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襄阳说怎么会有那么多脑残观点:南阳郡好大,所以可以管隆中,而襄阳只是一个县,所以管不了隆中。我靠,南阳郡是郡守直接管村子吗?襄阳上边没有南郡吗?再说了,襄阳当时是荆州州治,管著南阳郡呢,州和郡谁大?

「襄阳说」还有一种观点:比较两地环境,南阳卧龙岗在闹市之中,而襄阳隆中则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所以,襄阳古隆中更像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呵呵,脑洞又大了,「像与不像」和「是与不是」完全是两码事,难道东汉时隆中就是4A级风景区?诸葛躬耕的卧龙岗周边都是高楼大厦吗?别的不说,隆中风景区在那个风景秀丽的山窝里好不容易平整了20亩地,说这就是诸葛亮的「躬耕田」。一家四口20亩地现在看起来是不少了,但在汉晋时期够吗?文革时期河南山区一亩地只收十几斤粮食的农田比比皆是。另外,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屯田制」、「占田制」以及「授田制」,史书记载,当时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30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即「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数额不等的职分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可见,这个时期「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应该是汉晋时期保障躬耕生活的最低标准,如果使生活稍微富足些,还要有丁牛和桑田,再考虑土地轮休,还要两倍、三倍的土地。我们想想看,诸葛亮一家如果窝在隆中那个小山沟里,就那20亩地,够养活谁?在那个时期,这点地能过衣食无忧的「隐居」生活吗?孤零零的一家人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山冲里,能知晓天下大事吗?何况刘表还要关照好友诸葛玄,就给20亩地?一个县令还有6顷地呢,刘表给诸葛玄一家20亩地,别寒碜人啦!再说了,隆中村难道只有诸葛亮一家人吗?你诸葛亮一家把这20亩地都占了别人还怎么活?所以,拿隆中风景秀丽来糊弄人纯粹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二十亩地在东汉末年养活一家四口东汉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而南阳卧龙岗,位于宛城外七里的淯水岸边宛襄大道旁的高岗上,良田阡陌,土肥水美,交通便利,文化厚重,躬耕是什么?就是种地呀!相比之下,稍微有点脑子就知道诸葛亮应该在哪里躬耕。「襄阳说」之所以把诸葛亮的躬耕编造成「隐居」,可能也和隆中这个小山沟根本不适合躬耕有关系吧!


怕河南朋友没有耐心或者不想看襄阳列出的史料证据,我给大家找到了2013年央视制作的中华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三国部分的内容截图,我们来看看社科院专家是怎么讲的:

好了,河南朋友们,我们辛苦列出的史料你们不认可,说襄阳造假,说隆中造假,说襄阳曾经贿赂专家,那好,请问襄阳有能耐在《中国通史》这种严肃题材的节目中请央视站台吗?何况为节目背书的还是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麻烦各位南阳朋友能尊重历史事实,「躬耕于南阳」真的不能忽悠稍有历史常识的全国各省朋友。


在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中「襄阳隆中」说要站住脚,就必须解决一个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而襄阳隆中又不属于今天南阳的矛盾问题。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说之「南阳」为郡名,在东汉时期,襄阳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针对这种观点已有不少质疑与批判的文章,如任崇岳研究员认为:「至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刘表之前,南阳郡邓县不管辖隆中,可知刘备三顾茅庐不在此处。」王大良教授提出:「『襄阳说』所依据的资料,不仅无一记载诸葛亮躬耕于隆中,况且后面的资料有明显地抄袭以前资料的痕迹,其多出的部分显然是作者所妄加,不足为凭。《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正文未提到隆中一地,邓县之名亦属晚出。把襄阳隆中说成诸葛亮躬耕地和三顾茅庐处,很大程度上是后人的附会。至于诸葛亮躬耕地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①从诸葛玄南下来看诸葛亮的躬耕地

诸葛亮祖上是琅琊大族,由于东汉末年的社会动乱,少年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流亡南方。从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离开琅琊到诸葛玄去世这段历史,由于史料记载的分歧,我们需进行必要的考证。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从中可知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去世后,他便跟著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后来投奔荆州刘表,诸葛亮一行也随之来到了荆州。诸葛玄投奔刘表时,史书只是说「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诸葛玄与刘表有老关系,诸葛玄初见刘表一定是在荆州的治所襄阳。但刘表是否会最终把诸葛玄安置在襄阳则是有疑问的,我们可以把诸葛玄同后来投奔刘表的刘备作一个比较。论与刘表的亲近程度,诸葛玄比不过身为皇族后裔的刘备,但刘表为人外宽内忌,把投奔他的刘备派往新野抵御曹军。诸葛玄既然不如刘备那样受刘表信任,又有曾被袁术任命的污点,刘表是不会让他安稳地呆在襄阳的。参考刘备的境遇,诸葛玄应是投奔刘表不久即被派往南阳。东汉末年的南阳郡是兵家交锋之地,新野和邓县等地更是刘表抵御北军的屏障,把政治流亡者安置在这里作为挡箭牌最合适不过。建安二年(197),降而复叛的张绣被曹操击败后,「绣奔穰,与刘表合」,说明穰(今南阳邓州)在诸葛玄去世的建安二年及此前是受刘表控制的。有学者认为诸葛玄到荆州投奔刘表就一定被安置在襄阳,这是没有根据的。诸葛玄在世时,诸葛亮等几个孩子的生活还能有所保障,但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兄弟便不得不自谋生路了。诸葛亮躬耕于陇亩,绝不是故意隐逸之举,而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事实证明,刘表对故人的孩子没有给予任何照顾,说明诸葛玄同刘表不过是一般认识罢了。刘表为人「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且诸葛玄作为袁术的人,刘表不能不有所顾忌。诸葛亮对刘表也没有什么好印象,这也可以解释诸葛亮为什么劝刘备夺取荆州。鉴于此,诸葛亮的躬耕生活自诸葛玄去世的建安二年就开始了,直到他出山辅助刘备的建安十二年,一直过著耕读的生活。

②从原始资料来看诸葛亮躬耕地,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最原始的材料只有三条,而这几则材料都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正文及其注释中出现的:1.《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躬耕地在南阳无疑。2.《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东晋王隐《蜀记》云:「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是提到「隆中」最早的文献,西晋永兴年间为公元304—306年。此据蜀国灭亡只有40来年的时间,李兴又是蜀国人李密的儿子,刘弘是奉皇帝之命观亮故宅,立碣表闾的,故这则材料的可信度值得重视。但李兴在文中明确提到诸葛亮故宅是在「沔之阳」,即汉水的北岸。即便当时确有「隆中」一地,也绝不是现在的襄阳隆中。3.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则材料是第一次把隆中与襄阳联系起来,李兴所说汉水北岸的隆中,显然不是习凿齿所说的「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习凿齿生活的东晋据三国已经100多年了,又是襄阳人,他的话肯定是要打折扣的。王隐也是东晋人,也就是说直到东晋时才有人提到「隆中」地名,若三国时真有诸葛亮躬耕「隆中」之说,为诸葛亮作传的陈寿不会只字不提。越是最原始的材料越可信,此为常理。至于南北朝的一些文献,包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以及唐宋以来的文献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因年代久远,均不能作为信史对待。上述材料中,诸葛亮的自述可以说是铁证,任何人也撼动不了,但由于诸葛亮躬耕陇亩的事迹在史书中没有更多的记载,加之受现实利益的驱动,才引起人们千百年来的争论。《三国志》关于刘备三顾的记载也有助于判断诸葛亮的躬耕地。刘备见诸葛亮之前,军队驻于新野,当时复杂的军事斗争形势使得一军主帅远离军队去访求人才是不现实的,何况是往返三次才得以相见。诸葛亮的躬耕地距刘备驻军之地不会太远。再结合相关史料以及前述诸葛玄在世时即有可能被刘表安置在南阳的分析,诸葛亮见刘备前的躬耕之地应始终在汉水以北的南阳。

③ 从其它方面来看,就算诸葛亮躬耕地不在今天的南阳卧龙岗,也极有可能在今天南阳新野、邓州交界附近的地方或者新野、邓州境内,否则根本就不够刘备往返来回跑路。今天的襄阳隆中顶多算是诸葛亮之前游学居住的地方,而非躬耕之处,况且如今的襄阳的隆山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之前的「阿头山」,并不归属于东汉时的南阳,因为《后汉书 郡国四》中记载:「襄阳有阿头山」。而且令人匪夷所思的的是,这个「阿头山」在习凿齿所谓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之后神秘的消失了,至于它为何消失史书上也没有详细地记载,这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也许会有人说襄阳山多了今天的襄阳隆山未必是「阿头山」,但是不要忘了「襄阳说」所信奉为权威的并多次引用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汉时期,谭其骧主编,1982年)在现襄阳「隆山」处并没有标注「隆山」反而标注为阿头山。


诸葛亮在哪里读书耕地,从大头菜的来历就明白了。大头菜产于湖北襄阳,是诸葛亮行军打仗必备的老干菜。大头菜是诸葛亮老婆黄月英发明的,大头菜也是腌菜,为的是长年行军打仗干菜不会发霉变坏。黄月英被军中称为老干妈,当时的大头菜也被称为」老干妈」商业标签的。黄月英很聪明的,木牛流马就是老干妈黄月英帮诸葛亮设计制造的。

如果诸葛亮在宛城耕地,襄阳的黄月英是不会嫁给诸葛亮的。如果诸葛亮真在宛城耕地,那诸葛亮注定一辈子就是一农夫了。生在襄阳南漳山区的司马徽就根本就不知道有个诸葛亮,更谈不上举荐刘备了。

宛城有诸葛亮纪念馆,是因为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在宛城一带打过一仗。隋朝开始兴建诸葛亮纪念馆,卧龙岗才有于在宛城一带流行开来。

诸葛亮在襄阳隆中,庞统杨仪马良兄弟才会成为诸葛亮军中朋友的。


襄阳朋友提出了问题,强调引经据典很好。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实为襄阳隆中与南阳卧龙岗之争,没有第三方介入,我就以反证法进行一次梳理,以供网友辩析解读。

最早记载诸葛亮居住地的是《蜀记》。距诸葛亮约70年。其内容中的主人翁刘弘,奉天子之命公祭武侯的典礼,发生在《蜀记》前10年,二者基本同步。因此其记载的真实性不容质疑。

《蜀记》载:「天子命我于沔之阳,登隆山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故乡,在沔水(汉水)以北名字叫隆山的地方。但是170年后,有位襄阳人习凿齿在他私人书本中写道:「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很明显这个隆中位置在沔水南边,与《蜀记》所载不是同一个地方。不可釆信。南阳有古词典《尔雅》记:「宛中→隆(山)」。与《蜀记》记载相吻合。

《晋书》载:魏文帝曹丕初登帝位(公元220一226年),曹仁驻襄阳,恐遭吴、蜀袭击,欲撤离襄阳。曹仁军队纵火焚毁襄阳和樊城两座城池。这个记载可信度极高。由现代考古发现,今天的襄阳与樊城,缺乏三国之前遗迹。最早遗迹为晋代。同时襄阳周围发掘出两座城廓遗址,皆为三国之前的遗迹。这两处遗址分别是欧庙遗址和邓城遗址。

欧庙遗址的定性悬而未决。襄阳不敢定性(因为如定性为古襄阳城,那么城西二十里就没有叫隆中的地名。隆中故居不保;如以晋代政区划分。隆中在襄阳城(新城)西二十里处。但晋代南阳不是郡,而是南阳国,辖14县,不辖邓县)。而邓城遗址却被定性为古邓国和邓县原址。其目的不言而喻。巴掌大的地方,古樊城凭空消失,让人生疑。

实际上,三国时期被焚毁的两座城池(襄阳城、樊城)的鉴别很简单,积炭和焦土是肉眼都能分辩出来。写到这里,累了。不说了。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在哪里?由大家分辩吧。


谢邀。外围争议未免掺杂地域情结,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本人及各路史学专家怎么讲。

①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躬耕的十年(197-207年),南阳(宛城)大部分时间在荆州刘表治下,著名的博望坡之战(2O2年,诸葛亮出山之前5年)就发生于今南阳东北四十公里的方城县博望乡。而此时的牧所襄阳是刘表治下荆州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平盛世。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游学时代住襄阳隆中,与『』躬耕于南阳『』在时间上并不矛盾,但与躬耕地无涉。

③1989年底襄樊出钱找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朱大渭出面,邀请支持『』襄阳说『』学者开了个诸葛亮躬耕地问题讨论会,没有支持『』南阳说『』学者与会,当时没有结论;时隔近三年后的92年7月,襄樊丁宝斋到北京找朱大渭,炮制了一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钢笔手写稿、未署名、归档、发表——三无),由丁宝斋带回襄阳交差并公开大肆宣扬,至今还被『』襄阳说『』吃瓜群众PO到网上唬人。此『』结论『』视数百年躬耕地争议为空气,扬言古今史学界『』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决不可能『』躬耕南阳卧龙岗,历史上从来没有异议。见诸报端后受到南阳说学者和全国网友大范围公开质疑,社科院和朱大渭本人均无回应。

④2013年5月27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文章《汉之南都,时势英雄》,刘庆柱(时任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震中(时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子今(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会长),公开对诸葛亮躬耕地发表观点,认为东汉陪都南阳的时空背景,更具备产生一代名相诸葛亮的政治土壤;逻辑严谨,论据详实,光明磊落,反响强烈。

谢谢大家。


诸葛武候去世后,降魏蜀将黄权,感念诸葛亮相知恩德,即在卧龙岗建祠纪念武候,又在三顾茅庐原址恢复躬耕地原貌。同一时期,蜀国百姓感念丞相恩德,纷纷前来卧龙岗祭拜孔明,这是最接近事实的真相,诸葛亮亲笔躬耕于南阳,大众又到南阳卧龙岗祭祀武候,足以说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晋时刘弘奉天子之命祭祀武候,祭文曰于沔之阳,登隆山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意思是在汉水以北,登隆山(今南阳市唐河县湖阳镇)远望,是诸葛亮躬耕的地方。祭文是要呈给天子阅览的,谁都不会拿身家性命开玩笑,稍有差池,是要诛其九族的,所以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是绝对真实。

反观襄阳只是仅凭襄阳人自己将位于汉水之阴阿头山指为隆中,在此之前是没有任何关于隆中的记载,唯一只有《雅尔》里记有宛中——隆,自从襄阳人自认一个假诸葛躬耕地后,做贼心虚,襄阳历代官府及普通百姓,为维护虚荣心,明知是自己伪造,还是千方百计的歪曲事实,上下其手,篡改历史,全然不顾南阳郡与南郡以汉水为界的事实,腆著脸皮说南阳郡与南郡是以万山为界,将伪隆中塞给南阳当儿。将历代记载诸葛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事例篡改,张冠李戴给了伪隆中,对于伪造诸葛躬耕地,襄阳草木皆兵,只因为做贼必心虚,于是便贼喊捉贼,把水搅浑,蒙蔽世人罢了。


你提问,你的看法本来就有问题,诸葛亮在山上种地,不可跑那么远,是你自己的看法,诸葛亮为什么跑那么远盖草庐,种地出师表叙述有。岳飞在卧龙岗写出师表不说明什么,那襄阳还复制放隆中,你说襄阳小,荆州首府,后又是襄阳郡小吗,诸葛亮叙述躬耕南阳是南阳郡,南阳郡不能称南阳吗,那襄阳郡能称襄阳吗,诸葛亮躬耕南阳把大家代进坑里,真是么明奇妙诸葛亮上书给皇帝与大家何干,是有些人为争躬耕地故意把大家往坑里代,整天拿南阳说事,怎么不提南郡,襄阳属南郡怎不说,你说的几个地方枣阳,老河口等县被南阳郡管过,南阳郡管三十多个县是有据可查的,襄阳县什么时候被南阳郡管过。


提问者要求引经据典,这可实在难为卧龙岗说的支持者了!卧龙岗哪有什么经典可引证?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卧龙岗最大的证据不外以下三点:

第一就是否认隆中的历史记载!

其次就是靠「南阳」二字碰瓷!

第三就是用半吊子的文言文曲解个别古文!

反观隆中,却有著近1800年的各类史料,这些史料的相互印证就构成隆中说可信的证据链!而卧龙岗则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卧龙岗支持者只能通过曲解古文提出个别观点,但没有其它史料印证,所谓「孤证不立」,但卧龙岗支持者却当鸵鸟对此视而不见!


就拿「于沔之阳」来说吧!

西晋王隐《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卧龙岗说支持者无视「于沔之阳」之后接的是「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而与「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是两句话,非说隆山在「于沔之阳」。既然有争议,那就用其它史料来佐证吧。

首先看「天子命我」!

据史书记载,刘弘受天子之命在沔北讨伐张昌叛乱!「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听著军乐而长久思考,受先贤遗泽的庇佑取得了成功。」很显然就指成功讨伐张昌叛乱件事!那么「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是「天子之命」吗?看史料!

  • 《蜀记》原文说:「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有说是受天子之命吗?没有啊!

  • 距西晋仅200年的著名历史地理名著《水经注》记载「车骑(将军)沛国刘季和(刘弘)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有说是受天子之命吗?没有啊!
  • 唐代所修正史《晋书》说:「(李)兴之在弘府,(刘)弘立诸葛孔明、羊叔子碣,使兴俱为之文,甚有辞理。」有说是「天子之命「吗?还是没有!
  • 唐吴从政在《襄沔记》其中说:「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有提受天子之命吗?同样的没有提。

以上,早期史料没有一个说刘弘去诸葛亮故宅是受天子之命!反而都说是受刘弘之命!难道天子之命不如刘弘之命重要所以未记载吗?你觉得可能吗?刘弘之命能说成天子之命吗?搞笑吧,刘弘、李兴不要脑袋了?很显然据史料佐证「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只能指「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绝不能指「 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

卧龙岗方面能拿出其它史料佐证刘弘是受天子之命去隆山参观诸葛亮故居吗?他们拿不出,因为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刘弘参观诸葛亮故居是受天子之命!

其次,刘弘参观的诸葛亮故宅到底在哪里!

  • 有哪本史料说刘弘是到卧龙岗参观诸葛亮故居的?没有!1800年来没有任何史料说过刘弘去卧龙岗参观诸葛亮故居!反倒只要提到这件的史书无一例外的指出刘弘参观的诸葛亮故居在今襄阳隆中!

  • 比如《水经注》就明确记载「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兴)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沔水又东经襄阳县北。」古代权威历史地理著作《水经注》明确指出刘弘去的诸葛亮宅是在「沔之阴」的隆中不是「沔之阳「,难道郦道元比今人还不懂古文吗?

卧龙岗能找到其它史料说刘弘去的是「沔之阳」吗?搞笑,当然找不到!因为那么本来就不是事实!

第三、《蜀记》、《晋书》都记载「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即立过碑!那么这个「碣」在哪里呢?

  • 宋王象之撰《舆地碑记目》记载「襄阳府碑记,诸葛武侯故宅碣,晋李兴撰。」

  • 清倪涛《六艺之一录》记载「襄阳府碑记,诸葛武侯故宅碣,晋李兴撰。」
  • 清杨守敬《湖北金石志》记载「诸葛武侯故宅碣,在襄阳府,晋李兴撰。」

看看吧,史料记载刘弘立的「诸葛武侯故宅碣」就曾经在襄阳府啊!如果是参观南阳卧龙岗诸葛亮故居立的「碣」,怎么会跑到襄阳府?以卧龙岗喜欢收藏明清碑刻的性子,绝不会放过西晋的这块绝好的碑呀!

那么有史料说过这块碑曾在南阳卧龙岗吗?没有!卧龙岗方面仍然找不到任何史料说刘弘曾经在卧龙岗立过「诸葛武侯故宅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隆中方面可以从「天子命我」、「 诸葛亮故宅所在地」、「 诸葛亮故宅碣的所在地」三个角度,通过多种史料,立体的印证刘弘参观的就是汉江南岸、襄阳西的隆中诸葛亮故居!

而卧龙岗支持者除了苍白无力、自以为是的「于沔之阳」四个字外,找不出任何一丁点史料佐证!那么历史真相如何就不言自明了!


这仅是一个小例子,但从中折射出一个真象,那就是「隆中说」有丰富的史料反复印证,而「卧龙岗说」则缺乏史料支持!

特别是1800年来没有史料否认隆中是刘备三顾地,没有史料否认隆中是躬耕地,没有史料否认隆中是诸葛亮家!

而卧龙岗在明清《一统志》这类由官方修撰的文献中都没有与三顾发生过关系。明一统志还是南阳人主持编修的哦!其中说隆中诸葛亮宅「有三顾门」,而卧龙岗根本没提与三顾有关。

隆中甚至可以拿出历代南阳地方志做为证据。

  • 如《明嘉靖邓州志》就说:「十二年, 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

  •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
  • 《清乾隆新野县志》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
  • 《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说得更要气死今天南阳人!!

「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四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

看见了吗,连直接管辖卧龙岗的南阳县地方志都公开表明态度,承认「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啊!南阳县自已都承认卧龙岗不是真躬耕地了,孰是孰非还有疑问吗?

卧龙岗能找出襄阳历代地方志支持卧龙岗说的言论吗?呵呵!


综上可知,隆中说有丰富的经典可以引证,甚至包括历代南阳人编撰的南阳地方志都是隆中说的有力证据!而卧龙岗有什么?只有当今某些南阳人胡说八道的嘴而已!


支持提问者的躬耕襄阳的说法。

提问者对问题的描述已经非常详细了,提问者强调引经据典,搜集整理部分网友资料。这里只是列举离诸葛亮年代较近的一些文献,距离越远越不真实,暂且不讲。

1.【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刘表在哪儿?荆州治所襄阳,与现在的南阳市何干?家在宛城岂非依张绣?

2.【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裴松之于此,解说躬耕地引入习凿齿著述。因玄卒于南昌还是襄阳,时有异议,严谨的裴松之,引入《献帝春秋》的不同说法,并说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所以如果 当时有「卧龙岗说」裴自然也会引入。

3.【「亮在荆州,于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史载四人皆在襄阳劝业堂就读;「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史书记载很清楚孟公威若在汝南。只有在襄阳隆中才能是北归。在宛城的话,汝南孟公威是「东归」!

4.【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亮乃北行见备,……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刘备在樊城,诸葛亮只有在隆中才能北行见备,如果在宛城就是南行见备了。而且隆中对策发生在隆中绝非宛城,否则「张鲁在北」吗?能言「西和诸戎」吗?能言「以向宛、洛」吗?此「宛」不正是宛城吗?《隆中对》自身所含地理方位不已经给出了躬耕地在隆中而非「卧龙岗」吗?!

5.《出师表》【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就是史学源头所能给予「南阳卧龙岗」说的唯一支持「躬耕于南阳」,不多,五个字。需要指出的是,「草庐」是谦词,类同「寒舍」,作为《隆中对》的题目不伦不类,更不能作判别躬耕地的标准。否则诸葛亮岂不「卑鄙」了?!参阅「自比管仲、乐毅」等语,「不求闻达于诸侯」则显得「言不由衷」了!哈哈。

6.再看汉中武侯祠的建立及蜀汉的祭祀之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于是始从之。)】【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亮弟均,官至长水校尉。亮子瞻,嗣爵。(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汉中沔阳武侯祠为官方正式祭祀地,诸葛逝后「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蒸尝止于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但最终修成正果的全国九大武侯祠,皆与武侯生平直接相关之地。 在介绍武侯子女时,裴松之引入「诸葛娶丑女」的襄阳民间佳话。沔南名士黄承彦家在今隆中黄家湾,与亮家不远。

7.陈寿进《诸葛亮集》上疏言【臣寿等言:……,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再次指明亮「避难荆州,躬耕于野」的「三顾」旧事。

8.最后,是陈寿对武侯的评价【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显然,裴松之不满此评,花了很大篇幅引入袁子等评论,实属罕见,并以李兴的祭文作结【……(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此《立碣表闾》碑在「隆中」有疑义吗?该祭文多骈句,很多南阳朋友点读不对,多附会「于沔之阳」与隆中无关,哈哈!其实该文头句八字简略叙事讲起因,古文言简意赅嘛。二句描写仪式,虽略却庄雅。三句记登隆中山至亮宅。后或颂或扬或叹或赞,一气呵成,文辞美极。 「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实指刘弘奉诏讨伐沔北张昌叛乱功绩,或指奉诏沔阳武侯祠祭亮返襄至亮宅事。参照「鼓鼙而永思」的国家仪式之规格,应是后种。无论哪种皆与宛城无关,因汉水与宛之间还有唐白河湍河等三大河流,「阳」不了那么远!

综上,史学原著「躬耕地」皆无一字提「宛」,反而三处明言「邓县隆中」、「隆中」、「隆(中)山」。蜀汉旧臣陈寿指明亮躬耕于「荆州(襄阳)之野」,曹魏鱼篆、东晋司马彪也持此论。而刘弘、李兴、王隐、习凿齿、裴松之确指「隆中」,是毫无疑义的。以上均与「躬耕于南阳」无冲突。反观东汉光武帝南阳人刘秀,实则现襄阳市枣阳吴店人,这没有异议,为何?查《汉书.光武帝纪》即得「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没有争论必要。

总之,从陈寿(233年~297年)至裴松之(372年~451年)、郦道元(472年~527年),即从汉末、三国、历两晋至南朝宋(直至梁,后文证之)和北朝北魏,诸葛躬耕地并无争议,即襄阳城西之隆中!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