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魅力。东坡他老人家那是没得比。在他眼里只有蓝天没有乌云,都是朋友没有敌人。无论是关政治上政客敌友。还是白衣走足都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论诗词墨画也是中国文化水平巅峰和领军人物。关于高俅在老苏蒙难时没有落井下石却能间接或喜接帮助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这是史实记载。这说明高俅没有像人们说的那么坏。其实高俅此人在宋史中关于他记载很少。他的臭名关键来源于《水浒传》里对他的描述而已。那是小说。那是作者的别有用心的虚构。他能帮助东坡也出自于感恩的心态。当初高俅是苏轼的一个小书童。能在诗词大佬手下做一个书童那这个小书童也绝不是泛泛之辈。所以东坡也极力为其创造机会用心推荐。这才有日后高俅逐渐飞黄腾达的地位。当高俅如日中天时。他只能雪中送炭又怎么能落井下石呢。这也是当时宋朝文人大夫的普遍素养。其次就是不提还得提的东坡为人处世的胸怀和魅力。也很大程度上感染了高俅。乌台诗案时大宋朝廷有影响力的大臣们都替苏轼求情。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劝皇帝:盛世不可杀人才。老苏最高的女粉皇太后也亲自出面求情。那阵势有谁能如此受到追捧和青睐。唯东坡也!如果高俅此时对东坡落井下石还不得让天下人唾弃死。已经是地位很好的高俅岂能做那种傻事。其三那就是高俅也是从内心钦佩东坡他老人家的才华。惺惺相惜心心相认。所以从任何理由任何方面上高俅都不可能不帮助东坡而去陷害苏轼的。


谢邀!

《水浒传》中,高俅因为自己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豹子头」林冲的妻子,而引出林教头「逼上梁山」把名声弄的臭不可闻。

其实,高俅在历史上虽然不算个好官,但比起蔡京、童贯、梁师成、王黼、朱勔、李彦这「六贼」来还是要强许多。当官的权臣贪腐、损公肥私的行为古往今来有几个干净的?

在《水浒传》中,高俅的发迹离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小苏学士」,「小苏学士」小说中没有写叫什么名字,但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历史上的高俅也是苏东坡家里的一个小厮,不过才华还挺不错,毕竟经常和大学士苏东坡在一起,常给苏东坡研研墨、抄抄稿子,而且「蹴鞠」相当有水平。

苏东坡这个人文学水平超级一流,但有文人的通病,官场那一套就玩不怎么好,王安石变法,他看到百姓苦难表示反对,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那一套他也抗议。新法旧法没有一个满意的,朝中就全是对头了,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官越做越小,最后还弄出个「乌台诗案」,让人差点整死。不过苏东坡好就好在爱惜人才,在他眼里「天下无贼」,就是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的。只要有一点长处,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苏东坡都能交朋友。

这个在大家看来是缺陷的特点也让苏东坡沾了光。返回去再说高俅,苏东坡得罪了改革派被发放外地前,感觉不能让高俅这个聪明的小伙子受委屈,就把他提前安排到自己的好朋友王诜,即小说中的「小王都尉」(人家是驸马爷)那里混前程。结果就和小说中描写差不多,因缘际会,受到了端王赵佶的赏识,端王继位成了宋徽宗,高俅的春天来了,一路「火箭炮」似的高升,从节度使到枢密使,殿前使(太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高俅的老爹都提拔成了节度使,子弟们最差也是「处级」以上干部。

这一切都是拜苏东坡所赐,高俅这个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苏东坡发配外地做官,亲戚子侄到京城,高俅都要亲自款待,「乌台诗案」苏东坡差点给政敌整趴下,也多亏了高俅里里外外摆平,才免了苏东坡的大罪。

所以说,人还是能帮人处且帮人,真说不来关键时候会有谁能「回报」一下。

原创不易,转载请著名出处。(图片来自网路,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无论多么大奸巨恶之人,都不会把所有人都当做对立面。

高俅也是一样,他铲除异已,排挤同僚,那是因为他们挡了他的官道和财路,他必须有一套势力,象苏东坡这类官员,只要不是敌对,应该都是他拉拢的对象。

苏东坡对高俅有举荐之恩,当初是苏东坡把他推荐给徽宗皇帝的姐夫,才一步步混到这个高位的,知恩图报,这也是人之常情吧。


高俅做过苏东坡的门客,而他发际就是去了王诜那边,也是苏东坡推荐的。这个王诜是宋神宗的妹夫,宋徽宗的姑父。所以高俅一直记得苏东坡的恩情,不忘苏氏,每其弟子入都,则给养恤甚勤。人无完人,奸臣也不可能坏到干什么事都坏…


因苏东坡的推荐,才有高俅以后的发。所以高俅感恩,帮苏东坡。


谢谢邀请,我怎么不知道高球救过苏东坡,我只知道在苏东坡晚年,曾推荐过高球,当时的高球还是个小罗罗,本前途未卜。通过苏东坡的推荐,他才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了!应该是苏东坡帮助过高球吧!


高俅啥时候救过苏东坡?按照高俅的性格也不大可能,高俅起初只是苏东坡的书童,并不受苏东坡待见,否则也不会把他送给王太尉,应该说那时候高俅应该多多少少怨恨苏东坡。至于后来遇到臭味相投的端王那都是后话,高俅得势以后不像搞王进那样搞死苏东坡就已经很仁慈了,绝不会伸手帮他。


高俅是苏东坡的书童出生,不救能行么?宋代的主仆意识还是很强的,现在就是亲娘老子,也有不救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