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默认前提是:狄仁杰使得武则天还政于李家。但是这个前提是不完整的,劝武则天还政于李氏,狄仁杰有大功,但并不是狄仁杰一个人的功劳。

首度提出政权最终应该还归李氏的是李昭德。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一位女皇建立王朝,这是大事,尤其是皇位继承人的事情,到底是传给李氏,还是传给武氏,一开始就引起纷乱。当时的皇太子是李旦,武氏处于被动地位,于是武氏很快就开始行动了。

691年9月,武氏的干将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等数百人上奏,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而宰相岑长倩和同平章事格辅元均认为不能改立太子。武氏因此恨上了岑长倩和格辅元。没多久就指使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结果十月份岑长倩、格辅元就被处死。

争取帝位继承权的斗争真是激烈而又残酷!

接下来,武氏的马前卒王庆之继续劝武则天改立太子。王庆之说:「神灵不享受别族人的祭品,百姓不祭祀别族的鬼神。」武则天很生气。这个王庆之没事就去找武则天说这事,搞得武则天很烦,就让凤阁侍郎李昭德用杖刑处置王庆之。

李昭德,是太宗时期刑部尚书李干祐之子,李干祐是跟著太宗一起打过天下的人。李昭德因此也是一心向著李氏的,他的处理办法简单直接:将王庆之杖毙。

不久,李昭德借机规劝女皇。

公元691年底,李昭德向武则天进言说:「天皇(唐高宗李治)是陛下的丈夫;皇嗣(即李旦)是陛下的儿子。陛下自己拥有天下,应当传给子孙作为万代家业,怎么能用侄子为继承人呢!自古以来没有听说侄子作天子而为姑母立庙的!况且陛下受天皇临终托付,如果将天下交给武承嗣,则天皇就无人祭祀了。」史书载,武则天也同意这看法。

武则天为什么同意这个看法,并最终把皇位又归还给了李氏?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祭祀制度。

宗法制度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确定了宗族的亲疏远近、等级、分封和世袭关系,从而维护世袭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宗庙祭祀制度。

武则天虽然称帝立周,建立了武氏七庙,但是她作为一个女人,无法创建一种新制度来保证她武氏皇权的继承、宗庙的祭祀。在男权社会,一个出嫁的女子,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也被认为是别人家的人了,这是她无法突破的障碍。

李昭德的话戳到了关键点。一旦武承嗣登基,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最终都会追封祭祀他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她武则天这个姑母。

李昭德的话,从情理、宗法两方面阐述了传位于武氏的「可怕」后果,从根本上动摇了武则天传位于武氏的想法,同时也基本确定了还政于李氏的念头。

请注意这个时间点,这是在武则天登基的第二年,李昭德就提出了这个宗法祭祀制度上的根本限制,基本打消了武则天传位给武氏的念头。

最终,狄仁杰促成武则天做了还政于李氏的决定。

时间到了698年2月,武承嗣、武三思还在谋求充当太子,多次指使人劝说太后,理由还是王庆之说过的: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以外姓人为继承人的。

武则天还拿不定主意。下面我引用资治通鉴的原文(翻译成白话了):

这里我们看到,狄仁杰规劝武则天的理由与李昭德所说基本相同。

请注意,此处明确地说,武则天打消了立武氏为太子的念头。实际上,宗法祭祀制度是武则天无法绕过的坎。

我们看到,除了李昭德和狄仁杰之外,在规劝武则天、维护李氏正统的斗争中,仅《资治通鉴》中提到的就有不少人,如岑长倩、格辅元、王方庆、王及善等。

因此,武则天把江山还给李家,是众人之功,狄仁杰在其中起了比较突出的作用。

另外补充一点李昭德和狄仁杰的冤狱经历:

692年正月初二,狄仁杰等七人被来俊臣罗织罪名告发谋反,幸亏狄仁杰机缘巧合,通过努力得以洗刷罪名,逃过了这个劫难。

但李昭德就没有这么好运了,697年,他被来俊臣诬以谋反,被逮捕入狱。而野心膨胀的来俊臣自比石勒,竟然想罗织罪名干掉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以借此掌握国家权力。结果来俊臣也被武则天下令抓捕,与李昭德一样被关进狱中。697年4月,李昭德竟然与酷吏来俊臣一同在闹市被处死并暴尸,令人惋惜。

李氏的追认:

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遗嘱去帝号,还政于李氏。而功臣李昭德和狄仁杰也没有被李氏遗忘。

公元706年,唐中宗追赠李昭德为左御史大夫。 到了782年,唐德宗又追赠李昭德为司空。

对于狄仁杰的认可更早更隆重。705年唐中宗一复辟,就追赠狄仁杰为司空。到了710年唐睿宗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到了747年唐玄宗时,狄仁杰与张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庙,附祭于中宗庙廷。

从李唐继承人对两位的追封来看,明显是更加认可狄仁杰的功劳。事实也是如此,狄仁杰明确地促成武则天做了最后还政于李氏的决定。

(完)

欢迎关注,每日更新,获取更多精彩!


武后后期考虑身后事,在想是把权力交接给娘家,以武三思为代表的势力;还是交接给夫家,还政于李家。

这个问题随著武后后期身体每况愈下而变得比较急迫,早些时候武后,也咨询过狄仁杰。

狄仁杰的回答,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是陛下的家事,但是陛下百年之后,我从来没有听说有谁把姑姑放在自家的太庙里供后世祭祀的。

这句话,可以说超级有分量,直击武后之心。原因有下:

第一,倘若传位于武三思,不过是替别人做起嫁衣裳,你是外人,人家祭祀的是武家列祖列宗,跟你毛线关系没有,你白忙活一场。

第二,还政于李家,你死之后仍然被配享太庙,享受后世敬仰。

第三,作为生前要繁华尊贵与权力的武后,不可能仍受死后落寞,甚至成为孤魂野鬼,被后世所遗忘。

任何一个正常人,站在武后位置,都会选还政于李家。

这就是狄仁杰厉害之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都站在武后的角度分析,明为武后,实为李唐。


狄仁杰表明的不是利弊,是文臣团体的政治态度呀。关键是这批文臣还是武则天自己提拔的,是武则天的基本盘

而募兵事件又表明了军事贵族团体的态度,在那个年代,军事贵族们能几个月内给李显凑出几万青壮年,不仅仅是态度问题了,而且也是实力问题了,也就是如果李家真的狠下心来,能迅速在帝国政治中心拉起几万甲兵,而洛阳守军谁知道会不会给武则天卖命?

内在基本盘狄仁杰这帮人跳反,门口就是关陇贵族随时可以拉起数万兵马,洛阳守卫军队保卫武则天的意志并不强烈,而更远的山东江南莫说会不会救武则天,就算救,等救兵来的时候,武家都凉了。

所以,狄仁杰的态度展示和李显募兵事件注定了武则天只能选择李家,她自己的态度已经并不重要了。于是后来武则天的做法就是,打击李家中的仇武派,拉拢李家中的妥协派,以结亲为方式让武家平安落地。武则天后期能稳定那么久。

一是狄仁杰等武则天嫡系虽然反对武家但不反对武则天,毕竟他们是武则天的嫡系,君不见这帮人就算主动拨乱反正了,李家还不是对他们下了手。

二是李唐家族内部分化,几兄弟间并不能把实力集中起来,而且反对老妈也不好看,当然主要的是武则天已经妥协了,也没有必要那么孤注一掷了。

三是武则天的战绩太厉害,谁也不知道动手以后,同是支持李唐的势力把自己给卖了,所以不敢单独动手,简单说各大势力缺乏政治互信,单挑又打不过。


其实蛮简单的,武则天老了,要考虑身后名,姨传侄,还是母传子,怎么样会给自己带来最积极的评价,不说赞扬,也不能被抹黑吧。还有就是现实条件也不容许传给武姓,一旦她归天,皇帝姓武,天下必乱。


狄仁杰在这件事情上至少有一下几个准备。

一,情感上,以情动人,以礼服人。

1,告诉武则天,你年纪这么大了,身边应该儿女双全,这样才能颐养天年,让武则天把李旦从被贬的地方弄回京城。

2,告诉武则天,你如果传位给武家人,到时候庙堂祭祖都是武家祖上的排位,你一个姑姑是没人会给你立牌位的,死后无人祭拜,在古代社会是无法容忍的。

武则天也恰恰是被这句话打动,立了李旦当皇子。

但是光从情感上肯定是不够的,毕竟这种事情有时候全凭皇帝一时的选择,没有硬实力是不行的。

所以狄仁杰干了第三件事,在朝中安排人手,狄仁杰先后推荐了张柬之等五人,这五个人的共同特点是:都官居要职,被武则天委以重任。都心向李唐。

后来,狄仁杰死后,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神龙政变,将武则天拉下马,让李旦成功即位。

这里不得不说有狄仁杰的功劳。

这个也是狄仁杰为李旦登基所做的重要准备,生前因为感念武则天知遇之恩,一直隐而未发,可见其城府之深。

也难怪外国历史学家将狄仁杰和汉朝的陈平放在一起,认为他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阴谋家。


武则天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她掌权的缘由是由于高宗长期患病,政务由皇后武则天协助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才慢慢掌握大权,也培养了一些势力。

武则天和高宗并称二圣,在协助处理朝政过程中,武则天对权利也慢慢有了渴望和占有欲,也许在这个时候才有了做皇帝的心念,高宗的儿子也因为各种原因被废除。然而随著时间的推移,她的皇位总有人要继承的,这时候就有点难了。古代皇权是不落异姓得,自己是皇帝,姓武,而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那么江山还得姓李,如果立自己的侄子为太子,那么江山姓武。武则天在废除三儿子李显后,强迫自己的儿子李旦跟自己姓,立为皇储。而武则天的娘家人就不乐意了,李旦再怎么改姓,他还是李家的人。武则天犹豫不绝,询问狄仁杰。

狄仁杰冷静、有智慧、有眼光,是武后的克星。武则天对狄仁杰说:皇位到底传给谁,就在您一言,如果你说的符合朕的心意,那两全齐美,如果不符合,你和你拥戴的皇位继承人都要死。狄仁杰其实还是向著李家的。于是对武后说:姑侄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您立儿子为皇储,那么千秋万代会再太庙为您祭拜,您立侄子为皇储,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

至此,武则天召李显回洛阳,立李旦为皇太子。


狄仁杰在唐代历史上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臣,武则天登基,改国号为「大周」,其实在内心深处就是不想有唐的影子,在位期间对唐氏宗亲更是打压,譬如章怀太子案、太子李显低调做人等。人都有死的那天,武则天也不例外,而恰巧武氏一族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太子之位,「使人对武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武后犹豫未决,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则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又劝武后召还庐陵王(中宗)。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大意是,太子的姓氏应与皇帝一样,武则天应该立武姓人为太子,而后狄仁杰问武则天,侄子与儿子谁亲一点,立儿子,死后有人祭拜,有多少侄子祭拜姑姑的。不说古代了,就放在现代,也没有多少这种事情发生,至少我没怎么见过。武则天一想,呦呵,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啊,儿子始终都是儿子,于是乎,就把中宗李显召还了。公元705年,武则天还位于李显,同年年底去世。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大家好,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青史回声,今天我为大家解答「狄仁杰说了啥话,使得武则天把江山还给了李家人?」

在回答之前,我得纠正题主一个错误。准确来说,武则天是把江山还给了李显,论皇位的继承顺序,李显在前,李旦在后。

在武则天改唐为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后,她就李家人大肆屠杀,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没有放过。在她称帝之前,就先后废立了她的两个儿子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本来李显做皇帝好好的,但他不知道哪里抽了风,竟然提拔他那个不学无术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算是当朝宰相),这自然就激起了群臣的反对,李显脸色顿时不好看,不禁说了一句胡话:

「朕即使把天下给了我岳父韦玄贞,又有何不可?一个侍中而已,有必要你们群臣这么激动吗?」

这话很快就传到了他老妈,当时还是皇太后武则天耳中,我这个儿子竟说出这样的胡话?还有什么资格当这个皇帝?于是就把他给废了,将其贬为庐陵王。不过别急,武则天还没有那么快称帝,既然李显不中用,那就李旦吧。于是悲催的李旦登基了,不过明眼人都知道,李旦就是个傀儡皇帝,没过几年,武则天就逼其退位,将洛阳作为神都,改唐为周,史称武周。

当了大周皇帝后,武则天自然就提拔自己的娘家人,也就是武家。不管是亲的,表的,都大肆封官提拔,其中她的两个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一个封为魏王,一个封为梁王,其势力和权力简直就比被降为一级的太子李旦还高。

人终有一死,更何况皇帝。作为皇帝的武则天,她很明白,需要一个大周朝的继承人,那么是谁好呢?是自己的夫家人,还是自己的娘家人?这时我们的狄仁杰就登场了!他说了一句话,就彻底打消了立武家子弟为继承人的念头。

那么狄仁杰说了啥话呢?

原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姑侄和母子相比,哪个亲近?如果陛下立太子,那么千秋之后,太子就会在太庙中祭祀;如果是立侄子,反正微臣是没听说过侄子当皇帝后,会把姑姑供奉在太庙里。

武则天一想,这也对。于是武则天从房州召回了李显。不仅群臣都立议立李显为太子,连宫中的张氏兄弟都请求百年之后逊位李显。可见李唐宗室还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于是,武则天最终立李显为皇太子。


武则天对狄仁杰说:皇位到底传给谁,就在您一言,如果你说的符合朕的心意,那两全齐美,如果不符合,你和你拥戴的皇位继承人都要死。狄仁杰其实还是向著李家的。于是对武后说:姑侄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您立儿子为皇储,那么千秋万代会再太庙为您祭拜,您立侄子为皇储,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

至此,武则天召李显回洛阳,立李旦为皇太子。谢邀


首先,武则天的继任者和她在武周时期册立的太子不是李旦,是李显;

其次,武则天虽然册立李显为太子,但是政权交接并非是和平方式,而是通过神龙政变;

其三,据说武则天做了两个梦,一个是下棋总是输,狄仁杰解梦道:因其无子,建议她把在流放地的李显召回京城,二是鹦鹉断翅,狄仁杰说,这鹉与陛下的姓氏谐音,代指陛下,双翅指的是陛下的两个儿子,断翅指的是陛下母子分离,应当把他们召回来;

其四,狄仁杰明确告诉武则天,传子,死后可以得到供奉(古人视死如生很重视这一点),传侄,未有闻祭祀姑姑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