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要说明的是,汉代以前祭祀蚩尤和祭祀黄帝是完全两种不同的信仰,他们之间并不冲突。因为在古代祭祀黄帝象征著「中原正统」,而蚩尤在古代是战神,所以每逢帝王、武将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这是完全不同的崇拜。

换句话说,当时的百姓是这两者都祭祀的。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后来蚩尤的名声就恶化了呢?

正确的历史当然要从正确的角度去解读,虽然我们现在把黄帝和蚩尤具体化为一个人,但不管是考古出土还是其他,都指向这实际上是中原的两个「部落文明」,换句话说他们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团体。

早在先秦时候,关于黄帝和蚩尤的传说中有著诸多关于两者的战斗,但是这场斗乱往往被认为是内斗。因为根据古籍记载蚩尤带领的九黎氏族部落是今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处的祖先,学者依照《逸周书》、《盐铁论》推测蚩尤属于太昊、少昊氏族集团,也就是五帝之一的白帝,是我国东部地区的祖先。后来蚩尤带领军队和中原地区的炎帝争夺领地,炎帝失败后求助黄帝,最终把蚩尤的部落打败,统一了中原。

所以在汉以前,蚩尤虽然是战败者,但是也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祖先之一,在今河北涿鹿县就有大量祭祀蚩尤的遗迹。根据历史记载秦始皇就祭奠过蚩尤,后来蚩尤又化身为战神,以致于出征之前人们常祭拜蚩尤,也就是古代的「蚩尤崇拜」。

一是因为蚩尤给中原文明的贡献也非常大,二就是虽然当时有很多关于蚩尤和黄帝大战的记载,但是并不会认为说其中一个是好人,另一个就是坏人,这种领土斗争本来就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为了生存。也正是如此,就保持了人们对于蚩尤的崇拜。

然而这一切都在汉代以后改变了,汉朝儒家为了寻求中原统治的正统性,把黄帝蚩尤之战这种内战赋予了价值观,黄帝自然成为正义之师,而蚩尤则是外敌入侵。而后更多的典籍开始丑化蚩尤,并抬高黄帝。于是人们逐渐摒弃对蚩尤的崇拜,再加上战神也有了刑天来代替,以致于久而久之「蚩尤崇拜」被压缩到了苗族族内(因为据说三苗是蚩尤后代,实际上三苗和苗族并没有关系),在整个中原地区逐渐消失了。

最后一个问题黄帝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黄帝的部落处于新石器末期,也就是公元前2000年上下。通过对古迹的挖掘,考古专家已经在同时期发现了陶器、青铜、铁器、玉器、炭化纺织品残片和水稻硅质体等等文化遗存,也就是说算是农耕民族了。


汉武帝之前,汉朝祭祀的是蚩尤大帝而不是黄帝。

蚩尤是华夏真正的祖先之一。

蚩尤历来是华夏帝王崇拜祭祀的「天地人皇」之一!

古时华夏人祭祀蚩尤,不祭祀黄帝。

《史记集解》应劭曰:「蚩尤,古天子」。

学术界还有考证蚩尤就是炎帝,也就是说,黄帝杀了炎帝,所以黄帝用蚩尤旗才能压制四方。

蚩尤虽然失败了,华夏儿女并没有因为蚩尤失败了而贬低蚩尤。

商周时期华夏儿女都祭拜他,包括连黄帝自己都祭拜蚩尤(为其统治的稳定)。

汉高祖起兵时,是祭祀蚩尤而起兵,后来在长安城,建蚩尤祠。

汉朝成立以后,全国各城里都建立蚩尤祠。

不仅汉高祖祭祀蚩尤,还有秦始皇!

蚩尤是秦始皇祭拜的八神中唯一的人皇。

其实蚩尤才是真正的天子。

史书中第一个开始骂蚩尤的是儒教孔丘「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蚩尤惛欲而无厌者也,何器之能作?」

孔子不承认,所以儒家才捧出黄帝来的,原本根本没黄帝的份!

除了孙子的儒家外。连老子庄子列子都骂黄帝,哪个把黄帝当个帝王。

因为儒家崇拜黄帝,黄帝就一个人成华夏祖先,是从西汉开始的。

从汉武帝才开始到黄帝陵致祭,以前从来不去黄帝陵致祭!

商朝、周朝皇室从来不去黄帝陵致祭 。

商代,殷人「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礼记,祭法》

周族的始祖稷是姜媛与帝喾所生,他们就「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都不祭祀黄帝!

祭祀黄帝陵最勤的是满清统治时期

康熙9次,乾隆还多,10次。

黄帝是农耕民族!

从新石器时我出土遗迹上看:

别说中原了,连蒙古高原上都是些农耕畜牧混合的,大体都是种地打猎畜牧的,还没有啥游牧民族,后来气候变冷,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只有全放牧了。

就连匈奴人的祖先,大概是朱开沟文化人群,他们那时侯也是种地的。


胡说八道,历代拜,放屁,秦始皇之前,就拜黄帝了,到了致秦始皇才开始兵主拜蚩尤,及高祖刘邦起兵,拜蚩尤,除了这两个拜过蚩尤,没什么帝王拜过,因为南方战事未果,秦始皇要祭兵蚩尤,刘邦起兵,怕打不过秦军,才跑去祭兵主蚩尤,因为蚩尤是兵主,主管杀伐,所以祭祀。

黄帝出现于骨甲文中,甲骨文中黄帝就是叫「黄」,东夷首领叫「昊」,

楚国、魏国、韩国、燕国、赵国,根本就没有祭过蚩尤,楚国还自称黄帝之孙颛顼后裔,秦始皇之前已经是拜黄帝的,蚩尤被黄帝杀死,又被黄帝封为兵主,主管杀伐,黄帝亲自祭祀蚩尤,按抚蚩尤一族。

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曾作吴阳上畤,专祀黄帝」。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沿袭了秦国对白、青、黄、赤四帝的祭祀。按照五德终始说,秦为水德,土克水,所以有汉为土德之说,而黄帝亦为土德,因此,当刘邦响应陈涉起义,在沛举行起义时,就曾「祠黄帝」(《汉书·高帝纪》)。《列子·黄帝篇》说黄帝「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战国策·秦策一》载纵横家苏秦的话说:   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骥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吕氏春秋·尊师》列述古代尊师的10位圣王,依次为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禹、汤、文王、武王。据《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竹书纪年》说:「元年,(黄)帝即位,居有熊」,《易经》、《史记》、《山海经》等记载,轩辕黄帝故里在今河南省郑州市下辖新郑市。春秋时代的历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唐代以后渐成规制,盛世时由官方主拜,乱世时由民间自办,一直绵延至今。

《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回答说:

  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彗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版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黄帝黼黻衣,大带,黼裳,乘龙云,以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故教化淳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对古史传说中「黄帝三百年」的说法给予了理性的解释。儒家《易传》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


蚩尤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华文明人文始祖。通常人们总是黑东夷族,但是东夷族其实是中华文明的三大主体之一,关于网友们喜欢问三大主体当中哪个是正统?其实没有正统。在几十万年前,人类早已遍及中国各地。在上古时期,他们遍地开花。创造出各自的文明。这里要强调一下,在当时并不是只有黄帝,炎帝,蚩尤三个文明的。当时文明成果遍地开花。湖南有湖南的文明,湖北有湖北的文明,四川有四川的文明。并没有真正的空白文明地区。

这里还得说一下。人类是一种动物,人类,赖以生存与地球之上。所以依赖地理这个东西。也就是依赖著土地。在中国大地上有高原,有平原,有山地,有沙漠。在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是生存不下去。所以这就造成了文明暂时性的真空。也可以说,只要可以使人类长期生存下去的地方。它就可以诞生伟大的文明。

从地理学来看。山东平原,河南平原,陕西关中平原,河北平原。中国南部丘陵地区等,都有伟大的文明。其中适宜人类生存,并且人口可以众多的地方。文明程度,愈是强大。山东地区适宜人类生存。所以可以说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蚩尤必须受到尊敬。历代君王不忘蚩尤这为代表性的人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志一个事情要先问是不是确实存在的?在确定了它是确实存在之后再问为什么?

你这第一问错了!是那个告诉你汉朝以前祭祀的是蚩尤而不是黄帝。

那请你来解释一下《史记·封禅书》「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是几个意思?

再来解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又是几个意思?

以上是祭祀的记载,下面我们看一个汉朝学术和政治斗争的记载「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汉武帝登基之初他的奶奶窦太后主张黄老学术,为此还逼死了汉武帝提拔起来的儒家人士赵绾、王臧。那么在孝景帝时期和汉武帝前期汉朝不尊崇黄帝实在说不过去!而且把黄帝等同为儒家的圣人更是匪夷所思!

(那个上来说「古时华夏人祭祀蚩尤,不祭祀黄帝。」的竟然还是目前最高赞实在是不可思议!)

以上实例说明,在先秦以及汉朝初期,祭祀黄帝和蚩尤是并存的现象,并不矛盾,而祭祀蚩尤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他是兵神。管子曰「 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另外有汉朝纬书《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打败蚩尤后「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可知至少在先秦到汉朝人们的印象中蚩尤是打仗很厉害的。祭祀蚩尤主兵没什么问题!

黄帝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

这个问题太为简单了,仰韶文化:从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到2000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共5013处,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而仰韶文化是农耕文化!黄帝所处的传说时代肯定处于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说肯定是农耕民族!


1、战神蚩尤,威震天下。

汉朝之所以祭祀蚩尤,大多是因为当时「逐鹿之战」的时候,蚩尤为了抵抗黄帝和炎帝,浴血奋战,直到战死沙场。这一点与当年刘邦抵抗秦朝暴政有异曲同工之处,刘邦也希望自己就像当年的蚩尤一样,面对秦朝暴政,抵抗到底的精神,所以,汉朝的时候,刘邦是祭祀蚩尤的。

2、蚩尤是游牧民族。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骁勇善战,是游牧民族,为了统一部落,和当时的皇帝、炎帝二人发生大战,传说中,皇帝联合炎帝,统一战线,大战蚩尤。如果单个拉出来开战的话,估计炎帝和黄帝都不行,相传,蚩尤打败了炎帝,最后联合皇帝,黄帝又因为受到了九天玄女的帮助,才打败了蚩尤。所以,蚩尤被称作「战神」,威震天下。


这种提法看起来不正统,不过似乎跟史实更相符。几点疑问:「炎黄子孙」炎帝为什么排在前?而不是皇帝,炎帝是南方民族,皮肤黑红,称为「炎」,这没人否认吧,蚩尤同属南方,就算是现在苗族等南方少民祖先,从现在各族长相看,跟南方汉族也差不多啊!南方不看身份证根本看不出是那个民族,说明蚩尤部落跟炎帝部落种族相近,甚至可能就是不同分之。所以当时的国民称炎黄子孙(汉族前身),代表炎帝组群为国民主体,皇帝部落不能堂而皇之祭祀,是不想给国民被殖民的感觉,而是祭祀主体人民里更有威信的人物,以安抚民心,比如清朝祭祀孔拜黄,辽国国葬岳飞还是那个英雄人物一样,封神榜里对死掉的好坏神仙都封神,两者时代背景似乎有联系,值得研究。

青铜文化来自东南百越先民,华中、华南是汉族前身的主体应该没有错,甚至还有彝族关于12的原始意义,正好跟天干地支用12相符,而此类似乎现在不知道理由或原理的文化,从中找到合理联系。也许是漫长的岁月遗忘或隔离,造成另一种「焚书坑儒」吧!

不管怎么样,今天的汉族就是一个联合混血共荣的民族,不一定要必须只尊那个先贤为正统,他们只要有联系,都是祖先没什么不可。。。


谢邀!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有汉以前是春秋战国及秦王朝,而我们现在尊崇的人文始祖,黄帝是从汉朝开始的,其中政治需要以及当时的生产决定的。战国之时,百家争鸣,并不确定哪家有对黄帝的专门祭祀,而汉朝建立,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儒家又言必称王,他们法先王的思想影响,所以开始祭祀三代先王:尧舜禹,商汤


历代帝王领袖祭祀桥山黄帝陵的记录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帝的陵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南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是正史《史记》中记载的唯一黄帝陵!

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被国务院编为「古墓葬第1号」。

黄帝死后,葬桥陵,黄帝的大臣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

在舜的时候,距今4000年前,祭祀黄帝成为朝廷制度。《国语?鲁语上》载:「故有虞氏褅(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褅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

西周的周穆王,距今近3000年。《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

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祭祀;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桥山。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等都有祭祀黄帝的记载。

唐代宗将桥山黄帝陵庙致祭,纳入国家祭典,此后每年祭祀。

宋太祖开宝五年(972),遵太祖赵匡胤旨意,规定桥山黄帝陵三年大祭一次。

宋仁宗赵祯,诏令坊州在桥山轩辕黄帝陵栽种松柏,坊州依圣旨栽种松柏一千四百余株,并免除寇守文、王文政、杨遇等三户差役粮税,令其守护桥陵。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道人张三丰祭拜轩辕黄帝陵后赋《谒桥陵》诗一首。

元代对桥山黄帝陵庙的祭祀很重视,《元典章》中规定:黄帝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当祭祀。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朝廷礼部议定祭祀黄帝的地方定在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并规定三年大祭一次,皇帝亲撰祭文,派遣大臣赴桥山祭祀。桥山黄帝陵列为国家祭祀始祖的圣地,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称、数量和主祭、陪祭官员姓名都要刻石立碑。又特遣中书省管勾赴黄帝陵致祭。

洪武七年(1374),明太祖降旨在轩辕庙大殿内塑造轩辕黄帝坐像一座,以便瞻仰祭祀。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派遣应城伯孙杰于宣德元年(1426年)二月十一日祭祀轩辕黄帝事。

明景泰皇帝朱祁钰,派遣工科给事中霍荣于景泰元年(1450年))正月十五祭祀轩辕黄帝事。现保存于黄帝陵轩辕庙碑廊。

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因继承皇位,祈求黄帝保佑大明江山,派遣鸿胪寺寺丞张昱于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十九日祭祀轩辕黄帝。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派,遣延安府通判梁郅让于嘉靖十年(1531年)八月二十四日祭祀轩辕黄帝。

明隆庆皇帝朱载垕,派遣陕西延安府知府郭文和于隆庆四年(1570年)八月二十一日祭祀轩辕黄帝。

明万历皇帝朱翊钧,派遣延安府知府徐安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八月二十五日祭祀轩辕黄帝。

明天启皇帝朱由校,派遣锦衣卫、加正一品俸、都指挥使侯昌国天启元年(1621年)十一月初四祭祀轩辕黄帝重修轩辕庙。

清康熙皇帝,派遣左春坊左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吴孝登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十七日祭祀轩辕黄帝陵。

清乾隆皇帝,派遣内阁学士钱载于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四日祭祀轩辕黄帝。

清道光皇帝,派遣陕西西安副都统哈兴阿于道光元年七月十五日祭祀轩辕黄帝事。

1908年重阳节,中国同盟会祭扫黄帝陵。

孙中山1912年,亲自祭拜黄帝陵,亲笔写下《祭黄帝词》。祭文中,「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成为一时佳作。

蒋介石民国三十一年,为桥山黄帝陵亲自手书「黄帝陵」。

民国二十四年(1935),南京国民政府确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年清明节都派官员到黄帝陵致祭。

1937年4月5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出代表,共同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举行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仪式。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祖涵,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系毛泽东亲笔撰写。

1988年,邓小平为桥山黄帝陵题辞「炎黄子孙」。

1993年清明节,江泽民为黄帝陵题辞「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不可能啊。上古的王要么来自于西羌系要么来自于东夷系。来自东夷系的祭拜下老祖宗蚩尤好理解,来自西羌系的怎么会去祭拜蚩尤呢?

黄帝部落是渔猎的,跟农耕的炎帝和蚩尤不一样。所以他们战斗力强,但是部众少,必须跟西羌和东夷联姻获得后族的支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