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到的并不多,仅仅在《李将军列传》里有所提及。但从这简要的文字里却可以看到,一些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那就是李陵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弃子。

李陵善于骑射,爱护士兵。汉武帝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就任用他为八百骑兵的长官。李陵曾经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看到匈奴踪影而回来。

我记得还有一个人也曾干过同样的事,只不过他大获全胜,打得匈奴闻风丧胆,并因此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霍去病。

汉武帝任命李陵为骑都尉,率领丹阳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授射箭,屯驻防御匈奴。汉武帝让李陵训练士兵、防守国土,并没有想让他成为手中的一柄利剑。李陵和汉武帝刘彻之间的关系,可不像黄晓明饰演的《大汉天子》中那么密切。李陵对此并不甘心,李家的门第声望日益衰落,只有靠自己才能挽回尊严,同时替自己的爷爷李广洗刷耻辱。在李陵看来,机会终于来了,可是他没有想到,所谓的机会不过是弃子之命罢了。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山。汉武帝同时派李陵率领射手和步兵五千人北出居延一千多里,想用来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力量阻击贰师将军。汉武帝的动机很明显,就是要让宠妃李夫人的兄长李广利建立不世之功,为封李广利创造一个理由和借口,而李陵不过是汉武帝的一个弃子,让李陵出战,目的不是为了让他建功立业,而是让汉军减少损失。

李陵到了预定的期限往回撤兵,却遭到了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大军的围攻。李陵只有五千人箭射完了,兵士死了一大半,但他们杀死的匈奴兵达到了一万多人。李陵边退边战,不停顿的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距离居延海一百多里时,匈奴截断了通路。李陵的部队缺少粮食,而救兵又迟迟不来,匈奴加紧攻击并劝降李陵。李陵说:「我没脸面回报皇上。」于是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军覆没,其余逃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一向听说李家的名声,看到他打仗又非常勇猛,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让他显贵。汉武帝听到消息,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及全家,从那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的世人曾做过李氏门客的,都深深的感到耻辱。我们每天都会面临无数的选择,而我们选择的不同就决定了我们的结果不同。李陵在投降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汉武帝会将李氏家族斩尽杀绝。在我看来,李陵的政治头脑不够清醒,他单纯的认为自己已经足够尽力,几乎拼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这时候不得已而降,汉武帝会念在李家几代的功劳上免除其罪,而自己也可以获得日后反戈一击、回归大汉的机会。但事与愿违,李陵的投降和李广利的失败让汉武帝颜面无存,他必须要找到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而这个最佳人选就是早已被定为弃子的李陵。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请战之因

公元前99年夏,汉武帝发动了天山之战。此战的主力兵团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的三万精锐骑兵,目标是出击位于新疆天山的匈奴右贤王部。为支援贰师将军,汉武帝刘彻安排骑都尉李陵部担任主力兵团的辎重运输部队。李陵认为所部尽皆荆楚勇士,堪当汉军精锐,所以,「愿得自当一队」、独挡一面,不愿做后勤辎重部队。此外,作为名将之后、驻边多年的李陵,也不愿意做贰师将军李广利的陪衬。所以,李陵主动向汉武帝请战,出击匈奴兰腹地,以策应主力兵团。

出征嫌隙

据说,汉武帝「壮而许之」。对于为将好战,汉武帝是极为欣慰的,大加鼓励并答应了李陵的请战。同时,汉武帝安排强弩都尉路博德担任李陵部的支援部队,策应李陵部。李陵瞧不上贰师将军,不愿做李广利的陪衬。而强弩都尉路博德也瞧不上李陵,不愿做李陵的陪衬。所以,路博德就上书汉武帝,认为匈奴正值秋高马肥之时,不宜出击,建议到明年春天在出兵。

汉武帝便认为是李陵怯战后悔请战,所以才怂恿路博德上书而迟滞出兵。于是,强令李陵部于九月出击匈奴,并且规划了行军路线,出兵至浚稽山南的龙勒水,「徘徊观虏」,若没有发现敌踪,便沿著赵破奴走过的故道返回降城,并安排骑兵随时上报情况。这个出征嫌隙,不仅震怒了汉武帝,而且仓促催战的结果就是忽略了支援部队。之前的战略规划,李陵部出击,而路博德部在后方策应支援。而现在这个战略规划,就没有路博德部什么事了。

鏖战草原

李陵部在浚稽山一带遭遇到了匈奴的单于主力兵团。首战便是五千对三万的鏖战,但李陵部当仁不让,杀退单于兵团。再战,则是五千对八万的鏖战,李陵部继续勇猛作战,仍旧未能让匈奴占到便宜。之后,就是李陵部边打边退,向汉地边郡靠拢;而匈奴单于军团则紧追不舍。其中,多次接站,但李陵部不仅敢战而且能战,多次杀退匈奴骑兵的进攻,而且所杀过当。但是,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家人遭戮

得知李陵兵败被俘,汉武帝震怒非常。司马迁的极力劝谏,非但未能平息武帝怒火,反而被认为是诋毁贰师将军。于是,汉武帝将司马迁处以腐刑。

但是,后来汉武帝还是醒悟过来,认识到李陵兵败被俘是没有支援的结果,是因为老将路博德在耍滑头。

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于是,汉武帝派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试图接回李陵。可惜,所用非人。公孙敖不仅打仗没本事而且办事也不得力。在匈奴腹地转了一圈,抓了个匈奴俘虏随便审了一番,就赶紧跑回来,报告说李陵已经投降匈奴,而且正在帮著匈奴练兵。于是,汉武帝当真是震怒了,「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实际上,那个投降匈奴而帮匈奴练兵的是一名叫李绪的将军。但是,武帝一怒,陵家族灭,所以李陵这个名将之后的少年将军便再也不能回到中国了。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并娶了单于的女儿,并且深得单于赏识。

汉昭帝时,与李陵交好的霍光、上官桀等人辅政,所以派遣陇西人任立政前往匈奴,试图接回李陵。但此时的李陵已经心灰意冷,担心再次受辱,不愿再回中原。

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

总结原因

李陵愿效仿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沙场而少年得志。但是,李陵有很多先天不利,无法模仿骠骑将军:首先是兵种的问题,李陵的步兵能够与匈奴鏖战,但无法速战速决和快速撤出战场,但是霍去病却可以。其次是关系的问题,霍去病上得朕宠、下得卫青护佑,所率必精兵、所选必精骑、所战必多方策应,而李陵不仅没有战马而且没有策应。这便是李陵兵败之因。

被匈奴俘虏而后返回中国,再受重用,也是可以的,比如牧羊北海的苏武。但是,李陵则不同,他已经对大汉帝国的朝堂政治失望之极了。李陵家三代为将,爷爷李广终生未得封侯且自刎而死;自己仅一次战败,便全家族灭。此等境遇、此种失望,李陵当真无心再回中国了。


谢谢邀请!

李陵投降匈奴的原委对错,说来话长,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说清楚的,甚至涉及到李家三代和汉武帝之间的恩怨。

李家世代为将,其先祖便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名将李信。他作为和嬴政年龄相近的少壮派将领,非常受始皇的信任和重用,曾经追随王翦、王贲参与了灭赵、灭燕、灭齐的战争,更是亲自率兵深入辽东俘虏了燕王喜。但大家知道李信,却更多的是因为他率领二十万秦军灭楚,却惨遭大败,贡献了秦始皇灭六国期间最大的失败。

这导致了本来有机会和王翦并肩的他,却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不仅没有得到独自立传的机会,其生平更是只能在他人的传里看到寥寥几笔,连最后的结局都不为人知。但李家的厄运并没有到此结束,反而是刚刚开始。

《史记》记载,作为李信的子孙,李家世代擅长射箭,而李广因为长得身长猿臂,武艺射术更是无人能及。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的身份成为武骑常侍。

由于李广冲锋陷阵,骁勇善战,能够手搏野兽,孝文帝曾感叹到:「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时代何止是万户侯!」而这生不逢时四个字可以说是一语成谶。

汉景帝时,李广为骑郎将,追随周亚夫和吴楚军作战,有斩将夺旗的功劳,后徙为上谷太守,开始了与匈奴之间倾尽毕生的战斗。

但是李广致命的性格缺陷,决定了他日后「李广难封」的悲剧。一是李广为人沉默寡言,不懂得讨好上司;二是他喜欢身先士卒,亲自和敌人搏杀。这导致了李广无法成为一名能够统帅千军万马的合格将领,也就是说缺少帅才。

为此典属国(官名)公孙昆(魂音)邪曾专门上书说:

「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因此李广被调为上郡太守,之后历经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但每到一地,李广都以骁勇善战闻名,这虽然没有让李广的官位更进一步,但却让他在匈奴中有很高的威名。

《史记》有载: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这也是飞将军李广的由来。

后来景帝驾崩,武帝继位,并有意对匈奴动武,李广才在众臣的推荐下,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和程不识一起以边太守的身份同时担任将领。但是李广在匈奴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以至于只要知道是李广率兵,匈奴都会集中兵力优先攻击,所以导致李广始终没有太大的功劳。

而另一边,和李广一起从军,名气远远不如的从兄弟李蔡,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丞相,封乐安侯。甚至李广曾经的部下也有多人封侯,就是儿子李敢也因军功被封为了关内侯。这导致了包括汉武帝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是李广的命不好,运气差。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大战,派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出击匈奴本部。李广得知后数次上书申请出战,一开始都被汉武帝以年老为由驳回,但后来实在架不住了,就同意李广出战。但是又偷偷告诫卫青,说李广年龄大了,运气又不好,不要让他单独领军出战。

《史记·李将军列传》: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所以,卫青就命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从道路迂回,水草不足的东路进军,其实也是为了调开李广。李广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自己是前将军,按理应该作为前锋,参与和匈奴的决战,要求卫青更改调令。

而当时曾经救过卫青一命的公叔敖因为战败被夺去了爵位,卫青就有意想帮他一下,让他以中将军的身份随自己一同出征,也好分他一封功劳,就不答应李广的要求。李广认为卫青以权谋私,对他非常恼怒,便与赵食其合兵后不辞而别从东路出发了。

结果,李广的运气也是真的差,由于缺少向导,就又迷路了,先出发的他反而落到了卫青的后面。直到卫青与单于大战结束,单于逃跑,卫青回军渡过了沙漠,才碰上了李广。

《史记·李将军列传》: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卫青在这件事上其实是理亏的,所以也没有责怪李广,派将军府长史送了粮食和酒,顺便问问迷路的原因,毕竟要给汉武帝写报告。但是因为有了之前的事,李广就认为是卫青故意针对自己,再加上提到过李广的性格不善言辞,就没有回答。

长史就责成李广的幕府尽快对此事做出报告,这下李广彻底怒了说:「将士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了,我亲自去和大将军说。」但回到幕府后,就对将士们说:「我一生和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这次有幸和大将军一起对战单于。结果大将军调我走迂回的道路,偏偏我又迷路了,难道不是天意吗!我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受那些文官小吏的侮辱!」说完便自刎。

李广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当户、李椒和幼子李敢,前两人当时已经去世,只剩下李敢。李敢是霍去病的部下,认为是卫青故意调离李广,并使自己的父亲含恨二是,于是就把卫青打伤了。卫青本身有愧,又理解李敢的丧父之痛,就把这件事隐匿了下来,没有追究。但是霍去病年轻气盛,看到舅舅被自己的部下打伤了,就借阳泉宫狩猎的机会,射杀了李敢。汉武帝因为宠幸霍去病,就对外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竟然把这件事生生压了下去。

有意思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除。

用此春秋笔法,恐怕有意暗示李蔡因侵地一案下狱自杀,和与李广是同族兄弟的身份脱不开干系。

而且李敢的死虽然被汉武帝有意隐瞒,但是箭伤和鹿撞伤差别实在是明显,李敢的死因也就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秘密。

如此一来李氏三条人命,算起来都和汉武帝这一家子有关,难免会在汉武帝心中留下结缔,也成为了之后,他会相信李陵投降匈奴的主要原因。

回到李陵这里,他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同样善于骑射。汉武帝认为其有李广之风,估计也是为了补充,就让他率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两千里,观察地形。沿途没有遇到什么敌人,顺利返回后被升为骑都尉,并给丹阳兵五千人,屯住于酒泉、张掖一代练习射箭。

几年后,二军将军李广利率兵三万攻打右贤王,汉武帝命李陵为其输送粮草。但李陵希望能领兵至兰干山南独自作战用以分散匈奴的兵力。汉武帝表示自己发兵太多,已经没有足够的马匹可以分拨了。李陵却说自己不需要马匹,只要率领自己的五千步兵,就可以以少胜多,直捣单于王庭。

汉武帝被李陵的勇气感动,便让强驽都尉路博德作为李陵的接应。结果路博德认为自己是老将,羞于做李陵的后备,便上书对汉武帝说:

「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

汉武帝看到路博德的奏章非常生气,认为李陵是在自己面前做样子,现在又让路博德上书,其实是自己后悔了。便让路博德引军去河西,守「钩营之道」,再让李陵九月便出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察敌情,如果没有情况,就按赵破奴的路线抵达受降城修整。并要求李陵把路上看到的,还有到底和路博德说了什么,都报上来。

于是李陵就带著五千人出发,向北走三十天来一直到浚稽山,并把沿途的山川地形都画了下来,派骑兵陈步乐回朝禀报汉武帝。听到李陵带兵有方,将士死命效力,汉武帝这才转怒为喜。

但是另一边李陵却在浚稽山遭遇到了匈奴单于,被三万骑兵包围。《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如此强的战斗力,单于都以为遇到了汉军的主力,于是便又召集了左、右贤王共八万骑兵一起围攻李陵。

于是李陵开始边战边向南退走,《汉书·李广苏建传》:

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之后再沿著以前的龙城道走四五天,遇到大泽葭苇(芦苇),匈奴于是在上风处放火,李陵便也叫人放火,用以火攻火的办法烧出一块空地,才得以自救。

然后李陵又退到一座山脚下,单于在山上,命其儿子亲自领兵攻击。李陵借助树木防守,又杀死数千人,并用强弩射退山上的单于。

此战中,李陵军抓到一个俘虏,审问得知,单于以为李陵是引诱他们南下,害怕有埋伏。但是其他当户认为,单于几万人马打不下数千的汉军,以后会使汉军更加轻视匈奴,应该在山谷中加紧攻击,而且离平地还有四五十里,即使攻不下,也可以顺利撤退。

于是之后,匈奴的攻击更加频繁,甚至到一天数十次的程度,但也留下了伤亡两千人的代价,这导致匈奴不得不考虑撤退。

但就在这个时候,李陵军中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遭到校尉的凌辱而投降了匈奴,透露了军中的虚实。匈奴知道了李陵军箭矢将近,又无援兵,于是继续猛烈攻击。汉军冒著匈奴如雨的箭矢继续南行,还未至鞮汗山,五十万箭矢一天就射完了,只能弃车步行。

这时汉军尚有三千余人,但是都已经筋疲力尽,弹尽粮绝。李陵只能率大家退入峡谷,由于缺少箭矢,又失去了战车的防护,汉军的伤亡开始迅速上升,单于又命人垒石堵住路口。

陷入绝境的李陵决定做左后一搏。到了黄昏,他换上便衣独自出营,打算刺杀单于。很长时间后,李陵又回来,叹息道:「兵败了,只有一死了。」于是有的军吏劝说道:

「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汉书·李广苏建列传》

浞野侯即赵破奴,曾兵败被匈奴俘虏,后逃回大汉。但李陵打断道:「你不要说了,我不死,就不是壮士!」其实李陵当时如他所说战死了也许会更好,可是没有如果。

李陵将珍宝掩埋,又砍断旗帜,收集了数十根箭矢,打算四散突围。结果遭到了数千骑兵的追击,校尉韩延年战死,于是李陵只能向匈奴投降,其目的应该如那军吏所说,仿效赵破奴日后再逃回汉朝。

最后李陵带出去的五千人,活著逃回去的只有四百多人。但却用一千多人的代价,杀死匈奴一万有余,如果不是箭矢用完,又外无援兵,胜负都难说。而且李陵战败的地方距离边塞只有一百余里路,却没有等到一个援兵。《汉书·李广苏建列传》: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所以李陵的战败投降是情有可原的,或者说汉武帝的责任更大。相比之下,同时被迫投降。夷陵之战中,黄权被吴军阻断归路不得已向魏军投降,刘备却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依然善待黄权家人,做的更好。

但是汉武帝得知李陵没有战死,而是投降的消息后,第一反应却是震怒,而不是信任,应该就是李广、李敢事件的影响,使得汉武帝内心中对李家人是不信任的,毕竟是自己的确有对不起李家的地方。

所以满朝文武揣摩汉武帝的心思,没有一个帮李陵说话的,只有司马迁一人为他鸣不平。不过其实司马迁不说会更好,一是上次因为小舅子卫青还有外甥霍去病的事,汉武帝对不起李家;二是现在司马迁越是夸李陵厉害,就越是凸显自己另一个小舅子李广利的无能,越是在汉武帝伤口上撒盐。两次事情相加,司马迁也许只是就事论事,但是听到刘彻耳朵里就变味了。所以《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不久之后,汉武帝自己也反应过来事情不对,就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想把李陵救回来。结果公孙敖无功而返,不知道是真的抓到俘虏,还是为自己脱罪的借口,就说:

「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这下坐实了李陵投降,汉武帝就把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儿女都杀了,李敢的儿子李禹也在巫蛊之祸时被诬陷要投奔李陵而被下狱处死。

后来汉朝有使者来到匈奴,说起此事,才知道当时为匈奴练兵的是李绪而不是李陵。于是李陵派人刺杀了李绪为家人报仇,大阏氏为此想杀李陵,单于帮助李陵逃匿到北方,知道大阏氏死后才回来。

单于以李陵正值壮年,便把女儿嫁给了他,立为右校王,李陵也开始穿匈奴的衣服,蓄匈奴人的发型。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辅政的霍光、上官桀和李陵是好友,便派人到匈奴想要接回李陵。但李陵表示现在自己已经是匈奴人了,并说:

「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李陵一开始应该是抱著诈降的目的找机会逃回汉朝,但是汉武帝几次三番的不信任,是断绝他归路的主要原因,加上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全都不在人间,更加断绝了他回去的想法,从诈降变成了真降。

后来,李陵在匈奴待了二十多年,于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其后代逐渐发展成一个大的部族。到了唐代有今俄罗斯地区的黠戛斯族前来朝贡,黑发黑瞳的他们便自称是李陵的后代。


在汉朝时期,西北部一直遭受匈奴游牧部落的滋扰,匈奴人凶猛彪悍、能骑善射,经常深入到汉朝境内烧杀抢略,朝廷也以和亲和派兵剿灭两手策略来应付,而在攻打匈奴的将领中最著名的当属李广一家几代人,他们一家人都尽力效忠国家,抗击匈奴,然而李广之孙李陵却最后投降了匈奴令人匪夷所思,他的爷爷抗击匈奴留名史册,那么李陵为何又要投降于匈奴呢?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江山飞将军李广,李广可以说是汉朝对抗匈奴的先驱,李广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其为「飞将军」,如果没有李广的探索就没有后来的大破匈奴,后来李广在战争中迷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所谓「虎父无犬子」,李广的儿子李敢也选择了从军,打击匈奴,很遗憾死于霍去病之手,其原因则是李敢因为父亲之死对卫青怀恨在心而打伤了卫青,卫青的外甥加爱将霍去病很不爽,在狩猎的时候直接射杀了李敢。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决定再次出兵攻打匈奴,派李广利率兵讨伐,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主动请缨,要像自己的爷爷那样,战斗在抗击匈奴的第一线,于是就给了他5000步兵随军出征。

李陵率领这5000步兵长驱直入,把李广利的大军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当他们孤军深入来到浚稽山时,正好与匈奴的主力部队相遇,当时匈奴有八万精锐骑兵,双方兵力十分悬殊,但李陵指挥军队镇定自若,且战且退,在战斗中射杀匈奴上万人,打得匈奴一度想退兵。

匈奴人不知道李陵的兵力虚实,这时投降匈奴的叛徒管敢告诉匈奴单于说,李陵孤军深入,早已弹尽粮绝,只需派精兵围攻即可,管敢出卖了李陵,李陵由于没有后援,在弓矢快用尽的时候,被匈奴层层围困,最终被迫投降。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从一开始来说,他是假投降,他想先留下性命,然后再见机行事,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可汉武帝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李陵就是真投降了,非常生气,而朝中大臣也纷纷落井下石,说李陵应该战死沙场,而不应该投降,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仗义执言,为李陵辩白求情,但司马迁非但没有说服汉武帝,反而自己还被牵连,结果被处以宫刑。

之后汉武帝又派公孙敖去匈奴打探李陵的消息,公孙敖他们在匈奴抓到了一个俘虏,这个俘虏说李陵在帮助匈奴训练士兵来对付大汉,汉武帝听后恼羞成怒,下令诛灭了李陵的三族。


而实际上替匈奴训练士兵的是早年天下匈奴的汉都尉李绪,并非李陵,这都是公孙敖搞的大乌龙,李陵本来想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汉朝,汉武帝此举也彻底的将李陵推向了匈奴一边,李陵怨恨汉武帝杀他家小,结果诈降成真,对于这么一个有战斗力的人投降过来,单于非常高兴,为他赐婚,于是李陵就娶了匈奴的公主拓跋氏,永远的留在了异国他乡,致死未归。

苏武到了匈奴后,匈奴单于派李陵去说服苏武,让他也投降,李陵就将自己「诈降成真」的前因后果说与苏武听,说他当初投降本身权宜之计,是想寻机挟持单于为大汉效劳,奈何汉皇不懂我心态,杀我全家,绝我归路,所以苏武在归国后,屡次替李陵辩解,并称赞李陵为当世英才。

等到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派人去匈奴劝说李陵,想让他回归祖国,但李陵考虑再三,还是没有回来,他只说了一句话「大丈夫不能再辱」大概是为自己的天下后悔吧。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二十五年,他既不参与匈奴的军事行动,也不为匈奴谋划一计一策,最终老死在异国他乡。

李陵虽说被灭了三族,但他依然有后代在世,那就是李穆,北周名将,累迁都督、大将军、柱国大司空,屡建奇功,公元581年杨坚受禅登基,封李穆为太师,位列三公,在当时是大家族。

李陵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因此在国外也有后代,而且地位还不一般,公元648年,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嘎斯朝贡团在酋长的率领下来到了唐朝都城长安,令人惊奇的是黠嘎斯酋长居然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代,可唐朝皇帝的先祖也是李广之后,竟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


因此李陵投降匈奴一事是事出有因,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包括个人的行为,也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 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率骑兵三万出酒泉,前往天山攻打匈奴右贤王。汉武帝本来想著让李陵给李广利护卫辎重粮草,而李陵则请求自率一支军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汉武帝却认为李陵这是不愿意辅佐小舅子李广利啊,便说「吾发军多,毋骑予女」,李陵却来劲了——谁要用你的骑兵了,给我五千步兵,我能横行匈奴!汉武帝高兴地答应了。

随后,李陵与匈奴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惨烈战役,《汉书·李陵传》记载了这场战争的始末——「杀数千人……斩首三千余级……复杀数千人,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要知道李陵只有五千人啊,在取得上述战功之后,李陵「士尚三千余人」,他们面临的是八万匈奴骑兵主力!

旷日持久的战争之后,李陵部队已经没有任何可用的武器(他们只能用木质车辐作战),没有任何援兵,并且被围困在山谷之中,所以李陵让自己的部下四散突围,自己则最终选择了投降(投降之前也曾说过「吾不死,非壮士也」)。

至于李陵的这次投降是真降还是假降,史学家众说纷纭,反正司马迁等人认为李陵是假降,他认为「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司马迁的这番解释让汉武帝更加震怒。

但是呢,后来汉武帝也逐渐冷静了下来,他知道李陵投降的主要原因就是汉朝没有派人前往救援啊。于是他开始采取补救措施——「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这个举动证明了汉武帝已经原谅了李陵。

然而,李陵事件再次发生转变——汉武帝诚心诚意地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孤军深入匈奴,要接李陵回国。公孙敖却无功而返,并找了个借口——我才无功而返的原因是李陵正在替匈奴单于练兵!

于是,汉武帝感觉李陵是「出卖我的爱,你背了良心债」,下令「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此后,李陵才真正的投降了匈奴,终身再未踏入汉土一步。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飞将军」李广之孙。

说起来李陵也是名将之后,从少年从军只到前99年,也就是说李陵35岁之前都在为汉武帝刘彻卖命,也为了他爷爷李广的封侯愿望而战,所以在汉朝时积极求战,可能打死也想不到会有投降匈奴的一天。

前99年,李陵奉命出征匈奴,带五千步卒为偏师出征,结果遇上匈奴单于带领的8万大军,打是打不过,逃也逃不掉,因为是步卒,匈奴为骑兵,后无援兵,距离边塞又远,8天8夜只能且战且退,直到被围。至天亮强行突围,力竭被俘。

到此时就没法再为李陵辩解,因为你确确实实投降匈奴了。而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从刘邦被围白登山开始,汉朝从(前206年)建国到汉武帝时期,大概80年间,一直受匈奴压制,甚至吕后都被匈奴调戏过。自此汉朝一直视匈奴为仇敌,而汉朝儒家的公羊派甚至宣扬不但当代的仇可以报,即使百世过后依然可以报仇。即所谓「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所以李陵可以战死,绝不可投敌,整个大汉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投降仇敌。

刚开始,汉武帝不相信李陵投敌,大家都以为是李陵身在匈奴营心在汉,只到听闻李陵在为匈奴练兵的消息(假消息,实为李绪),汉武帝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李陵听闻后,也就死心待在匈奴。


起初李陵战败投降,应该是诈降。

天汉二年(前99年),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李陵率五千步兵押运粮草,到浚稽山扎营。后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率军奋力厮杀,最后仅有李陵、韩延年与十多名壮士冲出重围。匈奴派上千骑兵紧追,韩延年战死,李陵下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余人。

李陵战败后,边塞把情况报告了朝廷,得知李陵已降匈奴,汉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骂李陵,汉武帝以李陵之事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则认为李陵孝顺,讲信义,常奋不顾身以赴国家危难,有国士之风。之所以投降,是为了保全性命,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也就是诈降。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诬罔,是想为李陵说情,于是把司马迁下狱施以腐刑。

很久以后,武帝悔悟到李陵当时是无救援所致。本来李陵出塞之时,汉武帝令强弩都尉接应,因受了奸诈老将奏书的影响又改变了诏令,才使得李陵全军覆没。

后来汉武帝诛杀全家,诈降变真降。

汉武帝得知真相之后,派使者慰问赏赐了李陵的残部。一年后,汉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深入匈奴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汉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其实,帮匈奴练兵的其实是李绪,原来的汉朝塞外督尉)武帝听到后,不经调查,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

李陵全家被汉武帝诛杀,加之匈奴单于并没有把李陵当俘虏看待,对他有理由加,尊为上宾。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成了掌权的贵族。自此李陵算是真正成为了匈奴人。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您好!

李陵投降之事说来话长,且听我慢慢道来 。

话说李陵是李广之孙长大后也跟父辈一样从军入伍也是善于骑射爱护部下,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遗风,就让他带兵抵御匈奴,公元前99年当时汉武帝就派自己的舅子,二师将军李广利去跟匈奴打仗,打仗得有人送辎重,汉武帝就觉得李陵不错,但李陵不情愿,所以他就跟汉武帝说不如你让我带一队人马去吸引匈奴的兵力,不让他们集合全部兵力攻击贰师将军,汉武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能减轻李广利的压力但是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汉武帝已经没有多少骑兵可以再派给李陵率领了,李陵说你不用给我骑兵,给我五千步兵就行。

于是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与三万匈奴骑兵遭遇,匈奴包围汉军于两山之间,骑兵是匈奴单于亲率。汉军以辎重车为营,布兵余帐外,前列土兵持戟,持盾护卫阵型,后军持弓箭杀敌,匈奴向汉军发动进攻,结果遭汉军千弩急射,匈奴死伤惨重,被迫退走上山,汉军趁势追击,据说杀匈奴千余人,单于大惊,三万骑兵,吞不下几千汉军,急调八万余骑兵来攻李陵,李陵且我且退,伤重的就卧于车,伤轻的推车,没伤的战斗。但在这时李陵发现不对,我们还没呈现败象,怎么士气有点低落。

《汉书李陵传》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

古人认为军中有妇女,是最不吉利的事。于是就派人查,果然,刚出征的时候一些士卒的老婆跟著来了藏在车中,李陵大怨,上战场带老婆能玩命吗?于是下令把这些个老婆全部处斩。

第二天跟匈奴在战,又斩千余骑兵,过十几天汉军到一个大泽附近,泽中多芦苇匈奴顺风放火想烧死汉军,但是汉军也放火烧掉周围的芦苇得已自救,后汉军退到一个山上,李陵与匈奴战于树林之间,史籍上说又杀数千人,汉军发连弩射向单于,单于害怕,问部下。

《汉书李陵传》,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

单于怕有伏兵就想撤军,但手下讲,我们这么多人都拿不下李陵,就太没面子了,以后汉朝会越来越看不起我们,于是单于下决心跟李陵再战,两军一日战数十次,汉军又杀两千多人,匈奴单于一看,形势对自己不利,就又想撤兵。

就在这时改变李陵军命运之事出现,一个小校被自己的上司责罚,一气之下降了匈奴(真是小人物改变历史呀!)就把汉军虚实告诉单于,单于一听大喜原来汉军没有伏兵,就这么几千人于是就派骑兵合攻汉军。一天之内汉军弓箭用尽,只好肉博退到谷内,这样以来汉军在谷中匈奴在山上,汉军被阻断后路。单于率兵隐藏在汉军身后,向汉军投石汉军多数战死,重伤无数,到黄昏时,李陵便衣独步出营,视察回来悲叹,说兵败死就死吧。这时有军官讲,您威震匈奴天命不能如愿,以后找一条返回去的道路也不是不可以。

李陵说,吾不死非壮士也。随后下令半夜突围,但匈奴数千骑兵追击,一看事己至此也没有换回的余地,仰天长叹,天恩未报却要战死于此,转念一想大丈夫死了容易,可功业不成,匈奴末灭,不如留得有用之驱,待有机会再报国恩,所以就没死被匈奴俘虏后投降。

最后结果:

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汉朝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诛杀,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后来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被且鞮侯单于封为坚昆国王,做了右校王。前89年,与远征匈奴为主将李广利分兵的商秋成带领的三万汉军打过一仗。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李陵少时同僚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李陵回国,李陵"恐再辱",拒绝回大汉,遂于前74年老死匈奴。

李陵投降可能也是情非得已。至于为什么选择投降而不是战死,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攻打匈奴右贤王,李陵则领兵(射手和步兵)五千,深入敌境,牵制匈奴,策应贰师将军。按原定计划回撤时,不料遭到匈奴单于率领的八万军队围攻。李陵只有五千士兵,箭尽粮绝,杀伤敌人万余,自损一大半。李陵且战且退,持续战斗八天之久。在距汉朝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阻断了回路。情势万分危急,匈奴劝降。李陵说,我无颜回报皇上。于是,投降匈奴。他私下自言,此为诈降,欲择机劫持匈奴单于以报汉武帝。李陵久陷匈奴,音问断绝,汉武帝竟听信传言: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实为另一李姓汉降将所为,李陵后来派人杀掉此人。)李陵最终决意投降匈奴,接受匈奴委任,是因为汉武帝刻薄寡恩,杀了李陵母亲、妻子及全家。


「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有名的将领,李广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李广因多次带兵抵抗匈奴闻名,但是李广难封,李广家族的结局也不太好。

《史记》: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公元前99年,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大军运送粮草。但是李陵拒绝了,他请求带领一支军队,汉武帝好高兴就答应了他。

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军驻扎在两山之间,经多场战斗后,李陵与韩延年带领少数人突围,但是匈奴数千骑兵紧追,韩延年战死,李陵长叹:「我无脸面去见陛下呀!」于是下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余人。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很生气,于是杀了李陵一家,李陵听到消息后原本诈降的他,于是真的投降了匈奴。

那么敢于领兵对抗匈奴的李陵,为何投降匈奴了呢?

《资治通鉴》: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

李陵投降的前提:首先是主动出击,孤军陷于敌众;二是战至五十万矢皆尽,壮士从者十余人。李陵屈节不能说没有他急于立功的心理因素,但汉武帝刘彻本人好大喜功,令其孤军进军浚稽山也是一大原因。其后误信公孙敖诛其全家,就未免过分,亦断了其归汉之路。

客观的说,李陵的投降只不过是为了保存部队实力的无奈之举,一旦汉武帝大兵到,李陵一定率部内应,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然而汉武帝对于李陵寄予太多厚望,听到李陵投降后,非常生气族灭了李家,使得李陵无家可归,李陵无奈,假投降也变成了真归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