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是指宋辽澶渊之盟前,寇准建议宋真宗乘辽军不利情况下,拒绝和议,并攻击辽军,拿下燕云十六州。其实能否拿下燕云十六州,光靠汉武帝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当年高祖刘邦的思想不比汉武帝落后,不差点成了匈奴人的俘虏吗?汉武帝打击匈奴,离不开几代人的积累。个人认为,听寇准的话,不光燕云十六州收不回来,恐怕又要重写一次雍熙北伐的悲剧。理由如下:

一、澶州之战辽军未必会输

澶渊之盟一直被认为是,北宋在占尽一切有利条件下,以战胜方的姿态,签订了一个屈辱的条约。其实,这个说法有点夸张。

在辽国兵围澶州前,辽军势如破竹,从河北直逼京师,吓得满朝一片迁都论调。说句难听点的话,宋真宗是被寇准「绑架」来到前线的。

以事后的结果倒推,人人夸赞寇准的英明决断,但如果从战局的形势看,寇准此举无异火中取栗!甚至有史学家说,寇准是拿宋真宗甚至北宋的命运下赌注,这个险冒得太大,尽管赢了(个人认为这个险不得不冒,必须冒)。

也就是说,从当时的情况看,宋朝失败是必然的,胜利是偶然的!那么宋朝胜在哪儿了?

其实,要我说,宋朝胜在辽国没有赢。辽国失败了吗?没有,只是死了一个大将萧达凛,意外死亡,不是战死,被大宋的床子弩偷袭了。为此,强悍的萧太后大哭一场。尽管史书一直在渲染,说萧达凛的死,使辽军士气大伤。这话缺少逻辑,为什么不是「萧达凛的死激起了辽军的斗志」呢?

其实辽军的不利有两点,一是前军深入宋境,有被杨延昭抄后路的危险。二是宋军士气比较旺盛,双方有点陷入拉锯战,辽军希望的是速战速决。

但,即便这样,宋军就有资格以「胜利者」自居吗?太自大了吧,顶多说一盘棋局,宋占了个先手,有点优势罢了,远远没到中盘绞杀的时候呢!

如果不信,复盘一下雍熙北伐,开局就杀了辽军一大片,结局不还是中盘认输了?

所以,不是满朝文武都睁眼瞎,寇准过于乐观了!

二、北宋根本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实力

假如棋局大利好,辽军兵败澶州,北宋能一鼓作气拿下燕云十六州吗?我觉得如果是北宋的军事实力,恢复到太祖赵匡胤时期,也许有这个可能,此时就别做梦了。

1.名将还有谁?

太祖赵匡胤,给大宋留下了非常好的军事基础,可惜被太宗赵光义两次北伐败光了。此时,大宋面临的是名将凋落,有个民间名气大于实际的杨延昭,相对于群星璀璨的开过之初,实在是掰不开,别忘了西北还有一个蠢蠢欲动的李元昊。

2.抑制武将的弊政改了吗?

北宋之所以武备不彰,很重要的原因是,将军们都是被捆著手脚上战场的。文臣凌驾于武将,一个小小的监军就坏了多少大局?杨继业不就这么死的么?

「搞笑大师」赵光义还定了个规矩,前线打仗必须按皇帝事先定好的阵图打,把他的阵图当成孙悟空画的魔圈,百妖不侵。

这些捆绑武将的规矩不改,什么将军上场,可以胜一时,失败才是必然结局!

3.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了吗?

从满朝关于战与和的争议中,不难看出,大宋根本没有做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准备,更别说为收复十六州和保卫十六州,做长期作战的预案了。

寇准的战,似乎更像一个临时起意,原来辽国人不过如此,干嘛不乘势干一票大的!

有点玩笑大了吧!

三、辽国正处于顶峰期

抛开北宋自身的因素,再看一下我们的对手辽国。辽国此时的皇帝是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

辽圣宗身边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历史上唯一亲临战场的太后萧绰萧燕燕,一个是辽国最出色的政治家韩德让。

这三驾马车,是辽国几十年步入顶峰的重要人物。两国交战,打的是背后实力,国政是否清明是重要的标志,以大宋乱糟糟的政局,拿什么跟辽国比?

以辽国当时的实力,军事上不用说,撂大宋几条街。即便经济上,大宋未必比辽国强多少。

燕云十六州,从西北到东北,漫长的战线,直逼辽国家门口,难道非得试试辽国的利爪?

综上所述,澶渊之盟不能说是不明智之举,大宋当时根本没有实力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没办法给辽国致命打击,甚至大宋连基本准备工作都没做,寇准忠心可嘉,但有点想当然!要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先做好内部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再说吧!


宋真宗,赵恒,是一个只有守成之意,并无开拓之心得君主。那么很多人会说如果他有汉武帝那样雄图伟略的思想那么北宋能不能拿回燕云十六州呢?

如果不能,再加上有寇准这位名相辅佐,应该能取回燕云十六州吧?

其实答案也一样是否定的。先不说史实告诉我们的历史最终走向如何,我们就先从当时宋朝的大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进行分析吧。

一、首先,其实北宋也一定程度上算是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在没有燕云十六州的情况下,辽国可以直接挥兵南下兵锋直指开封,哪怕是有黄河天险也阻挡不了辽国的滚滚铁骑。毕竟到了冬天黄河一旦结冰,辽国就可以一马平川,大宋就再无险可守。所以宋朝是一直处于一种被动危险的外部环境中的。

二、再来说说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宋朝并未对商业进行严格禁止,但还是有一定的禁止的,加上当时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宋朝每年的产出入不敷出,在财政上压力巨大,国家根本没钱无力出兵打仗。

三、接著说下最重要的一点,宋朝为了防止唐末的节度使叛乱的情况再次重演。于是将各地军队中的精兵强将几乎都收归禁军,然而到了宋真宗时期,禁军已经大部分是老爷兵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当时的宋朝需要支付各方面的开支所以导致各地的厢军有些时候都领不到军饷,所以当时的宋朝表面上军队很多,但是实际根本没有多少兵力可以随意调度使用。

宋朝当时的将军是通过各个将门进行举荐出任的,所以军队中的奖领只知道自己的上司是谁,根本不会在乎其他的。毕竟自己的上司能让自己升官并且拿到粮饷。再加上当时的北宋经历了太祖,太宗两朝之后,慢慢的朝中的将领和大臣大多已经开始不想打仗了。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分析,宋真宗就算有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国内的诸多情况再加上外部的不良环境也不允许他对大辽大规模用兵,收复燕云十六州。

据史料记载,辽国在宋真宗时期进行过南下的战争,当时的大宋虽然进行了抵抗,但是宋真宗并不太想打,并且立刻直接议和,但是并没有成功,被当时的宰相--寇准(大宋第一斗士),连忽悠带恐吓的给弄上了战场,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

虽然当时最后是战胜了辽国,但是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当时明明是打了胜仗。

其实这是因为马上冬天到了,谁都不知道黄河什么时候结冰。如果和辽国再继续拖下去,那么一旦黄河结冰,辽国将可以绕过前线直指开封。

所以宋真宗根本耗不起,寇准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耗不起,也不敢去赌。所以不得不与辽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虽然有点耻辱但是也没办法,说到签订盟约,就有一桩趣事,寇准为什么会被叫做大宋第一斗士呢?因为那都是拿命拼出来的,当时签订盟约的官员是曹利用,真宗对他说「岁币百万以下可许」,意思就是,岁币在一百万以下你都可以自己做主,而寇准知道了之后告诉他「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意思就是,皇上虽然说了在一百万以内你可以做主,但是如果你给的岁币超过了三十万,我就砍了你。

如果这件事情,曹利用跟宋真宗说了,那么寇准就算不是死罪也会被赶出中枢。但是曹利用怂了,并且他与辽臣谈判时一口咬死了寇准规定的三十万。所以「澶渊之盟」最后以三十万岁币的代价换来了大宋几个朝代的和平。

所以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哪怕当时宋真宗真的有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也收不回燕云十六州。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辽国不是部落联盟了


应该有希望的,①宋军人马远超辽军,皇帝亲征士气旺盛。②真宗亲征前有诏书,前方事危可立新君,,拒辽存天下。③辽军倾国之力南征,深入宋境,并没有占领象样城池,后方不稳。④如果后方城池军队抄辽军后路,前后夹击辽军就危险了。⑤辽军孤军深入,后勤困难必须速战,如果长期对垒能做到吗,时间长了辽军必北还,后方宋军截杀,前方宋军追击,辽军必然大败,取回燕云十六州不难。


不能当时宋辽实力不向上下宋朝缺少骑兵


历史没有如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