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轮流做,就不到咱家。可到了曹操门口了,为啥曹操不做呢?不想吗?谁不想啊?时机不到,怕弄巧成拙啊!

魏武帝曹操,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县)。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官居太尉。

曹操少年机警,有权数。一般人不认为他有什么奇特之处。可梁国乔玄却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可济也,能安之者,非在君乎?!

曹操二十岁时举孝廉,步入仕途。董卓专擅朝政,拉拢曹操。曹操以为董卓乱政不能成事,不想同流合污,于是逃离洛阳。遭到董卓追杀,不能回故乡。

此时,其父在陈留已经积聚了部分财产,可以招兵买马。同时,曹操与陈留太守张邈私交深厚,可以协助。袁绍起兵反董卓,曹操趁机陈留起兵,加入反董卓的联盟。

由于各路诸侯为保存自己势力,割据一方,不思进取,只有曹操,勇于担当,但因势单力薄,只得败退。因首倡袁绍举义之故,袁绍举荐曹操做了东郡太守,曹操趁机占据地盘,发展势力。

此时黄巾军势力发展迅速。兖州太守弃城逃跑,刺史刘岱战死。曹操随后被迎接为兖州牧。曹操追击,黄巾军请求投降,投降士兵三十万人,随行家属一百多万,曹操收编精锐,号称青州兵。以此经营兖州,成为一方诸侯。

本来曹操与袁绍是一个战壕里背靠背的兄弟,在诸侯争霸时期,没有永远的朋友。袁绍优柔寡断不能接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被曹操捷足先登,迎接天子,定都许昌。

官渡之战,曹操一举击败袁绍,204年攻破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从此把邺城作为其行政中心,苦心经营魏郡,逐步统一北方,曹操先授魏公,后授魏王,加九锡,离天子一步之遥。

此时,曹操居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孙权据江东占地利,刘备居西南占人和。三足鼎立,暂时处于平衡状态。

曹操如果贸然称帝,势必导致政治上的被动,对于霸业不利。曹操审时度势,静待其变。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识时务者方为俊杰。


曹操在分封之前并没有称魏,而是在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封建王朝时候的分封国)。因为封建王朝,分封地名作为爵位称呼,曹操被分封的国都是邺城,邺城在汉朝属于魏郡,所以封号就是魏公。比如战国时期的卫鞅,秦孝公把商于分封给卫鞅,所以爵位为商君。公元216年曹操又被加封魏王,曹丕继位之后,首先继承的就是曹操的王位,所以也称魏王。曹丕称帝后,自然延续魏国的称谓,这就是曹氏魏国国号的由来。


我是小星星奇遇记,我来回答你的问题,关注我,每天更新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

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故后来晋升多以原封号为主,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

曹操影视形象

为什么曹操会选择魏作为自己的封号?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有好的寓意与美名。这是个好兆头,古人对此比较讲究,即使曹操也不能免俗,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史记》网路配图

二、曹操有取代汉氏之心,历史上春秋时期的赵魏韩曾瓜分晋,取而代之。古人很讲究这个的。三家分晋/网路配图

三、曹操被封为魏公所在地,原是战国时期,魏国故地。

战国魏国/网路配图

四、曹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成为曹姓始祖之一,曹操和自称是其先祖的西汉开国功臣曹参都是源自姬姓。战国七雄中的魏国也是源自于姬姓:魏氏的先祖是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姬高),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被晋献公封于魏地,魏氏由此得姓;毕万的十二世孙魏斯就是魏文侯,由此可见曹姓和魏姓系出同源,为了迎合,为自己的合合法性提供依据。

曹姓族徽/网路配图

五、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击败袁绍,又用了几年时间于204年攻破袁氏大本营邺城后,曹操把邺城定为自己的行政中心,包括政令、军令都是从邺城发出,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只留有少数官吏而已,可以说大汉的中心是在邺城而不是在许都。邺城是冀州治下的魏郡郡治所在,魏郡原本有十五县,建安十七年(212年)也就是曹操进封魏公的前一年,曹操扩大了魏郡的范围,把魏郡周边分属于河内、东郡、巨鹿、赵国等十四个县充实到魏郡,这样魏郡的规模一下子几乎扩大了一倍。由此可见曹操对魏郡的情有独钟,也能看出曹操其实已经在为自己做打算了,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后的国号和地缘政治有一定关系,曹操的政治中心在魏郡,魏郡本身又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核心区域之一,所以曹操先称魏公再称魏王是顺理成章之事。

我是小星星奇遇记,感谢阅读,点赞和转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