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在唐高宗时期,因为李治对武则天的信任和武则天的能力,所以武则天得以有处理朝政的权利,从而导致大唐权利慢慢的转移到武则天手中。因为在武则天处理朝政的时候,有了权利,所以她也有了一批追随支持的心腹之人。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李显登基为帝,是为唐中宗,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掌握权利。李显虽然为帝了,但没多久被废去帝位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帝,李旦登基后,是为唐睿宗。

唐睿宗李旦经历过李显之事,他知道他母亲武则天的野心,他也无力阻止武则天的,最终武则天以周代唐、登基为帝,成为了古代历史上公认的唯一正统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后,她举贤任能,虽然她手断颇为凌厉,但她很有能力,施政颇为得当,所以当时天下在武则天的治理下还算安定。同时也为后来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好不容易以女子的身份为帝建周,但是在武则天晚年,武则天还是又把天下江山、帝位还给了李家,她复立李显为太子,从而李显之后得以复位为帝。

那为什么武则天临终前把帝位还给了李家呢?

首先,这天下、帝位本来就是李家的。因为武则天是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从而她能掌握大权登基为帝,成为一代女皇。不管怎样武则天始终是李家的媳妇。

因为这层身份,在加上她的治理能力、处事手段,所以得到一些人的支持,但她也知道一些大臣的心里是在等待,等待她把帝位还给李家的,故而他们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故而他们无力反抗只得顺从。但他们心中还是向著李唐的。

若武则天不把江山还给李家,到武则天去世后,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冲突政变,因为当时势力党派很多,比如李唐宗室、大唐旧臣、武家势力、张易之等。到时若发生动乱,这是武则天群所不愿得到的结果。

其次,武则天在做皇帝后,也曾想过不把天下还给李家,而立武家之人为太子。但是在大臣的建议下,武则天改变了她的想法。因为武家侄子虽然和武则天同姓,同为武家之人。但是侄子和儿子两者相比谁亲谁疏,很好比较。

自古都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可以得到祭祀供奉,没有侄子做了皇帝会供奉姑姑的。所以最终武则天立了李显为太子。

最后,李显被立为太子后,虽然有了继承人的身份,但是因为当时政局不定、党派很多,这对李显构成了功臣的威胁,也就是说李显虽然为太子,但是他能不能顺利登基还是一个未知数。

同时因为当时武则天年龄大了,很可能会突然改变继承人,所以张柬之等大臣为了保险起见,就在武则天晚年发动你政变,向武则天逼宫,让她让位给太子李显。当政变发生后,武则天虽然还是皇帝,但已经没有能力阻止了。所以武则天最终在临终前把帝位还给了李唐。


简答:武则天(624-705),名曌(音:照),又名媚娘,尊号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其父是唐荆州都督武士彟。十四岁入宫为太宗李世民才人,太宗死后为尼,高宗李治继位后封为昭仪。永辉六年(655年),立为皇后。高宗患风病,百司奏事多决于武后。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继位,尊母武后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年),因中宗擅自提拔岳父韦玄贞等事引起武则天愤怒,废中宗为庐陵王。立幼子李旦为帝,时为睿宗。天授元年(690年),废睿宗为皇嗣(名义上的太子),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这就是武则天登基称帝的简要过程。

小编问武则天将临终前将帝位交还李唐。纠正一点儿,不是临终前,而是退位前将帝位交还给了李唐。武则天晚年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费尽心思。一边是自己娘家侄儿武承嗣,一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显。武承嗣为了接班做了不少露骨可笑的事,引起武则天的腹诽和警觉。一次,武则天假意暗示立武承嗣为皇储,遭到朝中大臣激烈反对,武则天的那次试探心里有了底。后来,史书中说武则天做了一个梦,一只鹦鹉翅膀断了,请狄仁杰圆梦。狄仁杰借机问:侄儿与儿子谁更亲?(作为李家儿媳,高宗李治的爱妻)百年后是进李家祠还是进武家祠(将来受谁家香火?)等问题,武则天有所醒悟。宰相吉顼也警告武氏男宠张易之、张昌宗:要保住性命,只有为立储出力,将功赎罪。为此,张氏兄弟经常在武则天跟前吹风。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秘密将庐陵王李显接到洛阳,名义上的太子李旦聪明地请求退出「太子」位(被封相王)。为李显接班铺平道路。武承嗣见自己无望,气闷生病,不久病死。武则天专门召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及武氏子侄到明堂,祭告天地,立下丹书铁券,以示佐证。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兵变,逼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重建唐朝。尊武则天为「则天大圣皇帝」。这年正月二十五日,做了十七年皇帝的武则天离开皇宫,搬到洛阳宫城外西南的上阳宫居住。同年十一月,武则天八十二岁(虚)病逝。临终前立下遗嘱,去掉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立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


谢邀。

这并非武则天本心,而是被逼无奈,刀子架到脖子上,只有同意的份儿了。

当时武则天病重,被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革命软禁,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

这段历史史书上虽然遮遮掩掩,但背后的故事一看便知。

首先武则天在神龙元年春天病重,张柬之等人乘机发动神龙革命,以政变方式控制了武则天,对外宣称张易之兄弟谋反并予以诛杀,之后皇太子监国,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到了当年年底,武则天真的病重已经快不行了,自己说除去帝号,为王皇后、萧淑妃等人平反,并在去世后得以与高宗李治共葬于乾陵。

这个过程很清楚了,大器晚成的张柬之筹划了多年才有了这么一个机会,说服了护卫武则天的禁军头目共同发动政变,武则天已经被软禁控制,张柬之等人以武则天的名义做了后面的事情,包括太子监国和武则天退位。

之后武则天虽然被软禁,但武三思等人仍然掌权,用雷霆手段除去武三思并非不可行,只是可能横生事端。而且李显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以皇帝的角度思考问题,需要借助武三思压制有复国大功的张柬之等人,这是老李家的通病,从李世民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个毛病。后来张柬之等人被贬并被武三思派人虐待致死,如果说后面没有李显的支持或者默许就是在骗鬼。

于是,本来应该被打入深渊的武则天一派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局,包括武则天退位并与李治合葬;当然,也有张柬之等人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使得武则天保留了皇后甚至是天后的身份;李显也有这方面考虑,虽然他的血脉中有一半来自李治,但还有一半是武则天给的,如果对武则天彻底进行清算,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地位。

至于武三思后来是自己作死,李显的态度模糊更给了他其他的想法,被利用除去张柬之等人之后就轮到他们了,死的活该。

神龙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癸亥,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甲辰,皇太子监国,总统万机,大赦天下。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家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睿宗即位,诏依上元年故事,号为天后,未几,追尊为大圣天后,改号为则天皇太后。《旧唐书》

如果没有神龙革命,武则天会怎么做?

当时武则天虽然一直在纠结身后之事,并立李显为太子,表示出将来把皇位交给李显的意思。但要明确一点,李显要继承的是大周的皇位,李显不是以李渊的子孙身份继承李唐皇位,而是以武曌儿子的身份当大周皇帝,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事情。

至于武则天用什么手段保证李显不把国号改回唐,估计就是靠武三思等武家的人。神龙革命时武则天虽然已经年迈,但仍然身体健康。正月发生神龙革命,一直到年底武则天才去世,说明正月武则天的病情并不严重,甚至武则天是否是正常死亡都存在未知数。

如果神龙革命没有发生,武则天必然会安排后身后之事,包括委任一批顾命大臣,其中就会包括武三思、张柬之等人。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亲族,张柬之是靠表现出对武则天的忠诚和才干才当上了宰相,都是受了武则天多年培养教育的大周骨干,把控制继承人发展方向的事情交给这些人,武则天是能够放心的。

但武则天万万没想到张柬之能把对李唐王朝的忠诚隐藏的这么深,发动的这么坚决,完全打乱了武则天的安排,当刀子架到脖子上的时候,只得无奈接受张柬之的安排,否则就是死于非命。

(张柬之?)

总之,最后的结果对武则天、对李唐王朝都是个可以接受的结局,唐王朝捏著鼻子认可了武则天还是大唐的皇后,假装不知道自己被灭了一次;武则天死后有地方埋葬也算知足,假装是自己的主意。

只是,这个过程中冤死的李氏子孙和忠于李唐的文臣武将们不知道会怎么想。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武则天是通过政变,争斗,谋杀而得到皇位,也是因为政变而被逼退位,交出皇位

公元683年 ,李显被册封为太子 ,同年12月唐高宗病情恶化,传遗诏 由侍中裴炎辅佐太子,朝政大事由武则天来裁决。

唐高宗驾崩之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册封太子妃韦氏成为皇后 武则天自然就成为皇太后。

由于李显不听朝臣与武则天反对,执意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还说:「我为天子, 就算把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 这样的话让武则天非常担心韦氏外戚干政把自己的权力被夺走 ,于是她召集百官到乾元殿 ,宣布废掉唐中宗李显,降为庐陵王。

废掉李显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百官拥立李旦为新君,即为唐睿宗,唐睿宗实际上无法行使皇帝的权力 ,他被软禁在后宫之中, 国家所有大事都是武则天说了算。

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大 ,看起来是日益稳固 ,但是实际上是朝中部分大臣已经对他无可忍耐 ,武则天的众多反对势力集结在扬州,发动了一场「讨武战争」面对这场叛乱武则天毫无惧意,迅速调集大军 仅有40余天就把叛军击败。

当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据说武则天看了以后对此一点都不恼怒 ,反而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已经具有政治家的风范。

武则天在政治上已经十分成熟,需要想一些办法与声音来支持自己登基,尤其是需要创造一种天命的迹象,这时候他的侄儿武承嗣心领神会的献上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 永昌帝业」的白石,这块白石头被武则天称作「宝图」,不久之后他正式给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而且让群臣改称为「陛下」。除此之外,武则天还做了一系列登基前的准备。

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 实现了毕生的愿望,正式登基为皇帝 ,他把大唐改成大周 ,自此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执政期间武则天不断尝试改制,在政治上她不计门第,能够破格用人,在经济上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 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于太宗贞观年间相仿的盛世,可以说她还是有很大的政治作为。

在朝廷中她大力培植武家集团势力,同时继续迫害李氏家族 ,甚至打算把继承者的位置也留给自己的侄儿,以求让武姓江山能够永远延续下去 ,但是在狄仁杰等重臣劝说下,她最终还是立了自己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 ,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年老病危 ,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等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 ,迎中宗李显复位,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为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后」后人因此称她为「武则天」。

由以上史料可见,武则天之所以能在生前让出帝位,由儿子李显继位,其实并非出于本意心甘情愿放权,而是被政变的大臣逼宫下台,不得已才交出权力来的。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更何况帝王之家乎?自当上皇帝起,自诩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一代女皇,却为一个问题头疼:立谁为太子?要说立太子这事,在封建社会,本是皇家私事:我的皇位我想传给谁就是谁,你管得著吗?但是「王者以四海为家」帝王家事也即国事,好在武则天还算是有政治抱负的女皇,既然不能随心所欲想立谁就立谁,那就先不立。因此,武则天告诉自己,要不,咱在等等?

可是,有人等不起了。武则天爱侄武承嗣一直梦想当上太子,见武则天在这个事情上犹犹豫豫,于是指使党徒数百人上奏请表,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为由,请立武承嗣为太子,大有「姑姑你下不了决心,爱侄我来帮你」的势头。当然这些党徒绝对是为了拍武承嗣马屁,兼职政治投机。其中有个洛阳人叫王庆之的,有点过了,对这事比较执著,屡次上表「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搞了几次后,武则天有点烦他了,就让自己的保镖凤阁侍郎李昭德打他板子。李昭德估计领会了女皇的潜台词,将王庆之摔倒在光政门外,并对朝中来往大臣说:「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然后将王庆之杖杀了。拍马屁拍得把命都丢了,可见代价之大。不过,这样一来,这帮保武派估计也看清了形式,再也不敢噪舌了。想想也是,定谁是太子,是人家武则天乾纲独断,关你武承嗣什么事,难道想造反?杀你个党徒,给点颜色你看看,以后老实点。此后,武承嗣被绝了太子梦,一至郁郁寡欢。

有保武派,就有保李派,刚才的李昭德就是一个,而狄仁杰则是另一个,有水平的人和没水平的人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武承嗣是主动找人挑起事端,最终招来武则天的烦怒,而保李派则是清风拂山岗,就像李昭德,机会来了下死手。狄仁杰是武则天时代的明相之一,在朝中素有清名,很得武则天宠信,不过,底子里,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保李派。狄仁杰平时对武则天立太子一事绝不多嘴,直到武则天拿立太子的事问他,他才劝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并以鹦鹉之两翼来比喻武则天两子,终于使武则天立太子这事向自己的儿子倾斜了。看看,这才是政治高手,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计划了大周以后的走向,真是四两拔千斤呀。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而同年,武承嗣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郁郁寡欢,忧愤而死。

不过,没有真的传位,就还有变数,这个漏洞,由狄仁杰的接任者张柬之来填补。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因年事已高,在在迎仙宫卧床不起,身边只有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与外界没有别的联系了。当时的宰相张柬之一看,这情况怎么这么熟悉呀,这两小子不会是想模仿太宗囚慈父搞个政变吧!?于是联系保李派禁军统领李多祚,并联合杨元琰(右羽林将军)、崔玄𬀩、敬晖、桓彦范、袁恕己薛思行(左威卫将军)等大臣,知会了太子李显,开展先下手为强的夺皇位工作。说起来,张柬之这人,不愧是狄仁杰看中的接班人,眼光老辣,手段独到,串联起事之人多是禁军守将。后面的事就简单多了,请出太子李显,攻入玄武门(貌似只砍了一个玄武门的门栓),在迎仙宫外斩杀张易之、张昌宗,然后软禁武则天于上阳宫。两天后,武则天宣布传位于李显。

神龙元年(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驾崩,终年八十二岁。临死时武则天留下遗命:「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亲属皆赦之。」人生如梦,强悍如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死前也不得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回归至一个女人。


在当时天下人的心里,武则天是李家的儿媳妇。家里的男人不争气,媳妇当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那时候没多少人把唐和周分开看。媳妇当完家,把家交给儿子,合情理。把家交给娘家,那叫鸠占鹊巢,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合。天下会大乱的。所以,最后武则天还是明白的,把皇位交给了儿子,并要求撤掉自己的皇帝名号。

再说,儿子毕竟比侄子亲。狄仁杰曾对武则天说过,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有在宗庙里祭祀姑母的。就算武则天把皇位传给侄子,她侄子将来只会追封祭祀自己的父母。传位给侄子,对武则天没有任何好处。


重点是归位于李唐正好凸显出武则天那妖孽般的政治智慧。归位于李唐百利无害。

立李显为太子,自己终究是亲生母亲。立跟自己有血海深仇的侄子武氏为继承人,百年之后将无葬身之处,更不用说祭祀活动。

而且从唐朝建国以来,经过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的励精图治,天下归心。武则天自己非常清楚立武家的人为继承人,自己驾崩之后,众臣百官立马就会动手平定武家。还政于李唐。与其如此倒不如自己主动归位于李唐,免得遗臭万年。

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没有人会希望自己过世之后时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或者四分五裂的。所以最终还是要归位于李唐的。


首先他们武家实在是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后辈,所以武则天晚年其实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传位儿子,二是传位女儿,按照太平公主的能力也是能做皇帝,在朝里也是有一股政治力量,不过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人还是不能接受再出现一个女皇帝了,所以当朝臣发动政变时不可能把太平公主抬出来的,只有高举李家后人的男性才是一面伟光大的旗帜,才能使政变成功。


因为,武则天是在一个男权时代,虽然她一时改变了命运,但是她最终还要回到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上,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赢得美名,所以她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恢复了唐朝的天下!


武则天是通过政变,争斗,谋杀而得到皇位,也是因为政变而被逼退位,交出皇位

公元683年 ,李显被册封为太子 ,同年12月唐高宗病情恶化,传遗诏 由侍中裴炎辅佐太子,朝政大事由武则天来裁决。

唐高宗驾崩之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册封太子妃韦氏成为皇后 武则天自然就成为皇太后。

由于李显不听朝臣与武则天反对,执意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还说:「我为天子, 就算把天下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 这样的话让武则天非常担心韦氏外戚干政把自己的权力被夺走 ,于是她召集百官到乾元殿 ,宣布废掉唐中宗李显,降为庐陵王。

废掉李显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百官拥立李旦为新君,即为唐睿宗,唐睿宗实际上无法行使皇帝的权力 ,他被软禁在后宫之中, 国家所有大事都是武则天说了算。

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大 ,看起来是日益稳固 ,但是实际上是朝中部分大臣已经对他无可忍耐 ,武则天的众多反对势力集结在扬州,发动了一场「讨武战争」面对这场叛乱武则天毫无惧意,迅速调集大军 仅有40余天就把叛军击败。

当时,「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写了一篇《讨武曌檄》据说武则天看了以后对此一点都不恼怒 ,反而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已经具有政治家的风范。

武则天在政治上已经十分成熟,需要想一些办法与声音来支持自己登基,尤其是需要创造一种天命的迹象,这时候他的侄儿武承嗣心领神会的献上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 永昌帝业」的白石,这块白石头被武则天称作「宝图」,不久之后他正式给自己加尊号为「圣母神皇」而且让群臣改称为「陛下」。除此之外,武则天还做了一系列登基前的准备。

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 实现了毕生的愿望,正式登基为皇帝 ,他把大唐改成大周 ,自此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执政期间武则天不断尝试改制,在政治上她不计门第,能够破格用人,在经济上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 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于太宗贞观年间相仿的盛世,可以说她还是有很大的政治作为。

在朝廷中她大力培植武家集团势力,同时继续迫害李氏家族 ,甚至打算把继承者的位置也留给自己的侄儿,以求让武姓江山能够永远延续下去 ,但是在狄仁杰等重臣劝说下,她最终还是立了自己儿子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 ,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年老病危 ,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等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 ,迎中宗李显复位,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为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后」后人因此称她为「武则天」。

由以上史料可见,武则天之所以能在生前让出帝位,由儿子李显继位,其实并非出于本意心甘情愿放权,而是被政变的大臣逼宫下台,不得已才交出权力来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