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皮日休,约838年—883年,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作品有《皮子文薮》、唱和集《松陵集》、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等。其现存著作大多是其参加农民起义前所作。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

其参与黄巢起义,大约是在880年黄巢军攻破长安后,被迫参与其中。在黄巢称帝后任其翰林学士一职。这些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有所记载。

而皮日休的死因则有多个版本。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他为黄巢所杀。因其做了首迷诗(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知,果头三屈律。)惹怒了黄巢而被杀。《唐书》言皮日休在黄巢兵败后,被唐军所杀。陆游《老学庵笔记》则称他逃至吴越终老。

陈抟,871年—989年,亳州真源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陈庄村)(或云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人。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

黄巢起义,878年—884年。

当黄巢起义是陈抟为7岁小儿,当黄巢起义失败时,陈抟为13岁孩童。出生低调两者也是相隔甚远,一个今重庆人,一个今山东菏泽人。而起义军的路线也不包括今重庆。可见,陈抟与黄巢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这问题也挺有意思的。

黄巢我们都比较熟悉,知道他的年代和做过什么,那么皮日休呢?只要搞清楚皮日休的年代和历史就知道他们有没有关系了。

皮日休,先字逸少,后字袭美,号醉民、醉吟先生、间气布衣等,襄阳人。根据他《庚寅岁十一月……》诗中「三十麻衣弄渚禽」句推算,约生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年)。咸通八年(867 年)进士及第,官太常博士。他是晚唐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橡媪叹》、《三羞诗》、《贪官怨》、《农父谣》等诗,反映了唐末统治阶级的残酷及民不聊生的现状;他的小品文托古讽今,猛烈地抨击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鲁迅称之为「一塌糊涂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皮日休生活于藩镇割据,战乱四起,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中晚年的行踪,各家记载不一;他的死因,历来各执一端,未臻统一。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说他参加了黄巢起义军,后被黄巢所杀。皮日休参加了黄巢义军,并在黄巢攻克唐首都长安称号大齐后,任翰林学士的事,《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南部新书》、《唐诗纪事》等许多五代两宋的官私著作都有记载,本无可疑之处。但是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跋松陵倡和集》中曾力辩其非,以为「妄人造谤,以谓袭美隳节于巢贼,为其翰林学士,《新唐书》喜取小说,亦载之」。他攻击《新唐书》取小说之言,而不批驳成书早于《新唐书》一百多年的《旧唐书》,可见他的辩驳是站不住脚的。陆游还在《老学庵笔记》卷十中根据尹洙《皮子良墓志》所说「曾祖日休,避广明之难(即黄巢起义),徙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及钱氏王其地,遂依之」,来证实皮日休没有参加黄巢义军。在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军被诬为盗贼,参加农民起义被视为大逆不道。陆游正是站在这个立场上为皮日休说话的,因此他称黄巢为「巢贼」;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很难作出客观的结论。同时,尹洙为皮日休后人作墓志,例当「避恶扬善」,不称其祖从「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再从唐人选唐诗如韦庄《又玄集》及韦縠《才调集》均不收皮日休的诗来看,也可以侧面证实皮日休是从「贼」之人。关于皮日休的最后结局,历来大致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即说他被黄巢所杀。此说最早见于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皮日休献书」条,说皮日休「黄寇中遇害」。后来宋代钱易《南部新书》卷丁载皮日休参加黄巢义军后,黄巢令他作谶词,词云:「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屈律」。「田八」、「果头」二句,实拆「黄巢」二字。但由于黄巢「头丑,掠鬓不尽」,因此怀疑皮日休是讥笑他,一怒之下,就杀了皮日休,但是《北梦琐言》卷六「陆龟蒙追赠」条又说皮日休与陆龟蒙为益友,「皮客死浙中」。同一书互相龃龉,不由人不怀疑其可靠性。而《南部新书》所载谶语又明显从《太平广记》中山阴老人献给董昌的谣言「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欲知圣人名,日从日上生」套来;再说皮日休即使作谶语,也应当作在黄巢称帝以前,以表示黄巢是真命天子,应运而立,但黄巢称帝前非但没有杀皮日休,称帝后还任他为翰林学士,这就足证皮日休因作谶被祸的事是子虚乌有。因此,皮日休被黄巢所杀的说法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第二种说法是说他被唐王朝所杀。此说仅见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引《该闻录》:「皮日休陷黄巢,为翰林学士。巢败被诛。」《该闻录》一书今已佚,我们无法知道书中所说详细情况,其可信程度如何。仅仅根据这一孤证,难以作出结论。第三种说法是说黄巢义军失败后,皮日休依吴越王钱镠而终。这一说法始见于《太平广记》卷四九九「皮日休」条,注出《北梦琐言》。查《太平广记》所引文字,实录自今本《北梦琐言》卷二「皮日休献书」条,但没有今本中「黄寇中遇害」句,而多「为钱镠判官」句。《太平广记》成书时间离《北梦琐言》作者孙光宪死时不过十多年,《太平广记》所录也许是原文,且「为钱镠判官」说与该书卷六「陆龟蒙追赠」条所云「客死浙中」亦基本合辙。如果说这是《太平广记》编纂者的改文,也一定有所根据。同时,宋初陶岳《五代史补》卷一「杨行密钱塘侵略」条载田𫖳攻钱塘时,曾遣使至钱镠处,钱厚待之。在饯行宴会上,罗隐、皮日休也在座。皮日休出酒令讥讽田𫖳使者。《五代史补》素以记事翔实为后人所称道,这里所记,当不至于失实。前面所引的尹洙《皮子良墓志》,对皮日休参加黄巢义军的事含糊其词,但说皮日休「徙籍会稽,及钱氏王其地,遂依之」这一类事实,似乎不会凭空捏造。因此,皮日休晚年依钱镠而终的说法,可信的程度似乎大一些。

从这种说法来看,他们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很多都是不可考察的事,应该没有关系吧。


我是任性的多愁善感。题主所问「陈抟、皮日休与黄巢有无关系?」

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三人所处的时代,黄巢生于公元820年,卒于公元884年。

公元875年(干符二年)六月,他响应王仙芝起义,公元878年(干符五年),王仙芝死,黄巢被推选为新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至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黄巢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后于公元884年(中和四年)在狼虎谷兵败被杀。

这大概就是黄巢的人生轨迹。下面再来讲讲皮日休。皮日休,字袭美,约生于公元838年,约卒于公元883年,晚唐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曾居鹿门山 道号鹿门子,公元867年(咸通八年)以末位进士及第,历任苏州军事判官、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等官职。

公元878年(唐僖宗干符五年)黄巢军攻略江浙,皮日休为黄巢所得,参加起义,公元880年(广明元年)黄巢在长安称帝,皮日休在其政权下担任翰林学士。

陈抟,字图南,生于公元871年,卒于公元989年(北宋端拱二年)享年119岁。上文说到,黄巢卒于公元884年,也就是说黄巢政权叱咤风云时,陈抟不过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他与黄巢怎么会有交集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