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头领。他善于骑射,也略通笔墨,同时也有点才气,后黄巢起义,王仙芝战死后,黄巢被推为主,号为冲天大将军。他攻入长安后,屠杀唐氏宗亲和百官,直到后来黄巢起义军在李克用等人的猛烈攻击下,这场起义才走向结束。

那黄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黄巢的家庭是以贩卖私盐为生,而黄巢本人则精通剑术、箭术、马术,同时他还颇有才气,在他五岁时就可以对诗。后来因为各地很多地方发生水灾、旱灾,导致百姓庄稼收获很少,生活也非常困难。故而有王仙芝起事,而后黄巢也聚集了数千人,响应王仙芝。一时间,起义军势力发展很快。

后来唐朝朝廷就封了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于是就想接受了朝廷的封赏官职,但黄巢却不高兴,因为朝廷没封赏他官职,所以黄巢就斥责王仙芝,气愤之余有动手打王仙芝,同时义军也反对降唐。

王仙芝无奈,于是就拒绝降唐,虽然如此王仙芝和黄巢之间已经有了隔膜,之后他们又分兵作战,如此就严重减弱了起义军的力量。

后来王仙芝战死,黄巢则被推为起义军之主,号冲天大将军。随著黄巢势力的增加,朝廷也开始对他进行猛烈的镇压。之后黄巢在江西的人马被消灭,在浙西的人马又损失惨重。黄巢迫于无奈,于是就投降,被任命为右卫将军。

然后没过多久,黄巢觉得大唐虽然藩镇势力很多,但却难成一心,所以他认为藩镇势力不能镇压的住他,于是他又反叛。之后黄巢进岭南、回荆浙、占洛阳、进入长安。并且于含元殿登基为帝,国号为大齐。

由于黄巢起义军是农民军,而农民对大唐宗室和官员有非常的痛恨,所以起义军就对他们进行了屠杀。

然而后来因为战略部署不当,同时起义军内部也有不少人投降朝廷,比如朱温就反叛黄巢投降了朝廷,最终曾经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军走向了灭亡。

因为黄巢的起义,严重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很本,不仅建立了大齐政权,而且还导致后来藩镇割据严重而连年相互攻打。当然黄巢内心是有很大抱负的,他也想改变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他领导的起义也曾是壮烈一时,轰轰烈烈的。

而在史书上记载,黄巢的起义军在攻城拔寨的时候,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他们做了杀人的工具而吃人。他们以人肉做梁,以此供应他的军队在战斗时有战斗力。所以那时黄巢起义军所到之处,也曾一度赤地千里,荒无人烟。受害的有陈州、许州、汝州、邓州、唐州、郑州、汴州、曹州、徐州、兖州等。虽然吃食人肉,听起来非常恶毒,但此也并非是空穴来风的。


黄巢是唐末流民军的领袖,带军席卷半个唐朝,后来攻下唐朝首都长安,自称大齐皇帝,后来失败自杀。他和宋江都是如今山东菏泽一带的人,因此宋江题诗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想到了他。

一、宋江题诗为什么是反诗,又为什么要把黄巢写进去

按照唐朝历史的说法,黄巢是唐朝最大的反贼,唐朝的灭亡和他关系很大,甚至后来篡唐的朱温(后梁太祖)都曾经是黄巢的部将。宋江是郓城人,黄巢是冤句人,都属于如今山东菏泽市,两者的家乡离得很近,而且黄巢身为唐朝末年人,和北宋末年的宋江时代也比较近,宋江应该对黄巢的事迹比较熟悉。既然如此,宋江乃是一百零八魔君之首,心有反志,把黄巢写进诗里面也就很正常了。不管是不是黄文炳看到,但凡当时有点文化的人看到,都会觉著这是首反诗。而且这首诗里面其实杀气很重,比黑旋风的抡起来的板斧更让人感觉深深寒意。

二、宋江这首诗里面为什么杀气很重?那得从黄巢说起

传说,黄巢的家族贩卖私盐,因此豪富。黄巢的家族绝非贩卖私盐的小商小贩,而是其中扛把子的老大。在那个时代,盐业由朝廷垄断,是唐朝中后期其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贩卖私盐是死罪,但黄巢家族却将这个生意做得很大,由此可见黄巢家族在当地是个什么样子。

又传说,黄巢曾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屡次落榜后,写下了赋菊这首杀气极重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独开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到唐僖宗继位后的干符年间,黄河中下游灾害频繁,而朝廷极为腐败,民不聊生,遂在长垣发生了王仙芝领导的流民起义,接著,身在曹州(即菏泽市)的黄巢起来响应。因为曹州离徐州很近,徐州在不久前才发生过巨大的庞勋造反事件,被平定后许多反贼窜在山海间,听到黄巢起义后便都来投附。于是,王仙芝、黄巢的叛军裹著山贼、江贼以及失业流民等迅速壮大,唐朝赶紧发大军来剿杀。

后来,唐朝想要用招抚的方式来平定叛军,却只给了王仙芝官爵,而故意把黄巢给忘了。由此,发生了黄巢殴打王仙芝的事件,王仙芝自己也不敢投降唐朝了,但两人却因此分开作战。后来,王仙芝被唐朝打败被杀,其余部遂向黄巢靠拢,合为一军。黄巢率领这些人南下江浙,一直打到如今广州。这只军队,后来篡唐的五代十国开基人朱温已经身在其中了。

广州当时海运发达,比较富裕。黄巢本想在广州逍遥,却发生了瘟疫,因此不得不带兵北返。这一路,因为各地节度使各有各的小心思,黄巢发展得很顺利,遂长驱而北,乃至于攻入了长安,唐僖宗逃亡西蜀。

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了他的大齐朝,年号金统,就是要以金德代替唐朝土德的意思,改朝换代之心也不用说了。感受到行将灭国的唐朝,被迫赦免了同是反贼的沙陀人李克用等,让他们帮助唐朝平叛。又因为黄巢占领长安后的迅速腐化,黄巢军在各路围攻下越发不支,此时发生了朱温背叛黄巢投降唐朝的事件,黄巢再也无力支撑。

黄巢败逃,一路向东,受到唐朝各路节度使的拦截围攻,在泰山狼虎谷被围,自杀而死。

传说黄巢起兵,前后杀人八百万,地狱为之拥挤,这种说法肯定是黄巢敌人的夸张。但是,黄巢军确实非常残暴,破坏力十足,而几乎没有建设,黄巢军常常以活人为军粮的说法也流传很广,不知实情到底如何。

宋江当然是知道这些传说的,但却敢笑黄巢不丈夫,可以想像,这样的人心里的怨毒和杀气有多重。

三、历来对于黄巢军的定性不同,有说是反贼,也有说是起义的,这里不做评价,只是说说黄巢的出身和其队伍的大概构成

黄巢自身绝非是勤劳耕种的农民,而是当地的帮会头子,做的买卖是唐朝严令禁止的私盐买卖。黄巢的队伍,里面肯定有大量的失地农民,但也混入了之前参与庞勋之乱的大量军人、盗匪。而黄巢手下的核心人才,譬如尚让等人,似乎和黄巢的出身很接近。因此吧,朋友们可以结合史料自己去判断黄巢的起兵。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路,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黄巢山东人,生于820年,死于884年

盐商家庭,自幼读书,有才学。875年,参加王仙芝义军,王仙芝死后接手义军指挥权,带领起义军从北打到南,从南打到西,转战大半个中国,行程数十万里,所过之处一路杀伐,期间焚毁唐朝首都长安、屠杀广州居民十余万……884年,在山东老家被唐军剿灭,年64岁

总得来说,这个人因为反压迫而揭竿,他用无序扫灭了恶序,但在征战中又不断激发心中恶魔,并未建立新的秩序,最终造下无边杀孽,算是和大唐同归于尽

古来农民起义军,少有文人官宦加入,但在黄巢部队里,文人官宦不在少数。比如晚唐文坛代表人物素有皮陆之称的皮日休,就是黄巢军中一员。他有一句名言,叫「金玉石,王者之用也」,从这一句话中,能大约看出黄巢军无序立场

黄巢起义失败不久,大唐就步入五代十国时期,从十国君主出身,也能看出黄巢起义的大体性质。后梁太祖朱温,早年是黄巢军一员,后建国梁,乡村文人出身;后汉国主刘知远,早年给人家做上门女婿,封建时代的上门女婿,真不是什么好出身;再比如,后周的郭威柴荣等,都没有什么显赫家世,连地方大户都算不上

自汉末三国至大唐,绝大部分君主都出自世家大户门阀,而黄巢起义,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把门阀打落尘埃,后来的政权,不仅君王出自寒门,连君王帐下将帅也寒门居多……

黄巢到底是什么人,自个儿猜吧


谢谢邀请。宋江的这首反诗有点托大,他和黄巢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十万八千里。

黄巢(820~884年)唐曹州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 干符二年 (875)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发动起义 ,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五月,黄巢与同族兄弟﹑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募众数千响应。接著王﹑黄两军会合,协同作战,东攻沂州(今山东临沂)不克,就西向进攻洛阳周围地区。唐统治者急调大军夹击。王﹑黄乃于干符三年十月间南趋唐州(今河南泌阳)﹑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以后又活动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反复冲击敌人。同年底,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刺史对王仙芝进行诱降,仙芝动摇,欲受唐官职。黄巢指斥他说:起初我们共立大誓,横行天下,现在你独自取官降敌,广大群众何所归宿!因怒击伤仙芝首。仙芝畏众怒,不敢受唐命,遂与黄巢分兵作战。黄巢率军北上,攻克郓州(今山东东平北)﹑沂州等地。以后王﹑黄虽曾一度合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不久又分兵。 干符五年,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战死,尚让率余部奔亳州(今安徽亳县)与黄巢所部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署置官属。

  从此,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两支义军会合后,势力又见壮大。黄巢再度北上,克沂﹑濮等州,然后沿黄河南岸西进,「欲窥东都(洛阳)」,唐朝急调军队增援东都。黄巢知攻东都无望,于是引兵南下,渡过长江,东趋下游。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遭到镇海(今江苏镇江)节度使高骈部将张璘﹑梁缵的阻击,义军乃转由浙江南进,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今属福建)。黄巢在福州大力打击官僚﹑地主,杀了顽固不化的「处士」周朴。

  后率大军沿海岸南进,于六年九月攻占岭南重镇广州。经过大约两个月的休整,黄巢在这年冬又率领大军北伐,自号「义军都统」,并发表文告,宣布即将打入关中,指斥唐朝以宦官掌握朝政,纲纪紊乱,朝臣与宦官勾结,贿赂公行;还宣布义军禁令,禁止刺史广殖财产,县令犯赃者全族处斩。他所指责的都是当时极弊,深得群众拥护。义军拥众数十万,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乘大筏沿湘江顺流北上,攻克潭州(今湖南长沙),又下江陵(今属湖北)。本欲乘胜进兵中原,直趋关中,但至荆门(今属湖北)为唐将领刘巨容所败,乃转而东进。于广明元年 (880)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击毙淮南(今江苏扬州北)节度使高骈的骁将张璘。七月,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飞渡长江。高骈与唐廷有矛盾,又慑于义军声威,虽拥兵十余万,但保境而已,不敢出战。黄巢渡江后以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于十一月占领东都洛阳进军途中,义军「整众而行﹐不剽财货」,沿途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众达百万。入洛阳城后,义军劳问居民,闾里晏然。黄巢北攻时,还特意转牒唐朝各镇兵将;你们各宜守垒,勿犯我兵锋。我将入东都,到京师向皇帝问罪,与你们无涉。这些话分化了敌人营垒,所以兵行无阻。黄巢在东都并未久留,随即转旗西指,于年底突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最后攻下了京师长安。唐僖宗和大宦官田令孜南逃成都。义军入城之日,向贫民散发财物,并由大将军尚让向群众宣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酌情留用,三品以上全部罢官。其中枢主要官员有: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原唐官崔和,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即宰相);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兼军容使(掌管近卫军队);翰林学士中还有著名人皮日休。黄巢在长安执行严惩皇族﹑公卿的政策,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义军查获降官张直方夹壁中隐藏的高官显贵百余人后,全部处死。大齐政权还没收富豪的财产,号称「淘物」。富室皆赤脚而行。次年,唐军曾一度攻入长安,义军暂时撤出,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

  但黄巢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也没有首先全力歼灭分镇关中的唐朝禁军,大齐政权也缺乏必要的经济政策,生产﹑财政均无著落。这样,敌我力量对比就逐渐发生了不利于义军的变化。关中地主坚壁清野,使大齐政权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中和二年 (882)大齐的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降敌;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的乞援,率劲旅一万七千人南下;敌方军力大大增强。这时,黄巢发现困守关中已很不利,乃于三年四月东撤,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节度使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

  六月间,义军开始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守将顽抗,义军久攻不克,朱温和李克用又先后前来增援,黄巢遂于四年四月解围,逾汴而北,又遇到唐徐州节度使时溥的阻击,作战不利,最后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于六月十七日兵败自杀(一作为甥林言所杀)。历时九年余的农民战争至此结束。

  不久后,唐王朝即告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黄巢,正义的化身,被压迫阶级的代表,一个令脏官污吏富贾奸商闻风丧胆的英雄!长街踏遍公卿骨,豪门富贾无一人。痛快!死而无憾!!


历史上的大人物,史书有各种记载,各人也有各人的看法,建议自己百度自己分析吧。


这里的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反贼,没有任何忠义之心,然而写出这句话的是宋江,同是起义,正凭借著自己的忠义之心,觉得自己成功后必定比黄巢更好,可以嘲笑黄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