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原话似乎是出自《谈美》。


谢邀。

各人有自己的阅历、自己的知识背景、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性格,所以自有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儒者,抱歉,我无法认同什么出世的精神。这其实就是一种所谓的士大夫气,说白了就是所谓的知识贵族气。

我欣赏的是夫子:

夫子曰:敏于行而讷于言

夫子曰: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

夫子曰:知其不可而为之,择善固执,乐以忘忧

儒者要沉下心来干,苦干,而不是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在解决问题啊


并不矛盾 入世是因为你要生存 父母授予你生命 无论你经历多糟糕的事情 你都得活下去 出世是 为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能够保存本心 不忘初心 坚强前行我觉得 不要去看那些鸡汤文 「什么我们只所以奋斗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不让世界改变自己」这种东西看看就行了 别想多 不让世界改变你? 世界根本没空搭理你 大家都是凡人想点实际的 让自己生活质量变好 然后让爱你的人 和你爱的人活的更好 再去谈你的诗和远方

但是

但是但是你不能为了成功 为了金钱 丧失一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就是所谓 自己的心灵不能改变

世界可以改变你的外在 但不能让它改变你的内心只要自己的内心还在坚持就一定会找到梦到方向

人有了出世的精神

就等于有了灵魂 就有了去入世的力量有了和这个浮华世界放手一搏的信念

大家好,我是萃辰天心书院印竹老师。今天的《如是我说》,印安老师是这样说的:「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入世』与『出世』的双重美丽。入世,享受『和光同尘』的丰富之美;出世,享受心无挂碍的宁静之美。」我接著说:「很长的时间里,都很喜欢那种被岁月沉淀后的宁静,在热闹的场面里独处,享受那片刻的当下,一念不生却了了分明的美好!

关于「入世」与「出世」,我有著一些不同的感悟。我觉得:「世」指的是时间,「入世」便是我们住在时间里,「出世」便是我们超越于时间之外。什么是超越于时间之外呢?便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住在任何一个时间里的当下。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有过这样的描述,我觉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下」。他说: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各种境遇,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先生以词来描述人生的境界、人生面对不同境遇的态度,是能帮助我们对出世和入世很好的理解。所谓入世,便是将我们的情绪、情感与外物粘著在一起,我们便会因物伤感、因物伤情,住在相里;而出世,便是外境如何在我们心中了了分明,但它只是过了就过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见到「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一切的外物只在那里,它们也曾在心中掠过,但它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只是掠过于每一个当下。这便是出世了,也就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无我之境。

还有,王国维说的这段话,觉得也能特别给我们启示。他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这也是在揭示当下的意义。

当下是「物来则显,物去不留」,我们不是一说出世就是避世,就是远离城市,那缺少了物来则显,缺少了生命的生气。但如果不懂得出世,每天沉迷于尘世的纷繁中,又会缺少了高致,缺少了物去不留的洒脱。因此,我觉得「和光同尘」是能够在热闹的场面里独处;心无挂碍则是一念不生却了了分明。

总之,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活在时间里,活在岁月的长河里。但是,如果我们的心能不住在过去,不住在现在,不住在将来,便是佛家所说的活在当下了。活在当下,不是一个概念,它是心超越于时间之外的美好。

但能够感受到这样一份美好也是需要训练过程的,就如同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人生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这是寻寻觅觅的过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坚持的过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找到了活在当下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境界了。

关注 萃辰天心国学传播 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等著你!


举个简单例子

模拟炒股时,给你二十万,凭著一点小技术和运气,很有可能就给整成个三四十万。

当真的拿二十万(全部身家)炒股时,大多数人难免整日惶惶不安,患得患失,少有人能做到持续盈利。

简单来说,拿得起,放得下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