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荃经史,不一样的解读角度。

因为,韩信是一个精通战略的战术家,而徐晃则并不长于战术。

关于「战略」和「战术」如何在战场上运用,《亮剑》中的李云龙给了我们很好的例证:

当战事不紧急时,李云龙更多的是对部下进行思想层面的建设,给自己的部队灌输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态度与秉性,倡导作战要灵活多变,不要拘泥于文本教条。这在提升军队士气和作战思路方面有非常直观的效果。

但当面对具体的作战问题时,李云龙则将「战术方法」提到了第一位,军人士气改为第二。就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克制对方长处等方面给予极高的重视。

独立团在消灭山崎大队的李家坡歼灭战中,提升士气的全团冲锋固然是最后的战斗形式,但也要通过战术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代价,以换取最高效的战斗力。为此,李云龙要想办法缩短攻击距离,以手雷集火的形式压制住敌方火力后转瞬间命令全团冲锋,成功实现攻坚目的。

可见,在实际战场上,「战略」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目标,是为具体战术提供方向性指引的。其本身并不具有太强的可操作性,甚至会与当下的战场形势产生矛盾对立面。如果摆脱战术配合而仅依靠战略方法,将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战略意图将极难实现。

很不幸,尽管徐晃熟读兵书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倒背如流,但却并不得其中要领。徐晃更不清楚韩信当初为打赢这场以少胜多的冒险战役,布了怎样一盘棋。

韩信的棋局

当初韩信只率领3万兵马前来,而赵国则集结20万大军来井泾驻守抵挡。

韩信深知:汉军长途跋涉而来,对方以逸待劳且人数占优,如若拉开阵仗硬刚,汉军占不到丝毫好处。这一点是汉军的劣势,但却能采取「将计就计」之法——以弱示强。将攻防转化过来,诱导对方转守为攻,脱离据守阵地。

为了能更好地实施「诱骗」,韩信采用兵家大忌之法——背水列阵,至汉军于险地。为的就是能让赵军丧失谨慎,产生全歼韩信的想法。

当然这是一招险棋,但韩信还是要上保险的——傍晚时分,先命1万人部队过河列阵,建立防线转攻为守。剩下的2万人作为交战缓冲。

当然,诱敌出阵实现了,若想打胜这数倍自己的军队,全歼是不可能的,只得采用攻心战,在士气与心理上给敌人以重击——因此韩信悄悄挑选精骑兵2000人,携带汉军军旗,绕道过河埋伏在井泾口北边的山间。待赵军大部队倾巢出动准备全歼河边汉军时,这2000精骑兵将迅速夺得赵军营地插上汉旗,鼓噪赵军大营被拔,赵军陷入两线作战危机的局面,如此一来赵军必定大败。

韩信的背水一战,更多的是将各种计谋战术环环相扣,一步步将战场局势拉入到自己设计的套路当中,最终造就了此次以少胜多的战例。

但要说韩信只是单单运用了下「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的兵法,那就太过呆板教条了,如果一门地按照兵法来运用,后果是及其危险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徐晃的背水一战了,这是标准的自掘坟墓。

徐晃的孤注一掷

相比韩信的层层嵌套之法,徐晃的背水一战简直是孤注一掷。

当初徐晃、王平率军进攻汉军,徐晃命令部队渡汉水后背水列阵。王平见状大惊:如若撤退,将至奈何?徐晃倒是一本正经的地说:「昔韩信背水列阵,此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徐晃就是这样的一根筋,他未曾考虑这个「死地」还要有敌方的施压才能激发军队的求生战斗意志,如果敌方不攻,何来「死地」一说?

汉军这边的赵云、黄忠见状立马据寨力守,拒不理会以消磨魏军的士气。徐晃见对方不攻,只得率领小股部队诱战,结果赵云和黄忠死活不出。

待到傍晚时分,汉军趁著曹军归阵的绝佳时机,赵云黄忠兵分两路,左右夹击背靠大河的魏军。

面对钳型夹击,最好的战法就是保持阵型且战且退。可魏军哪有退路?一下子乱了阵脚。被汉军驱赶下水,曹军大败。

总结

徐晃虽知兵法中的「背水一战」,但却不懂韩信的具体经营方法。

即使背水一战,也要在我方以逸待劳下进行,为保证短期内激发出的军队士气能全部倾斜到敌方身上,就要用计谋快速让敌方前来进攻。但为保证此次战役的胜利就要有奇兵,为确保「袋底」的不破,就要以攻转守并安设保险。

这就如同一台大戏。台上表演的是背水作战让观众直呼过瘾,但后台里的灯光、声效等缺一不可,他们是辅助台上表演能顺利完成的关键保证。

因此,真正熟读兵法的人,是能将其中的各种战术战略融汇贯通并相互运用的人,用一层层的计谋方法来构建最终的目标。而不是单另拿出一个方法来运用。

这就是「把书读死」和「把书读活」的却别。


我认为,原因很简单。韩信是有准备的背水一战,而徐晃是在敌人识破计谋下的背水一战。它们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大家都知道,韩信素来是以智计百出而闻名于世的,汉朝基本是无出其右,汉朝有文有张良,武有韩信的说法。而他的对手陈余呢?对于韩信是极其藐视的,一直认为韩信是徒有其表,是吹牛大王,并且此时的韩信是兵少将寡,根本无法和自己抗衡。再怎么也玩不出花样来。毛主席说过:「在战术上藐视敌人,在战略上要重视敌人。」但陈余可不是什么大军事家,没有深谋远虑,对敌情又不重视,所以想以人多欺负韩信人少,遇到亡命的反抗,也就一下失去了打胜的决心。他遇到韩信,败得不冤。

而徐晃,明知道对手赵云和黄忠也是高手的情况下,也出此背水一战的计策,那两个是谁,刘备的五虎上将啊,是有几把刷子的。一眼就看破了徐晃的战术,他们有针对性的做了准备,几面夹攻,一冲即破。何况赵黄两人哪个不是可以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的高手啊!不要说还带了这么多军队,就是任何一个,都可以在敌军中横冲直撞的主啊!当年赵云在曹操大军中单人单骑横冲直撞,还救了阿斗。更何况还是以优势兵力打你徐晃,败是肯定的了。

所以,这个原因是没有可比性的。战场环境不一样,对手不一样,导致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历史上最出名的「背水一战」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理所当然的胜利了!但是都是背水一战,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

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能力高低的问题。当然,细究起来,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一、交战双方能力对比的问题

韩信是谁?兵家四圣之一,号称「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是一个布下十面埋伏,打败项羽的人,堪称是「打遍天下无敌手」。那韩信的对手是谁?赵军主帅陈余,反正没听说过,无名小卒而已。

徐晃呢?虽然也是曹操身边的大将,但是相比于赵云,差了不止一筹,更别说是赵云、黄忠一起上了。「背水一战」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韩信真正掌握了「背水一战」,而徐晃只是模仿

韩信在「背水一战」时,不断激励士兵的士气,并且自带「战神光环」,士兵信心十足,拚死搏杀;而且,派人偷袭敌营,遍插旗帜,削弱敌方士气,进一步增强己方胜率,可以说稳操胜券。

徐晃呢?作为一个莽夫,老老实实上阵厮杀就行了,非得学韩信「背水一战」,还遭到自己部下反对,分兵迎敌。己方士气进一步削弱,可以说败的不冤。

所以说,人啊,不能过于放飞自我,骄傲自大。

我是春秋百晓生,与大家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敬请期待!


这个问答题王平王子均回答的最准确,请看《三国演义》汉水之战!


韩信可是千古一将啊


韩信的军事才能要在徐晃之上。然后两个人的背景和当时在军中所处的地位,韩信是上将军,军事才能军事地位在当时整个中国都是被认同的,听到他的名字一般将领都要被威慑三分。决定战争的胜负有很多方面,就单独的背水一战来比较,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军事地位,战神也不是白叫的,下属对他的极度认同,对下面人的凝聚力是能转化为强大的战力。很多将领士兵都会因为觉得在韩信手下当兵是荣誉感爆棚的一件事,能不拚命?

而徐晃是曹操手下的一个部将,虽然也是悍将,跟韩信的可比性差了很多


韩信乃刘邦登坛拜帅之将,声名很高。其次战前动员会有一定作用。再韩已多次胜仗,士兵愿意听韩帅认为他一定会有把握的,叫心中胜利在握。

徐晃虽是孟德手下数一数二将军,但没有韩信这样大的号召力,又是战前临时按排,兵士们没有真实了解徐将军的袖内乾坤,疑则心败。

所以前后二者会出现前胜后败。


第一:韩信是刘邦手下第一大将,威望巨大,手下将士也都服他,军队有凝聚力,而徐晃虽然也是名将,不过在曹操阵营里并不是最突出重要的,军队凝聚力不如韩信

第二:对手不同,徐晃的对手是刘备的黄忠和赵云,刘备的五虎上将,战斗力爆表,而韩信的对手是赵国的陈余,实力明显不及久经百战的黄忠赵云

第三:韩信有意为之,徐晃无奈为之


打仗的时间聪明的将军给敌人会留个口子让敌人有路可退,自己这方不留退路,士兵只能往前冲,所以结果就没有疑问了。


相同的战术也要看谁来用。小编你背靠流沙河打泰森也是一拳KO的结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