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愿为青藤门下走狗。

青藤者,徐渭也,字文长,明朝后期著名文学家,诗画家,军事家。要说徐文长这个人,真是个特别复杂的人。他的童年过得很悲惨,母亲在他小时候就被他父亲赶出家门,父亲死后,他跟著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哥哥生活,两个人关系也不好。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

按理说像这样的童年经历,很容易发展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偏偏没有,相反,徐渭还聪慧过人,文采出众,是当时有名的神童。但神童的名头在考场上就不好用了,三次应试不第(终其一生,徐渭在考场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为了谋生,徐渭开起了学校,做起了教育工作,同时也不忘关心政治。偶尔发发牢骚,写文章骂骂严嵩父子。要说吧,是金子总会发光,徐渭被当时在浙江打倭寇的胡宗宪看上了。经过多次邀请,徐渭来到了胡宗宪门下放幕府。虽然徐渭看不上扶持胡宗宪的严嵩,但对于胡宗宪的雄才大略倒是很佩服。这里我们正式提一下,徐文长虽然是个全才,但他最精通的其实是兵法(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在胡宗宪手下,干的风生水起。在这期间,偶尔写了几篇文章拍嘉靖的马屁,文采一出,拍的嘉靖很是受用,也帮了胡宗宪的大忙。

后来,随著胡宗宪的倒台,徐渭大失所望,做事也变得疯疯癫癫起来,自杀了九次都没成功(比猫都命硬),还失手杀了自己的老婆,辛亏同僚好友相救,蹲了几年苦窑才被放了出来。无所事事的徐渭经戚继光推荐,去了东北李成梁家里当老师,几个学生里就有后来名震关东的李如松。

徐渭生性放纵,不受传统礼教束缚,所以在当时和很多人合不来。一生不置家业,秉承「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消费观念,不愿像富贵官宦之家低头,万历二十一年,于穷困潦倒中去世,享年73岁。去世时身边连一草席都没有,只有一条狗与之相伴。

徐渭曾经评价自己:「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作为青藤画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后来的扬州八怪、八大山人都或多或少继承了徐渭的画风,同时还写过大量诗词、戏曲作品。同时我们更应该记住他在抗倭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帮助东南沿海人名脱离苦海。

(徐渭做所泼墨画)

作为和谢缙、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的徐文长,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一生放浪形骸,不为世俗所困,可以说是活的最「真实」的人。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实堪嗟叹!「

徐文长的一生可以用这首十字歌来概括,这位明朝的才子堪称」中国梵高「,生时寂寞,死后为后人顶礼膜拜。

徐文长年少即以成名,六岁日诵千余言,九岁即可作文,十岁时作《释毁》,轰动全城。神童之名远近闻名,被时人比之为刘晏、杨修。

这样一位天才,在科举之路上去屡遭挫折。二十岁那年,才勉强考中个秀才,此后一次又一次参加乡试,直到四十一岁,考了八次,始终也未能中举。

这也并不是偶然的,当时以八股取士。而徐渭年少时便喜欢博览群书,讨厌八股文字,加之个性张扬,很难写出合格的,死板规矩的八股文来。

虽然明知八股文毫无用处,对一些科举出身而无才学的官僚一向嗤之以鼻,但毕竟是当时文人在政治上的唯一出路。屡试不第,前途无望,对一个心高气傲的读书人人来说绝对是最大的打击。

而他命途多舛的经历,更是让人唏嘘:

三个月时父亲即病故。

四岁时,二嫂杨氏去世,他便要像大人一样迎送吊唁宾客。

十岁家道中道,生母被遣散出门,仅仅十岁的他与逃跑的仆人对簿公堂。

十四岁,嫡母去世。

二十岁,入赘潘家。

二十一岁,二哥去世。

二十五岁,大哥去世,家产被无赖霸占。

二十六岁,妻子潘氏去世。

他就像个天煞孤星一般,亲人接二连三去世,家境陷入困顿,纵然才华横溢却无处施展,心情跌到了谷底。

而接二连三的打击对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他逐渐在放浪狷狂的路上渐行渐远。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对徐渭来说,是一生中最幸运的短暂时光。在这之前,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频繁侵扰,由于兵备检弛,官吏无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惨重损失。徐渭一方面写诗歌对此进行尖锐的抨击,一方面满怀热忱地投入到抗倭战争中。

他虽然身无一职,却几次换上短衣,冒险随军队来到前线,观察形势,然后记录下战事的经过,分析成败的原因,向有关官员提出破敌的方略。

这些文章大多数写得比较切实,不同于一般的书生议论。当时总督东南军务的直浙总督胡宗宪读了这些文章,又听说了他的才名,便将其招入幕府掌文书。

布衣文士依傍军事大员谋取名利,是嘉靖以来的普遍社会风气。徐渭在穷困潦倒之际,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入幕之初,凭著自己素来对抗倭战争的关注,亲临抗倭前线的实践,以好奇计喜谈兵的性格,为报胡的知遇之恩,他向胡宗宪献计献策,运筹帷幄,屡出奇计大破倭寇,为胡宗宪所赏识。他也希望借助胡的力量,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胡宪宗后台严党赵文华死。胡宗宪是由严嵩义子赵文华的举荐而屡屡升迁的,在很多大臣的眼里,胡属于严党。赵文华已死,严嵩失宠,胡宗宪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眼看胡宗宪的抗倭大计即将毁于一旦。

就在胡宗宪绝望之际,舟山捕获白鹿,徐渭为胡宗宪代撰《进白鹿表》、《再进白鹿表》、《再进白鹿一品俸谢表》等并献于朝中,得到嘉靖的赏识,视为祥物。胡宗宪因此获得嘉靖的支持,保住了地位,继续抗倭大业。自此,胡宗宪对其更为倚重,对他放荡不羁的性格,也格外优容。

据史载,徐渭常常与朋友在市井饮酒,总督府有急事找他不到,便深夜开著大门等待。有人报告胡宗宪,说徐秀才正喝得大醉,放声叫嚷,胡宗宪反而加以称赞。

当时胡宗宪权重威严,文武将吏见其都不敢抬头,而徐渭戴著破旧的黑头巾,穿著一身白布衣,直闯入门,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朝廷多年曾经炙手可热的首辅严嵩被免职,徐阶出任首辅。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弹劾,并于次年被捕至京,后因平倭有功,只受到免职处分,徐渭也就此离开总督府。

到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捕入狱,死于狱中,他原先的幕僚也有好几人受到牵连。

徐渭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更担忧自己受到株连迫害,于是对人生彻底失望,以至发狂。他写了一篇文辞愤激的《自为墓志铭》,而后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流血如迸,医治数月才痊愈。后又用椎击肾囊,也未死。

徐渭自杀的场面,是极其惨烈的。据《明史》记载,他曾九次自杀:一次先以利斧击自己头部,「血流被面,头骨皆折」,幸而不死;又一次似鬼神附体,他以三寸长的柱钉刺入左耳数寸,然后用头撞地,把铁钉撞入耳内,继续丝毫不觉得痛苦,又不死;后又用椎子击碎自己的肾囊,仍不死。这些残酷、极端的自杀方式,远远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和做得出来的。

虽然屡次自杀未遂,但他的「心疾」并未缓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徐渭在又一次狂病发作中,因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她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狱。

在监狱里,徐渭身带枷锁,满身虮虱,冬天雪积床头,冷得发抖,连朋友送来的食物也被抢走。后来他的许多朋友为解救他而四处活动,才使待遇有所改善。

其中援助最为有力的,先是礼部侍郎诸大绶,后是翰林编修张无忭,他们都是徐渭的至交,又都是状元出身,颇有声望。在这些朋友的解救下,徐渭坐了七年牢,终于借万历皇帝即位大赫之机获释。这一年是1573年,徐渭已经五十三岁了。


经历了如此众命途多舛,形影相吊,落魄狷狂,斑斑血泪,徐渭已不再有什么人生理想及政治上的雄心,这时他才真正抛开仕途,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

徐渭先在江浙一带游历,登山临水,结交了许多诗画之友。命运的困蹇更激发了他的抑郁之气,加上天生不羁的艺术秉性,「放浪曲蘖,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内心的情感,悲剧的一生造就了艺术的奇人。

他的苦难与狂狷化成巨大艺术的能量迸发而出,他将自己的悲愤和怀才不遇之感融注于笔端,创造了一幅又一幅惊世骇俗的水墨名画。

他笔下的墨竹,枝淡叶浓,逸笔草草,竹枝气势劲,竹叶俯垂含情,虽属竹枝而高洁清爽之气不减。这正是画家身处下层,怀才不遇,品格高法,绝世独立人格的光辉写照。

他的泼墨牡丹,不拘于牡丹的高贵高雅特征,色彩绚烂,他却常常以水墨绘之,有意改其本性,其目的是赋予牡丹清雅脱俗的格调和神韵,所谓「从来国色无装点,空染胭脂媚俗人。」

徐渭的书法和明代早期书坛沉闷的气氛对比显得格外突出,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用那如椽大笔向世人展现出其高超的用笔、结构以及章法技巧,笔墨苍润相间,满篇点画狼藉,笔画跌宕起伏而从容不迫,笔意奔放豪迈,有如狂风暴雨,酣畅淋漓而苍劲浑厚,飞扬恣意而又不失法度,令人叹为观止。

他对自己的书法极为喜欢,自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他的才气还表现在戏曲创作之中,他的杂剧《四声猿》曾得到汤显祖等人的称赞,在戏曲只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文书画处处弥漫著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气和苍茫之感。

晚年乡居的日子里,他越发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对权贵从不献媚,也从不为当政官僚作画,所交流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

他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此时只得靠卖字画度日。但手头稍为宽裕,便不肯再卖,实在是一位性情中人。倒是一班门生和晚辈的朋友,或骗或抢,常常得到他的杰作。

最后几年,他几乎闭门不出,身患多种疾病,大约画也不能常作,生活更为贫苦。《徐文长文集》中有《卖貂》、《卖磬》、《卖画》、《卖书》诸诗,显示出这位大文学家、艺术家凄凉的晚境。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穷困潦倒的徐渭贫病交加,最后在自己破旧的小屋中以73岁的高龄离开人世,门口的对联是自己写的「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身下是杂乱无章的稻草,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极度凄惨。

他是诗人,是画家,是书法家,是军事家,是戏曲家,是民间文学家,是美食家,是酒徒,是旅行家,是历史学家。

他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他让郑板桥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令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他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领袖人物袁宏道发掘并大力宣扬他,让这位才子能永久地名垂青史,让无数后人追随并仰慕。

梵高,只不过是西方的徐文长!


明朝三大才子,初期有解缙,中期有杨慎,后期有徐渭。

徐渭(1521年一1593年),号青藤老人,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在嘉靖朝东南沿海抗倭时期做过浙直总督胡宗宪的幕僚,胡宗宪获罪入狱,徐渭惊惧精神失常,曾经九次自杀未遂,自己给自己来了个铁钉贯耳,非常惊悚。

后来徐渭因为怀疑继妻张氏不贞,将其杀死,遭遇七年牢狱之灾,被好友张元忭等人营救出狱。

徐渭是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鼻祖,郑板桥和齐白石都说愿意做青藤门下走狗??。

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考不第、九番自杀。

多灾多难的徐渭居然还活到了七十三岁,己经算是很长寿了。


第一回分解:

个人觉得不是他而是,高启的性格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但朱元璋怀疑他作诗讽刺自己,对他产生忌恨。高启返青丘后,以教书治田自给。

第二回分解:

而且还有好多高启的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5集,2000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凤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难》中,是现存唯一评论高启在金陵的诗歌论文。


明朝第一大才子应该是大诗人高启。


从没有听说徐文长是明朝三大才子,徐文长只是明朝江南四大解元之一。


浙闽总督胡宗宪坚持使用他做军政大业的幕僚,其才能可见一斑。

其本人在诗文、书画、曲艺等方面造诣也很高,难得的人才。在整个大明朝来说,有他的一席之地。


这文章写的特别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