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道轮回也。秦朝灭亡同时也是出于秦朝统治者太过严苛的原因,即便是扶苏公子继位,秦朝的统治也不可能太长。秦朝在六国中是法律最严的国家,讲究严刑峻法,这个传统由来已久。很难在一两个人手里发生太大变化。即使暴君秦始皇,出了焚书坑儒外,我们很难在找出其他的暴行,所以说秦朝的暴政是由秦朝的法律造成的,不是有哪个人决定的。

秦朝的法律中有一条「弃灰于道者,斩」。路边扔个垃圾,被抓住就会被杀头,在这种环境下,即使换上一个不残暴的君主,如扶苏公子也不太可能在段时间内改变这种环境。

秦朝严苛的法律是自商鞅变法之后开始的,这种法律环境在全民皆兵的战国时期是适用的也是有效的,但是六国统一之后,之前的法律条款都不一样,最后都延续了秦朝的法律,导致六国人的不适应,后来的主要纷乱都是在六国中发生的,秦胜吴广起义就是由于误时杀头,所以才会起义。

从子婴46天的表现来看,子婴真是德才兼备,有扶苏和子婴,秦朝应该不会在短时间灭亡,但是六国人的不适应秦朝的法律和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另加朝廷内部的混乱不堪,秦朝灭亡是早晚的事,扶苏的死亡只是一个导火索罢了


扶苏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赵高,而胡亥也自然也就没什么用了,紧接著就是恢复国力,修生养息。蒙恬照样还得抵御匈奴,怎么可能开疆扩土?

秦之所以暴亡是因为秦始皇筑长城修骊山墓劳民伤财,动了国之根本,《过秦论》就已经提出了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里不难看出,秦国在当时嬴政时期就已经筑长城抵御匈奴采取防守的政策了,然而采取防守却不施仁义,不减轻赋税,不减轻暴行,所以最终还是灭亡。

有了这个基础,扶苏上位肯定会固守边疆,只能采取防守,更别说提前把上帝之鞭带到欧洲了,唯一不同的是扶苏和嬴政不一样,扶苏正是因为让嬴政施行仁义才被安排到和蒙恬一起抵御匈奴,那既然扶苏继位了,肯定是会让天下百姓过得轻松,等到国力恢复之后再开疆扩土也不晚。


公子扶苏和秦始皇对国家的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扶苏如怒了秦始皇,所以最后被发配到蒙恬军团和他一起北筑长城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封建时代的中央高度集权下,皇帝的昏庸贤明对于一个朝代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秦奋六世之余烈终在始皇时代凭借其雄才伟略而一统了天下。

始皇在位是南征北战,横扫六合,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奠定华夏版图,志在开疆拓土,是千古一帝。而扶苏的性格和始皇很是不同,他主张的是仁政,是宽厚仁德的政治,天下苦秦久矣,休养生息,废黜严苛律法是扶苏的主政方针。就好像汉朝的文帝一样,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使得汉朝在无为而治中得到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复苏,社会兴兴向荣,中原大地也终究是重获生机。

性格决定了命运,同样也决定了朝代的走向,始皇是铁血的,而扶苏在继承大统之后很可能是宽厚仁德的政治方针,即他更是一个守成之君,能够稳定始皇打下的江山,使得天下归心。需知道当时秦王朝是内政不稳,弊端不少,扶苏都是看在眼里而急在心中,当政后他的主要任务绝不是对匈奴的进攻,肯定是会固守边疆的,毕竟要对朝政进行稳固,对内忧进行解决,这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为此扶苏不会轻启战端,固守边疆会是最好的选择。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扶苏继位,蒙氏当政

如果公子扶苏继承大位,按照秦始皇的安排,蒙氏兄弟必然受到重用,蒙毅和蒙恬一文一武,蒙毅将成为李斯之后秦朝的第二任宰相,而蒙恬将掌管天下兵权。这两个人的能力是得到秦始皇嬴政认可的,不是章邯之流可以比拟的。

治国有序,霸王难现

赵高和胡亥也将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失去表演的机会。同样刘邦只能继续做他的亭长,干的不好还有可能被处刑,而项羽也只能安稳的做他的名门之后,就算和叔父项梁造反,也很难掀起什么波澜,自然西楚霸王也不可能出现了。

儒者之风,巩固国本

扶苏继位蒙氏兄弟当政,秦朝也只能选择固守边疆,因为秦朝初年,经过连年战争民生凋敝,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恢复国力。这也是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才对匈奴采取攻势的原因。

扶苏这个人在我看来,和秦始皇嬴政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儒者之风,这个特点很适合秦朝初年需要休养生息的具体国情,因此他对于匈奴采取的措施会比较温和,

传承不绝,暴秦强汉

远征匈奴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才行,没有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就不可能有前线的高歌猛进捷报频传。所谓幕后英雄,就是后方保障各种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补给到前线的人。这也是刘邦在分封功臣的时候萧何功劳第一的原因,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没有武器这些战略物资的补给,还打什么仗。

扶苏其人仁而爱民,自然知道体恤民情,巩固国本的道理,没有六代人的传承就没有大秦的一统天下,同样没有几代人的努力就没有「犯我强秦者虽远必诛!」扶苏继位至少不至于那么快灭亡,也不会让后人有暴秦强汉的认识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岁月悠悠不知埋葬了多少英雄豪杰,亦演绎出不少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情故事,比如扶苏自杀秦二世而亡,曹操赤壁大败三国就此鼎立,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痛失幽云十六州等等,虽然历史已无法更改,但人们的思想是无限延伸的,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做出假设,如果公子扶苏继承大位,秦朝历史将会怎样演变。

众所周知,秦国能从西部蛮夷逐渐成为灭六国的大统一王朝,商鞅变法可谓功不可没,其优势在于能最大程度的开动国家机器调动战争资源,弊端则在于劳民伤财后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则根基不稳,除此之外秦朝灭亡的原因还在于徭役赋税的沉重和严苛的刑法,从秦始皇不体恤民众大举征发七十万民夫为自己修建了阿房宫和骊山墓,足见大泽乡起义那句「天下苦秦久矣」所言非虚,并且在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的化解矛盾,消除变法的隐患,很容易埋下人心浮动不得不反的仇恨种子,甚至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而公子扶苏敬重儒生崇尚孔孟之道,再加上其边关从军,了解民间疾苦,且与李斯有仇怨不信奉其严峻刑法的政治理论,所以若他在位不管是有意无意,肯定会推行轻薄徭役以及宽恩治民的仁政,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扶苏为人仁,刚毅 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由此可见公子扶苏身上具备著成长一代明君的优秀品质,再加上其贤名远播,甚至连陈胜吴广起义时都要打著扶苏的旗号才能得到响应,因此秦朝灭亡的可能性极小,甚至可以确定如果公子扶苏继承皇位,即使他没有其父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与锐意进取之心,不能开疆拓土使自己文治武功达到顶峰,但也不失为如同后世汉文帝、宋仁宗那样宽厚仁德的一代明君。


公子扶苏的最后结局众所周知,在秦始皇的突然驾崩后,赵高和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改立胡亥登基,并赐死了作为大秦帝国合法继承人的扶苏。从他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听话孝顺仁厚,这几个都是作为普通人很优秀的品质,但作为一个帝国继承人,他太多软弱,无决断力,不能承担责任。

而也是因为扶苏的软弱仁厚,不被秦始皇所喜,所以才被嬴政派往北疆军队中历练。现在我们假定扶苏能继承帝位,但他的性格不会改变。我们都有个误区,秦二世而亡就是秦二世胡亥和赵高的胡作非为导致的。其实这只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更多的还是秦国的吞并扩张太过迅速,而秦帝国又无法完全消化所导致的。

以扶苏的性格和能力当一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的,但要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面对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该发生的叛乱还是会发生,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还是会发生,项梁项羽等人代表的六国贵族势力也不会放弃反抗。

当然,如果扶苏继位,局势的糜烂肯定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他身边有蒙毅蒙恬辅佐,身后有30万长城军团可以依靠,最后的结果是扶苏剿灭所有叛军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平叛结束后,扶苏应该会开始任用儒家,同时结合法家,实行比较宽厚的政策,秦朝的统治也会延续下去。

正史上秦末的农民起义,六国贵族起兵灭秦,后期又发生楚汉争霸,导致十室九空,中国实力大减,导致后来发生白登山之围的耻辱。

而扶苏继位,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发生的规模也不会像历史上那么长。所以后期的秦和匈奴的实力对比差距不会像汉匈那么大,会出现一个比较相持的阶段。扶苏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开拓性的君主。所以我认为后期的中国与匈奴会持续的战争,互为僵持,但秦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实力壮大后,会比历史上汉武帝更早的打败匈奴,让匈奴远遁他方。


如果问秦朝有没有可能往欧洲发展,答案,没有可能,因为进入欧洲有两个方向,一是往北进入俄罗斯境内,中间要经过匈奴的地盘,秦始皇当初虽然打败了匈奴,但是无法彻底消灭匈奴,于是就修建了长城,也没多久,那里的单于冒顿统一了北方,秦朝在进入俄罗斯的境内就危险了;二是从函谷关往西,经过中亚过国家,到达地中海沿岸,对面就是欧洲,当时的罗马和迦太基的争霸已见分晓。无论走哪个方向都路途遥远,道路艰辛,兵马粮草暂且不计,总得师出有名吧,不然将士也不会听从的。总之,去欧洲的选择行不通。

秦朝时的地图

秦始皇当初派他到边关和蒙恬一起历练,当时天下大定,国家基本无事,最大的敌人就是边患,他了解自己的儿子善良仁厚,有了边关打仗的经验,他就可以安心的把位置传给他了,他又派赵佗了五十万大军到达岭南,诏令让让他们留在那里开荒,在秦始皇的心中,若想增强国力,还需要在周边开拓疆土,不是他这一代就能完成的,就需要那么多人在那繁衍生息,等到那边基本安定下来,可以向周边继续拓展,毕竟当时的人们对边疆认识模糊,只要能种地多收粮食,没有人觉得土地多。扶苏即位的话,首先会继承秦始皇开国的国策,在原有的基础上,开疆拓土,由于秦朝与西汉的相距的时间很近,秦国版图的拓展可以按照汉武帝时期的疆域。

西汉盛世时的地图


结论:提前不了。即使公子扶苏上位,最乐观也就演化成汉代那样的战局。

1.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算是统一六国。统一之后没有经过内部融合和休养生息,整个国家的国力没来得及恢复,就上马了几项巨型工程。根本没有国力进行远征,秦朝对匈奴只能采取守势。北边派蒙恬大军守边而不是远征就是证明,因为远离中原的人力物力要比守边耗费巨大。

2.即使扶苏上位,也是需要秦始皇死了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10年。假如扶苏在公元前210上位,只是比历史上刘邦公元前202年上位早了8年。8年时间也不可能让中原与匈奴的实力对比产生质的飞跃。

汉朝是在「白登之围」之后,积蓄了50年的力量,才对匈奴动手的。扶苏有能耐把汉朝50年的准备工作在8年内赶工出来吗?答案是否定的。他要是有那能耐的话就不会憋屈的自杀了,也不用咱们在这里「假如」了。


感谢邀请:)

可能都不会,因为公子扶苏不是汉武帝,而当时秦朝修长城,就是表明要在北疆采取守势。

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修筑,《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当时筑城用意在于「互防」和「拒胡」。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今山东境内,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余公里。但是由于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例如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阳河)附近筑长城,史称「赵南长城」。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县境内),终于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境内),史称「赵北长城」。《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国长城和魏长城(即滨洛长城)。

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才开始,因此,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长城

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成为中国地区唯一政权,并改制为帝国,统一中国。前214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并将秦、赵、魏、燕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城墙被拆毁。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秦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生活的安定和垦殖北方土地,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有人记述「杞梁妻」以及孟姜女的民间故事。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


要从几个方面分析:

1,秦朝严刑峻法相当严苛,全民对外作战时期尚可,但当全国一统后,还沿用商秧变法就不合时宜了,自己老秦人习惯,可别的六国人民受不了呀。全国百姓经历战乱,需要道家的休养生息。这样才能发展国力。扶苏继位只能是:固守边疆,安定民心,发展农业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还要慢慢削弱秦朝的法家思想,改变严刑峻法。提升国力,最起码得要50年的积蓄。

2,扶苏本人来说,信奉儒学。也还是个贤能之人,面对当时秦国国情,他只能做个守成之君,会重用蒙恬和李斯,二人都是有才之人,一文一武辅助他,不要说开疆扩土,能稳住局面,安抚百姓,提升国力就很不错了。

总结:就算是扶苏继位,秦朝只能老实固守边疆,发展国力,根本没有能力把上帝之鞭带到欧洲,就算有开疆扩土的想法,也是扶苏百年之后的事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