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张飞据水断桥,张辽、许褚懵逼认怂?

别说是张飞了,就算刘备亲自来,张辽、许褚都不带怂的!!

张辽是谁?合肥之战听说过吧?张辽威震逍遥津听过吧?孙权十万大军可怕吧!张辽八百人就敢去冲阵,冲破十万大军的阵,最后还能全军突围,如此气魄的将军,会惧怕张飞,会认怂?

许褚是谁?曹老板的贴身保镖,什么大场面没见过;曾倒拖水牛一百多步,吓退万余强盗,何等威风,何等气魄;马超万余人追赶曹操,箭如雨点般射向曹操,许褚保护曹操上了船,左手举著马鞍拚命护住曹操,右手还要撑船,终于安全抵达了对岸;如此威猛的将军,会惧怕张飞,会认怂?许褚的虎士,同一天都被曹操任命为将军,都尉、校尉一百多人,封侯的高达几十人;别说许褚不惧,许褚的虎士,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怂;

当阳长坂坡刘备被杀得丢妻弃子,仓惶奔逃,令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断后;张飞守住河岸,拆毁河桥,手持长矛大叫:「我是张翼德,谁敢前来与我决一死战!」张飞刚到当阳桥,就下令把桥拆掉了;

曹操倒是想渡河,可没桥的河该怎么渡?如果张飞没把桥拆掉的话!曹操随时都可以派几百人过去探探虚实!!

而且曹操追刘备的时候,不可能带那么多将领,当时他刚刚拿下荆州,每个郡县都需要将军驻守,安抚!他怎么可能带那么多将军去?况且!当时曹操率领的是五千精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余里,急追刘备,短时间内去哪聚集那么多将军!当时跟在曹操身边的,大概也就一个曹休!

哪能有「三国演义」那么夸张,文聘、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张辽、乐进、张郃、许褚等大将都到了,如此豪华的阵容,都不敢去惹张飞,还被张飞吓死一个!!难道!曹老板手下都是酒囊饭袋吗?都是「废物」吗?亏罗老爷子想的出来!!


张飞据水断桥,许褚和张辽懵逼认怂原因有二,一是历史上他们真的认怂了,二是他们单挑也确实不是张飞的对手,三是因为他们担心这是诸葛亮的诡计。

在《三国演义》长坂坡之战时,赵云杀了一个七进七出固然英勇,但是张飞更是出足了风头,他在长板桥上横枪跃马,文聘、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曹军大将追来以后不敢上前,最后更是一嗓子吓退曹军。

张飞喝退这个情节其实是有历史原型的,根据《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刘备当阳之败之后,张飞奉命率二十骑兵断后,阻挡前来追击的曹军,结果张飞据水断桥,喝退曹军: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张飞率二十骑兵硬是挡住曹军千军万马,主要是他素有万人敌的美名,大家都知道他悍勇无比,所以不敢再追。

在《三国演义》里,张飞也是以勇猛出名,他是唯一一个多次挑战吕布的勇将。甚至连吕布也要畏惧他三分,即使在张飞醉酒未醒的情况下也不敢过于进逼,可见张飞之猛。许褚和张辽等人的身手虽然也不错,但是相比张飞显然还是要差著一些。

而且此时张飞占据了长板桥,更是占据了地利。长板桥不过是一座小桥,曹军虽有千军万马,但是此时却只能一个个上去攻击张飞。桥面狭窄,躲闪不易,冲上去只能是以命搏命,更何况张飞又是一副要拚命的样子,前面上去几个肯定要倒霉,曹军众将自然不敢轻易上前。

另外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又增补了一个细节,在张飞来到长板桥以后,就命手下骑兵在马后拖著树枝在树林中来回奔跑,制造出有大军在林中的假象。曹军追到桥下时看到树林之后,尘头大起,都担心有伏兵而惊疑不定,这样一来就更没底气面对张飞了。

打仗是要讲士气的,曹军被张飞吓阻不敢上前,众将「尽皆股栗」,此时甚至连曹操都有了退兵之心,这个时候其实已经没法打了。恰好夏侯杰又被张飞一声大吼吓得肝胆碎裂,直接倒于马下,曹操带头一跑,曹军也就跟著崩溃,许褚和张辽自然也是跟著跑了。


一夫拚命,万夫莫敌,为什么会这样呢?并不是这拚命的本事大,可敌万夫,而在于他玩的是拚命,没了退路,其他人还想保命,还有后路,还想好好的享受生活,犯不著和这样的人去拚命。

《三国演义》里张飞据水断桥,大声叫喊曹军谁敢与他交战?当时曹操大队人马已齐集桥的对面,曹操的猛将许褚、张辽、徐晃、夏侯惇等都在,却没有一个主动出来和张飞交战,为什么呢?其一曹操没让谁出阵去战张飞。曹军那么多能征贯战之将都在现场,曹操没下命令让谁出战,各将自然不愿上前与张飞拚命,也没必要主动舍身出战。其二关羽之前在白马曾夸赞过张飞。关羽说他三弟张飞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关公白马数万军中能斩颜良,此情此景,谁人能不相信?曹操因此还特地记在所穿袍下。其三张飞也确有实力。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张飞单挑吕布五六十合不落下风,又曾在徐州大战吕布上百合不分胜负,如此骇人听闻的战力,确不敢小歔。更何况曹操濮阳征吕布,许褚徐晃等曹操六员大将围攻吕布,都没把吕布怎么样,张三爷一人可敌吕布,现在谁还敢单独去挑战?其四许褚从小放牛放羊出身,最怕巨声和打雷。张三爷杀猪出身,出声如炸雷,吓死夏侯杰,许褚自然也被吓懵了。??张辽虽不怕炸声,但他和关羽张飞最友善,曹操破吕布,张辽是吕布属下,被曹操擒住,将斩,正是关羽张飞为他求情,才饶过一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救命之恩了?自然不愿挑头出战张飞。其五张飞在身后小树林布了疑兵。曹操在此前已吃了不少诸葛村夫用计的亏,老张将他的二十名从骑,在马尾上绑了树枝,在小树林来回的奔跑,狼烟四起,谁知有多少人马呢?如果又是诸葛亮的计策,那不丢大发了?

由此几点,张辽、许褚虽勇猛,当时竟都懵逼了,都不敢主动出战要拚命的张三爷,曹操也怕张三爷百万军中取其脑袋,下得忙撤掉黄伞盖,抱头鼠蹿了。??


谢谢邀请。张飞据水断桥,许褚和张辽不上前交锋,主要原因一是担心中计,二是被张飞的威势震慑。

首先要澄清一点,在当阳之战中,张飞据水断桥,掩护刘备撤退,这是历史事实。但「许褚和张辽懵逼认怂」,这是《三国演义》的段子。按历史的话,当阳之战曹军仅有五千精骑,许褚有可能在(毕竟是曹操的护卫,曹操去了他应该不会不去),张辽很可能都不在现场。加上历史上的战争模式和三国演义中差别很大,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那么重点讲讲演义中的情况。原文如下: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 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后,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俄而曹仁、李典、夏侯 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都至。见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又恐是诸葛孔 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西,使人飞报曹操。操闻知,急上马,从阵 后来。……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 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三国演义的武力,张飞是超一流,许褚为超一流或弱超一流,张辽为强一流或准超一流。大致来说,许褚对张飞单挑,战个二三百合问题不大。张辽比许褚弱一点,但打几十回合也不在话下。更别说曹营这边还有夏侯惇、夏侯渊、张郃、乐进、曹仁、李典这些高手,围攻起来就算吕布也未必能讨好。那么,为何他们不上前交战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文学层次上,是作者罗贯中要突出张飞的勇猛。加上历史上张飞据水断桥,曹军(没那么多名将)确实不敢接近,这里当然也要写众将不敢接近了。

撇开文学因素,单纯从剧情而言,张飞用计使得曹军担心埋伏是一个重要因素。最先的文聘赶到,就是看见树林中尘头大起,怀疑埋伏,这才勒住马不敢近前。后面的这些将领赶到后,也都是「恐是诸葛孔明之计」,所以「都不敢近前」。须知在演义中,诸葛亮刚出山那是超级活神仙,博望坡新野两把火烧得曹军胆战心惊。论武艺,张飞再猛,许褚张辽联手肯定不会吃亏。但诸葛亮的火放起来,曹营多少名将也得焦头烂额。「担心中计」,这是曹营众将不敢上前的第一个心理原因。

另一个原因则是张飞的勇猛和地形。张飞在演义中是一员超级猛将,单挑实力在当时所有曹将之上(有人可能不同意,不过也无所谓)。而他所在的地方又是窄窄的桥头,并不利于多人围攻,上去就只能硬刚。当然,曹将人数众多,车轮大战张飞也没问题。但车轮战,谁第一个上呢?看著张飞这勇猛样子,曹将心理都打鼓。毕竟,刚刚曹军才在当阳大获全胜,这时候追击,是锦上添花的事儿,谁会傻乎乎去跟张飞玩命啊。你文聘第一个追到,你都站著不动,我们干嘛充大头?大家都这么想,自然也就停下来了。让曹丞相自己决断吧。

实际上假设曹操到来后,命令许褚或者张辽上前交战,他们一定是不会怯场的。只不过曹操到来后,很快就被张飞三声大吼给吓退了,张辽许褚自然也就无力回天——事实上全军溃败时,反倒是张辽许褚先拉住曹操的马头,可见这两位猛将还是比较镇定的,并没有如题主说的「懵逼认怂」。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是真实的历史故事:

《三国志》记载208年「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曹兵大将无人敢追原因有四:

1、惧张飞之勇。

张飞,人称「万人敌」!这可不是罗贯中封给他的,也不是《三国》迷吹捧的,最早是曹操的谋士「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换句话说,谋士们在每次向曹操出谋献策之时,将军们在一起开会估算战场变化时,都要把张飞这样利害角色给计算进去,碰到该如何应对。

2、地形对张飞有利  

「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也就是说,张飞面对曹兵,一直没走下桥来,不仅仅是居高临下,而且桥头地方狭小,手脚施展不开,即使打赢张飞,他可以一溜烟跑回桥的另一头。事发突然,也不敢追,因就算桥的另一头伏兵不多,哪怕就是一口陷阱、一条绊马索、或一个弓箭手,再加上张飞回头,自己也将命赴黄泉。

3、怕张飞伏兵。

张飞心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当阳桥太小,千军万马不能快速通过。即使自己带少许人冲过去,后援一下难赶到。何况不知对方有多少人,那个刚刚跑过去的赵云,是不是就在某个暗处等著、突然冲出来刺杀自己。

4、心理战

 当然,《三国志》中没有「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而是「张飞召集二十余骑立于当阳桥上」。不论当时张飞有没有「冲起尘土,以为疑兵。」在虚虚实实的战场,曹兵也不敢轻易追赶。因为只有二十余骑立于桥上,也有空城计的意味。

还有那一句声如巨雷的高喊「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简直是天衣无缝。大家心理也会想:刘备已经大败逃走,赵云虽利害,也是为了杀出重围逃命去。可能逃的张飞不跑,却在此叫阵,即使他断后掩护,也肯定有所准备。情况不明,敌人有计划撤退不能追,也是兵法法则!追过去也得不到什么,甚至会伤亡惨重!

驰骋沙场,只有万夫不当之勇还不行。《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给人勇猛粗鲁的印象,但看他几次的计谋,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他的计谋,胜过了关羽!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有时呼之即来;有时不请自来;一直坚持原创和厚著脸皮求赞求关注的小小三国迷——暮雨夜行归何处,大家也可以叫我归何处!

张飞据水断桥,威震当阳桥,曹兵虽却无一人敢往前。曹营良将百员,为什么无一人敢冲上前呢?我觉得主要是以下的原因:

担心伏兵计

张飞张翼德粗中有细,虽然手下兵卒不多,却敢去守当阳桥,阻住曹操追击刘备的人马;而且张三爷也不是无脑的单凭勇力去守,而是:

张飞那里肯听,引二十余骑,至长坂桥。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设下这疑兵之计,让曹操不敢轻易进军追击刘备,毕竟曹操也是用兵高手,他深知其中利害:

若是真有这伏兵之计,桥已断,自己有两种方法渡河。一是趟著过河,但是兵法有云「击其半渡」,若是硬渡河,必会被张飞痛击;二是再建一桥,或是搭个浮桥,这样不单会被张飞骚扰,而且耗时良久,搭成之后刘备也早跑了。

刘备已经被自己打的不要不要的了,自己胜券在握,曹操没必要犯险,反正刘备早晚会被自己收拾掉,因此上曹阿瞒这次选择了稳一手。

至于许褚和张辽这些曹营重将,看到老大都没说话,自己还瞎撑啥能啊。怂一下,没毛病的,老铁!

说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多多点赞,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谢谢!


谢谢邀请:首先曹操领兵是围困赵云,而当时赵云怀里还揣著阿斗,居然杀死曹操战将50多员,最终还是冲出重围,这使曹操非常震惊,当追到桥跟正遇张飞。当初关羽给曹操说过,张翼德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可见张飞智勇不在赵云之下同时狭路相逢勇者胜,张飞在桥上许褚若上桥大战,要知道桥上空间狭小,谁勇猛谁占上风。何况他们这么多人就没拿住赵云,这时谁上桥不死也伤,个人认为这就是他们不敢上桥跟张飞大战原因。


张飞的名气很大,既参与三英战吕布,又敢於单挑吕布,很多次吕布不敢与张飞对打,因为张飞的矛很乱,也不按套路使,当然吕布怕张飞有其他原因,就是不想与刘备闹翻结仇。

但这些细节甚少人知,曹兵也只知张飞「简历」,加上关羽也曾故意在曹操面前夸大张飞的能耐,这是一种心战术,或者以后在某个场合能用得上。

至于张辽、许褚、徐晃等不敢冲过桥,主要是曹操没有下令,这样说来那是曹操怕张飞不成?怕只是一方面,另外的张飞不可能一个人敢在桥头喊,肯定有伏兵,曹操行军打仗多年,这点起码的防御意识和心里反应是正常的,故而赶紧追兵,等冷静下来清算,刘备徐州失守到现在哪能有什么兵马,卷土重来时桥也被张飞炸断了,不见半个人影,也没必要再追了。


历史中记载,曹操当时没有更多的兵力追击刘备,由曹纯率领5000虎豹骑追击。当时张飞已经断开桥梁,曹纯无法判定是否有伏兵,加之桥梁断开,曹纯下令退兵。如果张飞没有断开桥梁,虎豹骑一个冲刺就把张飞送回老家了,就算有伏兵,只要桥梁不断,曹纯照样冲刺,被张飞吓退,这是演义的事情,如果你是主将,又是率领最精锐的虎豹骑,你会吓的逃跑?这纯属扯蛋


刚被赵云打了个透心儿凉,再见张飞那是高山仰止,想当年温侯一人一马打的十八路联军无人敢战,群雄底头,有人敢骂吕布…三姓家奴休的昌狂,燕人张飞在此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