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 哲学 刀(15)

一、东周(前77O年一前256年)存在515年,分封制后患己爆发。春秋是与周王室同宗同姓的诸候国争霸,先后共五霸。战国,诸候的异姓家臣纷纷篡政争霸,先后共七强。天下礼崩乐坏。

二、诸候兼并,天下大乱,为民间思想滋生留下充足空间。各国争霸,广揽人才,又促进学派发展。故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繁荣期,史称诸子百家。

三、《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收录了其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指要》,将百家归类为六家,即阴阳、儒、墨、名、法、道。但遗漏或忽略了一家重要学派,即稷下学。

四、战国齐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齐国渐强,在国都临淄城,今山东淄博,稷门外附近的稷下设讲堂,礼优学者,受赐封"上大夫"的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成为学术中心和智库。

四、齐威王祖上,身为姜氐齐国国相的田和(田氏)放逐姜氐齐王,迫使周天子承认田齐为诸候。齐威王为正名,故设学宫。一是将孔子认识天之历数由尧推至黄帝,视黄帝为田氏始祖,而炎帝却是姜氏始祖。二是推崇老子学说,吸收法家思想,形成黄老之学。

五、孟子曾游学稷下,后不满离开。而同为孔门的荀子,却三次任稷下学宫之长"祭酒"。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主性恶。可见稷下派兼容并蓄,各学派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六、稷下派是齐国官学,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秦灭齐而消亡,黄老之学也流散六国。荀子是稷下派最后一位大师,李斯和韩非都是其弟子。但从两人以后政治实践看,所学的黄老之学,也演变为帝王术,不讲道义,不择手段,终不得善。

七、秦王嬴正于公元前221年灭齐。齐亡,六国至此都亡。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东周515年大乱,自为始皇帝,以李斯为丞相。

八、秦始皇焚书(公元前213年),实用李斯议,禁私学。医书、卜筮之书不烧。敢偶《诗》、《书》者弃市。起因是儒生淳于越建议实行分封,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即孔子"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曰》"。故始皇纳李斯议,实在淳于越不识时务,连累儒家经典《诗》、《书》。

九、焚书不烧《荀子》,一是荀子是李斯、韩非子的恩师,二是荀子思想也非纯粹儒家思想。不烧《庄子》,老、庄实为一家学术,同是黄老之学本源,与法家有会通处。不烧《韩非子》,是韩非与李斯既是同学,又同朝为官。

十、黄老之学实在不是儒学之正道,玩弄权术,自命为帝王师,是故太史公不取。韩非入狱,死于李斯投毒。李斯与太监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终于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被诛三族,这些是后话了。


①庄子(约前369前_前286年)。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与老子并称「老庄哲学」。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开始否认有神的主宰,后倾向于「宿命论」。他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庄子》亦称《南华经》为道家经典。《》②荀子(约前313年_前230年)。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主张君子(统治阶级)是「理天地,治万民」的主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③韩非(约前280年_前233年)。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曾建议韩王变法图强,没启用。后受到秦王政重视,被邀请出使秦国。韩非集法家学说之大成_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君王统治术,强调和加强中央集权,著有《韩非子》。。。《》④关于「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因博士淳于越反对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遭到丞相李斯的反对_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诗》、《书》等也遭焚烧。并令:敢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致使460多名方士和儒生活埋于咸阳。《》《》坑儒_活埋儒生(主要针对儒家);焚书_焚烧史记与儒家著作;起因_儒生反对秦始皇中央集权。巜庄子》属于道家著作;《荀子》不属于史记与儒家著作,且「理天地,治万民」之主张表明荀子是顺民;《韩非子》属法家著作,且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故这些著作不属于焚烧之类。


我是文开石,我有好答案。

老规矩先上结论:

  • 所谓焚书坑儒,只是烧了一些民间杂书,坑杀了几十个妖言惑众的术士。

  • 所谓焚书坑儒,包括了一些诗书史书,包括几个以古讽今的读书人,单臂力和影响极小。

  • 所谓焚书坑儒的说法,是儒家为自己脸上贴金、博取同情的炒作。

「焚书坑儒」说法出处。

秦始皇烧乱书杀术士这件事情,用「焚书坑儒」来总结,处处在哪?孔子后人自己说的,为了彰显其祖宗孔子之书流传之不易,顺带用「儒」来混淆。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

历代人士(儒家为主)都用《史记》里的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但是却故意忽视史记中更详细准确的一段记录: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这次事件从政治上,其实表现的是「荀子学派、法家学派与孔孟儒学的斗争」。

  • 什么人主张「分封诸侯」,儒家。什么人支持中央集权,法家。

  • 什么人最擅长「崇古讽今」,儒家。什么人主张崇尚法治,法家。


我们先来说说焚书是怎么一回事,根据《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这就是焚书坑儒的由来,坑儒这件事情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我们来看看焚书的具体情况:

(1)焚书的起因:有一次,秦始皇在咸阳宫置办酒宴,大家都和和睦睦的互相敬酒,顺便恭祝一下始皇万岁。这时候,仆射周青臣就站出来称颂了始皇帝,尤其是把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绝对是千古第一人,周青臣会说话啊,始皇很高兴。本来到这里就结束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有不长眼色的认出来了,博士淳于越对始皇帝说:「从周朝开始就是分封制,周朝因为分封制才持续了这么多年,您这样一弄郡县制,搞不好会天下大乱,到时候您没有分封的子弟们拿什么来反抗呢?您应该用分封制」。秦始皇一听,你小子敢反对我,就对大家说你们议论一下吧(我觉得就是想听见夸自己的)。这时候,丞相李斯站出来说话了:「做事情要与时俱进!现在的一些学子就知道学习古代的事情,不知道跟上时代的潮流,用古代典籍来妄议今时朝政,应该把书都烧了,让他们少折腾」。秦始皇一听,还是自己的丞相高明啊,于是下令烧书。

(2)焚书的过程:说说都烧了那些书。根据《史记》记载:「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就是天底下私藏的有关政治言论的书籍都要烧掉,只能由秦朝的博士官保留,什么书不烧呢,《史记》记载:「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也就是说实用类的书籍都留下来了,理论类的书籍都有秦朝政府保管了。

(3)焚书的结果:秦始皇想的挺好,我堂堂皇帝下的命令所有人都会严格执行,但是书生们不这么想,为了保存书籍,他们想尽了一切的办法来保留书籍,比如说在墙的夹层里存放,还有就是通过口口相传来记忆经典。反倒是历史书籍、医药占卜书籍最后被项羽一把火少了个精光,始皇这个策略本来是为了统一思想,结果不但书没烧成,还给自己留下了千古的骂名。

好,说完焚书是怎么一回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的书籍是怎么保存下来的:

(1)时间太短,战线太长。中国古代可没有现在这么高的科技水平,不是说你想烧书就能马上烧完的,从始皇下令烧书到秦朝灭亡这么短的时间内有人把书籍留下来是完全从说得通的。根据《史记·六国表序》:「《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

(2)人不但能动笔,还能记忆。汉惠帝颁布「除挟书律」,后,不但有豪门大家或者平民小家的献书,还有一些老儒口头传经,因为记忆不同,导致一经有几家的情况,但还是保存下来了,毕竟大部分内容都差不多。

(3)《荀子》、《庄子》和《韩非子》这些诸子之言虽说在被烧的名单当中,但是秦始皇主要目的还是去烧《尚书》,《诗经》,所谓「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儒家经典是被烧的主要目标,其他的是次要目标,主要目标都没烧完,次要目标一时半会儿谁顾得过来,所以这些书保存的比较完整也在情理之中。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讨论。


提起秦始皇真是心情复杂,被人诟病之一「焚书坑儒」。焚儒确实存在争议,但焚书却没什么争议。

他焚毁的书主要是《尚书》,《诗经》,《道书》。由于前两部都是儒家经典,给人印象这次事件针对儒家显学的,这是导致所谓「坑儒」之说的直接原因。为何要焚毁儒家经典?因为儒家主张「皇权天授」,提出「禅让」之说,但春秋战国时期以暴力夺权,「禅让」怎被人信服?所以又提出「德政」之说,天子失德有德者可易之,这就给武王伐纣以洗白。始皇帝以战争夺天下,以暴治国,既非天授也非全德。儒家经典似乎就是为黑秦始皇而存在彰显价值的。焚之在乎情理之中。《道书》不是《道德经》是方术之书。

至于《荀子》,《庄子》,《韩非子》不在焚毁之列是好理解的。荀子虽自称是儒家,但他的学说以于儒家思想相背,被认为是法家的大师,韩非子本人虽没被秦所用,但他的思想被秦所用。秦是以法家学说为基础以律法治国的。道家应该不被秦始皇讨厌,人们认为道家遁世无为,这是后事的误解。《老子》整部书都在说「无为而无不为」,是以退为进,甚至是故作低调而图它谋。所以《老子》的思想是兵书兵法的源头。始皇帝以战得天下必然用之。而《庄子》虽是道家但与老子不同,他真性情追求自我悠游自在,与政权保持距离。这在当时对秦是有意义的。秦灭六国积怨太深,始皇帝迫切的希望天下放下怨恨和反抗同时对秦有归属感。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秦朝是以法治国,遵从法家思想,所以像《韩非子》,《荀子》这些书是治国典籍,肯定不会烧的,《庄子》这本书跟法家有很大联系,所以也不会烧。

其实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了哪些书,焚到什么程度根本没有记载,只能是理解为始皇帝统一思想所做的事,为了从思想上也杜绝反叛的出现,焚书坑儒就很有必要了,焚尽民间各类书籍,只保留医药等有用的书籍,是对帝国的长久极为有用的事,可能第一代人还有反叛的想法,但是第二代第三代之后,就会意识到帝国是一个整体,焚书坑儒有利于后世的长治久安。

再说也是焚民间书,朝廷还是有保留的。


因为「焚书坑儒」里的「书」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对书本的泛指,而是指——儒家典籍《诗》《书》等,所以除了儒家之外的其他学派的典籍是流传下来的。


怎么不烧?只不过烧的只是民间的书而已,政府存的都有,还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