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沿海,坚持反清复明事业的两员虎将,一是李定国,一是郑成功.

李定国打算攻打广州,就主动联系在福建的郑成功,希望他可以出兵,一起来攻打广州,还派出使者拜访了他十二次,甚至不惜把自己的女儿当做结盟的工具。

郑成功的队伍成分比较复杂,不仅有「十八芝」旧部,还有当时福建、广东沿海的很多民间义军比如陈斌、杨广、黄海如、刘公显等,甚至还有万氏兄弟的农民起义军,另外,郑成功的队伍里还有投奔过来的明朝官军比如朱以海的队伍。郑成功也拒绝了婚事,虽然最后派出手下前来帮忙,但却耽误了时间,使李定国孤立难援,大败而回。

郑成功没有与李定国会师,也是有原因的,当时南明朝廷却出现了两个皇帝,大家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甚至还闹到自相残杀、兵戎相见的地步.因此,郑成功既要旗帜鲜明的高举反清大旗,又要保持独立地位,不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南明皇帝手里。


事实上当时明末以来本身就是各地拥立不同的明朝后裔,就像鹿鼎记写的弘光之后,唐王、鲁王、桂王等等,各自态度立场不同,但抗清目标一致,联合是没有错,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人在拆台,分歧目标是很正常的,就像抗日战争,也有分歧和不同打法,客观上只要不自己人打自己人,就不算什么拆台。

那么,对于李定国和郑成功的立场,他们自己联合的时候也不多,郑成功本身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局观的人。要说如何打击清军,他的实际贡献还不如舟山群岛转悠的张煌言。这一点顾诚先生在南明史分析的很到位了。

李定国本身是大西军势力,最后都同桂王永历方面联合,郑成功在福建方面以水军为主,要知道他们家是海盗出身,严格来说抗清实力就不算强,清军毕竟当时以马步军为主。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就是沿江而上攻打南京,这是一次李定国发起的联合作战,郑成功拖拖拉拉,行动迟缓,到了南京也没有意识到速战速决,等著清军准备好了才攻打,最后只有退回。郑成功最大的成就就是对台湾的认识并付诸行动,但出发点不是什么爱国,而是占据一个地盘,然后观望形势,他的力量并不强,所以主要以养兵和贸易为主。

李定国他们在西南是真正面临生死存亡,不打就等著被灭,这一点和当年刘备在西南是一样的环境,对方强大,被环绕,李定国他们以大西军和土司兵为主,战斗力很强,而且统帅得力,所以原本打出一些辉煌,但其他各方说实话联系并不密切,受制于客观环境的因素更大,其他抗清力量也不是不愿意配合,但本身力量都有限,也都是散兵游勇,没有一个统一指挥的条件,当时无法形成中心,永历远在昆明,协调不具备,李定国和郑成功也只是书信联络,时间安排等等都很困难,所以这方面郑成功虽然观念与李定国不一致比较保守,但还是有配合的意愿,其他地方势力也是一样。好比最后的夔东十三家小山寨一样的。到永历最后无奈出走,连在湖北湖南的一些土司兵不少都跟著一起去,虽然力量确实不强,但对明朝是很忠心的。


感谢邀请:

作为一个明粉回答这个问题,难免会有失公允,带些偏见。

这么说吧:自明崇祯帝景山自缢殉国后,大顺、大西、弘光、鲁王监国、隆武、永历等等这些个政权几乎走马观灯似的登上历史舞台。他们不仅互不承认,还相互攻伐。面对异族入侵,难以形成有效的抗击力量。李定国与郑成功虽分属不同阵营,后期由于郑成功效忠的唐王一脉被清军残杀殆尽,从永历三年始,郑成功改奉永历皇帝为正统。问题来了,两位名族英雄齐心协力保永历,为何不抛弃拆台队友呢?

一、本身实力有限:永历三年郑成功占据闽北金夏等地,聚众不过三万。李定国这个时候,虽说有大西军主力在手,加上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人平分势力,有效掌控不过三五万人。由于无法与强大的满清八旗和投降的汉人四王相抗衡,这就需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二、大家目的一致:虽说各自为战,还互有攻伐,但是抗清复国是大部分势力的共同目标。无论谁抛弃谁,都会使对方投靠清廷,从而壮大敌方势力。只要抗清大旗不倒,再坑的队友也要默默承受。

三、英雄的品质:英雄的缺点就是误以为,小人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品质。李定国和郑成功都是先后易主的人,单凭这一点,他们总是对那些个朝秦暮楚的小人心存幻想,指望他们可以和自己一样,效忠明室、全力抗清。这不过是他们一厢情愿的看法,小人终归是小人。

综上所述,为了大义,他们只有默默默承担了。一位两蹶名王,名震天下。一位围困南京,惊动清廷。号称大明双擎,也无力扶大厦于将倾。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终年四十。五月初八,郑成功病亡,时年三十九。六月二十七,李定国死于景线,时年四十一。


感谢邀请,虽然不是专业方向,但是对于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首先,在崇祯皇帝殉国之后,从皇统上讲,明朝的继承从大宗转移到了小宗,而且从中央政权转移到了地方政权,但是仍然可以与李自成乃至于清帝国分庭抗礼长达十几年,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综其缘由,是朱明王朝在南方的声望与民心尚在。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可能很难理解,但是从朝鲜一直尊奉崇祯年号,甚至称清室为「胡皇」,便可以看出朱明皇统对于当时的国内外势力的影响,而且清军在南方的几次大规模屠杀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以血腥手段动摇明朝的统治基础。李定国、郑成功虽然才能出众,但是终究不是明朝皇室正统。如果在还有南明皇统存在的时候自立单干,那么会瞬间失去民众的支持。再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失去民众的支持无疑是自寻死路。在百姓心中,他们便会成为王莽董卓一样的人物而遭到唾弃。

其次,明中晚期是理学思想的高峰期,明末也是贞良死节之臣较多的时期,忠诚是一切品格之首。李定国,郑成功甚至包括史可法,他们的行动指南就是尊奉朱明王朝的正统。从南明三帝血统上也可以看得明白,弘光、永历是万历皇帝之孙,隆武是朱元璋的九世孙,从血统上看已经很勉强了,但就是因为「君君臣臣」礼法纲纪森严,所以李定国、郑成功是不会自立的。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形式和时机所逼,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老牌殖民者是大航海时代发济,之间矛盾战争最激烈之时,又面临近代工业时代发展起来的英法等国的挑战,根本无暇顾及东方相对猛烈的巨大压力,。台湾在内外交互打击下,回归没有悬念的。老郑拿下,但小郑却只想自保,反清复明在他骨子里就是个口号,拉拢人心的大旗,政治宣言。老郑其实一点不老,死时好像才30多岁,所以猪队友之说也不好讲,降不降清他自己都说不准。因为他没发迹呢,李自成就进北京了,大明就亡了


一是当时清军实力很强,单干打不过对方,最好的办法是联合前明反清力量一起干,这样胜算更大点。第二,郑成功李定国在当时算是实力比较强的,所以能联合就联合。就算无法联合,也不能拆台。


郑成功活得太短,收台后几个月就死了。后人郑经又是个废材,三藩之乱时不仅不乘机伐清,还去骚扰福建后院,变相帮助了满清。那会吴三桂凭云南一省之力能打下小半个南方,逼得满清起用汉军,足以证明八旗兵已经走下坡路,李定国两撅名王也打破了八旗的不败神话。大西也是内斗太严重,孙可望反水把大西的军事实力和部署都透露给了满清,知根知底了还怎么打,其实驱逐鞑虏机会很多,只是天意如此每每错过,让华夏被夷族荼毒三百载。可叹…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面墙!实力,压力,能力!??


主要还是当时汉家被奴役的太久了!且在嘉定三屠 扬州十日的重大事件发生后 康熙又出台一系列政策让人觉得 反泽乱 不反兴的问题上做出错位的决定,让百姓们觉得谁当皇帝都一个样,没啥区别,有可能还不如康熙呢!


忠君爱国,不然师出无名,天下还是有正统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