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句实话,要真的想把武则天手里面属于李唐江山的权力给拿过来,这不是看张柬之狄仁杰支流究竟有多强,而是看武则天什么时候犯错!或者说的直白一点,这个局面只有武则天自己给机会,别人才有办法趁虚而入,否则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对武则天下手。

张柬之当然是属于人才,但是跟狄仁杰相比,当然能力上来讲稍有欠缺,狄仁杰的能力,那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但是狄仁杰本人在武则天面前也是战战兢兢,汗不敢出。为什么?武则天虽然是一介女流之辈,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实力之强,确实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武则天自己不犯错误,没有人能够动她!

狄仁杰一直在等的是什么?他挡的是武姓家族,尤其是武三思,武承嗣,这些人犯错误,犯了错误以后,把武则天的这些挡雨全部剪除掉,然后再考虑从武则天的手里面,把属于李唐江山的权力给要回来。为什么武则天本人是李世民的妃子,同时又是李治的皇后,而且还替李唐江山生了两个太子,这点上来讲,武则天自身的地位已经是没有人可以动摇,除非把李治从坟里挖出来,让他复活,将武则天手里面的权利地位全部回收,那武则天才可能会失败,在其他的情况之下,向狄仁杰,张柬之这样,李唐江山的臣子,是不允许对李唐江山内部的家事说三道四的,武则天本人的地位,也没有人可以去动摇他。

明白什么意思了吗?狄仁杰和张柬之,除非等到武则天死了,或者是武则天自己犯了错误,否则他们在武则天面前,就是吴可奈何,都动不了这个女人一根手指头。

除此以外,武则天除了对狄仁杰放心以外,其他的人他都不放心。狄仁杰死了以后,武则天个人表示说,朝堂之上已经没有可以信任的人了,由此可见,狄仁杰对于武则天那是心悦诚服,并且知根知底,把自己所有的心思全部说给了武则天听,武则天才对他如此放心。

所以我们也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狄仁杰真的想谋反,武则天可能是第一个知道的人,武则天对于朝堂之上所有人的监控,(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自然是做的最严格的那个,自己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所面临的阻力,那是太多太多,所以万事都要小心翼翼,包括对于臣子的掌控,讨论武则天年轻脑子清楚了,谁也不可能去武则天的嘴里面虎口夺食。

张柬之也是等到了武则天在晚年的时候,信任张氏兄弟,弄乱朝纲,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最终挑拨了当时武则天和李唐子孙之间的矛盾,然后才成功的!

张柬之的成功一部分来讲,也是有运气成分在里面,如果不是武则天晚年的倒施逆行,或许张柬之还得再等一段时间,或者将这个任务直接交给他的后人去处理。


并不能完全说是张柬之做到的跟狄仁杰没有关系,匡复李唐这件事,是持续用力的结果,不是突然之间就完成的事。主要有这么几点:

狄仁杰在匡复李唐中的作用:

1、 首先,狄仁杰两次拜相,第一次的在位时间只有四个月,第二次也只有三年。这么短的时间让他完成匡复李唐事业的全部明显时间上就不够用,再说他面对的可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啊,年龄比他还大的女老妖怪,这事没那么好办。

2、狄仁杰起码做到了:一是推荐了一个干这件事的人,张兼之。狄仁杰力荐才受到武则天重用的人,他们匡复李唐的理念必然是相同的;二是在武则天对立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狄仁杰的力劝「母亲和姑母的论断」也为李唐的延续进了最大的努力。

张兼之「天时地利人和」匡复李唐

1、天时:此时的武则天已经八十一岁了。虽然威严仍在,但她个人已经对朝政的把持越来越力不从心。整天和两个宠臣在一起,年龄就是最大的天时。

2、地利:此时大唐的局面下,涌动这三派势力,一是张兼之为首的复唐派,一派是武三思为首的武则天的娘家人。一派是后期武则天宠信的弄臣。而武则天已经生病,三股势力交织在一起,就为复唐一派提供了时机。

3、人和:张兼之为人强硬、果断出击。在这次逼迫武则天退位让子恢复李唐天下的事件中,张兼之「以硬碰硬、毫不低头」,终使匡复李唐之事得以成全。


武则天在执政的半个世纪中,善于治国,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政通人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故而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为了维护统治,武则天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但是也重视延揽人才,改革科举制度,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资治通鉴》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因而,受武则天重用的狄仁杰,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机会也没有必要推翻武则天的统治,他甚至于还忠于武则天,尽心辅佐国政。

自从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继承人问题就成了朝野关心的焦点。随著武则天的衰老,这个问题愈加引起关注。

狄仁杰临终前,就武则天退位问题已和她明说了。对于自己的继承人、身后地位及评价等问题,武则天也有自知之明。虽然她有还皇位于李唐之意,但是在感情上还迷恋皇权,而且也没有合适的人选。

武则天当然也担心身后武家子弟的归宿,她极力希望李武联合执政的格局能够尽量延续下去。一方面,她清醒地意识到,在她死后仍旧会是李氏皇族即位执掌天下,武氏政权很难延续;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武氏势力能够在她死后牢牢控制政局,不至于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在还皇位于李唐的实际行动上,武则天将在外多年的庐陵王李显迎接回朝,重新立为太子;封自己的四儿子李旦为并州牧,负责驻守京师重地。

但她并没有急于定下继承人,而是维持这种模糊的局面,不动声色地平衡著各方的势力。在局势依然不明朗的情况下,没有一方势力敢于轻举妄动。

晚年的武则天,明显表现出对政事的懈怠和意兴阑珊。

当时朝廷分为三股力量: 获得武则天的宠爱的以张易之和张昌宗为首的张氏,武则天的娘家武氏,皇太子李显以及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皇族。张氏兄弟的肆意横行引起了一些大臣、武氏子弟和李氏皇族等多方的不满,这几乎已经注定了他们在武则天失势后的下场。

由于朝政权利并非某一派独掌,要想收复李唐皇权,还是需要通过政变之类的强硬方式。

于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下,趁武则天病重之际,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强硬派,一改太子等一味妥协忍让的做法,果断发动「神龙政变」,用强硬手段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恢复李唐天下。


谢谢邀请,我是老王谈古说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都是描述老年人的典故,大家可能觉得人到了一定年纪就难以有所作为,但是唐朝有一位老人却在八十一岁高龄的时候,干了狄仁杰一生都未能完成的大事———把历史上第一位女皇赶下神坛,匡复李唐江山。这个人就是武则天的宰相张柬之。

武则天晚年的时候,身体情况每况愈下,张柬之趁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武则天退位。

按理说武则天这么强势的一个人怎么会让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成功呢?

我认为应该有这几个原因:

  1. 当初武则天登基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位女皇,建立武周王朝之后,就要一直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到时是立儿子为太子,还是立侄子为太子。这事就这么一直悬而未决,直到武家后代武三思、武承嗣先沉不住气,率先使尽浑身解数,连出狠招,把皇嗣李旦折腾得死去活来,再加上后来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说,契丹、突厥先后打出匡复李唐的旗号反周,武则天看到人民仍心向李唐皇室,再加上武氏子弟的不成器。武则天最终下定决心重新立已经被废为庐陵王的李显为太子。从确定继承人人选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武则天有意换政于李唐之心了。

  2. 当初担任宰相的姚崇被调出外地做大官,临走之时,武则天就曾询问他,谁做宰相比较合适。姚崇是这样跟武则天说的:「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这番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张柬之有宰相之才,而且现在已经很老了,以他的年龄,他也不会再闹出啥名堂了,除了以其才忠心耿耿为陛下效力外。因此,陛下尽管放心用其才,而无须再顾虑什么。否则,这么优秀的人才真是快要浪费掉了。于是,武则天就同意了姚崇的举荐。张柬之拜相,已是八十岁。八十岁的年纪拜相,真是不多见,此时,武则天也已经是八十一岁了。这回恰恰是武则天看走了眼,引狼入室,给了张柬之逼宫的机会。张柬之人家可一直怀有以恢复李唐江山为己任的心。

  3. 武则天在晚年的时候,身体情况已经糟糕,一直卧病不起,根本无心管理朝政,然后身边却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也给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的可趁之机。

  4. 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男尊女卑是一种社会常态。虽然现在她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但她也知道她当政的时间绝对长不了,被推翻是迟早的事,因为她始终无法跟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做长久的斗争。

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武则天迫于当前形势,加上之前就有换政李唐之心,终于,武则天答应退位,还政李唐。

前有姜子牙八十岁拜相辅佐周武王取得天下,开创周朝江山八百年,后有张柬之八十一岁匡复李唐江山,从中可以悟出,平时生活中,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每个人背后都有著巨大的能量。

回答完毕。

欢迎关注和点赞。

各位有其他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

让我们一起探讨历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