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世纪初,印度的笈多帝国建立。在笈多帝国时期,婆罗门教演化成印度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土地上广泛传播。几个世纪后伊斯兰教兴起,阿拉伯人四处征伐,入侵北印度,在该地先后建立了多个王朝,为之后的德里苏丹国奠定了基础。德里苏丹国是印度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政权,历时很长,从1206年到1526年。在此期间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在双方互相碰撞、影响的时候,巴克提教派运动诞生。

锡克教标志

巴克提运动又称虔信运动,12世纪兴起于印度南部。13世纪以后,巴克提运动传入北方各地,主要流行于城市和下层群众中,强调众生平等的原则,强调一神信仰,反对偶像崇拜和种姓制度,支持简化宗教仪式,还称印度人和突厥人(德里苏丹国由突厥人所建)是用同一种黏土做成的。巴克提提出了各种折中主义观点,希望能消除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隔阂。

锡克教的金庙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锡克教创始人古鲁那纳克走上了历史舞台。他生活于德里苏丹统治后期和莫卧儿王朝前期的过渡阶段,那时国家动荡、社会不安,很多人希望能出现圣人、神明来拯救他们。那纳克属于刹帝利种姓,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痴迷于神学,一直钟情于花费大量时间与圣贤探讨问题。

在苏拉坦普尔,一位穆斯林吟游诗人和那纳克结识。《圣人的传记》中记载他们时常在一起吟诵神曲,每天清晨那纳克都要到河里洗浴。有一天,他在沐浴时与神进行了对话,神赋予了他神圣的使命。之后他就在河里消失了三天三夜,等第四天他终于出现时他讲的第一句话是:「世无印度教徒,也无穆斯林。」此事发生在1499年,那纳克终于找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真理,这也标志著一个新宗教——锡克教的诞生。

带著锡克教头巾的卡梅伦

得道的那纳克便开始四处游历向人们传教。他在1500年踏上旅途,共出游5次,花费24年的时间,足迹甚至远达阿富汗、土耳其、巴格达等地。他将他的教义概括为三个词:工作、敬神和分享所得成果,对很多民众很有吸引力。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他把自己的宗教领袖位置传给了一位最忠实的信徒,从此锡克教不断发展,到今天生命力依然旺盛,教徒遍布全球。

参考文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张占顺:《论印度锡克教的产生》,《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看到阿米尔汗了么?类似。他是穆斯林,不崇尚印度教,想改变印度教,又想和印度教和平相处融合印度教徒,怎么办?搞个中间中和教派,避免相互冲突。这就出现了锡克教,是穆斯林中的和平人士的思想做派。另外一派权力贵族则想办法直接统治印度教徒,搞血统控制,混血印度权贵,掌控婆罗门。这一派成功掌权至今,是新印度教,比锡克教更能让老印度教徒接受。前两天的电影闹事事件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印度教徒不肯揭开这个伤疤,不允许上映什么王妃电影,这在他们心里是永远的痛。国家教派被人家偷偷的给串种了,还不能反对信仰,真悲痛。有点狸猫混太子的意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