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君答题(*^▽^*)

我们知道,孔孟之道宣讲的是十五个字「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是五个字我们都不陌生,如果化繁为简的话,这十五个字可以归结为一个词:鸡汤。

孔孟之道标榜的儒家学说在后世朱熹那里得到了登峰造极的提炼: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这时候儒家学说已经图穷匕见:反人性。

回到本题目。孟子一辈子死磕杨朱和墨子,就是因为在孟子看来,杨朱代表的道家和墨子代表的墨家分了他两杯羹,让他很不爽。

杨朱本人是位隐士,他创立的杨朱学派却是客观现实的阐述了人本的发展意义,对各学派都有影响启发,直到今天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还可以用杨朱学派思想进行阐述,如节制情欲,讲究养生之道,防止疾病的发生都仍赫然在目。孟子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人不归杨,则归墨」,这其中酸溜溜的味道何其浓烈!

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后世满清搞「四库全书」,嬴政和乾隆这俩蠢货犯下了生孩子没有小吉吉的错误这两大中华文明的惨剧导致文化层断裂,我们现在看不到杨朱本人的著述,连他的具体生平和籍贯都难以蠡清。

现在所知的其言论事迹只能在 《孟子》、 《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中一瞥。

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知道,杨朱学说的主旨是从个人本位出发,提倡「贵己」、「为我」、「轻物重生」,视个人感官的主观意愿为首要的先决条件,而孟子宣扬的「仁政」则提倡「仁者爱人」,以华丽空洞的教条为准绳挟制人民思想为君王所用。

战国时期,儒家已然式微,杨朱学说因为提倡个人主义,承认人性是道德基础而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拥护,而墨家学说的「兼爱非攻」也因为符合底层民众的心理诉求也大行其道。

在当时,杨朱学说和墨家学说成为「显学」,而儒家尽管在后世成为「独尊儒术」,但在战国当时其实是籍籍无名的存在,所以说孟子就对当时树大招风的杨朱和墨子恨得牙根痒痒,几乎要将杨朱和墨子食肉寝皮的地步!

像也难怪,当初孟子的师尊孔老二,也就是因为少正卯将孔门弟子吸引到其门下听课,而被孔子诛杀,暴尸示众三个月之久的。

学术争端用国家机器的手段,将论敌搞死,这个是孔子终生唯一的污点,而孟子无法调动国家机器,也就只能口诛笔伐,过过嘴瘾了吧。


孟子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为何骂墨子和杨子是禽兽?堂堂儒家大师,怎会有辱斯文?

鄙人今献拙文一篇,对此作详细解析。   

墨子、杨子和孟子三人,大致生活在战国中前期,是同一时代的人物:杨子年龄稍长于孟子,墨子又稍年长于杨子。   

此三子,墨子最为年长。但孟子却言: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为何将杨子在前,而墨子在后?

这显然不是依据年龄。而是在当时的儒、杨、墨三大显学中,杨家学派的影响大于墨家学派。之后也是如此顺序——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在《吕氏春秋》中,儒家思想达六十余篇。杨家也有十余篇。而墨家只有三五篇。

但在最后,孟子却将杨墨循序倒置——无父(墨子)无君(杨子),是禽兽也。   

《孟子》一书,之所以如此行文,是有意为之。在儒家经典《六德》中,认为可以「为父绝君」,但绝不能「为君绝父。」显然,孟子所骂的对象主要是无父的墨子,而非无君的杨子。

有一则与此虽不同,但却可类比的例子:韩愈在《张中丞后序》中,称「两家子弟才智下,不明二公之志。」此言中的两家子弟是指张巡和徐远的后人。韩愈作此文的起因是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张巡和徐远及其后人被朝廷嘉奖。而张巡的后人却称张巡是战死的,而徐远是被俘之后才死的,进而诋毁徐远。韩愈奋而作此文,批「两家弟子才智下」。这显然是特指张巡之后,而非徐远之后。   

触类旁通,孟子所骂是针对墨子,而非杨子。只所以如此言之,是为行文对仗。若如此,不仅符合儒家思想,杨墨顺序突然倒置也显得更加合乎逻辑。   

为解救万民于乱世而劳碌奔波的墨子,为何会被孟子视为无父的禽兽呢?

鄙人就进一步解析。   

在主观上,墨子并不反对孝道的,甚至继承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墨子-兼爱》有曰:「为君不惠、为臣不忠,为父不慈、为子不孝,此天下之害也。」   

又曰:「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兼爱不可不行也。」   

但在客观上,墨家思想却与儒家提倡的孝道背离。   

在《墨子·鲁问》中,有一则案例:

鲁人之子学于墨子,其子在帮助它国守城时战死。遭受丧子之痛,并将孤独终老的鲁人责备墨子。而墨子却认为:墨家精神就是为了天下人而献身。你儿子现在是「学成矣」。   

鲁人生子养子,却在帮别国守城时战死,子未报父母养育之恩,可谓未尽孝道。   

在《韩非子·五蠹》中,有一则孔子赏赐鲁国逃兵的故事:   

鲁人随国君作战,三战皆背。仲尼问其故。答曰:「吾有老父,身死莫养之。」仲尼以为孝,举荐其为高官。韩非对此怒斥道: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儒家的民本位与法家的君本位;儒家的孝与法家的忠,在此势如水火。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在这两则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人与禽兽之别,是禽兽只有慈爱,而没有孝爱。而人既有慈爱,又有孝爱。这是客观事实,也是孟子为何骂墨子是禽兽的依据和原因。   

由上可知,孟子骂墨子是禽兽,并非捏造事实,对墨子进行人身攻击。而是不同学说和思想的碰撞。而与孟子相比,墨子的弟子在《墨子》一书中捏造事实,诋毁孔子指示白公胜作乱(孔子一生与白公胜素未谋面)。可谓小人之举,在今天则看来毁谤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虽然骂墨子是禽兽,但孟子依然是坦荡荡的君子和仰俯无愧于于天地的大丈夫。而孟子心中的墨子不符合儒家的孝道,这也丝毫不能减损墨子之伟大。在先秦时代,他依然是举世公认的与孔子并称的圣人。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好玩有趣又有料!

孟子为什么不地道地骂杨朱和墨子?

孟子一生以传承光大孔子思想为己任,自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学派闹分裂,一下子变成八派,大家各自为战,让儒家学派逐渐失去了显学的地位,导致儒家在战国思想市场所占的份额急剧减少,这让孟子忧心忡忡。

自春秋到战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来以礼为中心的社会秩序被打破,赤裸裸的利益和血淋淋的掠夺成为社会的通行证。战国又是一个士人崛起的时代,始终怀抱冲破阶层天花板理想的知识分子们,再也不甘寂寞,纷纷出来游说诸侯,诸子百家蜂起游说之风流行。为突出自己打击别人,各家学派互相辩难,开启了一个用舌头好勇斗狠的辩论的时代。

儒家在思想市场份额的减少,带来的是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的强势崛起。杨朱学派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意识,提倡「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人人管好自己天下自然和谐,这种思想在那个生命如蓬草朝不保夕的时代,相当有诱惑力。墨家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为核心,提倡我为人人的博爱精神,要求人们把爱如天女散花一般撒向全世界,我爱人人,则人人爱我,这在被压迫阶层的老百姓中,很受欢迎。杨朱学派和墨家学派的影响力强势上升,「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但杨朱学派的「为我」和墨家学派的「兼爱」,与儒家思想的「仁」的「爱有差等」的原则格格不入,在孟子看来,这就是和儒家对著干,这就是找孟子的麻烦。

我们首先来看,孟子为什么要骂杨朱学派。

杨子,名朱,又叫阳生,战国时期魏国人,有人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属于道家一派的隐士。他主张「为我」的人生哲学,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当做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孟子在批驳杨朱时,认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按此推断,杨朱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为了天下的大利,都不肯从自己身上取一根毛。其实孟子这是不厚道地断章取义,其实杨朱的意思是说,人人管好自己,不去找政府的麻烦,这就是一个理想社会。杨朱的本意不是自私,而是自治。

但杨朱的「利己主义」,在逻辑上必然引来目无尊上的无政府主义,这就是拆当权者的台,就是破坏了儒家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秩序。所以孟子要痛骂杨朱学派,以至于把杨朱学派给骂没了。

孟子对墨子的意见更大。因为在孟子看来,墨子就是个叛徒!墨家本来是儒家弟子,离开儒家做了叛徒,还好意思来指责儒家,这叫欺师灭祖。孟子认为,墨家的「兼爱」,动摇了儒家的「仁爱」的原则。儒家的「仁者爱人」,主张「爱有差等」,一个人的爱是有限的,不可能平等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爱有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人当以孝悌为本,先爱自己的父母兄弟,然后再爱朋友上级天下人。而墨家却是十足的理想主义者,要把爱平等地给天下每一个人,这就意味著,墨家爱自己的父母与爱天下人是一样的,这种理想的空洞的爱,其实就是不爱,不爱父母就是禽兽。孝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原则,事死重于事生,孝的重要表现就是厚葬,而墨家偏偏主张薄葬,这也是和儒家主张的人伦道德过不去。

所以,雄辩的孟子就对墨家和杨朱学派猛烈开火,甚至说人家是无君无父的禽兽,这就是孟子的不地道之处了!


这个问题是两个问题。

第一是:为什么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为什么当时会有这个情况出现。

第二是孟子为啥一辈子都在骂他们。

分别回答,一问题原因是,此时距离孔子时代已经百年,天下局势大变,已经进入战国兼并大乱时代,大国互相混战兼并小国,在这种普天之下都是弱肉强食局面下,现实主义和利益至上成为国君们不得已的选择,而躲避战争保全性命成为中下层人民的期盼,所以杨朱和墨家学说在当时大行其道,儒家则已经全面没落。

杨朱提倡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听起来超级自私自利一个小人,其实他本意是在讽刺那种口蜜腹剑打著为了天下苍生为你好然后实际是为自己好的伪君子,他认为乱世之中,每个人都能真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天下自然就好了,有点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当时很多人认为杨朱说的有道理,大家几亩地一间房老婆孩子热炕头做好自己的事不是很好吗?干嘛要那么多讨厌的政客合纵连横打著为苍生的幌子,闹得大家鸡犬不宁?所以杨朱学说属于现实主义实用主义,也比较贴合自然的人性,所以大行其道。

墨子代表的阶层是广大的贫苦人,他提倡包括兼爱非攻,建立了墨家行会,自己是第一代头目叫钜子,这是啥你们知道么,就是帮会的起源,进帮会就是兄弟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非常符合贫苦人民需要结伙自保不受欺负的心态,他提倡简朴的生活符合穷人的现实,提倡薄葬反对儒家繁文缛节浪费钱,这也符合穷人的现实,活人都吃不饱哪有闲钱厚葬死人?且到处帮人义务守城,目的是消弥战争,这些都受到当时乱世最底层人民拥护。

所以,这两个学派在当时天下大乱形势下,符合当时大众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态,成为主流学说,才有上面第一个问题。

第二,孟子为啥一直在骂他们,这可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不同人群不同思想的自然碰撞,这个世界还有一些人,他们就是觉得,人除了满足最低级的吃饱穿暖和生存,还应该有更多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否则就与禽兽区别不大,这类人代表就是儒家,儒家思想发源于周公所制作的周礼,认为礼仪和教化是人能够超越禽兽,走向更高精神境界的途径,所以提倡仁义礼智信,希望人人都是谦谦君子,在家尊老爱幼,在外仁义忠勇,这样才是人应该过的日子,才是文明美好的人间,所以孔子孟子不遗余力的到处宣扬这种思想,希望更多人都能修身齐家,这样社会将变的文明和谐美好,所以,杨朱和墨子的学说显然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孟子不喜欢他们是很正常的。


墨家与杨朱,是两个极端理想主义,都是作为真正儒家的孟子不能认同的。

墨家强调做好人,而且要做最好的好人。似乎这与儒家一致,恰巧,儒家最最不能认同的,就是盲目地做好人。因为,所谓好人两种可能性:其一,你做社会认同的好人,其二,你做自以为是的好人。

对于第一种好人,如果世道败坏,社会认同的好人,恰恰是恶势力的帮凶,例如积极向希特勒靠拢的德国百姓,这种那个时代认同的的积极分子,是真正的好人吗?如果一句「被蒙蔽的群众」就能蒙混过关吗?再例如,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民众,他们积极爱国,恰恰是他们国家机器铁蹄的帮凶。所以,儒家反对盲目去做社会认同的好人,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个时代是否有道,这个不是谁都能搞明白的,但是,你自己认同不认同,这是你自己的事情。结果一,对于你所认同的时代,就算时代错了,那也是你自己认同的,那么好,坦诚承担自己同流合污的后果就是,最起码不是因为社会认同你才选择,这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例如,大哲学家海德格尔认同希特勒的统治,战后对他清算,他自己也认账。结果二,如果你不认同时代,但是却架不住时代的裹挟,那么好,是你自己没有坚持住本心,你没有选择拒绝。所以综合结果一与二,儒家认为,不能盲目做社会认同的好人。

对于第二种好人,你自以为是的好人,还是不要太自以为是的好。那些锄强扶弱所谓好人,确实实施了自己心中的正义,但是,自己心中的正义,就是社会时代的真正正义吗?例如,法国大革命,很多自告奋勇的巴黎市民,根据你家的亲戚是不是官员,就能把你送上断头台,这种人人喝彩的正义,是真正的正义吗?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就是这么送命的。

总之,不做坏人,这才是儒家完全不同于墨家的地方。墨家倡导的做好人,其实是培养了社会暴力的潜在帮凶,或者是制造了社会动荡的根源。只认自己的道理,不给别人留活路,这种强势的社会道德模范,是迫害心灵多样性的根本,孟子当然不能忍。

为什么不认同杨朱?杨朱讲把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并不是简单地自私,其实是坚持遵从自我为中心的生命原则。这种原则当然是非常棒的尊重个性与自我的理想,但是,这种原则割裂了人生的现实,把理想凌驾于现实之上,表面上似乎特真我,其实,自绝于现实的自我,怎么可能真正发展真我呢。

总之,墨家与杨朱,是两个极端理想主义方向,要么盲目融入社会,要么盲目拒绝社会,这对内在的本真心灵,都是残忍的事实上的毒害,孟子是不认同的。


从世俗或者功利的眼光来看,孟子他老人家是为了争夺信徒或者说蹭热点、碰瓷式营销,毕竟他自己都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但是从他的言行来看,又不像是这种人。所以根底来讲还是观念的冲突。

关于孟子与杨墨的分歧所在,其他的回答已经说得很多了。这里面既有理念的不同,也有实现方式的不一样。孟子走的是孔子那条路,传食于诸侯,走的是上层路线;而杨墨走的是群众路线,草根大V,更能满足大众的需求,毕竟战争年代,就像我们所知道几大宗教所兴起的缘由。

但是对于杨墨二人孟子的厌恶程度也不一样,孟子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相比杨朱更讨厌墨子一些,又谓之「杨近墨远」。汉代儒生赵歧在注释《孟子》的时候说道:「墨翟之道兼爱,无亲疏之别,最为违礼。杨朱之道为己爱身,虽违礼,尚得不敢毁伤之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骂杨墨,还是要落在一个「礼」字上。

世间最难调和的矛盾莫过于思想的冲突,认知的相悖。你看什叶派和逊尼派同属于伊斯兰教尚且爆发了几千年的战火至今仍未停息,何况是认知处于对立面的孟子与杨墨呢。所以儒雅如他也会骂杨墨骂的这么难听也就可以理解了。


阅历史兴替纵横,品古今炽热冰冷,小尘为您从历史中品读智慧。


天下之言论,不是归属于道家,就是归属于墨家。然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出来参乎了一句:「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春秋中后期,道家崛起。道家创始人老子被许多人拜访过,比如孔子。孔子虽汲取了道家的部分观点,但是讲究的是不利己,不利众的观点,这个被孟子学去了。先介绍一下杨、墨二人吧。

杨子

杨子,本名杨朱,字子居,魏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传承的是老子之道,传扬的是为己主义。

墨子

墨子,本名墨翟,被誉为科圣」,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物,中国墨家的思想有利益性、科学性、仁义性、哲学性、进步性,崇尚平等、和平、节约、学习。

为什么孟子一辈子都在骂杨朱和墨子?

墨子和杨朱,则分别代表著利己(无政府主义),兼爱(社会主义)的观点,和孔孟之道秉持的仁爱(封建主义)不相匹,这是孟子骂他俩的第一点。

其次,墨子出于儒家,而儒家讲究的是:诶,你在我这学了你就别baba,可是墨子走了之后,建立了墨家学派,还在《墨子》里立了几章,叫非儒。孟子说:WTF,这离经叛道的GOU玩意,还骂我们儒家,CBYL的,我也要骂你。

再者,儒家的分裂是孔子后学逐步造成的,孟子在早期改变不了局面,儒学脱离了显学的地位,都被杨朱学派(道家)和墨家占啦,让传承于孔子的孟子不开心惹。


原因很简单,一言以蔽之:儒家是要维护一个旧世界、旧秩序,而墨家和杨朱们要建立一个新世界、新秩序。


因为观点不同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