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长立幼,违礼不祥是孔孟之道和士大夫们的想法,并不符合封建帝王们的意愿,也不符合封建帝王的实际需要。我们都知道封建帝王是终身制的,一旦帝王继位,在位的时间长了,很多都会熬死长子或储君。长子或者储君死了,他们的儿子都会很年幼,再立为储君的话,很容易被年富力强的其他王子篡位,造成国家动荡,酿成祸乱。朱元璋立他的孙子朱允文为皇帝,就被他的儿子燕王朱隶推翻了。

封建帝王在位期间,都不允许储君或其他的儿子过问朝政。因为一旦王子参与朝政,就会形成自己的势力,王权的至高无上和唯一性,会让王子们铤而走险,发动政变。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逼他父亲退位,就是王子参与朝政的结果。因而帝王们在继位以前,对朝政是生疏而陌生的。这就给了朝廷大臣和士大夫们机会。这才是朝廷大臣和士大夫们极力维护「废长立幼,违礼不祥」封建体制。

储君在成为帝王之前,所娶的女人都为政治联姻的结果,很少有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为了上位,都不得不娶那些权臣的女儿,生下的儿子就成了长子或者以后的储君。在帝王们继位之后 ,就会发觉以前的权臣会把持朝政,和自己的政治理念大相径庭。为了帝王的权威和利益,不得不罢黜这些人。这样就触动了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人,故而他们才会坚持「废长立幼违礼不祥」的理念。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老臣们为了维护自己既得的利益,当然极力的主张「废长立幼违礼不祥」的孔孟之道学说。他们害怕废长立幼之后,新兴的权贵集团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帝王继位后会拥有无限的权力,自然也就会拥有自己想要的女人。有了自己喜欢的女人,自然也就会喜欢这个女人所生的儿子,再把他立为储君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为了给这个儿子清除障碍,就不得不大开杀戒,把长子储君以前的势力清除干净。

帝王在位能力强的人,对于「废长立幼,违礼不祥」自然是不屑一顾的。他们能按自己的愿意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继承人,同时用强力手段清除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人。只有那些唯唯诺诺的帝王才会在立储和爱子之间摇摆不定。最终都会给帝制传承带来不利的影响。废立之间总会造成社会的动荡。本来立储是帝王的家事,朝廷的官员参与进来才是社会不祥的根源。孔孟之道根本就是歪理邪说。「废长立幼,违礼不祥」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帝王继承人的能力问题。


虽然古代有"废长立幼,违礼不祥"的说法,但实际能严格按礼制选择继承人的少之又少,废长立幼的情况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分四个原因:

一、除了长幼之分外,还嫡庶之分,与争储激烈对应的是后妃子夺宠夺嫡很激烈。一旦皇后之位,往往会随之而来废去原太子。比如汉景帝立新皇后前后,废原太子刘荣立刘彻为太子。唐高宗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废原太子李忠立李弘为太子。

二、治理国家需要有很强的能力,最初立的太子,经过时间检验,发现不合适,就会有废立。比如唐太宗最初立嫡长子李承干为太子,后来承干越来越不像话,只好废掉,改立李治为太子。

三、政治斗争和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外戚、宦官、世家、豪强与皇权的利益分配中,此消彼长,占据上风的就有立储甚至立皇帝的先手。比如汉灵帝死后,外戚何进抢先立自己外甥刘辩为皇帝,何进死后,董卓专权废刘辩立刘协为帝。唐朝后期

四、父子感情影响以及父子争权的因素。如孙权的太子孙和,立太子时很喜欢这个儿子,后来又喜欢孙霸,小儿子孙亮出生后,又移爱孙亮,最终废孙和,立孙亮。康熙废太子胤礽就有父子争权的因素。


其实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原因,皇帝不知道什么时候死。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王权时代,皇帝的权力并不是因为他是皇帝,他就能为所欲为。而是他在那个权力结构的中心位置,他周围的大臣都是围绕他来布置的,大家都是一种互生的关系。皇帝需要大臣去维持他的统治,大臣需要皇帝去合法化他的权力,同时若干个大臣又互相制约,所以作为权力中心的皇帝最安全。

举个例子最好说明这一现象。晋惠帝司马衷。世人都知道他是傻子,但是他身边有太后杨氏,皇后贾家,还有皇族太宰司马亮。这些人都身在高位,手握大权,还互相不服。所以这时候惠帝虽然是个傻子,但是大家不得不尊重他,贾后要废太子司马橘的时候,还需要诱骗太子,伪造证据才能得逞。但是后来贾后先是灭了太后杨氏一族,又杀了司马亮,一个人独霸大权。结果引来地方王族司马伦入京,进而引发八王之乱。而在这之中,惠帝也被废了,而后期他又被立起来,但是此时他已经变成一个玩偶傀儡,最后受尽凌辱死去,相传他是被毒死的。

说惠帝的例子是说明,王权的稳定是在于结构的稳定,回到题主的题目,为什么那么多皇帝喜欢传幼不传长呢。因为老皇帝权力的稳定正是因为自己在这个权力架构的中心,但是皇子的长大正是对他最大威胁,因为皇子可以光明正大的向他夺权,如果让这个皇子没有任何权力,那么老皇帝一旦去世,新皇帝就是一个政治小白,分分钟被人做掉,比如后赵石勒的儿子石弘就被权臣石虎杀了夺位。如果早早的为皇子铺平道路,那么就是为自己身边埋雷,比如刚才说这个石虎,他为儿子的东宫调拨了一万力士,结果他的儿子石邃就用这一万人造他的反。石邃被杀后,又立了儿子石宣,结果石宣也来造他的反。儿子造反成功的也不是没有,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好的例子,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政变。还好李世民这人不错,没有杀自己老子,而是逼李渊退位,成了太上皇。

面对这个悖论,老皇帝们在不断的摸索中,得出了这样一个操作方案。立幼子成幼帝,用顾命大臣和后党彼此制约,待幼帝长大后,帝党自己势力也长大了,然后收了前面两个势力,然后帝党又分裂。然后这样无限循环,江山永固。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皇帝喜欢幼子的原因。


实际情况是做父亲的大多疼爱幺儿,所以容易立幼。喜欢年轻貌美的妃子,嫌弃年老色衰的皇后。这样就容易立庶。历史上确实有嫡长子不贤,而其他皇子远胜于嫡长子的情况。但那是小概率事件,一般而言君主立老成持重的长君风险最小。


古代皇帝都是唯我独尊,没有人敢反对他们,也没有人能反对他们,都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废长立幼又能算得了什么,自己高兴就好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