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现在谈论冯玉祥驱逐末代皇帝溥仪,很多人都觉得充满正能量,认为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反帝制的革命行为,其实,这是多种势力交织的结果,里面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而且,扒开这件事件的外衣,我们会看到,冯玉祥的为人似乎不那么高光正。

原先,曹锟和吴佩孚是一对黄金搭档,曹锟一口一声「子玉、子玉」叫得很甜,吴佩孚也一口一声「三爷、三爷」应得欢。

老实说,吴佩孚能叱咤风云,成为乱世中的赫赫中州王,跟曹锟的赏识和提携是分不开的。

而曹锟能成为直系首领,呼风唤雨、坐镇一方,也与能征惯战的吴佩孚对其死心塌地的效忠有关。

但是,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结束后,爱好沽名钓誉的曹锟准备不惜一切代价竞选总统,过一把总统瘾。

吴佩孚是个务实主义者,认为有那个闲功夫和那个闲钱去干这种华而不实的东西,还不如大量购买军火、抓紧练兵,为日后统一全国打基础。

两人谈不到一块去,一下子就闹掰了。

这个时候,原本寂寂无闻的冯玉祥乘虚而入,在曹锟鞍前马后奔走,获得了曹锟的好感。

这么一来,吴佩孚就和冯玉祥结下了梁子——当然,也为吴佩孚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奉系首领张作霖是出了名的滑头,他敏锐地侦知了吴佩孚就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很好地收买了冯玉祥,让冯玉祥在吴佩孚和自己在干仗的时候从背后捅刀子。

冯玉祥做事精准,他看到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打得难解难分,突然发难,反戈一击,并打开古北口关隘,放奉军入关。

冯玉祥还先奉军一步杀回了北京城,囚禁了当年的大哥曹锟,准备据有河北和平津三地。

大佬落难,老巢失守,吴佩孚不淡定了,他让直军主力继续死守长城,他自己带偏师杀回北京,准备出其不意,击溃冯玉祥,稳住后方。

哪料,吴佩孚一走,守在长城防线的直军军心涣散,一下子就崩盘了。

吴佩孚进退失据,只好仓皇遁往湖北。

打败了吴佩孚,张作霖很是乐了一阵子,但他知道了冯玉祥抢在自己前面霸占地盘,就怒火渐炽。

偏偏,那边的冯玉祥占领了北京后,觉察到北京的实力派都拥护张作霖而不鸟他,就有些悻悻然,有些搁不下面子。

前思后想,决定重构自己的个人形象,以革命者自居,用「革命手段」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了。

当然,冯玉祥这么做,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即进宫收刮财宝,补充自己的军费。

这么一来,张作霖就更怒了。

因为,冯玉祥破坏了他正在精心下的一盘大棋。

张作霖的目标是当东北王。而东北的满蒙复辟势力很大,另外,日本人也正想利用溥仪做文章。冯玉祥驱逐溥仪,这等于是把溥仪往日本人的怀抱里送,张作霖平焉能不怒?!

事实也是如此,溥仪从紫禁城搬出来后,就潜往了日本使馆。

所以,张作霖恨死冯玉祥了,后来不惜与段其瑞合作,共同对付冯玉祥。


宣统皇帝被冯玉祥驱逐出皇宫后,张作霖确实非常生气。不过张作霖并不是因为溥仪受欺负了而生气。要搞清楚张作霖为何要为冯玉祥驱逐溥仪而勃然大怒,就要先搞清楚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

民国十三年九月(1924年9月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这场大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张作霖统领的十五万奉军和由吴佩孚统领的二十万直军。

当时直军的实力要强一点,奉军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张作霖在出兵前,就提前拉拢了直系的重要将领冯玉祥,让冯玉祥在关键时候倒戈一击,与自己夹击吴佩孚。

那么,冯玉祥身为直系将领,为什么会被对方的张作霖策反呢?这是因为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后,直系大哥曹锟因为当总统的问题跟直系的二当家吴佩孚起了矛盾。冯玉祥因为支持曹锟,被吴佩孚所嫉恨,把他整得很惨。

当时吴佩孚坚决反对大哥曹锟当总统,因为他认为与其把钱浪费在选总统上面,还不如利用这笔钱去买军火,扩充武装,为日后统一全国打基础。但是曹锟坚决要当总统,于是吴佩孚和曹锟就闹掰了。

后来吴佩孚一怒之下就回了洛阳大本营,让曹锟很没有面子。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只是直系边缘人物的冯玉祥站了出来,他对曹锟大献殷勤,为了能让曹锟当选总统,他忙前忙后,大肆张罗,最终赢得了大哥曹锟对他的信任。

曹锟当选总统后,冯玉祥一飞登天,吴佩孚反倒很没有面子了。为了这件事,吴佩孚和冯玉祥结了仇,身为直系二当家的吴佩孚没少挤兑冯玉祥。

然而,冯玉祥也不是吃素的,他见吴佩孚容不下自己,便在暗中策划搞倒吴佩孚,然后连曹锟也一并搞倒,然后他当老大。

于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冯玉祥就主动派人去联络张作霖,然后双方一拍即合,为达成了联合攻击吴佩孚的计划。

时间来到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瞅准了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激战时,临阵倒戈,打开古北口关隘,放奉军入关。然后冯玉祥为了抢夺胜利果实,连夜带兵杀回了北京城,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当年被他捧上了总统宝座的曹锟。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软禁总统曹锟的消息传到前线后,吴佩孚大惊失色。他为了化被动为主动,就让直军主力继续死守长城,他自己带一支精锐杀回北京,想趁冯玉祥立足未稳,一举击败他,稳住后方。

结果吴佩孚失算了,他部署在长城防线的直军听说吴佩孚「跑了」,瞬间军心涣散,被奉军打的丢盔弃甲。而吴佩孚在回援北京的路上也被冯玉祥所阻挡,未能回援北京。

最终,从山海关杀到的奉军联合北京的冯玉祥部队南北夹击,将吴佩孚在华北的十多万主力全部消灭。此战后,吴佩孚变成了光杆司令,只得只身逃亡湖北。

吴佩孚败亡后,看见死对头覆灭的张作霖原本很高兴,但是很快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当时的情况一片混乱,直军纷纷溃逃,北京和天津变成了三不管地带。冯玉祥派兵赶在张作霖之前,大抢地盘,把河北和平津三地全部揽入了自己的手中。抢到地盘后,冯玉祥决心干一件大事情。

到了11月5日,也就是吴佩孚兵败逃亡后的第三天。冯玉祥让部将鹿钟麟带兵,进宫把溥仪给赶出了紫禁城。

关于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按照官方的说法:冯玉祥一向追求革命,驱逐溥仪是为了完成辛亥革命没有赶走皇帝的遗憾,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

然而实际上,冯玉祥的动机没有那么简单。

因为虽然冯玉祥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霸占了北京。但是他的实力弱于张作霖,北京的实力派都不支持他,都在等张作霖进了北京后,向张作霖献殷勤。这对于冯玉祥来说就尴尬了。

他如果不想在日后被张作霖欺负,就要赶在张作霖没来之前,抢先发展自己的实力,让北京人都支持他。然而,他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从天津小站出来的北洋嫡系。别人不可能支持他。

于是冯玉祥就走了一个偏门,他进城之后给树立了一个新形象:进城之前是军阀冯玉祥,进城之后是革命者冯玉祥。然后用革命者的形象拉拢革命志士支持他。

既然自称是革命者,那自然要干一些激进的事情。否则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凭什么相信他是革命者?

那么当时在北京城,干什么事情是最激进的事情呢?自然是以扫灭封建残余的名义,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了咯。于是,溥仪小朋友就成了冯玉祥改头换脸的牺牲品。

另外,冯玉祥当时缺军费,他赶溥仪出宫的目的,也存在进宫收刮财宝,用紫禁城里的财宝补贴军费的嫌疑。(这一点并非空穴来风,后来冯玉祥的心腹鹿钟麟也说过,如果不是靠变卖紫禁城财宝,国民军也撑不到后来的北伐战争)

总之就是,冯玉祥靠驱逐溥仪,积攒了巨大的声望,同时还弄到了军费。

听说冯玉祥驱逐了溥仪之后,张作霖当时就怒了。他之所以会勃然大怒,倒不是因为冯玉祥借著铲除封建余孽的名义,背著他抢宝贝,吃独食(张作霖不缺那点零花钱)。他真正动怒的原因,是他一直想利用溥仪,想把溥拉到自己一方。

那么,张作霖为什么要拉拢溥仪的呢?这说来可就话长了。

袁世凯死后,张作霖一直想当东北王。但是东北的满蒙复辟势力很大,经常在东北搞一些复辟运动,这些人的背后还有日本人的支持,让张作霖很是苦恼。

于是张作霖便想到拉拢溥仪,希望借助溥仪在满蒙贵族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自己夺取整个东北造势。

为了讨溥仪的欢心,张作霖平时没少在他身上砸钱。比如民国八年,张作霖给溥仪的爸爸载沣汇了一笔巨款,以资助溥仪的日常开销。那时候正是紫禁城比较苦难的时期,开支全靠民国政府的施舍,或偷偷盗卖文物国宝度日。张作霖在这个时候资助溥仪,让溥仪对他顿时起了好感。

之后张作霖又派自己的拜把兄弟张景惠进京巴结溥仪,又让溥仪对他非常感激。当时民间甚至有传闻,认为张作霖会支持溥仪在东北登基继位,这让张作霖在东北的满蒙贵族眼里,博得了很深的好感。

后来张作霖好不容易占领东四省,但是东北的形势依然很严峻。满清复辟势力继续在东北策划独立,日本人对此蠢蠢欲动,而这两派人共同要拉拢的目标就是溥仪。(因为满清复辟势力得到溥仪,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搞复辟;日本人得到溥仪,也可以顺理成章的扶持他,在东北扶持傀儡政权)

当时在张作霖的眼里,溥仪就好比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虽然只是个傀儡,但是不管谁得到了他,立马在东北就有正统性。

因此,溥仪对于张作霖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棋子。张作霖需要稳住溥仪,向溥仪不断的示好。最起码的,不能让溥仪跑到日本人那边去。因为溥仪一旦被日本控制,那么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就有被颠覆威胁。

结果溥仪这么重要的一颗棋子,却被冯玉祥一脚给踢跑了。张作霖岂能不恼火?

事后,张作霖害怕溥仪被日本人控制,便派人跟冯玉祥交涉,让他撤走驻扎在醇亲王府外的军队。然后找人去跟溥仪疏通,表示这事是冯玉祥干的,跟他没关系,让溥仪不要担心。然而溥仪并不信任他,还是派人去日本使馆,秘密接触了日方代表。

当张作霖听说溥仪溥仪潜往日本使馆后,立马慌了。他赶紧找人跟溥仪搭线,但前两次都被拒绝,然而张作霖并没有放弃(这种事情不能放弃),仍然要求面见。最后溥仪答应了,两人约在天津曹园见了一面。这才让张作霖大舒了一口气。

到了见面的那一天,张作霖也不含糊,他走到溥仪面前,毫不犹豫的趴在地上就磕了一个响头,然后毕恭毕敬的给溥仪行了一个大礼,就像前清官员给皇帝行的大礼一样,很给溥仪面子。

随后张作霖大骂冯玉祥,说冯玉祥是为了拿宫中的宝贝才赶溥仪出宫,而他张作霖是个十分留意维护国宝文物的人,他不光把奉天的宫廷维护得极好,并且把北京的一套四库全书也要弄去,赢得了溥仪对他夸赞。

然后,张作霖话题一转,对溥仪直言说:皇上你不该在我带兵到了北京之后,还往日本使馆里跑,我是有满足力气维护你的(张作霖要搞清楚溥仪为什么要派人潜入日本大使馆,他最担心溥仪被日本人利用)。

溥仪听后,连忙解释说:说当时冯玉祥的军队还在,他是不得已才进日本使馆的。

听溥仪这么一说,张作霖立刻接道:皇上要是愿意,到咱奉天去。就住在宫廷里,只要有我在,怎样都行。(主要还是为了控制住溥仪)

溥仪平时最爱听这种奉承话,因此在张作霖这次表态后,他也就不再跟日本人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接触。一直到孙殿英盗掘东陵之后,溥仪才又开始与日本接触。

综上所述,冯玉祥驱逐溥仪后,张作霖很是恼火。但他恼火的原因,并不是他关心溥仪的死活,他只是害怕溥仪会被日本利用,成为日本的棋子,影响他在东北的统治。对于张作霖来说,他为了稳住溥仪,不仅砸了巨资,还每次都表现的很卑微,堂堂的东北王每次都要在逊位皇帝面前三拜九叩,他图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能用最小的成本圈住溥仪,不让溥仪跑到日本那边去。

结果,革命者冯玉祥沽名钓誉,瞒著他把溥仪赶走了,让他在溥仪面前很没有面子。并且更关键的是,溥仪不知道去哪了,他也不知道溥仪在想什么。想到这些,张作霖勃然大怒是轻的,没有发兵跟冯玉祥火拚,就算好的了。

所以说,冯玉祥驱逐溥仪这件事,其实干的很不理智。驱逐就驱逐嘛,不让住皇宫,可以请他去住大牢,为什么要放他走呢?


这要从张作霖和溥仪的关系说起来了。

溥仪虽然被迫退位,不再是清朝的皇帝,但是张作霖对其一直很是尊重。溥仪在天津当寓公的时候,张作霖曾经秘密的去拜见过他,那个时候的张作霖已经是一方军阀,而溥仪现在就是个百姓身份,但是张作霖一见到溥仪,就向其下跪请安,使得溥仪受宠若惊。

袁世凯在逼迫清帝退位时,曾经承诺了一份《清室优待条例》,包括保护皇帝尊号,每个月400万元用于皇室支出,皇帝仍旧居住于紫禁城等等。所以说这个时候的溥仪虽然是个废皇帝,但是小日子过的还是比较滋润的,每天打打网球,学习一下西方知识等等。

一切嘎然而止于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强势修改了优待条件,其中一条就是皇帝移除紫禁城,自由选择居所。溥仪心中当然是不情愿的,但是面对冯玉祥派来的荷枪实弹的士兵,溥仪妥协了,乖乖的搬出来紫禁城。

前面也说了,在民国军阀中,张作霖对溥仪还是有一些君臣之心的,不管是真心也好,作秀也罢,都让溥仪感受到了一些些温暖。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东北王,他控制著当时东北三省。不过因为东北是满清发源的地方,所以那里满足复辟的势力非常的强大,张作霖一直小心翼翼的讨好溥仪,即使在溥仪下台之后仍然溥仪非常的好,主要就是为了买人心,稳固他在东北的统治。

冯玉祥是当时直系军阀曹馄的手下,曹锟在北洋军阀的争夺中,击败了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事实上控制了当时的北洋政府。曹锟这个人的名声非常好,所以当时就非常想当大总统。但是曹坤的威望并不高,所以就花了不少的钱去贿赂议员们,虽然当上了总统,但是事实上弄得自己声名狼藉。

当时曹锟的手下吴佩孚不同意他这么干,认为没必要去花那么多钱当那个没有多大作用的总统,只要掌握实际权力就行了。而这个时候,冯玉祥鞍前马后,为曹锟出任总统,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冯玉祥得到了曹锟的重用,一下子成为了直系军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几乎和吴佩孚地位服相当。

可是冯玉祥后来和张作霖阴谋合作,最后坑了曹锟和吴佩孚。本来冯玉祥是想自己当老大,但是他之前的威望一直不是很高,并不是北洋军阀中的老人物,所以发现在北京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拥戴他。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方法,驱逐了当时在故宫居住的末代皇帝溥仪,从而来提高自身的威望。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为了偷取故宫的一些宝物来筹集军费。

这一下子让张作霖感到相当的恼火,因为张作霖为了稳固自己在东北的统治,一直讨好溥仪和那些满清遗老遗少们。结果冯玉祥这么一闹,导致溥仪出走天津,开始和日本人进行密切的合作,这对张作霖在东北的统治是一个相当大的威胁。所以当时张作霖紧急前往面见溥仪,在面见溥仪的时候,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且在资金财务上给予重要的支持,一切就是为了稳住溥仪,而不让日本人有可乘之机。

总之,张作霖对冯玉祥驱逐末代皇帝溥仪相当的恼火,因为这打乱了他在东北的统治。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他有法律依据;但这个举措是大错,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一,为什么说冯玉祥有法律依据呢?

民国政府是有优待清室的条约,紫禁城是溥仪的「封地」,他可以继续留在皇宫生活。

但是,溥仪犯下大错:他听从军阀张勋的怂恿,武力夺权,实行复辟!近代史上「张勋复辟」就是张勋以武力拥戴溥仪重新做皇帝!

溥仪是罪魁祸首,他单方面撕毁「逊位条约」,复辟帝位,就是夺权,篡位,造反!

当时段祺瑞等人镇压了张勋,就可以处理溥仪了。但段祺瑞是清朝军官过来的人,心知清朝对他不薄,不忍心把老主子整惨。再说,你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如何安置他?这是个大问题!

所以,溥仪复辟失败后,就依然留在宫里生活。

二,冯玉祥赶走溥仪闯下大祸。

不管冯玉祥赶走溥仪的动机是什么,但造成十分恶劣的后果!

这清朝废帝溥仪本身是块招牌!他去天津后,就被日本人盯上,随后拉溥仪去长春,建立满洲国!

这还得了啊!日本人攻占东三省,就拿溥仪做幌子,实行「满洲自治」,要从民国版图中分割出去!

日本一下子就将矛头转移到溥仪身上:中国的女士们先生们,看清楚了,这是你们以前的宣统皇上统治满洲国,满洲是清朝王室的老巢,溥仪做满洲国皇上,你们还有啥意见?日本军方是大力支持溥仪建立满洲国的!

看懂了吧,这就是当时溥仪的价值!他在中国没人要(但决不能扔出去),日本人早就想利用他,成立一个满洲国伪政权,以达到霸占东三省地盘的目的!

所以日本人一直在狡辩:不是日本军队要侵占东三省,是溥仪三番五次要求日本军方协助他建立满洲国!日本是在帮助溥仪实现他的「复国大业」!

这就是冯玉祥赶溥仪出宫造成的严重后果!他太冲动了,一个草包将军看不到长远。

袁世凯为何要制定善待清室条约呢?每年还给溥仪几百万两银子挥霍,是有很深远意义的:①以袁世凯为首的民国政府是继承大清国的全部领土和权力!(就是全盘移交给民国政府,是经过清朝政府授权移交的)

②袁世凯把紫禁城留给溥仪专用,其实就是软禁溥仪,禁绝他与外界不法分子勾结作乱!简单地说,紫禁城是溥仪的「封地」,也是他的「监狱」。

袁世凯就怕溥仪被外国势力利用、操控!这是为国家安全著想的大事!

有一点要指出:袁世凯以前在朝鲜搞外交工作的,他懂得国际通用法则!

日本人侵占东三省,本来是一清二楚不容抵赖的事实!但溥仪去了长春做皇上,这事情一下就复杂化了!

二战结束后,在东京审讯日本战犯,日本人就用溥仪做挡箭牌为自己辩护!

张作霖当然领会袁世凯的深谋远虑,他知道溥仪这块招牌的价值:绝对不能被外国势力劫持溥仪去做分裂国家的事情!所以他知道冯玉祥蛮干乱来,就发怒了!

那时候,估计不止张作霖发怒,所有看得清楚利害关系的军阀、政客、读书人,都会愤怒!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溥仪作为末代帝王,虽然在他宣布退位后,已经失去了以往的荣华,但是民国政府还依然承认溥仪的身份,这也是经过了多方面的协商后达成的共识,而且民国政府还会给溥仪提供一定的费用,让他可以继续拥有作为帝王的荣耀。可是这一切都因为冯玉祥而被破坏掉了,冯玉祥在闯进了皇宫后,将溥仪从皇宫中赶走了,他认为既然封建王朝已经结束了,那么溥仪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在皇宫里面当「假皇帝」了。当时远在东北的张作霖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他生气的理由也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1、 张作霖脑子里无法根除旧思想

虽然张作霖当时已经成为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军阀,身上的著装也焕然一新,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张作霖作为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在他的灵魂深处对于封建思想是极其认同的,从他的一些举动中就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张作霖一直都希望得到朝廷这颗大树的庇荫,所以一直以来都在巴结溥仪,张作霖也曾经多次为朝廷效力,并铲除了很多土匪,这些都被溥仪看在眼里,在张作霖的心中,无论时局如何改变,溥仪都是皇帝,主要有他在皇宫中,自己就可以仰赖于他,溥仪也比较喜欢张作霖,还曾经赐给他一件黄马褂,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进行,张作霖的前途一定会更加光明。

2、 张作霖急需朝廷帮衬自己

虽然溥仪的存在只能算是一种标志,而且溥仪早已没有什么实权,但是毕竟封建王朝一直延续下来不是一时间就可以土崩瓦解的,当时还有很多晚清遗老一直都站在溥仪这一方,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复辟,只要有溥仪一天,就有希望。而这些满清遗老对于张作霖来说也十分关键,这些人所形成的满蒙势力不容忽视,当时张作霖在东北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如果获得这些满清遗老的支持,一定是如虎添翼,在东北也就没有人能够撼动得了张作霖的地位,所以保住溥仪就是保住自己。

另外张作霖私心里对冯玉祥的做法也是恨得牙根痒痒,因为据说冯玉祥在将溥仪从皇宫中赶走后,他还将宫中很多宝贝都抢走了,这些宝贝谁不想要,被冯玉祥拿走张作霖自然是心有不甘的。


1924年10月22日夜,正在参与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倒戈回京,软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控制了北京政权。11月5日,冯玉祥无视民国政府与逊清小朝廷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例》,派鹿钟麟带兵进入紫禁城。鹿钟麟见到溥仪后,笑眯眯的对他说:「你今后是打算继续当皇帝,还是当个普通人?」溥仪看鹿钟麟笑里藏刀,便识相的说:「我想当个普通人。」鹿钟麟说:「好,那我就派人保护你。」之后,鹿钟麟给了溥仪两个小时的时间收拾,让他搬出皇宫。溥仪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恋恋不舍的离开了住了18年的紫禁城。消息传到张作霖耳中后,张作霖对冯玉祥破口大骂。这又是为何?

首先,冯玉祥破坏了张作霖利用溥仪控制北京的计划。直奉两系之所以爆发第二次战争,就是因为奉系军阀张作霖想与直系军阀吴佩孚争夺北京政权。为了获得这场胜利,张作霖不仅早早就与溥仪搭上关系,为未来铺路,而且还拿出了50万银元贿赂冯玉祥。虽然张作霖跟冯玉祥承诺:只要打倒曹、吴,奉军可以不入关,但很明显这并不是张作霖的真心话。张作霖又出人又出钱的跟吴佩孚干了半天,结果却被冯玉祥摘了桃子,你说他气不气?而且按照约定,并没有赶溥仪出宫这一条,冯玉祥私自行动,也让张作霖怒不可遏。

其次,冯玉祥赶走溥仪,容易被日本人找到利用的机会。大家都知道,满清是从东北起家的。所以即使当时清朝灭亡了,东北地区的百姓对溥仪还是很有认同感的。张作霖深知日本人一向对东北狼子野心,如果被日本人找到利用溥仪的机会,那将会极大的威胁他在东北的统治。如果溥仪没有被赶出京,而是被他攥在手里的话,那他不仅可以扩大自己在东北的影响力,而且还能真正拥有一统全国的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不仅曹操会玩,这些军阀也会。虽然溥仪这个「天子」比汉献帝还废,但他在满清遗老中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最后,冯玉祥拿走了故宫里绝大多数的宝物。毫无疑问,冯玉祥是缺钱的,不然他也不会接受张作霖50万银元的贿赂,倒戈奉系。但对张作霖来讲,故宫里的宝物他同样垂涎已久。而且他与吴佩孚打了那么久,伤亡那么大,却被冯玉祥渔翁得利,心里怎么能好受?所以对于张作霖来讲,冯玉祥赶溥仪出紫禁城,不仅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而且还侵犯了他的利益,他如何能不怒?因此等他回到北京后,便联合段祺瑞排挤走了冯玉祥。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就去找了日本人,九一八之后「满洲国」就成立了,「皇帝」就是溥仪。

现在知道为什么老张火气那么大了吧。

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把溥仪留在紫禁城,每年还拨巨款养著,一方面是显示自己的宽仁大度,另一方面是怕步子迈太大了扯著蛋,如果对溥仪采取过激行为,容易引发那些满清遗老的强烈反扑。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怕溥仪被别人利用,让他在紫禁城好吃好喝,换句话说就是把他囚禁在紫禁城不让其与外界接触,这样无论是列强还是国内的各路军阀都没法拿溥仪做文章。但是冯玉祥一冲动把溥仪给撵出去了,这事就大了。

第二次直奉战争,原本给曹锟牵马执凳的冯玉祥突然倒戈回京软禁了曹锟,导致了吴佩孚大败。但是占据京城的冯玉祥发现自己在京城居然被各路旧势力给束缚的动弹不得。一不做二不休,他派人闯进紫禁城将溥仪赶出宫去还顺手牵羊带走了大量财宝。

别看溥仪是被赶出去的,人家可开心的不得了,他深知自己呆在紫禁城名为优待,实为囚禁,再加上他老师庄士敦的影响,他特别想出去走走,而且当时战乱不断,北京城头上的大王旗换来换去,这是非之地溥仪是一刻也不想多呆。

他迅速离开北京,去了天津。当时的天津是万国租借,各国领事对溥仪的到来是非常欢迎,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溥仪是乐不可支,流连忘返。尤其是日本人,他们盯上溥仪很久了,好不容易遇到这么个雪中送炭的机会能放过吗?于是日本各大报纸开始刊登同情溥仪的文章,溥仪在日本人这里得到了皇帝般的待遇。而且日本人还承诺未来日本建立的新帝国皇帝还是溥仪。溥仪丝毫没有察觉日本人想拿他干啥,见日本人这么热情,他也投桃报李,迅速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

而老张这边就惨了,东北是他的大本营,但是东北也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啊,清廷灭亡后,东北的复清势力一向很活跃,现在他们的「皇帝」又被放出来了,他们就更活跃了,著样一来东北的安定就会收到破坏。

不仅仅是那些「满清遗老」,日本看上东北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老张和日本人周旋了那么多年,现在溥仪直接落人家手里了。日本人手里多了一张王炸,老张肯定睡不好了呀。

所以老张对这个「」直男癌」晚期的冯玉祥是怒不可遏,但是明面上冯玉祥也是自己进京的功臣,所以只能作罢。不过秋后算账这句话可不是凭空来的。很快他就被段祺瑞和张作霖排挤出京,不久被奉军、直军击败,只好通电下野。


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消息传出去后,全国人民有拍手叫好的,也有破口大骂的。但作为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却勃然大怒,这是为什么呢?(李雪健版张作霖)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冯玉祥和吴佩孚都为了能够控制北京城,在山海关开战。张作霖派张学良花重金贿赂冯玉祥,想趁其不备捣毁奉系军阀的老巢,从而取得直奉战争的胜利,这样就可以进驻北京城了。张作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冯玉祥铲除对手,然后自己上位。

谁知在与吴佩孚最后的残余兵力作战时,却听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紫禁城!因为冯玉祥的目的也跟张作霖一样,也想从中获取最大利益,以便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儿一听说冯玉祥把溥仪给赶走了,瞬觉得自己被利用了。(溥仪)

其实张作霖在对待溥仪的态度上,只是想扶植溥仪为己所用。能够利用溥仪的身份得到东北三省满蒙贵族的支持,这样作为「东北王」的张作霖在东北的发展就会更好了。谁承想冯玉祥居然来这一手?把自己原本的计划都给打乱了,这怎么让人不急?(李雪健版张作霖)

原本跟自己合作的冯玉祥居然都没有跟自己商量就把溥仪给赶出紫禁城了,还私吞了很多财物,冯玉祥白白捡了个现成,而自己什么都没有捞到。这不是自己干活为他人做嫁衣吗?

还有就是害怕溥仪被日本人利用,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在暗中物色亏了傀儡人选了。如果溥仪抢先自己被日本人利用了,绝对不利于自己在东北的统治,所以张作霖最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

以上所述,就是为什么张作霖知道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勃然大怒的原因。而且后来张作霖所担心的事也还是发生了,溥仪最终还是被日本人利用了,建立了伪满洲国,成为日本人侵略中国的工具。

我是搞史人,欢迎阅读关注。


1924年10月22日深夜,「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率领部队快速向北京进发。

没开一枪一炮,冯玉祥的部队包围了总统府,将大总统曹锟监禁起来,并且解除了直系军阀二号人物吴佩孚的所有职务。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率领部队荷枪实弹,包围了紫禁城。遵照冯玉祥命令,鹿钟麟要将溥仪从紫禁城中驱赶出去。

此时的冯玉祥非常痛恨封建帝制,革命态度坚定不移,他亲自进入紫禁城督促驱逐工作。

尽管有多人前来奉劝冯玉祥暂停将溥仪驱逐出宫,但是,冯玉祥决心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象征封建帝制的溥仪从紫禁城中驱赶出去。

溥仪向冯玉祥央求,按照条约、降低俸禄,准许他继续在紫禁城中生活。冯玉祥果断拒绝,并且说:如果赖著不走,就用大炮轰炸紫禁城。

冯玉祥命令部下迅速将470多名太监、100多名宫女遣散;然后用6辆卡车,把溥仪及其妃嫔装运到什刹海的醇王府。醇王府中住著溥仪父亲一家人。

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的消息,传到张作霖那里时,张作霖却勃然大怒。

张作霖之所以对冯玉祥驱逐溥仪十分恼火、并且立即采取军事行动,是有深刻原因的。

原因一:冯玉祥抢占先机、妄想独大,很可能会使张作霖统治全国的企图化为乌有。

很长时间以来,冯玉祥都受到吴佩孚的排挤、打压,也得不到曹锟的帮助和扶持。所以,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夕,冯玉祥才会主动与张作霖约定,双方联合夹击吴佩孚。

正当吴佩孚与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激烈战斗时,冯玉祥却放弃了对关隘的把守,拱手让奉军进入关内。

冯玉祥自己率领军队快速进占北京,囚禁了曹锟、进驻了紫禁城。冯玉祥这一招大获全胜,既彻底摧毁了政敌吴佩孚;又使自己抢占了先机、为自己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冯玉祥趁张作霖没到之前,命令军队快速把河北、北平、天津统统占为己有,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地盘。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展示自己坚定革命决心,树立革命冯玉祥的形象,目的之一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赢得北洋元老的支持、赢得真正革命志士的支持。

冯玉祥的伟大志向,张作霖都是看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张作霖当然非常恼火。

于是,张作霖不顾与冯玉祥曾经签订的「奉军不得入关」的协定,把奉军主力部队直接开进关内,目标正是控制北京。

为了能将冯玉祥赶出北京城,张作霖与段祺瑞勾结起来,联合对付冯玉祥。

当时部下给冯玉祥献上一计:把张作霖父子请到北京,趁著只有少量警卫人员时,把他们两人枪杀了。后来,这一计策没有机会实施。

原因二:张作霖担心溥仪一旦被日本人控制、利用,自己很早就谋划好的利用溥仪的一盘大棋就会无「帅」可保。

经营东北多年的张作霖,对东北形势了如指掌。

东北地区满蒙势力比较强大,而且复辟的愿望也很强烈。

更可怕的是,日本人对东北虎视眈眈,并且总是在寻找机会、甚至是尽力制造机会,从而利用满清势力。

于是张作霖便想到拉拢溥仪,希望借助溥仪在满蒙贵族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自己夺取整个东北造势。

在这种现实面前,张作霖希望控制溥仪、或者讨好溥仪,利用溥仪的名号,真正称霸东北、进而统治全国。

张作霖一直在努力。

张作霖曾经给过溥仪爸爸一笔很大数额的金钱,帮助他们一家人维持生活。溥仪及其爸爸对张作霖都有好感。

现在,冯玉祥把溥仪从紫禁城赶出去了,对于张作霖来说非常危险!

因为现在的张作霖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溥仪,也没有把握控制溥仪。所以,张作霖对冯玉祥驱赶溥仪非常恼火。

如果满清复辟势力控制溥仪,就可以打著溥仪的旗号正式复辟满清帝国;

如果溥仪投靠了日本人,那就更麻烦了。日本人扶植溥仪在东北当皇帝,溥仪傀儡政权一旦成立,整个东北地区就被日本人霸占、成为殖民地了。

权衡复辟与傀儡的利弊、比较满清与日本的实力,张作霖更怕溥仪投靠日本人。

当张作霖知道溥仪被驱逐的时候,他就在最短的时间内、派人跟冯玉祥谈判,请求不要为难溥仪及其父亲一家人。

同时,张作霖也派人赶到醇王府,想找到溥仪,当面告诉他,张作霖会保护他的。

年轻气盛的溥仪,这时候志向高远,他很想找一座靠山,实现东山再起的愿望。

在溥仪最苦闷的时候,日本人几次到醇王府与他联络。1924年11月29日,溥仪没让父亲知道,悄悄逃进了日本使馆。而且,日本公使高调对外宣布容留溥仪。

张作霖几次派人到日本使馆联系溥仪,都被拒之门外。

1925年2月,溥仪在日本人护送下、转移到天津租界张园。张作霖求见溥仪,溥仪应允。

看见溥仪的时候,张作霖毕恭毕敬跪到地上,向溥仪磕了三个头,和前清大臣向皇帝跪拜一模一样。溥仪挺高兴。

张作霖对溥仪说:我之所以到北京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你。你现在跑进日本租界里,我真是很为难啊!

溥仪相信了张作霖的话,开始大倒苦水,之所以住进外国租界,都是被冯玉祥等人逼的。

自从进驻北京之后,张作霖一直忙于自己的政治布局。1925年,奉军进入上海,势力达到鼎盛。1926年,「安国军」组成,张作霖担任总司令。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成为中华民国最高统治者。

当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的时候,当自己不需要扶植傀儡的时候,张作霖也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理会溥仪了。

从1925年到1932年,溥仪都在天津生活。他在积极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他拉拢过军阀、他收买过政客、也任用过客卿,但是没有人帮助他。

只有日本人支持他,所以,日本人在溥仪心中位置最为重要。

很显然,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张作霖之所以勃然大怒,根本原因就是担心自己失去政治上的优势。一是害怕冯玉祥的力量超过自己;二是害怕溥仪成为日本人的傀儡,从而导致东北、甚至整个中国成为日本人的势力范围。

冯玉祥将溥仪从紫禁城中驱逐出去,自有他的理由;张作霖勃然大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军阀、政客的正义与否,常常是由他们力量对比、以及博弈结果来确定的。

你怎么看待张作霖的勃然大怒呢?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