很简单: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集中了全国大部份资源和人口(包括人才),所以在南北战争中,北方屡次战胜南方。但曹操和符坚却是例外,为什么?二句话:北军不肯出力,南方坚决抵抗!

先说曹操,此人有雄才大略,但名声十分不佳,这并不是《三国演义》冤枉他,而是板上钉钉的史实。他在攻打徐州时,因消灭不了陶谦,迁怒于当地百姓,屠杀无辜男女数十万口,投入河中,河水为之不流!这是最血腥的一次,其他中小规模的屠杀更是常见的事。因此人民对他的印像很坏,听说曹军来了,荆州十来万百姓都跟著刘备逃难,而不肯留下来做他的顺民。必须指出: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后期,也对此注意起来了,杀人少了,但人民对他的恶劣印像,一时无法改变,民心必然影响到军心,因为广大士兵就是穿上军衣的普通人民,因此,归降的袁绍部队、荆州刘表兵,都不情愿为曹操出力。而南方经孙氏三代治理,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还过得去,南方士族更害怕曹兵来了会损害他们的利益,都不欢迎曹兵南下,因此团结一心抵抗北兵。当周瑜率领三万军队到前线时,和曹军一接触,曹军虽多,却招架不住,只好退却。后来吴将黄盖又施火攻计,打得曹军大败而逃。

有人说这是曹军不习水战,我说不是!因为归降的荆州兵里就有大量水军!他们是不肯出力,所以一战即败。几十年后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攻吴,吴的水军怎么节节战败?难道这时晋军习水战,吴军反不习水战了?当然不是。因为晋已休养生息了几十年,北方人心归附,而南方厌恶孙皓的暴政,都不想抵抗,所以用兵不到一年,晋便灭吴。

再说苻坚:虽然统一了北方,但鲜卑、羌贵族旧势力仍在,时时不忘复国,而军队里的大部份士兵又是汉人,根本不愿意为氐族皇帝去消灭南方汉族东晋王朝。丞相王猛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临终时告诫苻坚切不要图晋,要逐步消灭羌和鲜卑势力,国家才得安全。苻坚没有听进王猛最后的忠告,不顾群臣反对,率大军南下攻晋,结果在两军接触时,有人大喊:"秦军败了,秦王死了!"秦军即自相践踏,争先恐后奔逃,苻坚禁遏不住,终至一败涂地!

所以,这两次失败,都是因为北人不肯出力,南人又怕北军来了损害他们的利益,因而坚决抵抗而造成的。等到北方生产恢复,人心安定,再出兵南下,而这时南方政权腐败,如孙皓、陈后主不受南方人民支持,北军就很顺利地渡江,统一了全国。


赤壁之战与淝水之战有很多共性,这些共性使得战争局势发生著相同的变化。

1.二者都是在北方统一后不久出兵南下,内部矛盾重重。首先,兵源上极为复杂,军队内部充斥著各方势利。由于时间较短,也没有进行较好的改编和修整,且常年征战部队劳累不堪,战斗力极为低下。当时曹操仅荆州军就27万,他们是不战而降,随时有著反叛等不稳定因素。此外,各方贵资势利没有得到较好的平衡和安置。这在淝水之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还没有打,前面高级将领已经号喊败了,致使大军一溃千里。

2.军事斗争准备极为不充分。天时,地利均为劣势,部队处置混乱不堪,贪功冒进,陷入死局。

3.对方铁板一块,上下一心,战略战术把握得当。


曹操、苻坚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可惜都没有完成夙愿。历史上统一南北,必先统一内部,失去这个条件想统一天下简直痴人说梦。先说曹操。曹操经过官渡之战等消灭袁绍、袁术、吕布等割据势力,但是马超、韩遂尚在关西,北方尚未完全统一就迫不及待发动南征,时机不好,再加上孙刘联军竭力抵抗。赤壁一战,曹操大军一败涂地。好在曹操心量大点,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愈挫愈勇,以后消灭马超,招降韩遂,逐步统一北方,为后来者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再说苻坚。苻坚作为少数民族首领,可是说非常能干,重用贤臣王猛等统一北方,收编众多割据势力,可是没有斩草除根,反而将姚苌等割据势力头目放在身边,实在是不明智。反观东晋是卫国战争,士气高昂。谢安、谢玄领衔抵抗,又有潜伏者朱序从中推波助澜,大喊「秦军败了!」,前秦一下子兵败如山倒。苻坚回去后,不久也死于乱军之手,北方走陷入了混乱局面。

自古统一天下的势力,都是先统一内部,统治集团目标一致,文臣武将配合默契。最高领袖意志坚定,知人善任,随机应变。这些综合因素加在一起,才能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


谢邀。

前秦的符坚和三国时的曹操,在当时都具备了征服南方的条件。之所以未能成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符坚和曹操都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在决战的时候又都中了对方的计谋。

符坚的军师王猛和他弟弟符融都曾劝阻符坚不要轻易出兵攻晋。可是符坚却傲慢地说,我有百万大军,一人投一根鞭子就可以使江水断流,何愁不能灭晋。

公元383年,符坚统军百万伐晋。为求速胜,他带一支先头部队先进,与晋军相逢于淝水。晋军施计,叫前秦军先退出一块地方,以便晋军过河交战。符坚中计,令部队退后,结果一退便引发慌乱,大军皆溃。晋军乘机进攻。前秦军大败。

曹操也是如此,取荆州之后骄傲自满,未能听信谋士的种种劝告,临战又中敌方的诈降之计,结果获败。

二,客观方面。是对手太强。虽然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但主将英明善战,指挥得当,故能以少胜多。东晋的谢安,谢玄,吴蜀的周瑜,诸葛亮皆一时的人杰。正是他们的出色发挥,才改变了历史,创造了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另外,前秦统一北方不久,尚不巩固,人员混杂,人心不齐。曹军不服水土,不习水战等,也是客观原因。

欢迎点评。


谢谢邀请;曹操和符坚征服江南失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骄傲轻敌,自古就有「骄兵必败」的古训,因为骄傲就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因为骄傲就会轻敌冒进;因为骄傲就听不进正确的意见。

曹操和符坚的军队表面上冒充强大,而事实上存在著许多软肋和不足,比如曹操率领的北方士兵不善水战,还存在著水土不服,瘟疫流行的威胁。比如符坚吹嘘他的军队「投鞭断流」那样的强大,但他的军队纪律松懈,步调不能做到一致,内部还严重的失和,在与东晋的军队较量中,交战双方一经接触,符坚的军队就溃不成军,贪生怕死到草木皆兵的地步,这样的军队哪怕数量再多,也是滥竽充数,只能落得失败的下场。


曹操失败的原因。

第一,军队不习惯水上作战,这是军事上的失败。

第二,赤壁之战前,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是内部完全没有形成统一,特别是终于汉室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觉得曹操统之后,就会谋朝篡位,因此北方虽然形式统一,实际上完全没有,没有形成合力。

苻坚失败的原因。

第一,苻坚统一北方的时间太短,跟曹操的情况一样,内部没有理顺,比如他重用了前秦的少数民族,没有理顺汉族和他们的关系,内部矛盾重重。

第二,连年征战,使军队上下厌战情绪严重。

第三,东晋上至朝廷下至百姓,上下一心,全力抗敌。

总之,不管是北方统一南方,还是南方统一北方,归根高低还要看实力,势力强就能统一别人,实力弱就只能被别人统一,南方北方没有区别。


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时的失利不能说明什么。

苻坚是个草包,淝水之战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实际训练和准备均不充分,在冷兵器时代,输给了东晋经七年训练的八万精锐『北府军』其实并不出奇。

曹操手下的精锐是青州兵,需要陆战方能展示其优势。赤壁之战靠的是水军。曹操收了荆州刘表的蔡瑁水军。水战以其为主力。而东吴水军与荆州水军隔江对峙多年,蔡瑁并无仍何优势可言。

冷兵器时代,依据天险一方优势巨大。冷兵器时代的巅峰蒙古骑兵,也用了40年才击败依靠长江被动防御的南宋。所以并没有征服拥有长江天险的南方政权很顺利一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