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君答题:-)

这个是民国版的「不忘初心」。按辜鸿铭的原话大意是蔡元培身为前清翰林,作为体制内的高端人士,却毅然决然放弃社会地位以及优厚待遇,投身革命始终如一,这种一条道走到黑的做派让人佩服;

而辜鸿铭自己,回国后做张之洞的幕僚,跻身于清朝官僚阶层,满清灭亡后他依然留著辫子表示不忘满清皇恩,尽管当时已经是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场面,辜鸿铭依然留著辫子,不顾世人眼神,这种始终如一的节操也是难能可贵的。

辜鸿铭如此说,其实是在反讽那些随风倒的投机分子。

我们从张勋复辟就能看出来端倪。民国成立后,革命党人提倡剪辫子,于是大街上到处都是短发或平头,有些人尽管留恋满清留著辫子,但也是把辫子藏在帽子或者蜷缩在衣领里面,唯恐被革命党人「抓现行」。

张勋复辟后,京城假辫子行情看涨,甚至偷偷溜回来投机复辟的康有为都是用假辫子「面圣」,大家请看,铁杆保皇派都剪去辫子,节操何在?信念何如?

辜鸿铭说这番话,用意是在彰显「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的节操,至于是保皇还是革命,倒是另一个话题了……


辜鸿铭的这句话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说的,原话是:「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很多人认为辜鸿铭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蔡元培对他有知遇之恩,否则他可能会说中国只有他一个好人,我个人却深不以为然。

辜鸿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学贯中西,纵横古今的人,辜鸿铭头上有一大堆的博士头衔,据说总共有十三个。同时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语等八种语言,在语言方面似乎有著天赋异禀。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英国的爱丁堡大学等等都曾留下他刻苦攻读的身影。名校、名师再加上个人的悟性造就了一位出类拔萃的天才。这样的人才,就是放在当今,也不可多得。

窃以为,辜鸿铭说这番话,绝非因为感恩蔡元培,而是发自他的内心。辜鸿铭虽然攻读的是西学,但是他是一个真正洋为中用还排洋的人,在老外面前,腰杆一直就很直,骨头很硬。

他内心一直非常推崇汉学,曾经把三字经、千字文等译成英语,在课堂上教学,读出来跟唱歌一样,把同学们笑得东倒西歪,却也乐此不倦,收到了教授英语的意外效果。

在辜鸿铭身上,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他是一个全盘西化的人,但却是一个保皇党。他回到中国后,除了工作就是研究经史子集,在外国学者眼里,他是一个狂热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文化代言人。或许因为他维护中国文化的狂热,显得有些一味地复古,政治上相当幼稚,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派,甚至为慈禧大唱赞歌。

当世人都在以空前的热情追随革命新潮、与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诀别时,他却拖著一条灰白小辫、带著一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以这样一个滑稽的身影固执地出现在行人的视线里。古怪狷狂的他不仅把少年留洋时所穿的西服革履悉数锁进了箱底,还在赠给张勋的对联里自鸣得意地吟道:「荷尽已无擎雨盖(指清朝官帽),菊残犹有傲霜枝(指辫子)。」

而且其人格非常孤傲,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时,自任大元帅。辜鸿铭在别人的引荐下见到了张作霖,那位匪气十足的张大帅倒是对辜鸿铭一身油光锃亮的清朝服饰和一条灰白的小辫子很感兴趣,但是不知此人有什么来头,见面就冒失的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马上联想起当年张之洞对他的礼遇,很是对张作霖这种土豪有些不屑,独自拂袖而去。

辜鸿铭是第一位致力于向西方介绍中国典籍、中国精神的人,因此,在西方人眼里,尤其在德国人眼里,他是东方文化的两大代言人之一,另一位就是印度的泰戈尔。他曾与泰戈尔同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还曾被印度的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林语堂有一番评价辜鸿铭的话,我以为甚为中肯:「辜作洋文、讲儒道,耸动一时。辜亦一怪杰矣!其旷达自喜,睥睨中外,诚近于狂。然能言顾其行,潦倒以终世,较之奴颜婢膝以事权贵者,不亦有人畜之别乎?」

当然,辜鸿铭要不是因为逆革命浪潮而动的原因,原本也堪称一代大师,他还曾把《论语》、《中庸》、《大学》等经典翻译成外文,并著有英文典籍,如《春秋大义》等,在国外引起了轰动。另外他生平还有很多有趣的轶事,这里无法一一列举。

关于他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两句话的原因,我认为他是从人的品格的角度认识的,蔡元培先生学的是汉学,并考取了翰林却因为理想偏偏要去搞革命,而「我」学的是西学,却也因为理想走上了「保皇」的道路。他和蔡元培既是代表的中国当时的两种理想,同时也是代表的中国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类人。他与蔡元培虽然各有坚持,但是相互尊重,都没有拘泥于自己所学的知识,都是以自己认可的拯救中国的方式去为国家的未来努力。

所以他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并不仅仅是局限于他和蔡元培两个人。


辜鸿铭对此的解释是:

蔡先生点了翰林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而我自从跟张之洞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这种人哪儿有第三个?」 —晚近中国名人逸闻录

意思是蔡元培先生从不愿做清朝的官,一心只在革命,一直都在坚持革命,没有变心,而我辜鸿铭呢?之前为晚清政府效力,现在还是在保皇,一直都在力挺大清,虽然我和蔡先生虽志向不同,但我们都没有违背初心。在晚清时期闹革命,在民国时期保皇,同样都会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但在辜鸿铭先生的眼里,他对中国好人理解是:陷入绝境却还一直坚持的人都是中国好人!而他和蔡元培恰恰都是如此。

再举个典型例子,很多人在晚清时当官,食晚清政府俸禄,但革命烽火燃起时,却转向革命推翻清政府,比如袁世凯,原是大清新军统领,却在革命时推翻清政府,在辜鸿铭的价值观里,袁世凯便不是中国好人。

辜鸿铭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价值观呢?简单介绍一下晚清怪杰辜鸿铭。

他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后留学于世界各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在北大授课讲英美比较文学,也曾把多本中国名著翻译成外文,他上课时一开口,学生们都惊呆了,没听过这么漂亮的伦敦音,他的英语水平是当时全中国之第一人!

这样的一位牛人,他的思想却很怪异,比如他认为三从四德是好事情,三纲五常乃是天理,一个男人要娶四个女人,因为一把茶壶要配四个茶杯嘛,而且振振有词的说道:你们谁见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学生全部哗然,在民国初年的最高学府,还有人教这个!

辜鸿铭还有恋脚癖,他十分喜欢妻子淑姑的小脚,辜鸿铭认为淑姑的三寸金莲是他的兴奋剂,他的文思泉涌都来源于淑姑的三寸金莲激发的灵感。

在蔡元培时期的北大,辜鸿铭上课时头戴瓜皮帽,拖著小辫子,长袍马褂拄著拐棍。民国时期的北大学生思想已经解放,在革命以后的青年人觉得这位老先生很怪异,这位旧社会穿著打扮的老头怎么能上讲台呢?学生都嘲笑他,你那个小辫子很像猪尾巴~老头只回应了一句话:「去除头上辫子易,去除心中辫子难」!

作为民国时期最高学府的北大,当时很多学生都看不起他,怎么能让这么保守的老头给我们授课呢?更有甚者建议将其逐出北大,但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却力挺辜鸿铭,蔡元培认为辜鸿铭是一位学者、智者、贤者,理应包容,不应该在个人生活习惯上去挑剔。辜鸿铭也视蔡元培先生为知音。这也不难解释辜鸿铭的那句话: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