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原話似乎是出自《談美》。


謝邀。

各人有自己的閱歷、自己的知識背景、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性格,所以自有自己的看法。

作為一個儒者,抱歉,我無法認同什麼出世的精神。這其實就是一種所謂的士大夫氣,說白了就是所謂的知識貴族氣。

我欣賞的是夫子:

夫子曰:敏於行而訥於言

夫子曰: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

夫子曰:知其不可而為之,擇善固執,樂以忘憂

儒者要沉下心來幹,苦幹,而不是什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在解決問題啊


並不矛盾 入世是因為你要生存 父母授予你生命 無論你經歷多糟糕的事情 你都得活下去 出世是 為了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能夠保存本心 不忘初心 堅強前行我覺得 不要去看那些雞湯文 「什麼我們只所以奮鬥 不是為了改變世界 而是不讓世界改變自己」這種東西看看就行了 別想多 不讓世界改變你? 世界根本沒空搭理你 大家都是凡人想點實際的 讓自己生活質量變好 然後讓愛你的人 和你愛的人活的更好 再去談你的詩和遠方

但是

但是但是你不能為了成功 為了金錢 喪失一切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就是所謂 自己的心靈不能改變

世界可以改變你的外在 但不能讓它改變你的內心只要自己的內心還在堅持就一定會找到夢到方向

人有了出世的精神

就等於有了靈魂 就有了去入世的力量有了和這個浮華世界放手一搏的信念

大家好,我是萃辰天心書院印竹老師。今天的《如是我說》,印安老師是這樣說的:「人生的意義,就是享受『入世』與『出世』的雙重美麗。入世,享受『和光同塵』的豐富之美;出世,享受心無掛礙的寧靜之美。」我接著說:「很長的時間裡,都很喜歡那種被歲月沉澱後的寧靜,在熱鬧的場面裏獨處,享受那片刻的當下,一念不生卻了了分明的美好!

關於「入世」與「出世」,我有著一些不同的感悟。我覺得:「世」指的是時間,「入世」便是我們住在時間裡,「出世」便是我們超越於時間之外。什麼是超越於時間之外呢?便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住在任何一個時間裡的當下。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裏有過這樣的描述,我覺得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下」。他說: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各種境遇,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是有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是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王國維先生以詞來描述人生的境界、人生面對不同境遇的態度,是能幫助我們對出世和入世很好的理解。所謂入世,便是將我們的情緒、情感與外物粘著在一起,我們便會因物傷感、因物傷情,住在相里;而出世,便是外境如何在我們心中了了分明,但它只是過了就過了,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見到「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一切的外物只在那裡,它們也曾在心中掠過,但它既不在過去,也不在現在,更不在將來,只是掠過於每一個當下。這便是出世了,也就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無我之境。

還有,王國維說的這段話,覺得也能特別給我們啟示。他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僕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這也是在揭示當下的意義。

當下是「物來則顯,物去不留」,我們不是一說出世就是避世,就是遠離城市,那缺少了物來則顯,缺少了生命的生氣。但如果不懂得出世,每天沉迷於塵世的紛繁中,又會缺少了高致,缺少了物去不留的灑脫。因此,我覺得「和光同塵」是能夠在熱鬧的場面裏獨處;心無掛礙則是一念不生卻了了分明。

總之,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活在時間裡,活在歲月的長河裡。但是,如果我們的心能不住在過去,不住在現在,不住在將來,便是佛家所說的活在當下了。活在當下,不是一個概念,它是心超越於時間之外的美好。

但能夠感受到這樣一份美好也是需要訓練過程的,就如同王國維先生所說的人生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斷天涯路。」這是尋尋覓覓的過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堅持的過程;「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便是找到了活在當下那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境界了。

關注 萃辰天心國學傳播 公眾號 更多精彩內容等著你!


舉個簡單例子

模擬炒股時,給你二十萬,憑著一點小技術和運氣,很有可能就給整成個三四十萬。

當真的拿二十萬(全部身家)炒股時,大多數人難免整日惶惶不安,患得患失,少有人能做到持續盈利。

簡單來說,拿得起,放得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