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应该是北周迅速灭亡北齐是不是偶然吧?

北齐拥有关东大片肥沃的土地,人口达到两千多万,国民的汉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北周只拥有关中巴蜀地区,人口不足千万,而且胡汉混杂,经济和人文条件都不如北齐。但「弱小」的北周能够灭掉「强大」的北齐,这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性在里面。

首先我们看北齐方面。虽然表面上北齐在地域、军事、经济等各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但实际上北齐内部的问题远比表面上看起来严重的多。

(1)胡汉矛盾。或者可以说社会汉文化(势力)兴起与鲜卑统治者反对这一趋势的矛盾。

陈寅恪先生在《北齐的鲜卑化》中提及:「北齐鲜卑化的风气极盛。鲜卑化贵族所反对的是汉人和汉化的胡人。」

由于当时社会汉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来自统治领域的掌权者却极其反感这一社会趋势,所以他们对汉人尤其是朝中的士族特别仇视。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极力打压汉族势力。

《北齐书·恩悻传·韩凤传·崔季舒传》记载自认为是鲜卑人的韩长鸾十分仇视汉人,经常骂「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汉儿文官连名总署,声云谏止向并,其实未必不反,宜加诛戮。」后主高纬竟仅凭这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即召已署表官人集含章殿,以季舒、张雕、刘遨、封孝琰、裴泽、郭遵等为首,并斩之殿廷」。

其实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文化是一直不断在被当时社会所接受的,大部分少数民族政权也都选择了接受汉族文化。北齐之前的北魏拓跋鲜卑政权也是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的。

陈寅恪先生认为「北齐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常情况,是因为北齐的建立,依靠六镇军人。而六镇军人作为一个保持鲜卑化的武装集团,本是洛阳汉化文官集团的反对者。」

所以胡汉矛盾本质上可以说是鲜卑统治集团与新兴的汉文化集团之间的权利之争。因为北齐政权是以鲜卑军事集团和汉族士族集团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到了北齐后期,当朝统治者不但不小心维持这一平衡,反而极力打压汉文化势力,严重破坏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失去了汉文化势力的支持,固步自封在鲜卑文化里的统治阶层在整个汉化潮流只会走向灭亡。

(2)皇帝昏聩,恩幸奸佞当道。

北齐除了孝昭帝高演德才兼备外,其余大多凶狠荒淫无耻,而北齐也被称为「禽兽王朝」。我们看一下史书记载:

《资治通鉴》:「薛嫔有宠于帝(齐文宣帝,高洋),久之,帝忽思其与岳(清河王高岳)通,无故斩首,藏之于怀,出东山宴饮。劝酬始合,忽探出其首,投于柈(通「盘」)上,支解其尸,弄其髀为琵琶,一座大惊。帝方收取,对之流涕曰:「佳人难再得!」载尸以出,被发步哭而随之。」

《北齐书.高纬本纪》:言语涩呐,无志度,不喜见朝士。自非宠私昵狎,未尝交语,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其奏事者,虽三公令录莫得仰视,皆略陈大旨,惊走而出……遂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胡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数。人间谓之无愁天子。尝出见群厉,尽杀之,或剥人面皮而视之」……

而皇帝昏庸也促使朝堂出现了大量奸佞小人,像穆提婆、和士开、高阿那肱等人。他们阿谀奉承,腐化朝政,无才而占据高位,使得本来就乌烟瘴气的朝廷更加岌岌可危。

《北齐书.恩幸列传》:(和士开)至说世祖(武成帝)云:「自古帝王,尽为灰烬,尧、舜、桀、纣,竟复何异?陛下宜及少壮,恣意作乐,纵横行之,即是一日快活敌千年。国事分付大臣,何虑不办,无为自勤苦也。」「世祖时,恒令士开与太后握槊,又出入卧内无复期限,遂与太后为乱。」「士开禀性庸鄙,不窥书传,发言吐论,惟以谄媚自资。河清、天统以后,威权转盛,富商大贾朝夕填门,朝土不知廉耻者多相附会,甚者为其假子,与市道小人同在昆季行列。」

除了任用小人外,像斛律光、兰陵王等这些能够挑起国家脊梁的有能力的忠臣良将还都被诛杀了。如此无道的国皇帝加上一群不学无术只会谄媚弄权的小人把持朝政,而且几代皇帝都这种德行,可以预见整个国家会混乱到什么状态。估计即使没有北周的进攻千疮百孔的北齐政权也不会坚持多久了。

(3)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

自北魏开始实行均田制到北齐基本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贵族及官员分到的田地都在肥沃的京畿地区,而贫苦百姓分到的田地都在边缘的「方百里外」。

《关东风俗传》载:「其时强弱相凌,恃势侵夺,富有连畛亘陌,贫无立锥之地」。

这种不公平的土地政策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土地的大量兼并:没有背景的普通百姓逐渐失去田地变为流民,而拥有土地的豪绅则掌握了大部分土地和财富,底层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困苦不堪。

《隋书.食货志》「是时频岁大水,州郡多遇沉溺,谷价腾踊。朝廷遣使开仓,从贵价以粜之,而百姓无益,饥馑尤甚。重以疾疫相乘, 死者十四五焉。」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统治阶层荒淫无道,生活奢靡,完全不顾百姓死活。而老百姓既没有安居乐业的环境也没有能够满足基本生产生活的条件,老百姓不满日益增长,阶级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如此脆弱的社会状况是很难长久维持下去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的一颗火星就能够引爆百姓怨愤的火药桶。

我们再来看北周这边。北周虽然人口少,兵少将寡,但是其政治是相对清明的,再加上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使其整体实力在十几年里得到较大提升。具体来看:

(1)北周宇文泰时引进儒家文化,吸引汉族有文化的士子入朝参政,改变汉人种地胡人当兵的传统,不仅缓和了胡汉矛盾还为国家治理网路了大批有用的人才。

(2)公元572年(天和七年)宇文邕亲政后大力发展经济,劝课农桑,释放奴婢和杂户,减轻赋役,促进生产。其次,采取措施控制宗教发展,减轻了国家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

《广弘明集》:「自废已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若事有益,太祖存日屡尝讨齐,何不见获。朕坏佛法,若是违害亦可亡身。既平东夏,明知有益。废之合理义无更兴。」

再者,扩充兵力提高军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以府兵制为核心,将北镇武人和关陇豪族塑造成凝聚力极强的关陇集团,形成了强大稳固的军队体制。

《周书.武帝本纪》:「(建德二年)十一月辛巳,帝亲率六军讲武于城东。癸未,集诸军都督以上五十人于道会苑大射,帝亲临射宫,大备军容。……(建德三年),六月丁未,集诸军将,教以战阵之法。」

《隋书.食货志》:「建德二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北周的的这一系列的措施使的国家的综合国力从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政治清明,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整个北周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

  

除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因素外,在外交政策上北周也技高一筹。

宇文邕执政之初就著手改善与陈国的敌对关系,派鲍宏和杜杲出使陈国,谋求与陈国君主陈顼一同伐齐。

《周书.杜杲传》:自是,连兵不息,东南骚动。高祖患之,乃授杲御正中大夫,使于陈,论保境息民之意。……杲因谓之曰:「今三方鼎立,各图进取,苟有衅隙,实启敌心。本朝与陈,日敦邻睦,𬨎轩往返,积有岁年……陈国息争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义,张旃拭玉,修好如初,共为掎角,以取齐氏。」陵具以闻,陈宣帝许之。

而反观北齐这边不但不居安思危还在国土沦陷的情况下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北齐书.韩凤传》:寿阳陷没,凤与穆提婆闻告败,握槊不辍,曰:「他家物,从他去。」后帝使于黎阳临河筑城戍,曰:"急时且守此作龟兹国子,更可怜人生如寄,唯当行乐,何因愁为?"君臣应和若此。

因此,综合北齐和北周的内政情况和外交政策,如果把北周看成一棵枝繁叶茂欣欣向荣的大树,那么北齐就是一块千疮百孔的内心朽坏的木头,北齐如果不灭亡才是非常不正常的。


周迅怎么了?


难道我也有阅读障碍?我怎么看不懂你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想问北周灭亡跟北齐有关系,还是想问北周和北齐都是偶然灭亡么?


看到了周迅,还看到了齐,大齐,隐喻不错


谢谢邀请,俺不知道


一笑倾城国便亡,何劳荆棘使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以报周师入晋阳。


我看成了:周迅 速灭亡。

周迅出事了?


不是,杨坚早已虎视眈眈,迟早会下手的,功高盖主最是可怕了


我不明白这个问题什么意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