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包拯,脑海里马上就是包青天形象,历史上的包拯确实是一位正义廉洁,铁面无私,眼里容不得沙子的清官,而欧阳修呢,宦海沉浮数十载,又是文坛领袖,洞悉人性,为人宽厚,有容人之量,俗话说宰相肚子能撑船嘛!

在如今的河南开封,在宋朝遗址开封府衙两侧有两座牌坊,一个是「包严」,一个是「欧宽」,形象的道明了包拯和欧阳修的性格特点。

欧阳修是宋朝有名的大伯乐,也欣赏提拔过包拯。而包拯对于欧阳修也是十分崇敬的。

至于说欧阳修鄙视包拯,大概是因为当时任御史中丞的包拯上两道奏章,弹赅张方平,宋祁使之两任三司使下台。宋仁宗就下诏让包拯兼任三司使。

这件事,以普通人的思维,不免怀疑包拯有私心。

欧阳修就上书宋仁宗,说「外议渲然」「舆论不容」。说「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己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

其实欧阳修也是为了保护包拯,他并不是指责包拯,因为这样的任命会毁掉包拯的名声,古代读书人最重视的就是自己的名节。

包拯去世后,他的夫人董氏讨厌欧阳修,甚至拒绝欧阳修为包拯写墓志铭。只能说两个人性格不同,做事方式不同。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称唐宋八大家。曾经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撤,官升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

包拯,北宋天圣进士,为人清政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受龙图阁大学士,官升至枢密副史。后人把他神化为清官的化身。

宋代官员的任用采用推荐制,包拯因为王拱成的举荐,调入御史台。被认为是王的人。参知正事范仲淹锐意改革,把他些碌碌无为的人,踢除出公务员队伍,提拔了年富力强的年青人。欧阳修是支持的,但得到王的反对。由此接下梁子。

包拯在御史中丞的位置上,连续参倒张尧佐、张平、宋祁三人后,宋仁宗任命由包拯代替三人职务,引起欧阳修的不满。欧阳修比包拯大八岁,入朝要比包拯早几年,看到晚辈出色的业绩,难免有点不是滋味罢了。

其实,无论欧阳修、范仲淹还是包拯,都是宋仁宗时期,最著名的清官,都以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而著称与世,同朝为官有不同意见在所难免。

事实上,在三司使这个职位上,包拯干的很出色,司马光称他「刚而不复」。说明宋仁宗美没看错人。

无论欧阳修还是包拯,作为政府官员,为政府公务员留下了光辉篇章,为晚辈所敬仰。


大家好,我是落黎。

分析问题之前,我们先对这两个主角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包拯,说起包拯,大家脑海里都会浮现这句话「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在众人眼里一直都是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的高大形象。他不仅是中国官员清正廉洁的楷模,也一直受到世人的赞誉。

说起欧阳修,人们会想到他的《醉翁亭记》。其实,欧阳修不仅是个诗人,他还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后人还将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可见人们对欧阳修的评价还是不错的。

按理来说,这两位北宋巨人,本应惺惺相惜才对。可为何欧阳修还要指责包拯呢?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二人的政治意见不和。

1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锐意改革,准备把一些碌碌无为的人赶出官员的队伍。说起改革,官员肯定会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改革派。很不巧,这二人站到了对立面。包拯成为了保守派的一员。欧阳修则是改革派的积极分子。包拯对于这件事很是在意,先后两次向宋仁宗上章《请求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最后,仁宗采纳了包拯的意见。这自然不是改革派的支持者欧阳修想看到的。自然就对包拯的做法极度不满。

2 包严,欧宽

包拯成为开封府知府之后,二人的矛盾再次升级。开封府在天子脚下,城内的皇亲国戚自然是一大堆。以包大人那刚正不阿的性格,自然不会考虑抓了皇亲国戚会怎样。结果把王公贵族都得罪了一遍,他们纷纷向朝廷诉苦。欧阳修对于这种现象自然也是看不下去。为了维护开封府的「稳定」。仁宗皇帝让欧阳修顶替了包拯的位置。二人也因此对于执政理念的不同产生了分歧。

3 三司使案

在宋仁宗嘉裕四年,京城发生了一场关于房屋归属权的经济纠纷案,一个商人贷款开了一个酒楼,由于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贷款。主管国家财政的张方平就勒令商人将自己的房屋拍卖,但是张方平却利用自己的职权将房屋买到了自己的名下。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包拯知道后,立即上书弹劾张方平。张方平也因此丢掉了官职。但很是不巧,张方平是欧阳修的好友。张方平利用职权的方便购买房屋是不对,但在欧阳修看来,当时的朝廷大臣都有自己的灰色收入,再加上张方平的关系自然就对包拯很有「看法」。张方平卸任之后,另一个与欧阳修关系不错的宋祁成为了三司使,由于宋祁的私生活很差,包拯觉得他不能担任这个职务,又上书将宋祁罢免。这时欧阳修看不下去了,立即上书参了包拯一本,但是由于包拯有一定的民心,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当然二人的矛盾仅仅是政治意见的不和造成的,他们两个也都是非常欣赏对方的。包拯由于荐人不当被贬,恰逢黄淮一带发生水患,欧阳修立即上书认为包拯很有才能,推荐包拯去治理水患。包拯也因治水有功,被加官进爵。


其实也不是指责,可以看成一种维护。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包拯自从出仕后,以敢言直谏出名,眼里从来容不得沙子。包拯在开封府干完之后,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这个职务是谏官,上书直谏更加天经地义。包大人也不含糊,上来就上书奏立太子,仁宗无子,这不就是尴尬了么,幸好仁宗宽厚,知包拯清直并且也无后,也就没怪罪。

再说欧阳修指责包拯的事。嘉佑四年,这一年包拯专门和三司使(计相,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过不去,把张方平弹劾去职,然后又把继任的宋祁也弹劾掉,这下仁宗也是神了,你把三司使都搞掉,活还得干,那不行就你来吧。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

正常情况下,好像也是这么个理,你怼的大家都不能干,不就是想自己上么,欧阳修不这么认为,但他怕大家是这么以为的,因此欧阳修上奏弹劾包拯,「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己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意思就是包拯接三司使的位置有干清议,不合适。很明显,这并不是指责,而是对包拯清名的保护。

欧阳修一生以奖励后进出名,千古科举第一榜他就是主考官,发现提拔了苏轼、曾巩等一大批人才,与包拯也是一直相知相交,两人并无过节。


关于欧阳修指责包拯这件事,在其 《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中写的清清楚楚:

而祁(宋祁)亦因此而罢,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

大意是「宋祁因此被罢官,而包拯则取代了他成为三司使,这叫做因为别人的牛践踏了自己的稻田,就把人家的牛抢走,这么做真的对嚒?「

换句话说,欧阳修实际上在这里是指则包拯虚伪,认为他当初弹劾宋祁实际上是为了自己。那这件事前因后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件事则要从北宋的三司使说起,在北宋,三司使掌管著全国的钱谷出纳,财政收支,号称「计相」,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最高财政部长。

这么说的话很多人应该就明白了,这简直是个不得了的职位。我们说不得了,不仅是因为它是管钱的职位,更因为它是极度危险的职位。但凡在这个位置上的人,除了自己心中一杆秤以外,你说他廉?还是贪?恐怕一百个人有一个看法。

而包拯当时的官职是「谏官」,说白了就是专门给这种理不清的官职挑刺的刺头儿。所以当温成皇后的伯父,《三侠五义》中庞太师原型张尧佐担任三司使的时候,包拯就伙同另外两个同事,陈升之、吴奎上报说:

近年以来,水从城中冒出,地震、黄河泛滥,这是小人当道所致。天下都认为张尧佐主持大计,诸路苦于索求无厌,内帑受到借助的烦扰,法制凋敝,实在是因为张尧佐。臣等认为,亲昵之私,圣人也不能避免,但能处理妥当,不造成危机,这才是有所得。

这里我们看到,实际上包拯等人弹劾张尧佐的借口非常搞笑,是因为有地震,黄河泛滥,他们觉得是有小人,由此反对外戚张尧佐担任三司使。而实际上张尧佐虽说借著外戚的身份才飞黄腾达,但实际上还是颇为有能力的官员。可惜被包拯一弹劾,只能下台。

张尧佐下位之后,张方平继位,实际上他也是位蛮有能力的官员,苏轼称他有孔融和孔明的能力,可见评价非常高。但问题呢,他在位期间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在当时的都城买了一座豪宅,于是包拯立马跳出来弹劾了。

那落人口舌,没办法,张方平又被贬,接著宋祁上位,借人三司使。说到宋祁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但是他写了一首非常牛逼的词,大家肯定熟悉—《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被评为写春的巅峰,所以宋祁又叫「红杏尚书」。不仅如此,他还是欧阳修的好基友,两人共修《新唐书》,一起办公,一起泡马子,好不惬意。

结果这会包拯又来逼逼了,他上谏说宋祁的哥哥是宋庠是宰相,所以三司使的位置不能给宋祁,宋仁宗一听有道理,于是宋祁屁股还没坐下呢,就被辞掉了,然后让包拯去做三司使。

欧阳修知道自己的好基友这样被包拯这么欺负,那还了得,于是便有了那句说包拯不过是小人,「蹊田夺牛」。要知道欧阳修官职比包拯高多了,为此包拯也在家里吓的不敢接任三司使。最后还是宋仁宗出面,包拯才就职的。

总之来说,这件事倒并不能怪包拯,确实他有古人的局限性,地震刮风就觉得有小人作祟,这是没办法的事。至少对他来说,谏官这个位置本身就是到处挑刺,还算是尽职尽责的。问题就是包拯太直了,实在太直。无法看清全局,这也是为什么在宋仁宗朝的包拯没有多大作为的原因。

不过包拯运气真的非常好,明人一本《包龙图演义》,直接把他推向了中国历史神探。这点不得不佩服。


我认为欧阳修的「蹊田夺牛」论,并非是指责包拯,而是对时年已经60岁的包拯的一种善意的提醒。

首先讲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公元1059年,嘉祐四年,包拯已经60岁。

当时任三司使的是张方平,因为低价购买了一位土豪的宅邸,被包拯以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弹劾,被罢官;随后由宋祁担任三司使,不久又被包拯弹劾,被罢官;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

这件事放在任何人看来,都不禁要思量一下。你包拯连著弹劾了两位三司使,随后自己又想担任三司使,难道真的这么巧么?难道真的没有怀私心么?

因此,听闻包拯要担任三司使的消息后,欧阳修在《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写道——

而祁(宋祁)亦因此而罢,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无过?

意思是宋祁刚因包拯被罢免,而包拯取而代之,难道不是蹊田夺牛么?

蹊田夺牛

蹊田夺牛出自《左传》——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

春秋时期记载的一件事情,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的田地,固然有罪。但是你因此而夺了他的牛,岂不是更加有罪么?

所以欧阳修的折子中有「别人强占了三司使的位子,包拯将他赶了下去,随后霸占了三司使的位子,岂不是过了么」?

因为这个折子,包拯便不肯就职,半年后在宋仁宗一再催促下,包拯才出任三司使。

欧阳修真的是讽刺包拯么?

欧阳修就是写《醉翁亭记》的大家,心胸不可能不开阔,更何况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的精神一直为朝廷清流所敬佩。

在包拯的第二任妻子的墓志铭中有这样一句话——

初,孝肃薨,有素丑公之正者,甘辞致唁,因丐之为志,夫人谢曰:『已诿吴奎矣』。既而喟家人云:『彼之文不足,罔公而惑后世,不如却之之愈也!

意思是包拯死后,有一曾丑化包公之人(欧阳修)请求写墓志铭,我担心他在墓志铭中抨击包公,迷惑后世,所以拒绝了。

如果欧阳修真的是看不惯包拯的话,何必受此羞辱。

实际上,当时「蹊田夺牛」事件,可以称之为「善意的提醒」,以免包拯因此事落小人口实,晚节不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