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确立的那种严格的宗法皇明继承序列,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其实很简单,当初朱元璋完成逆袭之后,将子孙后代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安排了不少规章制度,对于继承这块呢也没放过——考虑到元朝皇位继承混乱,所以老朱事先定下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和纲领。

老朱家的纲领框架

什么叫做嫡长子继承制度呢?这其实是个范围上的称呼,并不是一定都是嫡长子才行,毕竟有些时候确实皇帝没有留下子嗣对吧,就比方说明朝的那位正德皇帝。那么嫡长子继承制实质上是一个宗法制的核心,在这个大方向的原则上是要按照以血缘的亲疏远近进行排序的,理论上距离当朝皇帝血脉最接近的人,就最具有继承资格。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戴老师这里直接举个例子:当朝皇帝死后,按照和死鬼皇帝的血缘最接近的序列进行筛选——先看有没有嫡长子,发现没有再看有没有庶长子;如果没庶长子再看看有没有死鬼皇帝有没有还活著的弟弟们;再发现没有就研究研究活著的弟弟们有没有子嗣,如果再没有(说实话,基本上不可能),那么才会最后考虑到死鬼皇帝的叔叔们...

铁一般的证据——《明史列传》

搞清楚继承资格的大框架之后我们再来看这个题目——朱祐槟、朱祐楎这俩人为啥不能做皇帝呢?在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向读者介绍一下这两位爷都是什么人:先说朱祐槟,他在《明史》当中有确切的记载。

《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益端王佑槟,宪宗第六子。弘治八年之籓建昌,故荆邸也...衡恭王佑楎,宪宗第七子。弘治十二年之籓青州。

《明史》里面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那么这还有啥好说的呢——一个是明宪宗的第六个儿子,一个是明宪宗第七个儿子,理论上分析他们怎么可能有资格去继承明宪宗儿子明孝宗儿子明武宗死后的皇位呢?

总结

可能刚刚那句话有点拗口,简单来讲就是这个意思:明宪宗生下来一个长子是后来的明孝宗,而朱祐槟、朱祐楎作为弟弟早早的就被分封到了地方上去了,哥哥明孝宗驾崩之后,有一个嫡长子,那么理所应当让嫡长子继承皇位,这是朱元璋活过来也没办法挑错的一个选择,这个继承皇位的嫡长子呢,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正德皇帝,即是明武宗。

但是众所周知明武宗没有子嗣,那么皇位的继承按照前文的分析框架,就应该是明武宗的兄弟来继承,然而很不幸,明武宗没有活著的兄弟,所以只能给明孝宗的兄弟们机会,那么明孝宗的兄弟是不是应该排个序呢?

兴献王朱祐杬,人家是明宪宗的第四个儿子,天生就比益端王朱祐槟他们具备优势,虽然他死了,但是他有儿子啊——嫡次子朱厚熜。不立他还能立谁呢?讲道理,人家嘉靖皇帝登基那可是真正的正经合法的流程啊,还是那句话,就算朱元璋活过来也挑不出毛病的。


谢谢邀请!

嘉靖能继位,几点原因如下:

第一,明武宗朱厚照自己没得太快,自己没有留下一点骨血,哪怕连个怀孕的都没有,豹房白弄了。。

第二,既然朱厚照没儿子,按宗法应该往上推一辈,根据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皇明祖训》关于兄终弟及的规定也就是明孝宗的其他儿子来接。但是这家伙是个难得的情种,就一个老婆,一个成年的儿子,没了。。那就只能再往上推一辈,也就是明孝宗的兄弟里挑一个。于是乎,朱厚熜的爹兴献王朱祐杬(孝宗最大,他老二)就成了第一顺位!!

第三,杨廷和自己的小心思。国中无主,正是独掌大权的好机会!给杨廷和的路有两条。一是在宗室里挑一个小辈过继给明武宗,以太子的身份继位。二就是《皇明祖训》里的兄终弟及的方法。这两条方法杨廷和都需要一个先决条件:被选中的人不能有自己的羽翼!挑人过继,那娃自己的爹怎么办?一旦跟著进京就是监国,那就没自己的事了。所以杨廷和最需要的是最好是父母双亡的,年纪不能不大也不能太小的,找了几圈,也就嘉靖符合这个条件了。。。


根据朱元璋亲自编订的《皇明祖训》明确的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所以,按照祖制,朱祐槟、朱祐楎两位藩王是完全没有资格继承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的。

明武宗朱厚照死的时候才二十三岁,他当皇帝期间算是白忙活了,什么事儿都干了,连亲自上阵杀敌(与鞑靼有一场大战被史书淹没了)都干过,就是没有生个皇子,连公主都没有一个,他就算是绝了后。

朱厚照绝了后,但是大明朝还得要开门做生意,总得有人来当皇帝,朱氏子孙那么多,随便找一个不就完了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个谁来当皇帝,不是只要姓朱就行,必须是朱元璋说了算,虽然朱元璋死了快一百多年了,但是他编订的《皇明祖训》还在,通俗点,这本书就是朱氏皇族的家法!

《皇明祖训》明文规定皇位传承立嫡立长,兄终弟及,明武宗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儿子,朱祐槟、朱祐楎两位藩王是孝宗朱祐樘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祐樘的儿子朱厚照当皇帝,他死了,按照祖制,只能是朱厚照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如果他没有儿子,就是他的兄弟来继承皇位。

朱祐槟、朱祐楎两位藩王在武宗时期,已经是皇叔级别的了,完全没有资格来继承朱厚照的皇位,朱厚照死后的皇位继承,只能在他的兄弟之间来挑选。

既然是兄弟之间,为什么选上了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来继承皇位呢,首先是因为朱厚照没有亲兄弟了,那就是个独苗,作为朱氏大宗一脉,在他这里就彻底的绝了。

其实,兴献王朱祐杬是孝宗朱祐樘的亲弟弟,他与皇室的血脉关系是最近的,朱厚煾作为朱厚照的堂弟来继承皇位符合祖制。

最关键的一点是兴献王朱祐杬已经死了,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当然也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最关心的,朱厚熜年少可控,父亲死了,没有人可以干扰新皇帝的执政,避免了皇帝的父亲还在世的尴尬。

当然杨廷和的小心思也是路人皆知,立个少年新君,而且还是个没有爹的皇帝,自然对内阁首辅杨廷和非常感激,自己在朝中的权势就是炙手可热,完全可以只手遮天了。

杨廷和打错了算盘,没有想到的是他选择的朱厚熜是大明朝最具政治手腕的皇帝,不但杨廷和没有控制得了他,甚至他几十年皇帝生涯里,玩弄了大明王朝最为强悍的内阁和权臣。他就是大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


武宗朱厚照自己没有儿子,父亲孝宗朱佑樘也只有正德一个儿子,自然要到孝宗的兄弟,也就是宪宗朱见深的儿子里面找。这个时候是正德二十一年(1521年),正德从落水到死亡只有两个月,所以留给朝廷寻找嗣皇帝的时间并不多。嗣皇帝是否嫡出不是问题;但是血脉和正德必须要近。在找到嗣皇帝之后将母亲或祖母追封为宪宗皇后就可以做到有嫡出的身份。

皇长子(无名),母万贵妃,成化二年正月十九日(1466年2月4日)生,成化二年十一月薨。悼恭太子朱祐极(1469年6月7日-1472年3月5日),明宪宗第二子,母贤妃柏氏。

以上两个都是幼年夭折,没有后代。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母孝穆皇后纪氏。

这是正德的父亲,弘治皇帝,事实上的长子。正德一死就也绝嗣。

兴献王朱祐杬,(1476年7月22日-1519年7月13日),母孝惠皇后邵氏,明宪宗第四子、明世宗之父,妻为蒋氏。

嘉靖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樘支绝嗣之后自然就轮到他家,母亲是宪宗邵贵妃,身份也是诸子中最贵重的。

岐惠王朱祐棆(1478年11月12日-1501年12月2日),母孝惠皇后邵氏,明宪宗第五子。成化二十三年(1483年)受封岐王。弘治八年(1495年)就藩德安,弘治十四年(1501年)去世,谥岐惠王。……岐惠王无子,国除。有两女。

这位弘治年间已死,无子,说的很清楚了。

益端王朱祐槟,明宪宗朱见深第六子,母庄懿德妃张氏。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初四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受封益王。……嘉靖十八年(1539年)八月二十四日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谥号端王。 衡恭王朱祐楎(1479年12月8日―1538年8月30日),明宪宗朱见深第七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母德妃张氏。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封为衡王,1499年(弘治十三年)就藩青州。1538年8月30日(嘉靖十七年八月七日)去世,谥号恭王,葬于今青州市王坟镇王坟村北三阳山前。

以上两位算是可以参与竞争的,先搁置。看下面。

雍靖王朱祐枟,(1481年6月29日-1507年1月17日),明宪宗第八子、母孝惠皇后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3年)受封雍王。弘治十二年(1499年)就藩衡州(今衡阳),雍王就藩衡州后,看中了金鳌山的风水。在此辟山移土建造雍王府,形成了一条繁华街巷。正德二年(1507年)雍王薨,谥雍靖王,无子国除。

这位是兴献王同母弟,但正德十六年雍王已死,无子国除,剔除出去。

寿定王朱祐榰,(1481年12月2日-1545年),明宪宗第九子、母安妃姚氏。……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谥寿定王,无子封除。

暂时搁置。

(无名),母敬妃王氏(1483年8月19日-1483年10月8日)

只活了两个月,剔除。

汝安王朱祐梈(1484年10月13日-1541年),明宪宗第十一子,母德妃张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汝王。弘治十四年(1501年)就藩卫辉,嘉靖二十年(1541年)去世,谥汝安王,无子封除。泾简王朱祐橓(1485年3月31日-1537年7月10日),明宪宗第十二子,母恭妃杨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泾王。弘治十五年(1502年)就藩沂州,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谥泾简王,子朱厚烇未封而卒,泾国封除。荣庄王朱祐枢(1486年1月22日—1539年2月16日),明宪宗朱见深第十三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母端妃潘氏。弘治四年(1491年)封荣王。正德三年(1508年)就藩常德府。嘉靖十八年正月二十八日(1539年2月16日)去世。谥号庄王。史称荣庄王。

暂时搁置。

申懿王朱祐楷,(1487年2月3日-1503年8月20日),明宪宗第十四子、母恭妃杨氏。弘治四年(1491年)受封申王,未就藩叙州,弘治十六年(1503年)去世,谥申懿王,无子封除。

弘治年间已死,无子,剔除。

到这里可以总结,当时可以参与竞争的支系有:(1521年)
  1. 兴献王朱祐杬,已死,母:贵妃邵氏→世子朱厚熜(15岁)
  2. 益端王朱祐槟,42岁,母:德妃张氏,有嫡子
  3. 衡恭王朱祐楎,42岁,母:德妃张氏,无嫡子(后庶长子袭爵)
  4. 寿定王朱祐榰,40岁,母:安妃姚氏,无子
  5. 汝安王朱祐梈,37岁,母:德妃张氏,无子
  6. 泾简王朱祐橓,36岁,母:恭妃杨氏,有嫡子
  7. 荣庄王朱祐枢,35岁,母:端妃潘氏,有嫡子

三四十岁的人依旧没有儿子,应该也不会有人指望他们当上皇帝就能生下皇子了。

排除掉无子、无嫡子的,只剩四位:

  1. 兴献王朱祐杬,已死,母:贵妃邵氏→世子朱厚熜(15岁)
  2. 益端王朱祐槟,42岁,母:德妃张氏,有嫡子
  3. 泾简王朱祐橓,36岁,母:恭妃杨氏
  4. 荣庄王朱祐枢,35岁,母:端妃潘氏

问题已经很简单了。后三位藩王已经是三四十岁的年纪了,尤其益端王,衡王、汝王都是他同母弟,朝廷是傻才会让他来当皇帝。当时益端王长子朱厚铧23岁,次子21岁。让儿子继位,父亲位置也很难摆。《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荣庄王祐枢,宪宗第十三子。正德初尚留京邸,乞霸州信安镇田,故牧地也。部臣言:「永乐中,设立草场,蕃育马匹,以资武备。至成化中,近幸始陈乞为庄。后岐、寿二府相沿,莫之改正。暨孝宗皇帝留神戎务,清理还屯,不以私废公也。今荣王就国有期,所请宜勿与。」三年之籓常德。祐枢状貌类高帝,居国稍骄纵。世宗诏以沅江酉港、天心、团坪河泊税入王邸。嘉靖十八年薨。

于是选荣王支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最终选择兴王支,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原因可能包括:

  1. 兴王出身最高,仅次于嫡出的孝宗
  2. 兴王在孝宗之后年龄最长
  3. 兴王本人已死,世子年轻,对朝政的控制力显然会更弱,符合内阁利益(张皇太后和杨廷和的想法是很好的,可惜他们万万没想到遇到的是朱厚熜,点蜡)
  4. 益王、泾王、荣王都是正德叔父,而朱厚熜是正德堂弟

直接过继一个孩子给正德为嗣可能性也不大:庶出不合适,爹还活著的不合适(到时候皇帝的爹也很尴尬啊),死了爹的也找不到,否则血脉就太远了。索性找一个十五岁的堂弟来当皇帝咯,后面的一路神展开,也是当时想不到的了……


明世宗朱厚熜,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他能继承皇位是因为明武宗朱厚照在正德十六年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但是在位十六年,没有留下子嗣,所以明朝第一次面临帝位继承人空缺的问题。

根据明朝祖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明武宗朱厚照没有子嗣,弟兄两人,有一胞弟朱厚炜,早夭。所以武宗和他父亲孝宗这一脉没有继承人了,只能同孝宗的兄弟中过继继承人。

明孝宗朱祐樘有弟兄十三人,除了早夭三人,早逝四人,正德十六年在世的除了上述的益端王朱祐槟,衡恭王朱祐楎,还有寿定王朱祐榰,汝安王朱祐梈,泾简王朱祐橓,荣庄王朱祐枢。

而朱厚熜的父亲便是早逝的兴献王,后推尊为「兴献帝」朱祐杬。

为什么会选择朱厚熜,而不是朱祐槟、朱祐楎或者孝宗其他在世的兄弟?

因为明朝祖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继承的武宗朱厚照的大统,而不是他父亲孝宗。因为武宗无嗣,所以会选择武宗的兄弟,因为孝宗只有武宗一个儿子,所以应从其堂兄弟中按嫡长亲疏关系选取嗣君。明孝宗为明宪宗第三子,兴献王为明宪宗第四子,按长幼亲疏关系论,兴献王独子朱厚熜与明武宗最为接近。

为什么会选择朱厚熜,而不是武宗其他堂兄弟?

有两方面的原因

1.聪慧过人

朱厚熜幼时就聪敏过人,他父亲教他读诗几次后就能准确背诵。稍大以后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古籍,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不仅如此,他父亲还让他参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礼,因此他很小的时候便熟悉了各种礼仪和规范。

2.父亲早逝,年龄合适

正德十四年,兴献王朱祐杬病薨,年仅12岁的朱厚熜袭为兴王,朱厚熜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接管王府。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朱厚熜只有十六岁,但凡让权臣选择继承人,都喜欢那种年龄不大,无依无靠,容易控制的。不然,可能不仅权位保不住,严重的甚至可能丢了性命。

其实由于明武宗没有子嗣,早在其弥留之际,首辅杨廷和预料到之后的继承人问题,他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义颁布敕令,令朱厚熜缩短为其父服丧时间,并承袭兴王爵位。武宗驾崩后的当天,杨廷和让司礼监请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皇帝继承人。自此明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


简单来说,伦序当立。

首先朱厚照自己没有儿子,那么多美女白找了,在人生中最后的时光里,他也没给自己过继个儿子,所以他去世后,明朝面临没有继承人的情况。

这种前朝出现过的情况,史上最操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然想到了,在他颁布的《皇明祖训·法律》中,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也就是说,朱厚照的叔叔们天然被排除在预选序列之外。

尴尬的地方在于,朱厚照的父亲孝朱佑樘也只有他一个儿子活到成年,朱厚照一死,朱佑樘这一脉就断了,找不到兄弟来继承朱厚照的皇位。

不过不要紧,这里的兄弟其实也包括堂兄弟,朱厚照的爷爷朱见深留下了14个儿子(全是庶子),然后又有了一堆孙子,给朝臣留下了非常多的选择。

我们来梳理一下朱见深的儿子们的生育情况:

1、皇长子,无名早夭,无子。

2、悼恭太子朱祐极,早夭无子。

3、明孝宗朱祐樘,朱厚照死后绝嗣。

4、兴献王朱祐杬,正德十四年(1519年)逝世,有嫡子。

5、岐惠王朱祐棆,弘治十四年(1501年)去世,无子,国除。

6、益端王朱祐槟,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有嫡子。

7、衡恭王朱祐楎,嘉靖十七年(1538年)去世,无嫡子,有庶子。

8、雍靖王朱祐枟,正德二年(1507年)去世,无子,国除。

9、寿定王朱祐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无子,国除。

10、皇十子,无名早夭,无子。

11、汝安王朱祐梈,嘉靖二十年(1541年)去世,无子,国除。

12、泾简王朱祐橓,嘉靖十六年(1537年)去世,独子不久即去世,泾国废除。

13、荣庄王朱祐枢,嘉靖十八年(1539年)去世。有嫡子。

14、申懿王朱祐楷,弘治十六年(1503年)去世,无子,国除。

朱厚照驾崩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截止他生前,这些皇叔的子嗣情况要简单不少,再结合操心老头朱元璋的另一条规定,那就更简单了。

《皇明祖训·法律》: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按照《皇明祖训》,新的皇帝只能从以下四位王爷的嫡子当中选出:

1、兴献王朱祐杬,已死,嫡长子早夭,嫡次子朱厚熜,时年15岁。

2、益端王朱祐槟,43岁,嫡长子朱厚烨时年24岁。

3、泾简王朱祐橓,37岁,有嫡子。

4、荣庄王朱祐枢,36岁,有嫡子。

这么一对比,朱厚熜的优势就很大了,老爹兴献王是朱佑樘最大的弟弟,兄脉绝嗣则弟脉相继。而且兴献王死了,不必担心儿子皇帝爹是王的尴尬情况。最重要一点,朱厚熜才15岁,半大孩子嘛,易于掌控。

只可惜,朱厚熜生理年龄是十五岁,心理年龄恐怕是倒过来都不止,内阁和张太后被他玩得团团转,而他闹起来最初的依据就是迎立诏书中的那一句「伦序当立」。

按顺序就得我当皇帝,凭啥要认伯父(朱佑樘)当爹?

大礼议就此徐徐张开。


鉴往知今,千年依旧!


其实朱厚熜的皇位是杨廷和与张皇后敲定的,也比较合情合理,兄终弟及!

即使加上其他客观因素,他即位可能性也是最大。

首先伯父弘治只有正德一个儿子,而正德皇帝壮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比较近的宗室只有堂兄弟和叔父。杨廷和与张后为了方便控制新帝,肯定不会选择长君,那么只会在正德的堂兄弟里面选择。

几个堂兄弟中:

除去大伯、二伯早夭

父亲一脉只有自己

四叔就是嘉靖父亲

五叔岐惠王朱祐棆,国除;

六叔益端王朱祐槟,几个儿子都比较大,不好控制,长子朱厚烨,生于1498年,大嘉靖9岁,正德死时,早已二十多岁,柄政有余。

七叔衡恭王朱祐楎家里的几个哥哥也是多已成年,老大朱厚燆弘治十二年就已经 就藩青州。

八叔雍靖王朱祐枟没有儿子,国除。

九叔寿定王朱祐榰没有儿子,国除。

十叔早逝。

十一叔汝安王朱祐梈没有儿子,国除。

十二叔泾简王朱祐橓儿子早夭,国除。

十三叔荣庄王朱祐枢家的几个兄弟,庶出位卑。

十四叔申懿王朱祐楷没有儿子,国除。

弘治一脉绝后,宪宗子孙只有嘉靖父亲一脉为长,所以无论是基于年龄好控制,还是宗庶礼法,嘉靖即位可能性都是最大的。


【杨廷和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话说这大明朝的时间段到了最奇葩最荒淫的明武宗执政年间,他简直是一位最荒政纵乐的皇帝。为政昏庸,荒淫鲜耻就不说了,他竟然创造性的给自己建造了一个豹房,从全国各地搜罗了很多美女和大型野生动物来充斥,介尼玛不久是传说中的美女与野兽嘛,尔后这哥们天天来这里临幸女子,可谓是荒淫到极致。但不知为何,他这一通造,却没有生下一个儿子来继承他的江山,而他,由于生活太过洒脱,竟然在30岁的时候便驾崩,跑地下找他老爹汇合去了。

他死了倒是痛快了,可给当时的朝廷留下一个超大的难题-武宗没儿子,这下一任皇帝让谁做?幸好聪明的大臣们马上找到了对策,他们拿出了朱元璋亲自编订的《皇明祖训》作为依据,(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所以开始从明孝宗其他的儿子开始捋,但是路很快堵死了,因为武宗这哥们是明孝宗的独苗,明孝宗米有其他儿子了,所以下一个目标就是明孝宗的兄弟,按照规矩,明孝宗的老弟兴献王朱祐杬是最佳人选,但是这哥们也已经挂了,所以只能找他的儿子来继位了,而兴献王朱祐杬的嫡子便是朱厚熜,也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

杨廷和开始选了朱厚熜之后,也是非常高兴,因为这个小王爷在朝里没什么政治背景,所以他认为应该是非常好控制的,在迎请朱厚熜之后,杨廷和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小王爷竟然不是一个省油的灯,一个大礼议事件把杨廷和收拾的服服帖帖的,日后朱厚熜迅速拿到了大明的权杖,把大明王朝最为强悍的内阁和权臣玩弄在了股掌之中。


不管是明朝还是其他朝代,皇位继承都是有严格制度管制的,尤其是明朝。朱元璋作为来过皇帝,其实就明确规定了嫡长子的地位,基本上不出意外就得嫡长子来继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明朝就出现了没有子嗣的皇帝,因此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只能是采取另一种方式的,明朝规制的这种情况之下必须也只能由皇子朱厚熜继位。

明朝规定的就是嫡长子,正德皇帝没有儿子,那么就要遵守兄终弟及的规定,选择哪个弟弟,也有规定,孝宗皇帝朱祐樘这一脉,已经没有嫡系亲属,就从与朱祐樘最亲近的血脉中找,还得和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血脉接近,于是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只能在孝宗皇帝的兄弟中找了。

宪宗朱见深一共生有14个孩子,除了长子和十子早夭之外,其他的还在现在还健在,论辈分就是死去得朱厚照的叔叔辈分, 叔叔当中最大的就是朱厚熜的爹朱祐杬,朱厚熜就是长子,和朱厚照就是堂兄弟关系。他的血缘关系最近,而且还符合兄终弟及的血统继承制,是最合适的人选。

只有这种是最符合祖制的继承顺序,可以服众。为什么不是朱祐槟、朱祐楎。这种假设根本是不存在的,不说他们的庶子地位,分别是第六子、第七子。大家们想说他们是弘治皇帝一系中还留下来的亲王,但是要是让他们其中一个人当了,就让朱厚照这个先皇贬了一级,你见过那个朝代能让新皇比先皇的辈分高了,到时候祭祖的时候怎么称呼,难道还要让认他为什么吗?除非出现了朱棣那样的造反事件,不然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的。

同时虽然朱厚照死了,但是张太后还在呢,他是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发妻,儿子死了立个侄子也就罢了,还是小辈分。那要是立了和自己丈夫一样辈分的人,自己这太后之位算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人家算是小叔子还要对自己行类似于低一等的皇帝之礼?不合适根本。

朝堂上的人也是这样的看法,明朝的士大夫对于礼制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怎么可能做这种模糊不清的事情,再加上要是朱祐槟、朱祐楎这样的藩王继位之后,自己作为该怎么自处,他们最少也是30多岁的成年人了,上来肯定就是发展自己的势力,为何在这种时候,大臣们找个比较好控制的皇帝能慢慢培养感情和势力,但是一旦出现一个成年人,那就轮不到你说话了。藩王肯定有自己的势力和心腹,这应该是几乎所有的大臣都不愿意看见的画面,这不是明摆著将自己的仕途葬送了。

反观朱厚熜呢,他才是一个15岁的少年,养在藩王府里还没有什么仕途经验,可以说是一张白纸,要是这个时候开始培养还能有机会,而且朱祐杬一系因为他的去世,已经基本上很没落了,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势力了,因此没有势力的人才想要寻找势力,这对于大臣还有张太后都是一个机会。

可以说只有小皇帝啥都不懂,才好培养。这是谁都想看见的局面,但是谁也没想到这个小皇帝上去之后这么不好把控,还跟他们闹得不可开交,出现了「大礼议」事件,这是谁也没想到的,不过这也是后话,最起码眼下朱厚熜就是最合适的人。


从问题上来看,明显题主是不太明白中国历史传承有序的规则的。

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有著一定的人为因素,但大致上也都逃不过传承规则。

明宪宗皇帝朱见深在早期虽然受到万贵妃的影响,子嗣不多,但实际上在明朝历史上,朱见深的子嗣并不少,一共14个儿子,6个女儿。

不过这样的多子多福并未传承到他儿子身上,明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继位。是大明王朝中兴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但因为工作过于辛劳,以至于只有朱厚照一个儿子活到了成年,朱佑樘病逝的时候,朱厚照年仅15岁。

朱佑樘因为工作太忙碌,因此对这个儿子疏于管教,以至于长大以后沉湎酒色,虽然历史学家考证,朱厚照的历史被人为的抹黑过,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但由于贪玩的性格,竟然没有能够留下子嗣。而选择皇位继承人就是当时明代大臣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其实明代皇室子孙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到有几万人,几乎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皇帝。但也注定有一类人必须排除在外面。

1、血缘相近关系,虽然大家都是姓同一个朱,但到了明中期以后,随著明代皇室子孙之中开枝散叶,血统已经传承很多代,在选择过继皇位时候,必须从皇室这一支血缘中选择,因此从武宗皇帝往上数,只能在明宪宗皇帝子嗣或者是平辈中选择

2、明武宗朱厚照前一辈儿,也就是自叔叔以上的皇室不在选择范围,这一条是考虑考虑到传承关系,如果选择和明孝宗朱佑樘一个辈分的,那么在明代历史上,就不好安排明武宗朱厚照的身份,等将来祭祀先祖的时候,等于说叔叔辈儿还要向侄子辈的(朱厚照)行礼,很显然不太合适。

因此明宪宗虽然留下儿子众多,但不能从中选择,只能从宪宗皇帝孙子辈或者说再往下一代中选择,也就是和武宗朱厚照一个辈分的人种选。

朱祐槟、朱祐楎(明宪宗第七子)明显是叔叔辈儿,因此不在选择范围内

3、明代选择传承者,根据朱元璋留下来的《皇明祖训》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杨廷和考虑来考虑去,最终敲定两个人选,一支就是兴献王朱祐杬这一支,而另外一支益端王朱祐槟,只有他们的子嗣才有机会当皇帝。

朱祐杬是明宪宗皇帝第四子,而明孝宗朱佑樘是第三子(前两子早夭)而朱祐槟是第六子,从皇明祖训顺位关系规定上,也只有兴献王朱佑杬这一支。

但当时情况还比较复杂,朱佑杬有两个儿子,长子早夭,而次子是朱厚熜,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兴献王朱祐杬病薨,年仅12岁的朱厚熜袭为兴王。

而明宪宗第五子岐惠王朱祐棆只有两个女儿,弘治14年病逝以后,国除,没有这一支了。

而益端王朱祐槟有四个儿子,因此考虑到这一关系,为了保存兴献王这一支,是有考虑选择益端王朱祐槟的,只是最终杨廷和考虑再三,仍然还是选择了朱厚熜,应该说当时朱厚熜才是最正统的继承人选,而即便其他叔叔再多,本著兄终弟及关系,也断然没有跳过朱厚熜选择他们的道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