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无论是谁,每到春节时可以说的上是全民都在热热闹闹的过节,春节可以说得上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了。普通人过春节我们都很熟悉,像沈从文、鲁迅、张爱玲这样的文学名人是怎样过春节的那? 沈从文曾经在《忆湘西过年》中曾经描述过关于自己老家的春节习俗。

全文大致内容如下:

我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

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没资格参与这种活动,只能在旁边呐喊助威,有时候自告奋勇帮忙,可以拿个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经算是运气极好了。

最后集中到个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著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

大家可以看到这是沈从文家乡的春节习俗,除了全国通用的一些,还有就是像「送灯」「烧灯」这样的地方习俗,以我们的传统观念,就算是离开了故乡在春节这一天也会按照自己故乡的习俗来过。

至于鲁迅,他孩提时对春节特别盼望,但是成人后他却因为一直漂泊而不重视春节,等到在上海定居,并且跟许广平结婚后才开始正式的过春节,鲁迅的春节总是有些不同,据他的朋友描述,鲁迅过春节,除了去拜访亲友、同道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习惯。

一是买书,从1901年春节他作了《祭书神文》一诗,表达了自己读书的志向,从此之后他每次春节都会去书店淘书,直到去世。

二是避难,1931年,鲁迅曾经因左翼作家柔石等人被捕而被牵连,他全家在上海花园庄旅馆的斗室中待了一个多月,就连春节都在那里度过了。1932年的春节也是在避难中度过的。

三是放鞭炮,在鲁迅的日记里有过多次春节放花炮的记载,尤其是有了儿子海婴之后,放炮更是成为了必然。

鲁迅年轻时由于偏激,曾经非常反对春节,等到中年之后,才逐渐心平气和下来,多年的漂泊让他对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有了充分的肯定。

至于张爱玲,她似乎不太喜欢春节,在她的多篇作品之中都充满了对春节的调侃,这与她在生活的环境是很有关系的,生于乱世这让她心中多少有些伤感,年幼时家中过春节总是没那么重要,父亲总是在春节那一天带著姨太太外出赌钱,这令她儿时对春节的回忆总是不那么美好,这也难怪她在在十八岁的春节前夕,逃离了父亲,奔向了母亲的家。

以上三位文学名人,对春节的态度不太相同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生于乱世有的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节日上,有些人则因为一些经历对节日没那么重视。


也是一家人三十晚上吃饺子,凌晨放鞭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