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原因很简单:剩者为王!德川家康是真的做到了熬死对手,坐收胜利果实。他不仅结束了战国时代,开启了长达近300年的太平盛世,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了日本。而且,家康钦定「御三家」为德川家后世基业的延续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立嗣,指定继承人这方面是远远超过了信长和秀吉。德川家康是不是一流的战术家不清楚,但是一定是一流的战略家,眼光极为长远,行事极为果断。他带给了日本人长久的和平,这是最伟大的贡献。


最佩服山冈庄八,这种吹牛皮的功夫旷古烁今,空前绝后,怎么就能把一群乌合之众,土匪流氓打群架的鸡毛蒜皮事儿,写成洋洋洒洒几百万字的文学巨著。江山算是织田信长打下来的,后面两个不是男人,活著的时候不敢正面较量,等到老板死了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是真熊,雄用在他们身上简直是讽刺。相比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还像个正常人,不会天天做著吞并明朝的白日梦,最重要的是,成王败寇,输了你就什么都不是。


丰臣秀吉在文韬武略比不上织田信长,可能连明智光秀都不如....但他有个好弟弟丰臣秀长,而且自身从农民做到天下人,非常懂得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愿意争取最大利益而妥协....可惜老年得子,陷入私心导致内部分裂。德川家康老实说是命长,丰臣秀吉麾下丰臣秀长 前田利家任一人不死,德川家康都不可能有机会


第六天魔王的霸气,关白的草根,乌龟的隐忍!更喜欢第六天魔王


国人对日本战国大多不屑一顾,但是后来万历明朝也与日本在朝鲜相持好几年,客观事实的说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明朝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再到后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 话说回来,织田信长显然是最具有英雄气概的,有人说他残暴,也有人说他佛敌,还有人说他气量宏伟。我给他一个评价,织田信长是一个其眼光高于所处时代的人物。


丰臣秀吉

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为1590-1598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法名国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龙大居士。

《明史》里称作平秀吉。秀吉在全国初步统一完成之后,于1592、1597年两次入侵朝鲜,连陷釜山、汉城、平壤等要地。后由于朝鲜军民的抵抗和中国明朝派军应援,遭败绩。1598年,因侵朝战争未达目的,在焦虑不安中死去。丰臣秀吉的统一事业为德川家康开创江户幕府的幕藩统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在武功之外,还从事于建立新的封建体制。实行士农工商政策,即严格划分武士、农民、手工艺者和商人的阶级界限,各有居所,不得混淆。并以将土地分给部下的形式,建立新的封建主从关系。在全国各地实行清丈土地,统一地制。确立土地的所有者和耕种者,以一耕地归一耕者为原则,凡在土地帐上登记的农民统称百姓,为年贡的缴纳者,形成父权家长为主的小农家经营的形式。又确立土地收获2/3为年贡,1/3归耕者的剥削方式。奖励新兴工商业,扶植城市的发展。1588年令全国收缴民间武器,以防止农民起义。巩固了兵农分离制度,使武士集中居住于城市。宗教方面,保护佛教寺院,压制天主教的传布,迫害西班牙传教士,开日后禁教锁国之先河。

1582年,明智光秀于支援秀吉途中发动兵变,攻占京都并夜袭投宿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织田信长焚毁本能寺,切腹自尽,但尸骨无获,其长子织田信忠战败切腹。史称「本能寺之变」。当时丰臣秀吉正在围攻备中国的高松城,由于报信者的失误,于事变三天后才得知消息。之后,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导下,他迅速与毛利氏议和,5天内强行军200公里返回京都,并随即与明智军展开决战,这次行军史称「中国大撤退(中国大返し)」,行动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师的明智军。

回师之时,秀吉以信长之名为号召,成功收纳流窜在各地的信长旧属,于山崎之战大败准备不及的明智光秀。因此功绩,秀吉在清州城重臣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信忠之子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继任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秀吉。隔年,双方决裂,胜家出兵攻打秀吉。开始柴田军略占优势,但秀吉拢络柴田阵营的前田利家,使其于后方倒戈而击溃柴田军。此战后胜家自杀,另一重臣泷川一益则被迫蛰居,织田信孝不久被杀,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秀吉完成统一织田旧部之举。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1584年,与其合作的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秀吉,羽柴军便与两人展开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战事。此战之初拥有兵力优势的羽柴军直扑德川领地,但途中却遭到德川军伏击,有「鬼武藏」之称的大将森长可和池田恒兴战死,在战况失利的情况下秀吉凭借惊人的外交手腕降伏了织田信雄,家康被迫退兵。而后秀吉又以令人难以置魄手段招降德川家康(把妹妹嫁给家康并把自己的母亲送去作人质,完全是乞和的架势),德川军归顺羽柴军,秀吉正式展开统一信长未完成的统一大业。1585年,秀吉率联军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迫使其归降并退回原居地土佐。同年秀吉希望成为征夷大将军,但在公卿的劝阻下转而向朝廷索取关白的封号。为此秀吉一度打算认前关白近卫前久为义父(因为日本有关白只能由出自藤原一族的近卫、鹰司、一条、二条、九条等「五摄家」世袭的传统),但秀吉最后放弃此计划,而要求朝廷赐予新的姓氏。于是朝廷便赐予他「丰臣」这个姓氏,并就任关白。丰臣也由此成为继「藤原」、「源」、「平」、「橘」等四大姓氏之后的第五大姓氏。不过「丰臣」未能象其余四大姓那样发扬光大,因为它只传了两代就绝嗣了。1587年秀吉又联合已经归顺的毛利征讨九州岛津氏并让位于相对亲丰臣的岛津义弘。1590年远征关东,包围小田原城并击败后北条氏,北条家主北条氏政被迫切腹。使陆奥国的伊达政宗等东北诸大名皆归服。至此秀吉完成全国统一。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阁(たいこう, Taikō,又作翻译太合)。

在完成对国内的统一后,秀吉出兵侵略朝鲜,意欲将其作为侵吞中国的前哨,他的狼子野心在他给家人的信中昭然若揭——「高丽都城已于(五月)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内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卷大明,当以大唐(明朝)关白之职授汝(指丰臣秀吉的侄子丰臣秀次)。宜准备奉圣驾于大唐之京城,可于后年行幸,届时将以京城附近十国,作为圣上之领地。诸公卿之俸禄亦将增加,其中下位者将增加十倍,上位者将视其人物地位而增。……任汝(指秀次)为大唐关白,以京城百国之地封汝。日本关白一职,将视大和中纳言与备前丞相二人情况,择任之。」

1592年,豊臣秀吉发动以西日本诸大名为主的约20万大军入侵朝鲜。起初,久经沙场的日军攻势猛烈,先后攻占朝鲜王京汉城与陪都平壤。朝鲜向明朝求救。明神宗命辽东总兵李如松入援朝鲜。在明军和朝鲜全罗营水师提督李舜臣等的进攻下,日军屡遭重创。最后,由于损失过大,丰臣秀吉接受明朝和谈的条件,明朝封豊臣秀吉为日本国王。日本侵略朝鲜的行动暂时停止。但1596年,豊臣秀吉借口不满朝鲜方未派人致意,再次遣兵入侵朝鲜。日军盘踞釜山,再进逼汉城。然而明朝援军入援后,日军陷入困境,被迫死守于海岸各城堡。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于伏见城逝世,享年62岁,侵朝日军在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渐撤军。日本称这次入侵朝鲜的战争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祸、壬辰卫国战争,中国将其归为万历三大征之一。丰臣政权的统治体制颇为完备,但也存在许多隐忧:家康在地方拥有超过200万石的领地,在中央家康又握有重权,因此最后家康取代秀吉得到了天下。丰臣秀吉多因袭织田信长的经贸政策,以乐座乐市和朱印船贸易等振兴商业,以控制都市、铸造货币等政策规范金融。以太阁检地(丈量土地、清查田户)和刀狩令等政策用来确立税制,彻底地兵农分离,为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打下了基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