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subjectivity)是哲学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subject)。主体(subject)一开始是指服从者、臣民的意思,sub-表示地位在下,ject表示投放安置,颇有「领主吃火锅,俺吃火锅底料」的意思。后来在修辞学研究中,大家发现一个句子里的主词、主语,就好像跪在地上的臣民那样,给什么(谓词、属性、动作)都得受著,作为这么一个承受者,主词也 被叫做subject(拉丁语subjectum )了。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那里,修辞学里的主词和,本体论上的基质(substratum)用的是同一个说法hypokeimenon;一门学科研究的基础内容(而非形式)叫hypokeimene hylē,所以subject又慢慢演化出学科、科目的意思。

作为主词的subject肯定不仅仅是承受者,而更是动作的发动者,于是subject渐渐有了主动的、积极的含义,后来在启蒙哲学中用来表示人的自由、理性、积极的本性。

启蒙运动中,英国人和法国人通过改革和革命成为了主体(subject),而德国人通过冥思获得了自己的主体性(subjektivit?t)。主体性是德意志民族用来代替整个世界的思想领地,所以我们切记:不要用对象化的方式来把握主体。

西方哲学的真正入门书籍,是康德的三大批判,而要理解这三本书,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困难的一点就是,他们太容易把自己的主体性,当作一个对象,当作一个世界图景下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框子里的一个苹果来做「科学式」的研究了。

所以为了避免这条歧路,我特意把主体性,放在了宇宙论和认识论的交叉的位置上。

主体性=宇宙论+认识论(这里的+,表示两者的交集部分)

关于的主体性的思考,本质上是在:

(1)从认识发生的机制角度,来把握整个场域。为什么这一切都必须通过意识和思维的中介才能显现(甚至是存在)?

(2)从宇宙论的角度,来把握意识的认识活动。为什么意识会具有相对稳固的意识结构,像一个小宇宙那样存在?

所谓的外部世界,为什么总是主体化的(可认识、可理解、不得不通过感受才能成为实存的……)

所谓的内在心灵,为什么总是世界化的(有起源、有终结、不得不敞开为场域才能够产生意识的……)

康德那里的主体性,是所谓的「先验统觉」(transcendental apperception),它的本质是一种介于现象和本体之间的中介装置;它通过知觉的感受性,这个中介使得「本体现象化」,可以被思维把握成具体的生活内容;通过理性的规范性,这个中介使得「现象本体化」,凡俗的生活成为无止尽的伦理试炼,让庸俗的个人逐步成为完满的圣人。

作为本体和现象之间的中介的「先验统觉」-主体性,归根结底,既不是本体、也不是现象,而是一种让二者相互转化的原初机制。

法国哲学家萨特,把这个机制叫做「虚无」。我们来看看「虚无」是怎么起作用的:

1、本质主义的虚无化: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总有某个超越性的本体。只有那个本体是真的,那些显眼的表象都是假的。——主体性把第一手实存的「表象」降格为微不足道的虚无,而那些看不见摸不著的「本体」反而成为真正的实存。

2、表象主义的虚无化:「超越性的本体」归根结底就是胡扯,世界只有纷繁复杂的表象才是真实的,然而主体发现自己不可能是任何一种表象,所以自己归根结底是不存在的。——主体性把「存在」局限在可感知的对象领域内,结果发现自己作为主体并不在其中,就断定自己是一种多余的虚无。

3、结构主义的虚无化:「自我」无非是从一个无人格的意义网路、信息网路中产生的偶然效果,是一种局部的阵痛和错觉;这个网路本身是实际存在的,是一个超越于个体的大全,在其中真实存在的不是个体化的意识,而是各个点位之间的疼痛趋势的转移、聚焦和分散运动的差异。——主体性把「意识」的自我反射性完全忽略,并且降格为一种自发的「疼痛」、「盲动」,结果个人就消解为整体的偶然症状。

上述三种哲学,都没有把握好人的主体性,从而在本体论、宇宙论上就陷入了比较被动、僵死的境地。最后那种结构主义立场,是这种失败的主体性哲学运行的顶峰,在现实中对应的就是阿尔都塞的自杀事件。

康德以降的哲学家,都在有意拒斥肤浅的宇宙论(实在论、外部世界那种)和肤浅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我们就可以研究她/他的主体性立场,从而洞悉其关于原初场域敞开和意识结构生成的基本态度。

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家们,逐步开始拒斥「主体主义」,认为预设一种原初的意识结构(主体性)来解释这个意识结构背后的本体世界中的力量布局、宇宙敞开和运行的原初方式,归根结底是一种失败的前现代的做法,是在用个人意识冒充上帝,是扶手椅上的神棍的白日梦。

关于这个,我想讲两个笑话:

笑话1:

黑格尔:主体性是认识世界的窗口。

后黑格尔哲学家:抱歉,这个窗口是封闭的。

黑格尔:那我要看看是谁把它关上的。

后黑格尔哲学家:更确切地说,它是一扇假窗户。

黑格尔:卫兵,涂鸦犯找到了。

笑话2:

黑格尔:主体性是引导我们走出历史隧道的亮光。

后黑格尔哲学家:抱歉,我能确定这亮光肯定不是来自隧道外部。

黑格尔:快闪开,火车来了。

主体性样态的转变,代表著人类生存模式的巨大变化,往往伴随著的是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哲学家研究主体性,或多或少,也是为了自我保全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