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形而上学的一般过程或者康德之前是「人」-->"谓语"---》「自在之物」,无论是经验论,怀疑论,独断论还是逻辑论,形而上学。

康德反过来了。

正常人类思维过程是从个人「经验」出发,去获取「知识」或者「真理」,康德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相对运动过程获得启发,提出将人的思维过程看成是客观世界认知人本身的过程,反过来,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不是「我们」--「经验」|「思考」--「自在之物」,而是「自在之物」--「被思考」|「被经验」--「我们」,这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出发点,当然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是建立一套哲学体系或者哲学话语。

A,第一版序和第二版序比较笔记:

第一版序:形而上学,独断论,怀疑论--》判断力---》针对判断力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判断--》纯粹理性的批判,探讨理性,逻辑,纯粹,形式,确定性,意见,纯粹知性概念,演绎,意图在自然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思辨体系。

第二版序:逻辑学,规定,理论知识 ,实践知识,数学和物理学是 对象的先天理性知识,即对象去认知数学和物理学,那么反过来,物理学和数学必然先天于对象。形而上学是经验的先天知识,概念则是形而上学的先天知识。无条件者<-超越一切经验和界限。

思辨理性的运用,即无条件者的思考触发的不是理性边界的扩大,而是理性能力的缩小。

形而上学和逻辑学,不能通过思辨理性来超越经验--消极;积极性在于限制了无限感性扩散。实践运用和理性运用的关系,道德属于实践运用。

道德运用是思辨理性的一个实践,和反道德的运用当然也是思辨理性的一个实践运用,就道德抽象出来的思辨理性的一个相反批判,或者否认批判,将会构成完备性,因而是积极的。

空间与时间从属于感性,只是感性直观的一种形式,必须现有知性概念,才有直观,物必然包含要素,自在之物只有是感性对象,才有直观,才能有知识。

理性思辨知识 必然限制在经验对象之上,对于自在之物本身,即便不能经验,但是可以思辨。作为经验对象的自在之物与自在之物本身。

因果律--》对于灵魂,我们可以设想为灵魂作为自在之物本身,和经验对象的灵魂。知性概念--》演绎--》表象,经验对象。因果律只能在第一种意义上产生作用,而不能在对于自在之物本身上产生作用。

意志的自由性在于在第二个意义上作为自在之物本身是自由的,但是在第一个意义上,必然不自由。

感性和智性表象--

批判的定义:

  1. 对于物自身、自在之物,我们无法避免无知
  2. 我们可以认知的都必须在表象

上帝的概念和灵魂的概念

知识和信仰的概念

纯粹理性和思辨理性

如果把所有人类能思考的理性总集作为纯粹理性,那么唯物论,宿命论,无神论,唯心论,怀疑论,乃至自由衍生的不信,狂信,迷信的剩余部分——纯粹知识采取的独断处理独断论——》批判这种理性,也即在否定人类知识一切边界之外如果是第一层的理性, 那么针对这种边界之外的批判就是康德的所谓纯粹理性批判。

以上是第一版序和第二版序主要部分笔记。

B.关于导言部分笔记

  1. 先天知识和后天知识的概念, 简单来说非经验的知识为先验知识
  2. 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范畴
  3. 判断的概念,所谓综合判断和分析判断主要是就同一性作为区分, 即A包含B叫做分析判断,A,B互相独立但又链接叫做综合判断
  4. 经验判断都是综合判断
  5. 先天综合判断---从概念出发,触发链接表象,先天知识就是这样建立在综合的先天扩展性原理之上

6.数学判断都是综合的,简单来说 1+1=2, 这个2的概念是两个1的概念链接产生了一个1的概念之外的概念,所以是综合,纯粹几何的任何原理都不是分析的。

7.自然科学如物理包含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基本原则

8.形而上学也一样包含先天综合知识。

纯粹理性总课题:

1.纯粹数学如何成为可能;

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成为可能;

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如何成为可能;

4.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成为可能;

理性:提供先天知识诸原则的能力

纯粹理性: 先天认知诸原则的理性

纯粹理性工具论:纯粹理性知识得以现实地实现的原则的总和;

纯粹理论工具论的应用从而诞生纯粹理性知识体系;

评判纯粹理性,来源和界限的科学称之为纯粹理性入门,这种入门叫做批判,用处就思辨理性的角度不是扩展理性,而是否定和澄清理性。

先验:相比较于关注对象的知识,关注于我们关注对象,特别是该对象成为先天可能的认识方式的知识叫做先验知识。

先验哲学:这样一种针对这种包含综合知识和分析知识的先验哲学的分析的批判,目的不是扩展先天知识,而是相反

先天知识必须是纯粹

道德本身不具备先天性,但是关于道德的概念是先天的,实践性的经验的东西不属于先验哲学

作为先验哲学的一个体系而言,必须包含关于纯粹理性的一个要素论,一个方法论。

感性和知性属于先验哲学,因为人作为对象恰恰是因为感性和知性被给予到人,所以先验感性要素就是关于感性如何被给予人,先验知性要素就是知性如何被给予人

B1.先验要素论笔记:

感性:被对象刺激获取表象的能力

知性:

直观:对象被给予我们,感性提供了直观

概念:直观通过知性被思维,而从知性诞生概念

感觉:被对象刺激,在表象能力上产生的结果叫做感觉,经过感觉的到的直观叫做经验直观

现象:经验直观未被规定的对象叫现象

质料:现象中与感觉对应的东西

形式:使得现象的杂多能在某种关系中整理称之为现象的形式

质料被后天给予,但是形式却是先验感性的部分

纯粹的: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属于感觉的东西的表象

纯粹形式,现象的一切杂多通过某种关系得到直观,感性的纯形式本身也叫纯直观。

广延和形状属于纯直观,先天作为感性形式存在内心

先验感性论:关于感性一切先天原则的科学,而先验感性论作为先验要素论第一部分

两种关于先验感性的直观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

B11.关于空间的笔记:

外感官和内感官: 通过外感官,把对象表象为在我们之外的空间之中,形状和大小;通过内感官,内部的东西在时间中被表象出来。时间只能在内部感官,空间只能在外部感官。

空间不能是从外部经验中抽引出来的经验性概念,空间表象不能从外部对象关系由经验得来,而是外部对象关系通过空间表象得到

空间作为外部直观的必然先天表象,空间不存在则不存在表象,空间看成是现象的条件,而不是附属于现象的规定

空间不是一个普遍的概念,而是一个纯直观,关于空间的杂多,诸多空间的普遍概念都是对空间的限制,有关空间一切概念依赖于先天直观——简单来讲我们是从关于空间的先天直观推导出空间的概念,然后通过空间的概念得到一个表象,然后该表象被赋予我们

空间表象为一个无限给予量

先验阐明--将一个概念解释为一条规则叫做先验阐明

1.知识从一个概念推导出来

2.知识只有以这个概念给定的解释方式为前提才是可能

空间所表象的不是自在之物的属性,空间只是外感官的一切现象的形式,使得外主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

主张空间的经验性的实在性同时主张空间的先验性的观念性

B12.时间:

时间不是经验对象,相继和并的概念

不能在现象中取消时间,但能从时间中去掉现象,时间是先天给予

时间的原理是一维的,不是丛经验中来,同时性和相继性

时间不是推论性,是感性直观的纯形式

时间的无限性是针对时间的限制才能发现时间无限制而被给予

时间不是独立的,而是附属于物的客观规定

时间不过是内部感官的形式

时间是所有现象先天形式条件

变化在时间中才有可能

时间并不依赖对象本身而是依赖于直观它的客观主体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作为获取先天综合知识的来源

先天综合命题:空间和时间是一切感性直观两个合成的纯形式

派生直观和本源直观

概念 判断

B2.先验逻辑

对象在表象关系中被思维,直观和概念构成一切要素

感觉--感性知识的质料

纯粹概念--只包含某个对象的思维的一般形式

感性---内心受到某种方式刺激感受现象的能力,直观只能是感性

知性--自己产生表象的能力,认识的自发性,思维只能是知性

逻辑则是两方面处理的能力,包含普遍的知性运用逻辑和特殊的知性运用逻辑

工具论---特殊的知性运用逻辑叫做工具论

知性的法规--普遍而又纯粹的逻辑只于先天规则打交道

作为普遍逻辑---抽掉了知性知识一切内容及其对象的差异性,只与思维的单纯形式打交道

作为纯粹逻辑----不具备经验型原则,一切都必须先天确定

应用逻辑----表象知性的必然运用规则,阻碍促进主观偶然,条件性给予经验,研究的是注意,注意障碍和后果,错误来源,怀疑,顾虑,确性等状态

普遍纯粹逻辑与他的关系和纯粹道德学与德行论的关系,道德律无法产生科学,类似应用逻辑学需要的是经验性和心理学的原则

先验逻辑部分:

先验逻辑----普遍逻辑剥离一切知识内容,一切知识与客体关系,只考虑知识相互关系的逻辑形式即一般思维形式

并非任何一种先天知识都是先验的,只有那种使我们认识到某些表象的先天被运用,或者是先天地才可能并且认识到何以如此的先天知识才叫做先验的

空间运用于一般对象--先验,运用于具体对象--经验,只涉及对知识的批判,不涉及知识和对象关系

普遍逻辑划分为分析论何辩证论

真理---知识和它的对象一致

知识的真理性而言,就质料而言不得要求普遍标志

形式知识

真理--一种知识与知性和理性的普遍形式法则一致

普遍逻辑把知性和理性全部形式职能分解为各种要素,并将该要素成为原则,这种拆分原则过程叫做分析论

被当成工具论的普遍逻辑称为辩证论,在古代不过是幻象逻辑,当然也把对这种幻象逻辑的批判称为辩证论

先验逻辑分为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先验分析论---

1.先天知识分解为纯粹知性知识的要素

2.这些概念是纯粹概念,而不是经验性概念

3.它们不是感性和直观,而是属于思维和知性

4.它们应该是一些要素概念,和因此派生出来的概念分开

5.这个概念表应该完备,也应该完全覆盖整个知性领域

6.只能借助先天整体理念对完备性做阐明

7.纯粹知性和感性分开,并与一切经验性东西分开。

8.这个完成的部分包含纯粹知性的概念和纯粹知性的原理

概念分析论

不是对概念分析,对知性能力本身的分解

纯粹知性概念---线索

知性在一般逻辑的运用--非直观,是推论性的,借助于概念知识,但是概念建立在机能之上,机能不同表象在同一表象下加以整理的行动的统一性。

概念--基于思维自发;感性直观基于印象接受性

知性只能对概念判断

判断是一个对象间接知识,对于一个对象表象的表象,知性表现为判断能力

如能把判断的一切机能找到,则能把判断中统一的机能完备地描叙。

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判断的量(全称,特称,单称),判断的质(肯定的),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判断的模态(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1.单称判断没有外延,单称判断和普适性判断关系单一性和无限性

2.先验逻辑中,必须无限判断和肯定判断分开,普遍逻辑前者归于后者,普遍逻辑抽掉谓词。

3.思维在判断中一切关系:a谓词对主语,b,根据对结果,c,被划分的知识和全部

4.选言判断--两个或好几个彼此关系,而非次序关系

5.逻辑的对立关系和协同关系

6.模态判断对内容无价值,或然判断和实然判断,必然判断,假言判断关系

关于范畴

综合---思维自发性要求针对先验感性的空间和时间的杂多,贯通接受和融合,构成知识,各种表象加工

纯粹综合--不是经验性给予,而是先天性给予的综合,从普遍的方面看,就是提供纯粹执行概念

一般综合--不过是想像力的结果,把这种综合用概念表达式知性的机能

先验逻辑让我们不是把表象,而是把表象的纯综合带到概念上。

要达到一切对象先天知识,必须首先给予纯粹直观杂多,其次通过想像力对杂多综合,但没有给出知识。

纯粹知性概念---一个判断中不同表象统一性的机能,一个直观中各种不同表象的单纯综合以统一性。

范畴表:1.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2.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3.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4.模态的范畴(可能性,存有,必然性)

知性先天包含一切本源的纯粹综合概念即范畴表,知性也因为这一点是一种纯粹知性,只有通过概念才能直观杂多理解事物。

范畴作为纯粹知性的真正主干概念,也有纯粹派生概念

纯粹派生的知性概念称为纯粹知性宾格,因果性范畴,协同性范畴,模态的云谓关系。

范畴互相结合产生大量先天派生概念

关于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

演绎:阐明许可权或者合法性的证明

先天演绎:概念先天和对象发生关系

经验演绎:概念通过经验和对经验的反思

空间概念,时间概念,知性范畴的演绎

原因概念:A具有这种性质,B必然从A里面依据一条绝对普遍规则产生出来,原因概念要么纯先天知性,要么作为感性幻想放弃

范畴作为先天概念的基础--经验只有通过范畴才有可能

综合---杂多的联结,无论是直观杂多的联结还是非经验性直观杂多的联结,是一个知性行动

联结概念---除了杂多概念和杂多的综合概念之外,还有一个统一概念

直观--先于一切思维被给予的表象

纯粹统觉和经验统觉---产生出我思表象的那个自我意识叫做纯粹统觉

先验统一----不被任何其他表象所伴随

知性---先天地联结并把给予表象的杂多纳入统觉统一性下来的能力

统觉的本源综合统一---先天必然综合

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知性一切运用最高原则

统觉的先验统一性--使一切在直观中给予的杂多都结合在一个客体概念中的统一性

统觉的经验统一性只有主观有效性

判断---使得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是」的目的是为了使得给予表象的客观统一与主观统一性区别开。

思维和认识的差别在于,思维是是一个对象被范畴捕获,认识是一个对象给予直观

纯粹知性概念--通过单纯知性和一般直观对象发生关系,只是思维形式

感性直观杂多综合的--先天可能和必然

一般直观杂多--范畴

想像力--一个对象不在场也能在直观中表象的能力

统觉--与其说是作为一切联结的根源,以范畴的名义指向一般直观的杂多,先于一切感性指向一般客体。

内感官--包含直观形式,不包含直观的内容。

形象的综合---一种先验活动,对想像力的先验活动,对杂多进行规定的意识

知性不在内感官已经发现了对杂多的这样一类联结,而是通过它刺激内感官而产生这种联结

如果外感官是受到外部刺激下认识客体,那么内感官是内部刺激认识我们自己

想像力的先验能力--再生的综合

概念--杂多的统一性--规则--

先验统觉---纯粹的,不变的,本源的意识

空间和时间的先天杂多成为感性直观的基础

经验的形式--知觉的无例外和综合的统一

感官,想像力,统觉--一般经验的可能性和经验对象的知识得以建立基础

统一性的先验原则---纯粹统觉提供一条在一切可能直观杂多中的综合统一原则

知性借助范畴和对象产生必然关联

感性和知性必须借助于想像力的先验机能才能发生关联

感性观察对象 知性提供规则

一起经验性的规律只是对知性纯粹规律的特殊规定

纯粹知性概念在范畴中是一起现象的综合统一性规律

原理分析论

普通逻辑--知性,判断力,理性,在一般知性条件下,讨论概念,判断和推导

原理分析论--是判断力的法规,指导判断力将含有先天规则条件的知性判断概念运用于现象

一般知性---规则的能力

判断力---把事物归涉到规则之下的能力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形法---感性的形式条件,范畴只有在该条件下才能作用于任何一个对象的普遍性条件,知性概念在其运用中限制于其感性的这种形式的和纯粹的条件称为纯粹知性的图型法

概念的图型--想像力为一个概念取得形象的普遍处理方式的表象

纯粹感性概念--基础是图型

形象--再生对象的想像力的经验性产物

感性概念的图型--纯粹先天想像力的产物

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范畴表达的一般概念的性规则而进行的纯粹综合,想像力的先验产物

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一切综合判断至高原则:每个对象服从可能经验中直观杂多综合统一的必要条件

原理---范畴客观运用的规则

纯粹知性原理:1.直观的公理;2.知觉的预测;3.经验的类比;4.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共设

1.直观的公理--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

2.知觉的预测---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量,即有一个度

3.经验的类比--不是构成地作用,而是调节性地作用,诸对象不是直接归属于范畴,而是归属于范畴的图型

第一类比--》实体的持存性原理--》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持存,它的量不增加也不减少

实体--前后相继或者同时并存只有作为时间规定才能被表象,现象的基底,实体是一切时间规定的诸基底

偶性---一个实体实存的种种特殊方式,诸规定

第二类利弊--》按照因果律的时间相继性原理--》变化依据因果律的连接的规律发生,现象的一切变更都都只是变化,实体的产生和消失不是变化

连接--不单纯是感官和直观,也是想像力综合的产物,想像力在时间关系上规定内感官

次序--客观次序和主管次序,知性将时间秩序放到了现象上

充足律---可能经验的根据

一切经验性的知识都需要想像力对杂多的综合

因果律针对时间秩序而非时间过程

因果律-->动作的概念-->力的概念-->实体的概念

连续律--》新状态是通过无限种程度形成,这些程度之间区别必0-a更小

第三类比--》按照交互作用或者协同性的法则同时并存的原理

一切实体在空间中被知觉同时,都存在于普遍交互中

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

1.凡是与经验的形式条件相一致的,都是可能的

2.凡是与经验的质料条件相关联的,就是现实的

3.凡是按经验普遍条件都到规定的,就是必然的

把对象区分为本体和现象的理由

先验运用--与自在之物和一般物相关

经验运用--与现象相关

偶然--非存在是可能

纯粹知性概念永远不能有先验运用

知性永远不能跨越感性,先验分析论表明知性先天能做到的只对一般可能经验形式预测

纯粹范畴不应当有经验性运用

本体--非感性直观的客体

知性通过感性受到限制,用本体称呼自在之物是知性限制了感性,不能通过范畴认识自在之物

反思---知性的先验运用和经验运用混淆引起

全称判断,特称判断,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逻辑反思和先验反思---相同性和差异性,一致和冲突,内部和外部,质料和形式

先验正位论--不是从对象角度,而是从所属逻辑的条目来定义方位,客体究竟是属于自在之物本身还是现象

莱布尼兹的智性体系--反思概念表的运用,现象智性化

洛克的理性发生论--知性概念感性化

无的概念---不是属于感性直观的直观,1.没有对象的空虚的概念(理论的东西),2.一个概念的空虚对象(缺乏性的无),3.没有对象的空虚直观(想像的东西)4.没有概念的空虚对象(否定性的无)

先验辩证论笔记

先验幻想--一般的辩证论为幻象逻辑

真理和幻象并不在直观对象之中,感官不犯错误的原因在于无法判断

知性不犯错误--结果与规律一致性

错误--感性和知性的混合

内在的原理---可能经验范围之内的原理,超出内在原理的即为超验的原理,先验的超验的是两个不同概念

先验辩证论揭露先验判断的幻相

原则---概念在普遍中认识的特殊知识

理性--知性规则统一于原则的能力,通过概念赋予杂多的知性知识先天统一性

理性的逻辑运用-知性想到规则,判断力把知识归到该规则下

理性的纯粹运用--孤立理性,从条件序列延伸到无条件序列

纯粹理性的概念--理性概念用于统握(Begreifen),知性概念用于理解(Verstehen),无条件者概念

一般理念和先验理念

超验的辩证的三段推理

先验理念三个等级---与思维主体的绝对统一,现象的诸条件的绝对的统一,思维的所有一般对象的条件的绝对统一

辩证理性推理三种类型:主体的先验概念--》主体本身绝对统一性,谬误推理;一般条件系列之绝对总体性的先验概念,二律背反并不认识的物推论到一切存在者的存在

先验谬误

我思

灵魂正位表---1.灵魂是实体,2.就其质而言灵魂是单纯的,3,灵魂具备单一性,非多数性,4灵魂与空间中可能对象相关。

能思

1.我思,2.作为主体,3,作为单纯的主体,4.在我思中作为单一主体

唯物论和唯灵论

学理

从理性心理学到宇宙学的过渡

我思是一个经验性命题,灵魂不过是一个人格

观念论和二元论

先验心理学,「我在」关于笛卡尔的思考

先验实在论---即非我,把外部表象认为自在之物

唯物论,唯灵论,二元论---思维著的我和自在之物

理性心理学目标:1.灵魂与有机体的相互作用协同性;2,这种协同性何时开始。3.这种协同性何时结束

物质和运动都是表象

反驳---独断反驳,批判反驳,怀疑反驳

赫拉克勒斯之柱---纯粹理性辩证运用:1.一般思维诸条件的综合;2.经验性思维诸条件综合;3.纯粹思维诸条件综合

我在---超出可能经验之外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和三段论推理以及谬误推理,精气论

反论--现相

回溯的综合和递进的综合

理念表

宇宙论理念 :1.对一切现象给予整体进行复合的绝对完备性,2.对现象中一个给予整体进行分割绝对完备性。3,一个一般现象产生的绝对完备性,4.现象中变化者存有之依赖绝对完备性

无条件者---这个序列整体被给予,没有边界;第二种含义,时间就消失的时间而言,叫做世界的开端,就空间而言,空间的边界。

世界和自然的定义自由的定义---世界概念和超验自然界概念

纯粹理性的背反论--独断论和背反论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先验理念第一个冲突: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一个开端,在空间也包含于边界之内。反题:世界在时间中没有一个开端,在空间中也无边界---时空二律背反

先验理论第二个冲突:单子论的二律背反——实体由单纯构成,除了单纯和单纯复合,世界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实存---世界没有复合物由单纯体构成,世界上没有单纯体存在。

先验理论第三个冲突:因果律的冲突:自由产生因果性自然律的原因;没有自由,世界一切东西都是自然律。

先验理论的第四个冲突:作为世界的起源,绝对存在者的必然存在;世界内外从来不存在绝对必然的存在

伊壁鸠鲁主义和帕拉图主义的对立

先验z哲学之外的纯粹数学和纯粹道德学--兰帕特关于π不可通约证明

理性的狭隘局限性---无法理解无限

大全的概念

不可理解性---不可理解性,深渊之中的深渊

世界概念的大性和小性

绝对必然的悖论---理念和经验的冲突

宇宙辩证论的钥匙--先验观念论

先验观念论何经验观念论的分歧

空间和时间之中没有自在之物,只有表象

经验,回溯 知觉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有条件被给予,则该条件所属整个序列被给予,感官对象作为有条件被给予,它的所有条件的整个序列给予--三段论推理

理性一个逻辑上的设定命题--通过知性对一个概念与它的诸条件的这样一个连接跟踪,尽可能对这种已经加在这概念本身上的连接加以延伸。

任务概念

Sophisma figurae dictions==

芝诺-=--阿格里斯和乌龟--芝诺的神

per disparata===辩证性对立和分析性对立

无限回溯和有限回溯

第一个宇宙论的概念--条件序列只有在回溯的综合本身当中,而非自在地作为某种先于一切回溯被给予的特有事物的现象中,才能发现。

辩证论消除宇宙论二律背反---自在之物要么是有限的,要么是无限的

理性的调节性原则-为了达到客体概念,必须如何进行经验性回溯

绝对无条件者在经验中从来找不到

直线---人类理性永远无法理解直线,世系

限制序列的知觉和回溯无限的知觉

理性原则---只能在经验中体验现象

经验性回溯中,不可能找到关于一个绝对边界的任何经验,在经验上绝对无条件的经验不存在

世界无条件的回溯---无限后退还是不可确定地继续的回溯。

只能在概念中拥有世界整体,不可在直观中拥有世界整体

regressus-in indefinitum----无论如何经验中无法设置边界,只是一个现象向一个现象前进的回溯

感官世界没有确定的量

现象在世界中有条件,但世界本身没有条件

广延物的分解经验中不可完成

数学性先验理论和力学的先验理论

戈尔迪之绳结---亚历山大斩断

事件发生一种是自由的,一种是自然律的

品格和自由

现象之物的品格和自在之物的品格

理性,知性,经验

意愿 --应当

一律性

自由是否与自然必然性在同一个行动中冲突

超验---无条件者,超验基于纯粹先天概念,非经验

纯粹理性的理想---

理念--理性试图使得经验的可能的统一性无限接近于理念系统统一性,但不可能达到

理想---理念之上---帕拉图神圣知性理念。

蓝本

先验理想---Prototypon transzendental

通盘规定---全部可能性关系--谓词演算--排中律--一切可能性的总和

一切实存者都是通盘规定

先验肯定和先验否定

先验基底作为通盘规定的基础---关于实在性一个大全的理念

真实的否定---限制

通过全有--自在之物本身概念---被通盘规定表象----先验理想

三段式推理---大前提包含逻辑划分,小前提限制范围,结论则通过部分对该概念规定

原始存在者---最高存在者

上帝的概念---先验神学

理智的概念--至上的和至高的

思辨理性证明上帝的三种方式---自然神学的证明,宇宙论的证明,本体论的证明

本体论的证明--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实存--只跟经验相关联,单纯从概念证明实存不可能

偶然之物与偶然之物的智性

丰产性和自由性

自然神论和一神论,先验神论,本体神学

思辨知识---自然知识

道德律

最高存在者---完美无缺的理想

先验辩证论附录---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运用

一般基本力

始基没有必要不得

种的原则和亚种

形式的同类性原则,特殊化原则和连续性原则

造物的连续性阶梯法则

绝对对象和理念对象的差别

独立的理性---一个关于存在的理念,

理念存在物--无法通过经验获取,目的在于给经验一种统一性

先验之物---理性把系统统一性扩展到一切经验之上的调节性原则的图形

纯粹理性的三种理念---上帝的理性概念,一般世界的概念,独立理智

怠惰的理性

颠倒的理性错误

循环论证

最高创造者的理念---人类的知识起源于直观,前进至概念,终结于理念

先验方法论笔记

纯粹理性的训练,纯粹理性的法规,纯粹理性的建筑,纯粹理性的历史

纯粹理性的训练--否定而非培养

定义

公理

演证

教条和教理

理性的二律背反--事实和说法

理性的中立性原则,理性的独断论何怀疑论

无知,观察,探究

理性的局限和理性的界限

假设和狂热

一个的概念--我

反证法的明示的

理性的最终三个目标--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

实践和幸福--先验自由

三大问题:

1.我能够知道什么?

2.我应当做什么?

3.我可以希望什么?

道德律和准则

实践理性和思辨理性

意见知识和信念

确信和置信

学理上的信念

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沃尔夫的体系

世界概念

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的历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