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领大军讨伐张绣,张绣很快就投降了。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婶婶,还要伺机杀了张绣,结果计划泄露,致使张绣突然叛变。张绣在夜间偷袭曹营一仗中,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曹操也是侥幸才逃得一命。

此战使曹操失去了三个对他特别重要的人。大将典韦是他的侍卫长,三国排名第三(一吕二赵三典韦),比关张还要厉害,在曹操手下将领中是排名第一的虎将。长子曹昂一直被他看重,很多史学专家都认为如果曹昂不死,就会继承曹操的位置。曹操的正室丁夫人,因养子曹昂之死,「休」了曹操,从此离曹操而去。

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再次投降曹操。出人意料的是,曹操竟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还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结为亲家。而当初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的手下杀害时,曹操却不接受陶谦的投降,还要血洗徐州。为什么同为至亲之人,曹操为什么对待他们区别如此之大呢?「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为什么会对不共戴天的仇人张绣如此之好呢?

主要原因在于两次的形势不同。

曹操在位父亲报仇的时候,与袁绍的关系还很好,而且袁绍屡次帮助他。更重要的是袁绍正在平定北方,暂时不对曹操有威胁。年轻气盛的曹操就势要为夫报仇,并夺下徐州,扩大地盘。

张绣在建安四年投降时,正好官渡之战开打。当时作为相对比较弱小的曹操一方正需用人之际,所以才接受了张绣的投降。曹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还让儿子娶她女儿,是为了收买张绣一方的人心,让其为他卖命。曹操认为他对待杀子之仇的张绣尚且如此之好,会有更多人来投奔他的。

曹操对张绣不计前嫌,又给他重任,还结为亲家,进一步加重了张绣的内疚感。从此,张绣死心塌地的跟著曹操,为曹操屡立战功。张绣在官渡之战中破敌有功 ,被升为破羌将军;又在建安十年(205年),帮助曹操打败袁谭。曹操对张绣赏赐也是不吝啬,增加他的食邑为2000户。

虽然曹操对张绣很好,但是他依然没有忘记张绣是如何杀死他的儿子和爱将典韦。曹操曾在弥留之际对妻子卞夫人说:「我到了那边,子修(曹昂的字)若问我『我母亲在哪:』我该如何回答呢?」可见,曹操迟早是要找张绣报仇的,只是时机一直未到才迟迟未下手。在一次宴会上,曹丕当众对张绣说:「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之后不久,张绣就自杀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曹操的一个最好的宣传。

大家都知道,袁绍和袁术兄弟本来是全国最强的军阀。

兄弟两人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国内没有一个军阀是他们对手。

两人却互相拆台,甚至互相开战。

最终袁术先被击败,吐血而死,袁绍稍后也被打垮,忧愁而死。

袁家兄弟互相斗争,对于袁绍、袁术的声誉有著很大的影响。

袁绍本来学著祖先礼贤下士,招揽人才,收获丰富。

客观来说,袁绍麾下文臣武将还是很多的。

然而,兄弟相残后,投靠袁绍的人才就迅速减少。

很多人都是说同一句话:袁绍连亲弟弟都不容,还能容我们吗?

曹操也是同一个道理!

张绣实力很弱,只盘踞一个宛城(河南省南阳市),继承了叔叔张济的部分军队而已。

严格来说,张绣只是刘表的一个藩属,类似于后来的刘备。

之前张绣投降,也是认为自己实力很弱,不能和曹操对抗。

然而,曹操管不住小弟弟,竟然睡了张济的寡妇。

张绣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对张家的公开侮辱。

况且,曹操这样对张济的遗孀,说明对张绣根本不放在眼里。

这样投靠曹操,张绣不会被善待,甚至可能有杀身大祸。

所以,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计策,突然袭击。

曹操措手不及,据说是从被窝里面仓促逃走的。

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被乱军斩成肉酱,猛将典韦战死,曹操骑著儿子的马才侥幸逃走。

张绣没有对抗曹操的实力,最后还是投降。

奇怪的是,曹操没有报复,却接纳了他。

甚至,曹操儿子曹均还娶了张绣的女儿,两人结了亲家。

为什么儿子被杀,爱将被杀,曹操还这么做?

这是曹操招贤纳士的最好宣传!

试问,连杀死我儿子的人,我都愿意善待,何谈其他人。

所以,大量人才投靠曹操,这也是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不过,你要认为张绣过得很好,就错了。

以张绣的聪明,当然知道曹操只是演戏,他是很惊恐的。

曹昂是刘夫人的儿子,但由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养大。丁夫人和曹昂关系很好,形同亲生。

得知曹昂事后,丁夫人极为悲痛。

丁夫人当面大骂曹操:「你害死了我的儿子,从此我没什么可留恋的!」

丁夫人怒而回老家隐居,不见任何人。

曹操恋著旧情,曾亲自回故乡,抚摸丁夫人的背说「夫人,我们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丁夫人默不作声。

曹操没有办法,只得离开。出门前,曹操再问:「跟我回去,行不行?」

丁夫人依旧默不作声,二人夫妻关系从此断绝。

后来曹操病重,自认为时日无多,叹息说:「我一生做事,没有什么后悔的。假如死后还有灵的话,如果曹昂问我他的母亲在哪,我将怎么回答啊!」

一说张绣是病死,另一说他则是自杀。

而《魏略》记载:曹丕因兄长曹昂惨死,对张绣不满,多次怒目而视:「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面见我们曹家人呢?」

张绣明白曹丕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心不自安,随即自杀。

张绣死后,这事并没有结束。

张绣的儿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

可是后来却卷进了魏讽的谋反事件,被视为同党诛杀。

而魏讽谋反事件,其实是曹丕开展政治大清洗,削弱反曹势力和文官集团力量,包括所有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连坐死者数千人。

张泉因此丧命,很有可能是秋后算账,曹丕比曹操要狠毒的多。


曹操重视张绣是肯定的,至于尊重,最多只能看作是逢场作戏。宛成大战,曹操被张绣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走。而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阵亡。经历了如此惨痛的失败,曹操依然能够接纳张绣,原因有三。

第一,曹操有错在先。毕竟张绣初时已经投降。而曹操作为胜利者,偏偏在此时没能管住下身,收纳了张绣的寡婶邹氏。这对于刚刚投降的张绣来说,无疑是一件巨大耻辱,直接导致了宛城大战。

第二,张绣毕竟作为一方势力,帐下骑兵为西凉兵的精锐,奔袭无双,骁勇善战。第一谋士贾诩审时度势,智略过人。曹操在之前的战斗中吃尽了苦头,并不能轻松地吞并张绣。相比于战争,纳降才是上策。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曹操此时正在和北方的霸主袁绍对峙,主力精锐悉数发往官渡,存亡在此一时。此时曹操最为担心的,便是仇敌张绣从南方背后突袭许都。而张绣也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接受了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张绣的归降,对曹操而言,不仅扫除了后方的重大隐患,更是得到了一支生力军。此刻即便是演戏,为了大业,也一定要尽释前嫌,欢迎张绣的到来。

张绣的部队很快便被拉向官渡战场,曹操也最终击败了袁绍,成为了新的北方霸主。得胜后的张绣很快便收到了来自曹氏家族的清算报应,先是被曹丕呵斥,之后很快便离奇死掉了。而他的儿子,也在后来的魏讽叛乱中被曹丕诛杀。至于老谋深算的贾诩,在曹魏阵营中常年低调处事,保全了自身不说,还做到了太尉的高位。


张绣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与爱将典韦,后来他投降曹操,曹操不仅没有拒绝,也没有报复,反而还与张绣结为亲家,授予他「扬武将军」。面对杀子之仇人,曹操为什么还没沉得住气,为什么还能大度待之呢?

第一,张绣的叛变,事出有因

张绣杀曹昂/典韦的背景是这样的:

公元197年,曹操征张绣。在众军阀中,张绣实力是比较弱的,因此他没怎么抵抗,就举旗投降了。然而,曹操在得意忘形之下,干了一件极不公道的事:他把张绣的婶娘给抢了当小妾。不仅如此,曹操还极力拉拢张绣的爱将胡车儿,送给他大量财物,让张绣有被挖墙脚的感觉。

一怒之下,张绣降而复叛,突然引兵攻打曹操。曹操根本没有防备,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在这次突袭中,曹操夺路而逃,被流矢所伤,所幸并非致命伤。他的长子曹昂就没那么幸运了,在交战中被杀。同时被杀的还有曹操的爱将、校尉典韦。

这次张绣的叛乱,可以说是曹操咎由自取。人家刚投降,你就要霸占人家的婶娘,哪里有一丁点的尊重呢?因此,张绣是出于激愤之情而叛反,曹操自然心知肚明,这件事,很大责任在曹操身上。

第二,张绣第二次归顺曹操,是为曹操雪中送炭

后来,张绣又归顺曹操,而且是主动归顺的。

这就奇怪了。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仇怨如此之深,他怎么会去归顺曹操呢?

我还要交待一下历史背景:当时曹操与袁绍的战术已是一触即发,袁绍兵强马壮,而曹操的兵则处于绝对劣势。当时袁绍认为张绣与曹操有仇,可以拉拢利用,遂派人前去游说张绣。对于袁绍的拉拢,张绣想都不用想,当然是想答应了。但是这时,张绣麾下的智囊贾诩却认为:不应该投靠袁绍,而应该投靠曹操。

张绣一听,贾诩脑子是不是进水了?且不说他与曹操有杀子之仇,就单从形势上看,袁强曹弱,也不应该投靠曹操啊。

然而,贾诩却指出,应该投靠曹操的三个理由: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可谓是名正言顺;第二,袁绍强而曹操弱,这时若投靠袁绍,袁绍也不会重视;但投靠曹操就不一样了,是雪中送炭,曹操既增加了兵力,又少了一大隐患,他怎么会拒绝呢?这时归顺曹操,正好可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第三,曹操有霸王之志,为了赢得天下人之心,他肯定会抛弃个人的恩怨以彰显自己的德行。

贾诩的分析,可以说是惊人之论,但又非常合情合理。因此,张绣在官渡之战前夕,选择曹操一方,这使得曹操多了一份胜利的筹码。对此,曹操怎么可能拒绝呢?

第三,在利益面前,曹操把个人感情放在一边

对于一个杀死自己儿子的人,曹操不可能不怨恨。曹操并不是佛祖或耶稣,从来没有以德报怨的想法。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他考虑的是权衡利弊。

首先,袁绍已经向张绣抛出绣球了,曹操只要拒绝,张绣肯定会倒向袁绍。倘若如此,曹操将腹背受敌,形势将更加严峻。因此,对张绣前来归顺,他不能拒绝。

其次,既然接受张绣的归顺,不愿内心愿不愿意,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不能说张绣来归降你,你反而把他抓起来杀掉以复失子之仇。倘若曹操乘机把张绣杀了,那么试问以后谁还敢来投降呢?因此,张绣到来时,曹操还是假惺惺地握住他的手,拉著他一起就入座欢宴。

其三,善待张绣,可以捞得虚怀若谷的美名。倘若曹操连杀子仇人都可以接纳,还有什么人他不能接纳的呢?这种气量若千顷之波,怎么能不把天下英雄招揽过来呢?因此,曹操不仅隆重欢迎张绣,还授予他「扬武将军」,约为亲家,张绣的女儿嫁给曹操的儿子曹均。

曹操的做法,是相当明智的。他为什么能够招揽那么多良将谋臣,就是与这种胸襟有关系。


谢邀。

曹操与张绣有深仇大恨,其也是睚眦必报之人。但是惟对张绣却网开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曹操作为有理想的政治家,为了大业,他不仅不计前嫌,还与张绣成为儿女亲家,并一再封赏。曹操非常清楚,在战乱时期,杀投降之人,必定会导致人才流失,再也不会有人投靠你。贾诩是三国时期一流的谋士,张绣也是一位很有能力之人才,曹操要为我所用,这就是大格局。

二、可以树立不弃前嫌,唯才是用,宽容大度的形象。将更多人才拢络吸引过来,一举多得,符合曹魏集团的利益。

三、宛城之战时,张绣并不是真正破曹军之人,曹操深知其中的奥秘所在,其根子在他自己。所以他也不太记恨张绣。枭雄亦英雄,能负天下人;亦能忍痛割爱,化敌为友。

四、官渡之战时,也是正用人之际,收降张绣,不仅壮大了自己,张绣也必须尽全力去战,他急需建立功绩,以消除曹操的疑虑。

五、曹操是一枭雄,性格矛盾、复杂。他既有狡诈狠毒的一面,又有温情宽容的一面;是一个睚眦必报之人,又是一个气量大,宽容之人。如:陈琳的一篇檄文,把曹操骂个狗血喷头。陈琳被擒后,其一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大度的将其赦免。

宰相肚里能撑船,亦如此也!


重视没问题,尊重谈不上。

张绣的投降,发生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此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3年,且刚刚于公元198年消灭了与自己为敌多年的吕布势力,这个时候的曹操,地缘环境并不好,处于四战之地。

南边的刘表,东南边的孙策虎视眈眈,关中诸将群起观望,可以说,曹操的地盘危机四伏。何况他最大的劲敌袁绍已经统一了北方四州,且声望日隆,人多附之,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对曹操更是摩拳擦掌,欲除之而后快。

这种环境下的曹操,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伴随有很高的风险,只要他出兵,刘表张绣随时都可以袭击他的后方,凉州军阀们也可以趁火打劫,令他芒刺在背,好不难受。

而张绣的投降,等于给了曹操一份意外中的大礼。

一方面,曹操的后顾之忧得以稍微缓解,至少张绣不会再和刘表联合起来打自己。

另一方面,张绣此举,也向天下诸侯们宣告,我张某人,认为曹操可以成大事,纵横天下数载,我服输了,跟著大哥混了。有非常好的宣传效应,等于为曹操正名洗白。

何况张绣自身也是一员猛将,立功颇多,他的到来,无论是面子里子都有好处。

曹操自己呢,是成熟的政治家,如果这个时候杀了张绣,那等于是给自己找麻烦,当时的他,正面临著与袁绍一决雌雄的巨大挑战,势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算他知道,杀子之仇不可不报,也得忍耐。不仅忍耐,还要做出极为宽容大度的样子,以此收买人心,改善舆论。

所以,这个时刻的张绣,是曹操的重点拉拢对象,万万杀不得也不能杀,当然要引起曹操的足够重视。

但是你说有多尊重,那就谈不上了,张绣之于曹操,更多是政治需要,是一种作秀所需要的门帘,根本谈不上信任与欣赏,遑论尊重了。

如上所说,曹操拉拢张绣,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处理,或多或少有些迫于形势,他这种狠角色,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有仇必报。自己的儿子和爱将的仇,他是绝对不会忘的。就算他任用了张绣,给他优厚的赏赐,但芥蒂肯定是很深的,只不过时机未到罢了。

这一点,张绣自己是很清楚的,曹操越是厚赏他,他越是于心不安,据说还曾想过请曹丕吃饭来缓和关系(能想出这么个主意来,真是个纯粹的武将),结果被曹丕怒斥,张绣因此越发惶恐不已。

张绣自己的下场并不好,他死得很蹊跷,死在了曹操北征乌桓的路上,有点不明不白。而张绣的儿子则是确确实实被曹丕所杀,罪名是卷入了一桩谋反大案,很多人觉得这就是栽赃罪名打击报复。

但,在那个成王败寇的年代,张绣本人,又能在多大层面上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我是生活问道。

说到与曹操为敌后又归降曹操的,绝不止张秀一个。但是可以把归降演绎的这么艺术的,除了张秀没有第二人选。

简单一句话:张秀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人。


正确的方式:做敌人,就要打出价值

张济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攻打穰城时战死,由张秀接管了他的部队。虽然叔叔张济是被刘表所杀,但感恩于刘表的爱才,张秀依旧选择依附于刘表,帮他驻守穰城。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第一次攻打刘表,首先面对的就是张秀。张秀的谋士贾诩劝说归降曹操,得到了张秀的同意。

但是由于曹操行为不检点,宠幸了张秀的婶婶,并暗中想要收买张秀大将胡车儿,继而除掉张秀。结果张秀在贾诩的谋划下先发制人,打败曹操,并且杀死了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有古之恶来之称的大将典韦。

这次的降而又反,不但重创了曹操势力,让曹操南下的计划受挫,同时高调展示了张秀和贾诩的能力。

一年后,也就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再一次攻打张秀。

此时的张秀由于和曹操结怨,又一次依附于刘表麾下。但是张秀和刘表的联军仍旧败于曹操手下。

由于袁绍袭击许都,曹操被迫退兵回援。张绣和刘表不听贾诩的劝说追击曹操,结果大败而回。

大败而回的张刘联军正在为失利而懊恼的时候,却被贾诩力主再一次追击曹军。刘表没有听从贾诩的建议,张秀独自追击曹军后卫部队,果然大获全胜。

这一次反败为胜对日后张秀能再次归降曹操至关重要。

  • 张秀作战中展示了高超的个人能力;
  • 贾诩在指挥上运筹帷幄,得到张秀的完全信任;
  • 曹操不但欣赏张秀,更欣赏贾诩。

第二次作战,表面上只是一场交锋,实际上是双方真正了解对方的平台。


正确的时间:

对于袁绍的率先发难,由不得曹操逃避。

这场战争早晚是要到来的,曹操要想完成自己统一寰宇的梦想就必须要击败袁绍。

曹操与袁绍,都知道这是一场不允许失败的决战,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整个战局,因此,拥有一定实力的张秀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此前张秀在两次对曹操的作战中的英勇表现,引起了袁绍的重视。毕竟,能够以一己之力两败曹操的,除了吕布,也就只有张秀了。

袁绍对于召降张秀充满信心。

  • 首先是自己实力强劲,兵精粮足,声名显赫,张秀选择自己是良禽择木而栖。
  • 其次是张秀与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无论如何,张秀都不可能投降曹操。

不出袁绍所料,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在曹袁决战前夕,成为了张秀为自己选择阵营的最正确的时间。

最正确的时间莫过于最需要的时候。

建安二年和三年的两次战斗,在曹操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轻慢张秀,曹操虽然损失惨重,但并不以张秀为重,只是对自己的行为深感懊悔。

第二次对张秀的先胜后败,则让曹操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这个对手,包括张秀的谋士贾诩。

但是官渡之前对于张秀的争夺,即便是曹操都不认为张秀会再次来归降与他。

这就是贾诩高于常人的能力最好的诠释。

袁绍的使者前来劝降张秀,张秀也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贾诩果断拒绝袁绍的「好意」,对袁绍的使者说:「袁绍连自己的亲兄弟都容不下,又怎么可以容忍外人。」并赶走了使者。

对于贾诩投降曹操的建议,张秀充满疑虑和不安。毕竟他和曹操之间属于不共戴天之仇。

贾诩为张秀分析了曹操和袁绍的特点,最后总结「袁绍势强,降之必不受重用;曹操势弱,正是用人之际。袁绍用人不以才能重用;曹操任人为能。袁绍妒贤嫉能,曹操任人唯贤。」

由于之前贾诩算无遗策,张秀最终听从贾诩建议,归降曹操。


跟对正确的人:

果然,曹操对于张秀的到来喜出望外。对于第一次张秀的降而又反,曹操也表示了是自己的错误导致的。

为了表示对张秀的信任,曹操并没有把张秀做为下属看待,而是以诸侯之礼相迎。

  • 首先让自己的儿子曹均迎娶了张秀的女儿,并请旨封张秀为「扬武将军」;
  • 其次在次年的官渡之战中,根据张秀的战功,封张秀为「破羌将军」;
  •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张秀在击溃袁谭之后,被曹操请旨封邑两千户,这在曹操所有将领中绝无仅有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张秀在跟随曹操征讨乌桓途中身故。和他一同去世的还有曹操手下第一谋士郭嘉。

很多人都猜测张秀是被曹丕恐吓而死,当然,也仅限于猜测。张秀死后被封谥号:「定候」。无论如何,张秀在归降曹操后,人生也达到了巅峰。从这一点来看,张秀真正做到了「良禽择木而栖」。

张秀在贾诩的帮助下,用并不占优势的一手普通牌面,打出了一手漂亮的牌局。其中贾诩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张秀识人如炬,用人不疑的特点,这一点,和曹操简直是不谋而合。

在曹操和张秀身上,真正体现出了「英雄惺惺相惜」。


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曹操弃利重义,反倒对张绣高看一眼。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说说这件事情。

常言道:「天下纷纷,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那个烽火战乱不休的年代,一代枭雄曹操为何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呢?这背后有著什么样的隐情?我们今天顺著历史的线索来一探究竟。

首先,我们先来捋一捋曹操和张绣结下的疙瘩——杀子之仇。说道这件事这就必须提到著名战役——宛城之战。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军讨伐占据宛城的张绣,张绣率部降曹。曹操摆酒宴邀请张绣等人一并参加。但宴请张绣的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大将典韦始终持著大斧站在曹操身后,还时不时「举斧迫视」。酒桌子上张绣本来就心里很不畅快,他不敢仰视曹操。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曹操对张绣的嫂子邹夫人一见钟情。不久,就想办法把她纳为小妾。又加上曹操利用黄金等贵重财物拉拢张绣的心腹胡车儿。这一切让张绣的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羞辱、愤怒、猜忌像波涛一样在张绣心中激荡。

曹操是明白人,他知道张绣心怀不满。没多久,他对张绣动了杀意。但是消息很快泄露了,张绣先下手为强——起兵反曹。张绣奇袭曹营,臂力过人的曹操爱将——典韦战死,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惨死在张绣的利刃之下。他们保护曹操躲过了这场劫难。

在这次战役中,曹操损失惨重。他失去了一员忠诚骁勇的大将,还痛失爱子,就连他的夫人——卫夫人也与他分道扬镳。曹操心头充满了怨恨。

那么,曹操为什么不杀了张绣以解心头之恨呢?

我们顺著时间来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形。

宛城之战后,张绣重新和刘表结成联盟。但谋士贾诩陈述利弊、积极献言,在建安四年(199)张绣重新降曹。

既然张绣来了,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曹操不得不笼络各路人马为自己所用。曹操用超常的气度化解前嫌,他不仅执著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还和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女儿。

成就大事者往往能够容难容之事。曹操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智谋长远、不计前嫌。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大军开始南下。曹、袁大军的对峙已经迫在眉睫。由于张绣驻军的位置较为重要,曹、袁双方都有拉拢之意。

张绣夹在中间,如何是好?

这时候谋士贾诩提议「不如跟著曹操干。」

一是袁强曹弱;二是我和他素有仇怨,怎么能投靠他呢?一听贾诩的建议,张绣立即目瞪口呆。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跟著他可以赢得人心,这是第一个原因。袁绍兵强马壮,不在乎我们这一点人马;而曹操人手单薄,我们投靠过去,他会很是高兴,这是第二个原因。凡是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人都能明志四海、缓释私怨、弃利重义,这是第三个原因。

贾诩如此这般的陈述,坚定了张绣投奔曹操的决心。

果然,曹操对张绣高看一眼。张绣对曹操一心无二。

在官渡之战中,张绣立下了汗马功劳,成就了历史上一段很是光彩的君臣佳话。

有意思的是,历史似乎把曹操和张绣之间从前的仇恨留给了曹操的后人。

张绣到底是怎么死亡的?一直有人猜测是曹操之子曹丕干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死于随曹操征讨乌桓的途中,谥为定侯,其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但后来也没有善终,卷进了谋反事件,有人认为是同伙所为。

倘若张绣与其子的死亡都与曹操后人有关的话,那还真是人性的不幸呢。而真相到底如何,还留待人们研究。

我们说,曹操之所以善待有杀子之仇的张绣,是因为形势的需要。他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而当时迫切需要的是对抗强敌袁绍。曹操是一个能够搞五湖四海的人物,他不能因为张绣杀了自己儿子就把私仇置于心头。

在理智和情感的天平上,砝码始终倾向理智那边。曹操舍小利、求大义——他让杀子仇人为己所用。

这就是曹操的人格魅力。


张绣杀了曹昂和典韦,为啥还能被曹操接受?

这个最主要的,应该是为了拉拢贾诩。贾诩号称三国最「毒」谋士,非常厉害,多次帮助张绣以弱胜强,绝处逢生,曹操早就多次领教,极想拉来为己所用。贾诩最牛逼的「毒计」,有这么几次 :

一是成功让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由逃犯华丽转身为中央高官。初平三年(192),王允设计杀掉董卓,派吕布、李肃等带兵五万,前往郿坞,查抄董卓家产、人口。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听说董卓被杀,吕布马上要来,赶紧带上残部,连夜逃回凉州。后来四人又派人上表,请求赦免原来罪行,但被王允拒绝。李傕丧气地说,那只好各自逃生,能否躲过,就看各人运气。贾诩说,不如制造谣言,煽动人们造反,然后把那些人收编,加上本部人马,杀上长安,如果顺利,说不定能干成大事。退一步说,即使失败了,那时再跑也不晚。李傕觉得有理。采纳贾诩计策,后来一路顺风,打败了大名鼎鼎的吕布,控制了皇帝,李傕被封车骑将军,池阳侯;郭汜被封后将军,美阳侯。李、郭、张、樊操纵朝政达四年之久。

二是为张绣选择了正确的投奔对象。大约建安四年末到建安五年初(199-200),袁绍给张绣伸出橄榄枝,封官许愿给好处,那时,袁绍十分强大,曹操虽然控制著汉献帝,但二者实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张绣见袁绍招降,就想顺势倒向袁绍。贾诩却建议张绣,再投曹操。要知道,这距张绣在宛城,先降后叛,杀掉曹操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才两年多一点。张绣犹豫彷徨,但贾诩一番分析说,袁绍强大,我们这点力量投奔,不会得到重视。而且,袁绍目光短浅,色厉内荏,以后必被曹操所灭,如投袁绍,受一次屈辱,将来再投曹操,要受二次屈辱。曹操弱小,去投奔绝对不会记仇。张绣遵照执行,果然,多半年以后,曹操就在官渡大败袁绍。

三是离间马超韩遂,大破马超。建安十六年(211) 马超韩遂联合作战,曾经攻占关中门户潼关,打得曹操割须弃袍,曹操多次尝试,屡屡失败,无处著手。贾诩献计:用离间计,曹操采用故意涂抹,言语含混,给韩遂一封书信,引发马超怀疑,进而致马、韩内讧,自相残杀,曹操乘机专打马超,一举把马超打得逃望西凉,虽然几年后,马超又东山再起,但已是昨日黄花,只用驻节长安的夏侯渊,稍稍配合杨阜,就让马超再逃汉中,不久,再次投降刘备。为曹操顺利占领关中,奠定了胜基础。

四是贾诩具有司马懿眼光,曹操即将离世前,因为曹丕、曹植争夺储君,曹操自己拿不定主意,征询贾诩意见。这既是机会,也是非常危险的对话。君不见,多少参与册立太子的,下场有多惨?比如,著名民族英雄岳飞,虽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贾诩的应对,堪称巧妙又牛逼。

曹操屏退左右,认真地问 : 贾先生,孤欲立世子,曹丕、曹植当立谁?贾诩一副爱搭不理,啥也不说,曹操耐著性子,等了好一会,没有动静,终于耐不住,再问一句 :「贾先生问你话呢?」,贾诩这才答道 : 「丞相下问,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望讫恕罪」!曹操本不想问那些,但贾诩竟敢以所想的事,耽误丞相问话,曹操经不住好奇,又问 :「啥事这么重要」?贾诩答复说 :「正在思考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之事耳」!曹操一听大笑,顿时明白了,不久就册立曹丕为王世子。

曹丕即位后,便立即给予厚报,封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进爵魏寿乡候。贾诩于77岁高寿去世后,王朗为御史大夫。几个月后,逼汉献帝禅让,曹丕成了大魏国皇帝,改元黄初,直到黄初四年(223),贾诩去世。寿七十三岁,连司马懿也相形见绌。(804)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讲一个关于刘邦为什么要封他最痛恨的雍齿为候的故事。

刘邦夺取天下后,有一天,在宫殿前看到群臣围坐在一起,不知道在议论什么?于是刘邦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看了一眼,对刘邦说:他们在议论谋反。

刘邦一听,吓了一大跳,对张良说:天下刚刚平定,为何会谋反?张良说:陛下以布衣起家,做到天子,受封的都是身边亲密的人,现在朝中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人分封,那么天下的土地肯定不够,很多人担心自已不能受封,又怕陛下追究平常的过失,因此聚集在一起商议谋反。

刘邦问:那怎么办?张良回答:陛下最恨谁?您最恨谁就封谁为候,如果连陛下最恨的人都受封了,那么其他人自然会安心了。于是刘备听从张良的建议,封雍齿为候,群臣看到连刘邦最恨的人都能封候,于是就不再忧虑了。

刘邦身为皇帝,尚且为了安稳群臣之心,也要做自已不喜欢干的事,封自已最痛恨的人为候,刘邦是个政治人物,考虑问题就是从政治角度来考虑的,看似违反常理的事情,刘邦也不得不做,而雍齿的受封就成了刘邦笼络群臣的榜样和招牌。

同样的道理,曹操为什么要重视和尊重张绣?因为张绣是曹操笼络天下人心来降最好的榜样和招牌,你想啊,曹操连杀子仇人都能重视和尊重,那么天下还有什么人不能重视和尊重呢?

曹操重视和尊重张绣这个杀子仇人的目的就是昭告天下人,你们赶紧来投靠我曹操吧,你们看我曹操是何等的心胸宽广,连杀子仇人也不计较,什么三教九流,各方势力,也无论你是否得罪过我曹操,现在都不计较,都来投靠吧!我曹操可是非常宽宏大量的啊!

曹操是一个标准的政治人物,不要用道德人伦的观点去看曹操的行为,必须用政治观点去评价曹操,曹操重视和尊重张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张绣投降的时机非常好。

当然了,张绣投降曹操,起决定因素的是贾诩,是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的,而且时机把握得非常好。

张绣是在官渡之战的初期投降曹操的,当时曹操正在官渡前线与袁绍对峙,大战一触即发,当时的形势是袁绍强,曹操弱,曹操在前方与袁绍打仗时,还得防备自已的后方其它势力的攻击,因为曹操不能陷入两线作战的情况。

在曹操的东南方有孙策盘踞的江东六郡,在西南方有张绣和刘表占据的宛城和荆州,在西边还有马超和韩遂割据的关中和凉州,而张绣恰好在曹操最需要的时机投降,简直是火中送炭一般帮助曹操解除了一个后顾之忧,曹操能不重视和尊重吗?

当时袁绍的使者前来劝说张绣投降,张绣想同意,但是贾诩直接就拒绝了袁绍的使者,并且贾诩也给张绣解释了为什么要投降曹操的三个原因: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

2、曹操势力弱于袁绍,更容易引起重视。

3、曹操志向远大,肯定能够不计前嫌。

袁绍使者来劝降张绣的时候,曹操都没有派使者来,反而是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主动投降曹操,明显是贾诩看透了曹操,连贾诩都猜透了曹操这个政治人物的心思,也就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要重视要尊重张绣了。

曹操是怎么重视和尊重张绣的呢?

1、与张绣结成儿女亲家,曹操让自已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

2、曹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之后不断升迁,第二年升为破羌将军;

别小看这两个官职,扬武将军算起来是四品的杂号将军,历史上刘秀和李傕都曾担任过扬武将军。破羌将军则是专门为张绣设置的,要知道当时的于禁才是偏将军,张辽是裨将军,夏侯惇还没有将军职,在官职上张绣是较高的。

3、曹操给张绣增加食邑,公元205年,张绣的食邑已经是2000户,什么概念?曹操手下食邑最高、最亲近信任的大将夏侯惇当时只有1800户,张辽只有800户,于禁1200户,曹仁直到210年才1500户,由此可见张绣的食邑在当时算是最高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